File:張掖郡昭武、觻得縣騎士名籍.jpg

出自Wikimedia Commons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原始檔案(4,592 × 3,448 像素,檔案大小:8.53 MB,MIME 類型:image/jpeg

說明

說明

添加單行說明來描述出檔案所代表的內容
漢代有文書定期銷毀制度。簡牘文書若不銷毀,長期累積下來,龐大的體積和重量,勢必造成儲存空間不足等問題。漢代邊塞為能充分利用資源,會將簡牘一再改削利用,或移作它用。如改作練習寫字的習字簡,上廁所使用的廁簡(敦煌馬圈灣曾出土),或改製成狩獵工具,也有改削成某些用途不明的器物等。還有許多出土的簡牘有燒過的痕跡,應是作為柴薪燃料。此外,更有大量出土於「井」或垃圾堆中的簡牘,是被丟棄的文書檔案。

摘要

[編輯]
描述
中文(繁體):昭武、觻(ㄌㄨˋ)得縣騎士名籍(地灣(A33)出土),臺北市南港區中研次分區中研里(舊庄)
English: Official documents would be regularly destroyed in the Han dynasty. If slips and volumes were allowed to accumulate over time, their bulky size and weight would inevitably lead to problems such as a lack of storage space. Moreover, in the frontier regions of the Han, wooden slips were often pared and reused or repurposed in an effort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resources. For example, some were reutilized for writing practice, toilet wiping, (in the case of one unearthed from Mahuanwan in Dunhuang, Gansu) hunting tools, as well as other objects of unknown use. Many others show burnt traces, indicating that they were likely used as firewood. Moreover, large numbers of slips have been found in wells or garbage heaps—official documents simply been dumped.
日期
來源 自己的作品
作者 氏子

授權條款

[編輯]
我,本作品的著作權持有者,決定用以下授權條款發佈本作品:
Creative Commons CC-Zero 此檔案在創用CC CC0 1.0 通用公有領域貢獻宣告之下分發。
在此宣告之下分發本作品者,已依據各國著作權法,在全世界放棄其對本作品所擁有的著作權及所有相關相似的法律權利,從而將本作品貢獻至公有領域。您可以複製、修改、分發和演示該作品,用於任何商業用途,所有這些都不需要請求授權。

檔案歷史

點選日期/時間以檢視該時間的檔案版本。

日期/時間縮⁠圖尺寸用戶備⁠註
目前2023年11月10日 (五) 11:23於 2023年11月10日 (五) 11:23 版本的縮圖4,592 × 3,448(8.53 MB)氏子對話 | 貢獻Uploaded own work with UploadWizard

下列頁面有用到此檔案:

全域檔案使用狀況

以下其他 wiki 使用了這個檔案:

詮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