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1jh004079-12938 田賦徵實概論.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52.09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503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田賦徵實概論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宋同福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田賦徵實概論
Publisher
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
Description

內分田賦徵實史的回顧、徵實之理論、初期徵實概況、現行徵實制度、各省事實施概況及問題檢討等6章。附錄「中央」及各省徵實章則80餘種

目錄
第一章 田賦徵實史的回顧
第一節 歷代田賦稅制述略
一 三代之貢助徹法
二 春秋時代之畝稅
三 戰國時代之訾粟而稅
四 秦之重賦稅制
五 西漢之輕賦政策
六 東漢之核田與畝錢
七 三國時代之賦制
八 西晉之戶調
九 東晉之度田與估稅
一○ 南朝之調賦
一一 北朝之均田與租調
一二 隋之租調
一三 唐初之租庸調
一四 唐德宗時楊炎之兩稅法
一五 唐末兩稅之清查整理
一六 五代之賦制
一七 北宋之方田與首實
一八 南宋之經界法
一九 遼之畝稅與公田
二○ 金之通檢法
二一 元之經理法
二二 明初之魚鱗冊
二三 明末之一條鞭法
二四 清代之地丁制度
二五 民國以來之田賦稅制
第二節 歷代田賦徵實之賦物
一 禹貢時代之賦物
二 殷周時代之賦物
三 春秋戰國時代之賦物
四 秦漢時代之賦物
五 三國兩晉時代之賦物
六 南北朝時代之賦物
七 隋唐時代之賦物
八 宋代之賦物
九 遼金元時代之賦物
一○ 明代之賦物
一一 清代之賦物
一二 民國以來之賦物
第三節 歷代田賦徵稅之科則
一 歷代田賦科則
二 清代田賦科則
(1) 地丁科則
(2) 漕糧科則
(3) 租課科則
三 民國以來之田賦科則
(1) 江蘇省各縣田賦科則
(2) 浙江省各縣田賦科則
(3) 寧夏省田賦科則
(4) 各省辦理土地陳報後之田賦科則
(5) 四川田賦之新舊科則
第四節 歷代墾田畝數與征賦稅額
一 歷代墾田畝數與承糧畝數之比較
(1) 歷代墾田畝數
(2) 現有承糧畝數
二 歷代田賦稅額
(1) 歷代田賦額徵數
(2) 清代田賦額徵數
(3) 民國以來田賦收入數額
第五節 漕糧之始末
一 漕糧之沿革
二 清代漕糧之種類及其額徵數
三 漕糧之積弊
四 漕糧之折征
第二章 田賦徵實之理論
第一節 田賦徵實之理論基礎與實際效用
一 田賦徵實之理論基礎
(1) 合乎「有糧出糧」之原則
(2) 合乎租稅負擔公平之原則
(3) 合乎戰時增稅之原則
(4) 合乎統制經濟之政策
田賦徵實之實際效用
(1) 田賦徵收實物可以充實軍糧民食
(2) 田賦徵收實物可以增強抗戰財力
(3) 田賦徵收實物可以穩定金融
(4) 田賦徵收實物可以平抑物價
第二節 田賦徵收實物反對理論之釋疑
一 違反社會進化原則
二 影響法幣信用
三 改徵標準難以確定
四 徵實負擔有轉嫁於佃農之可能
五 有變相加賦之嫌
六 田賦徵實費用浩大有達租稅經濟原則
七 人民繳納之困難
八 倉儲運輸之困難
九 編造征糧冊籍之困難
一○ 編制預算之困難
第三節 田賦徵收實物與實物折價之區別
一 徵收之稅物不同
二 所持之政策不同
三 對各方面之影響不同
(1) 對於納賦人之影響
(2) 對於省縣地方政府之影響
(3) 對於中央政府之影響
第三章 初期田賦改徵實物概況
第一節 田賦改徵實物之緣起
一 晉省首舉田賦征糧之幟
二 袁白君田賦徵實之條陳
三 徐青甫君田賦徵實之辦法
四 行政院田賦的徵實物案之通過與推行
第二節 初期中央制定田賦改徵實物之原則
一 行政院通過「田賦的徵實物」決議案
二 行政院頒布田賦改徵實物辦法暫行通則之規定
三 財政部指示四川省田賦改徵辦法綱要
第三節 初期各省田賦改徵實物辦法述要
一 山西省田賦改徵食糧辦法
(1) 山西田賦改徵食糧之原因
(2) 改徵標準
(3) 改徵機構
(4) 改徵效果
二 福建省田賦改徵實物米折辦法
(1) 閩省建立田賦改徵實物制度之目的
(2) 改徵標準
(3) 米折辦法及其計算方法
(4) 其他重要規定
三 浙江省田賦改徵實物及米折辦法
(1) 籌征經過
(2) 改徵標準
(3) 實物折價辦法
(4) 稅收分配
(5) 其他重要規定
四 陝西省戰時田賦改徵實物辦法
(1) 籌征經過
(2) 改徵原則
(3) 改徵辦法
五 甘肅省改徵糧石辦法
第四節 初期田賦改徵實物各項辦法總評
一 改徵標準之不確定
二 實物折價辦法之不當
三 徵收制度之未樹立
四 清理舊欠辦法之不劃一
第四章 現行田賦徵實制度
第一節 第三次全國財政會議決議田賦徵收實物之原則
第二節 戰時各省田賦徵收實物暫行通則之頒布
一 戰時各省田賦徵收實物暫行通則之內容
(1) 徵收目的
(2) 徵收標準
(3) 徵實種類
(4) 徵收單位
(5) 徵收制度
(6) 滯納與匿糧
(7) 舊欠之追繳
(8) 積穀與附加
二 徵實通則之補充規定與其他有關法令
(1) 稻穀與小麥雜糧間之比例規定
(2) 徵收單位之補充規定
(3) 徵收分處分庫之設置原則
(4) 滯納處分辦法之頒訂
(5) 舊欠之追繳辦法
(6) 災款及徵用土地之減免賦稅辦法
第三節 中央接管各省市田賦實施辦法
一 中央接管各省市田賦實施辦法
二 各省市縣田賦管理處接收田賦之施行細則
第四節 田賦徵收實物之機構
一 田賦徵收實物之經征機構
(1) 中央經征機關
(2) 各省經征機關
(3) 各縣市經征機關
二 田賦徵收實物之經收機構
(1) 中央經收機關
(2) 各省經收機關
(3) 各縣市經收機關
(4) 糧食倉庫之設置
第五節 經征經收機關聯繫辦法與繳納手續
一 經征經收機關聯繫辦法之規定
二 徵購糧食監察委員會之設置
三 糧戶繳糧手續
第六節 實物田賦之督征考成及收納劃撥辦法
一 視察與督征辦法
二 考成辦法
三 實物之收納劃撥辦法
(1) 實物田賦收納劃撥之主要機關
(2) 實物之收納程序
(3) 實物之劃撥程序
(4) 徵收實物國庫帳目之處理辦法
第七節 徵購糧食與發行糧食庫券
一 徵購糧食與糧食管制
二 發行糧食庫券之經過與理由
三 發行糧食庫券之辦法
四 其他有關發行糧食庫券問題
(1) 加印省別縣戳問題
(2) 糧食庫券應否給息問題
(3) 規定糧食庫券之用途問題
(4) 糧食庫券推銷方式問題
(5) 徵購糧食應否搭付現款問題
第八節 三十年度田賦徵收實物與徵購糧食概況
一 三十年度田賦徵收實物估計數額
二 三十年度徵購糧食數量與發行糧食庫券額數
三 三十年度田賦徵收實物與徵購糧食所收之效果
(1) 就財政目的言
(2) 就收縮通貨言
(3) 就平抑物價言
四 其他有關三十年度田賦徵實與徵購糧食數字之估計
(1) 三十年度徵收徵購糧食數量與實際所需軍糧民〓
(2) 三十年度田賦徵收實物與徵購糧食之經費
(3) 三十年度發行糧食庫券對於國庫之負擔
(4) 三十年度徵實與徵購後對於國庫增加之純收入額
第五章 各省田賦徵實實施概況
第一節 四川省
一 田賦改制之研究
二 田賦徵購之籌備
三 徵購糧食之標準
四 徵購機構之組織及其職掌
五 徵購額數及其開徵情形
六 其他有關徵購問題
(1) 災款處理辦法
(2) 購糧付款辦法
(3) 代購辦法
(4) 收谷折米辦法
(5) 宣導工作
(6) 錢租糾紛
第二節 湖南省
一 改徵實物前田賦概況
(1) 賦制
(2) 賦則
(3) 徵收制度
二 戰時田賦徵收實物實施辦法之內容
(1) 關於總則部份者
(2) 關於徵收程序者
(3) 關於設置糧櫃糧倉者
(4) 關於早完給獎與滯納處罰者
三 經征經收機構之組織與經費
(1) 經征經收機構之組織
(2) 經征經收機關之經費
四 糧食驗收倉儲管理翻曬辦法之訂定
(1) 糧食之驗收
(2) 糧倉之設置與委託
(3) 糧倉之管理
(4) 稻穀之翻曬
五 催征舊欠早完給獎及集體納糧之規定
(1) 催征舊欠辦法
(2) 早完給獎辦法
(3) 集體納糧辦法
六 公買餘糧與國家糧倉
(1) 公買餘糧辦法
(2) 國家糧倉設置辦法
第三節 江西省
一 田賦地價稅徵收實物之標準
二 徵收機構與準備開徵
三 繳納程序
四 徵購糧食實施辦法
第四節 浙江省
一 徵收機構
(1) 經征機關
(2) 經收機關
二 徵收標準
三 徵收經費之估計
四 督導與宣傳
五 代征賦款
第五節 福建省
一 徵收機構
二 徵收標準
三 繳納程序
第六節 廣東省
一 徵收實物辦法
二 不產稻穀地區徵收實物及折價辦法
三 退還已繳稅款辦法
第七節 廣西省
一 改徵標準
二 驗收標準與經征經收機構
三 宣傳與督導
第八節 貴州省
一 徵收標準
(1) 徵收稻穀標準
(2) 搭成徵收雜糧標準
(3) 回征法幣標準
二 徵收機關與繳納手續
三 田賦徵實數額與倉庫租修費用估計數
四 以鹽易米辦法
第九節 陝西省
一 徵收實物種類及折算標準
二 開徵期限
三 徵收機關與驗收標準
四 徵收程序
五 催征與宣傳
第十節 河南省
一 徵收種類與徵收標準
二 經征經收程序
三 滯納處分
四 徵收實物折價辦法
第十一節 安徽省
一 徵收種類與徵收標準
二 經征經收機構與權責
三 征糧之繳納手續
四 滯納處分
第十二節 寧夏省
一 徵實種類與改徵稅率
二 徵實期限
三 納糧手續
四 褒獎與懲罰
第十三節 江蘇省
一 改徵標準
二 驗收標準
三 繳納手續
四 滯納處分
第十四節 湖北省
一 田賦徵實概況
二 購糧情形
第十五節 甘肅省
一 田賦徵實辦法
二 徵實數額
第十六節 其他各省徵實概況
一 雲南省
二 西康省
三 青海省
四 山東省
五 山西省
六 綏遠省
七 河北省
八 新疆省
九 察哈爾省
第十七節 三十年度各省田賦徵實總比較
第六章 田賦徵實問題總檢討
第一節 徵實標準問題
一 以收穫量什一之徵為標準
二 以舊有徵糧科則為標準
三 以戰前米價折徵實物為標準
四 以田賦正附稅總額折徵實物為標準
第二節 徵收制度問題
一 建立田賦徵收制度之重要
二 第二次全國財政會議決議田賦徵收制度要點(附田賦稅票要點)
三 第三次全國財政會議決議改善田賦徵收制度要點
四 田賦徵收實物之徵收制度
第三節 倉儲運輸問題
一 倉儲問題
(1) 設立農倉之條件
(一) 乾燥方法
(二) 防蟲方法
(2) 儲糧倉制與農倉任務
(一) 儲糧倉制
(二) 農倉之任務
二 運輸問題
(1) 水運
(2) 陸運
(一) 鐵路
(二) 公路
(3) 驛運
第四節 田賦之減免與勘災問題
一 田賦之減免問題
二 勘災制度問題
(1) 勘災之意義
(2) 勘災之程序
(3) 如何核定被災分數
(一) 勘災委員決定被災分數辦法
(二) 秋勘會議辦法
(4) 如何減免賦稅
(一) 剔災征熟
(二) 普減方法
(三) 分區減免
第五節 驗收工具與損耗問題
一 驗收工具問題
(1) 驗收用秤之利弊
(2) 驗收用秤之利弊
(3) 用斗乎用秤乎
二 損耗問題
(1) 收交損耗
(2) 倉儲損耗
(3) 運輸損耗
第六節 舊賦催征問題
一 舊賦催征通則之頒訂
二 舊賦催征問題
(1) 舊賦征起後應否分撥省縣問題
(2) 舊欠賦額應否改徵實物問題
第七節 以鹽易米問題
一 第三次全國財政會議決議以鹽易米辦法
1 以鹽易米之理由
2 以鹽易米之辦法
二 實施以鹽易米應守之原則
1 應由政府公平分配不宜普遍實施
2 應由政府統制經營勿令商民自由經營
3 應以鹽就米勿令以米就鹽
第八節 糧食平價與實施公賣問題
一 平抑糧價問題
1 糧價上漲之影響
2 平抑糧價方法
(一) 以儲蓄券購糧辦法
(二) 實行計口授糧辦法
(三) 國家代收租谷辦法
二 糧食公賣問題
1 糧食來源
2 糧食分配
3 公賣區域
4 組織機構
第九節 田賦徵實會計制度問題
第十節 戰後田賦徵實征幣問題
附錄
甲 初期田賦徵實各項辦法
一 田賦酌徵實物行政院決議案原文——為救濟軍民糧食不均民眾負擔起見撥請准各省田賦酌徵實物其征率分別專案核定案(二十九年十一月十三日行政院第四九○次會議通過)
二 田賦改徵實物暫行通則(三十年三月二十九日行政院公布)
三 田賦收歸中央接管八中全會決議案原文——為適應戰時需要〓將各省田賦暫歸中央接管以便統籌而資整理案(三十年四月二日第五屆八中全會通過)
四 福建省田賦改定徵收實物米折標準辦法(三十年一月二十三日行政院核准備案)
五 福建省田賦改定徵收實物米折標準辦法施行細則
六 福建省各縣區田賦徵收實物須知
七 浙江省田賦徵收實物及米折辦法(三十年五月二十九日行政院備案)
八 浙江省田賦徵收實物及米折辦法施行細則
九 陝西省戰時田賦改徵實物暫行辦法(三十年三月十四日行政院備案)
十 甘肅省田賦徵收本色糧石開徵前應行遵守事項(二十九年七月甘省府頒定)
乙 現行中央田賦徵實各項辦法
一一 第三次全國財政會議決議田賦徵收實物實施辦法案全文——遵照行政院決定田賦酌徵實物之決議制定實施辦法案(三十年六月二十三日第五次大會通過)
一二 戰時各省田賦徵收實物暫行通則(三十年七月二十三日行政院公布)
一三 田賦徵收實物滯納處分辦法(三十年九月二十三日行政院第五三三次會議通過)
一四 田賦徵收通則(三十年九月二日行政院公布)
一五 舊賦催征通則(三十年九月十五日財政部公布)
一六 中央接管各省市田賦實施辦法(三十年八月三十日行政院公布)
一七 各省縣(市)田賦管理處接管田賦施行細則(三十年九月十五〓)
一八 財政部整理田賦籌備委員會組織規程(三十年五月九日公布)
一九 財政部整理田賦籌備委員會辦事細則(三十年九月十七日財政〓)
二○ 財政部各省田賦管理處組織規程(三十年九月八日國民政府公〓)
二一 財政部各縣市田賦管理處組織規程(三十年九月八日國民政府〓)
二二 財政部各省縣(市)田賦管理處經征分處設置暫行辦法(三十年十一月四日財政部公布)
二三 田賦徵收實物委託收儲辦法(草案)
二四 田賦徵收實物各縣市經征經收機關聯繫辦法(三十年九月二十三日行政院核准施行)
二五 各縣市徵購糧食監察委員會組織通則(三十年十月十七日行政院公布)
二六 財政部整理田賦籌備委員會視察人員服務規則(三十年九月財政部核定)
二七 財政部田賦督征委員服務辦法(三十年九月二十三日行政院第五三三次會議通過)
二八 田賦徵收實物考成辦法(三十年九月十五日財政部公布)
二九 田賦改徵實物收納劃撥辦法(草案)
三○ 民國三十年糧食庫券條例(三十年八月四日國府公布三十年九月二十一日國府修正公布)
三一 民國三十年糧食庫券領換憑證領換辦法(三十年八月三十一日行政院公布)
三二 購儲糧食資金收支處理辦法(國防最高委員會第五十五次常會准予備案,國府令飭遵照)
丙 現行各省田賦徵實各項實施辦法
三三 四川省田賦徵收實物暨隨賦定價購糧實施暫行辦法(四川省政府三十年九月十六日頒布)
三四 四川省田賦徵購糧食辦法施行細則(三十年八月四川省府核定)
三五 財政部四川省各縣田賦管理處辦事通則(三十年八月川省府核定)
三六 四川省鄉鎮徵購糧食辦事處辦事規則(三十年九月十六日川省府公布)
三七 四川省各縣徵購糧食監察委員會組織規程(三十年八月川省府核定)
三八 民國三十年四川省購糧付款辦法(三十年九月五日行政院備案)
三九 中國農民銀行四川省銀行代理支付糧款辦法(三十年九月五日行政院備案)
四○ 糧食部與中國農民四川省兩銀行合約全文(三十年九月五日行政院備案)
四一 財政部湖南省田賦管理處戰時田賦徵收實物實施辦法(三十年八月一日湘省府頒布)
四二 湖南省戰時田賦徵收實物各縣局經征經收人員暫行編制辦法
四三 湖南省戰時田賦徵收實物各縣局驗收暫行規則
四四 湖南省各縣田賦徵收實物量器管理及使用暫行辦法
四五 湖南省各縣局設置糧櫃糧倉標準
四六 湖南省戰時田賦徵收實物各縣局委託代理糧倉暫行辦法
四七 湖南省稅務局縣政府與委託糧倉代理人訂立合約全文
四八 財政部湖南省田賦管理處各縣糧倉管理暫行辦法
四九 財政部湖南省田賦管理處各縣糧倉管理須知
五○ 財政部湖南省田賦管理處各縣糧倉存谷翻曬暫行辦法
五一 各縣糧倉存谷翻曬須知
五二 財政部湖南省田賦管理處催征舊欠田賦施行細則
五三 湖南省早完田賦給獎施行細則
五四 湖南省各縣糧戶集體納糧暫行通則(三十年九月五日省府頒行)
五五 湖南省公買餘糧辦法(三十年八月省府公布)
五六 湖南省公買餘糧辦法施行細則(三十年八月省府公布)
五七 湖南省國家糧倉委員會組織規程(省府第二二六次常會通過)
五八 湖南省設置縣國家糧倉暫行辦法(省府第二二一次常會通過)
五九 湖南省設置保人民糧倉辦法(省府第二二一次常會通過)
六○ 湖南省保人民糧倉保管委員會組織規程
六一 江西省三十年度田賦地價稅徵收實物暫行辦法(三十年八月八〓省府公布)
六二 江西省三十年度田賦地價稅徵收實物暫行辦法施行細則
六三 江西省徵購糧食實施辦法(三十年八月省府核定)
六四 江西省各縣糧食平價暫行辦法(省府第一三八八次常會通過)
六五 浙江省田賦改徵實物實施辦法(三十年九月浙省府核定)
六六 浙江省田賦改徵實物實施辦法施行細則
六七 福建省戰時各縣田賦徵收實物實施辦法(三十年十月〓)
六八 福建省戰時田賦徵收實物實施辦法施行細則
六九 廣東省戰時田賦徵收實物實施辦法(三十年十月十三日行政院准予備案)
七○ 廣東省各縣不產稻穀地區田賦改徵實物及折價繳納暫行辦法(三十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財政部備案)
七一 廣東省各縣田賦改徵實物退還三十年度第二期已繳稅款辦法(三十年十一月十一日財政部備案)
七二 廣西省田賦徵收實物實施辦法(三十年九月桂省府核定)
七三 貴州省戰時田賦徵收實物實施辦法(三十年十月貴州省府頒布)
七四 陝西省各縣田賦徵收實物實施辦法(三十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行政院備案)
七五 河南省各縣田賦徵收實物實施辦法(三十年九月河南省府核定)
七六 河南省田賦徵收實物折繳法幣實施辦法(三十年十月河南省府核定)
七七 安徽省戰時田賦徵收實物實施辦法(三十年九月十九日安徽省府核定)
七八 安徽省戰時田賦徵收實物施行細則
七九 寧夏省各縣農地地價稅改徵實物實施辦法(三十年七月二十三日省府公布)
八○ 江蘇省田賦徵收實物暫行實施辦法(三十年十月江蘇省政府公布)
八一 江蘇省田賦徵收實物暫行實施辦法施行細則
八二 江蘇省田賦徵收實物驗收暫行規則(三十年十月十三日江蘇省政府公布)
八三 第五戰區經濟委員會頒發購糧證暫行辦法(三十年十月〓行政院)
丁 最近新訂田賦徵實各項辦法
八四 戰時田賦徵收實物暫行通則(三十一年六月三十日行政院第五○七次會議通過)
八五 修正田賦徵收實物滯納處分辦法(三十一年七月七日行政院五七一次會議修正通過)
八六 欠賦催征通則(三十一年七月七日行政院第五七一次會議通過)
八七 修正土地賦稅減免規程(三十一年六月財政部修正公布)
八八 修正勘報災款規程(三十一年六月財政部修正公布)
八九 財政部田賦管理委員會組織暫行條例(三十一年七月二十五日國府公布)
九○ 財政部田賦管理委員會三十一年度田賦徵實及徵購糧食工作計劃書(三十一年七月初步核定)
本書圖表目錄
一 禹貢田賦等則表
二 清康乾年間攤丁於地標準表
三 禹貢紀戰貢物品類表
四 歷代田賦科則表(自夏至明)
五 清乾隆時各省田畝科則表
六 清末江蘇省十一縣地丁科則調查表
七 清末江蘇省九縣漕糧科則調查表
八 清末江蘇省三縣租課科則調查表
九 江蘇省各縣田賦每畝正稅科則表(民國年間)
十 浙江省各縣二十九年度田賦田地山盪每畝正附稅科則比較表
一一 寧夏省夏朔平衛寧金靈七縣水地田賦科則表(二十八年)
一二 寧夏省湖澤地科則表(二十八年)
一三 各省整理土地陳報前後田賦科則比較表(二十九年五月制)
一四 各縣辦理土地陳報前後田賦科則比較表(二十九年五月制)
一五 四川省各縣田賦稅率統計表(二十六年制)
一六 四川省各縣田賦附加稅率表(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
一七 四川省溫江等七縣土地陳報前後田賦科則比較表
一八 歷代墾田畝數表(由漢至民國)
一九 各省土地面積墾田畝數及承糧額徵畝數比較表
二○ 歷代田賦征數表(自唐至清)
二一 清代田賦稅目稅額一覽表(乾隆二十九年——一七六四年)
二二 民國以來歷年田賦稅收比較表(元年至三十年)
二三 民國二十三年調查各省市田賦正附稅額徵數比較表
二四 最近六年各省市田賦收入與歲入總數比較表(二十五年至三十年)
二五 清乾隆三十一年各省征糧奏銷實額表
二六 清代正兌漕糧征數表
二七 清代改兌漕糧征數表
二八 清代白糧征數表
二九 清末民初各省糧石額徵數及其折征率比較表
三○ 四川成都縣最近五年繳納田賦每兩所需白米之數量表(二十六年至三十年)
三一 田賦徵收實物經征經收機關之組織圖
三二 各省田賦管理處成立日期及主管人姓名表
三三 全國糧食管理局各省倉庫倉房容量(截至三十年五月止)
三四 田賦徵收實物繳納手續略圖
三五 五聯糧票式樣圖
三六 財政部田賦整理籌備委員會分區分省視察人員分配表
三七 糧食庫券式樣圖
三八 全國田賦徵收實物估計數額表(三十年七月一日至卅一年六月止)
三九 三十年度全國田賦徵收實物數量表(三十年七月一日至卅一年六月止)
四○ 三十年度徵購糧食分配數額表
四一 三十年度發行糧食庫券估計數額表
四二 三十年度徵收徵購糧食與支給軍糧民食收付總表(三十年十月估計)
四三 三十年度徵收徵購糧食數量與用途分發明細表
四四 三十年度徵收徵購糧食所需經費總表
四五 三十年度徵收徵購糧食數量及所需款項明細表
四六 三十年度各省田賦改徵實物數量及所需費用表
四七 三十年度徵購糧食數量及所需徵購倉儲包裝運輸費用估計表
四八 三十年度撥給平價米及調劑市場糧食收回價款估計表
四九 三十年度發行糧食庫券購糧部份國庫負擔數額表
五○ 三十年度徵收徵購糧食收入及經費開支數目總表
五一 最近五年四川省田賦正附稅額表(二十六年至三十年)
五二 四川省田賦徵購機關組織系統及其職掌圖
五三 四川省各縣田賦徵購糧食數目表(三十年十月制)
五四 湖南各縣局田賦徵收實物經征部份開辦費概算表
五五 湖南省各縣局徵收實物經收部份開辦費概算表
五六 湖南省各縣局及田賦經征處月支辦公費旅費數目表
五七 湖南省田賦經征處(兼辦城廂櫃)經征員工月支薪響及生活補助費數目表
五八 湖南省鄉鎮櫃或臨時分櫃經征員工薪餉生活補助費及辦公費數目表
五九 湖南省糧倉經收員工月支薪餉生活補助費及辦公費數目表
六○ 廣西省各縣田賦管理處組織及經費表
六一 貴州省田賦完全徵收稻穀縣名表
六二 貴州省田賦徵收實物搭征包穀成數縣名表
六三 貴州省田賦徵收實物回征法幣縣名表
六四 貴州省田賦改徵實物之六十五縣征數及需要倉庫租修費用估計表(三十年十月制)
六五 安徽省田賦徵收實物省縣經征經收機關組織系統圖
六六 安徽省田賦徵收實物繳納手續圖
六七 寧夏省三十年度各等地地價稅改徵實物稅率表
六八 寧夏省三十年度地價稅改徵實物期限表
六九 甘肅省各縣田賦正附稅改徵實物額數表(三十年九月二十九日編制)
七○ 各省田賦徵收實物征起數額競賽表(三十一年二月四日制)
七一 各省田賦徵收實物征起數額競賽表(三十年三月十八日制)
七二 十年來後方各省糧食產量每年平均估計數額表(二十年至二十九年)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31[1942]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國家圖書館
主題
InfoField
土地稅
中圖分類
InfoField
F812.96
拼音題名
InfoField
tian fu zheng shi gai lun
載體形態
InfoField
[35],448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1:32,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1:32, 10 June 20231,239 × 1,754, 503 pages (52.09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田賦徵實概論 (1/1) by 宋同福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1jh004079,12938; 民國圖書.1; 田賦徵實概論)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