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1jh000247-10253 教育測驗.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4,702 × 7,289 pixels, file size: 16.21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202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教育測驗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湯鴻翥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教育測驗
Publisher
大華書局
Description

分緒論、智力測驗、教育測驗、測驗實施的方法、編造測驗的方法5編

目錄
第一編 緒論
第一章 測驗的意義
甲 何謂測驗?
乙 何謂精神能力?
丙 主觀的評判與客觀的度量。
丁 物質科學方面早已採用客觀的度量。
戊 精神能力何以有度量之可能?
1 凡物之存在必有其數量。
2 凡有數量的東西,都可以拿來測量。
己 測驗在教育上的重要。
庚 測驗所必須遵守的條件。
1 測驗材料必須能測驗真實的能力,而避免文字之困難。
2 測驗須有客觀的量表:
(ⅰ) 須有一定的單位。
(ⅱ) 須有參照點。
3 測驗須有規定的施行手續。
4 測驗之答案,須簡明切實,不宜模稜兩可,易滋誤解。
5 測驗必須有多份。
要點提問。
第二章 測驗的功用及制限
甲 測驗的功用。
1 辨別智愚。
2 分別班級。
3 入學試驗。
4 入學年齡之決定。
5 度量進步。
6 鼓勵學業。
7 樹立標準。
8 評定成績能正確。
9 時間經濟。
10 得減少學生不良的品性。
11 診斷學業上的困難。
12 改進或決定教學法,並促進教育的研究。
13 估量教師或學校之效率。
14 能發見學生的特種能力。
乙 測驗的功用的制限。
要點提問。
第三章 測驗的歷史和種類
甲 測驗的史略
1 外國方面:
(i) 智力測驗。
(ii) 教育測驗。
2 中國方面:
(ⅰ) 智力測驗。
(ⅱ) 教育測驗。
乙 測驗的分類
要點提問。
第二編 智力測驗
第四章 團體智力測驗
甲 智力之意義。
乙 團體智力測驗。
1 非文字的團體智力測驗:——陳鶴琴圖形智力測驗。
ⅰ 本測驗的性質及功用。
ⅱ 本測驗的內容舉例。
ⅲ 本測驗施行的手續及校閱記分方法。
2 文字的團體智力測驗:——廖世承團體智力測驗。
ⅰ 本測驗的性質及功用。
ⅱ 本測驗的內容舉例。
ⅲ 本測驗施行的手續及校閱記分方法。
ⅳ 本測驗應注意之點。
a 均衡分數
b 封面上所標明各測驗之最高分數
要點提問。
第五章 個別智力測驗
甲 概論。
乙 陸志韋訂正皮奈西蒙智力測驗。
ⅰ 本測驗編訂的經過。
ⅱ 本測驗的性質功用及內容。
ⅲ 本測驗施行的手續及記分方法:
a 施行正測驗的手續。
b 記錄手續。
c 計算總分數的方法。
要點提問。
第三編 教育測驗
第六章 國語科測驗
甲 教育測驗的意義。
乙 國語科測驗。
丙 默讀測驗。
1 默讀之重要。
2 陳鶴琴初小默讀測驗。
ⅰ 本測驗的性質及功用。
ⅱ 本測驗的內容舉例。
ⅲ 本測驗施行的手續及校閱記分方法。
3 陳鶴琴小學默讀測驗。
ⅰ 本測驗的性質及功用。
ⅱ 本測驗的內容舉例。
ⅲ 本測驗施行的手續及校閱記分方法。
ⅳ 關於速率測驗編造之方法。
a 畫撇法。
a 黑板上記號碼法。
c 用卡片法。
丁 默字測驗
4 默字測驗之意義
5 陳鶴琴小學默字測驗。
ⅰ 本測驗的性質及功用。
ⅱ 本測驗的內容舉例。
ⅳ 本測驗施行的手續及校閱記分方法。
要點提問。
第七章 國語科測驗(續)
戊 文法測驗。
6 文法測驗之重要
7 陳鶴琴小學文法測驗。
ⅰ 本測驗的性質及功用。
ⅱ 本測驗的內容舉例。
ⅲ 本測驗施行的手續及校閱記分方法。
己 綴法測驗。
8 綴法測驗之意義。
3 俞子夷小學綴法測驗。
ⅰ 本測驗的性質及功用。
ⅱ 本測驗施行的手續及校閱記分方法。
庚 書法測驗。
10 書法測驗之意義。
11 俞子夷小學書法測驗。
ⅰ 本測驗的性質及功用。
ⅱ 本測驗的內容舉例。
ⅲ 本測驗施行的手續及核對記分方法。
ⅳ 關於書法的快慢與好歹兩種成績並算的問題。
ⅴ 編造書法測驗之應注意之點。
要點提問。
第八章 算術科測驗
甲 四則測驗。
1 概論。
2 德爾滿算術四則測驗。
ⅰ 本測驗的性質及功用。
ⅱ 本測驗的內容舉例。
ⅲ 本測驗施行的手續及校閱記分方法。
ⅳ 將本測驗作診斷用之計算法。
3 俞子夷小學算術混合四則測驗。
ⅰ 本測驗的性質及功用。
ⅱ 本測驗的內容舉例。
ⅲ 本測驗施行的手續及核對記分方法。
ⅳ 本測驗與德氏測驗比較。
乙 應用題測驗。
4 概論。
5 俞子夷小學算術應用題測驗。
ⅰ 本測驗的性質及功用。
ⅱ 本測驗的內容舉例。
ⅲ 本測驗施行的手續及校閱記分方法。
6 俞子夷初小算術應用題測驗。
ⅰ 本測驗的性質及功用。
ⅱ 本測驗的內容舉例。
ⅲ 本測驗施行的手續及校閱記分方法。
丙 練習測驗。
7 概論。
8 俞子夷麥柯爾算術練習測驗。
ⅰ 本測驗的性質及功用。
ⅱ 本測驗的內容舉要。
ⅲ 本測驗施行的手續。
要點提問。
第九章 社會自然及常識測驗
甲 社會科及自然科測驗。
1 概論。
2 俞子夷小學社會自然測驗。
ⅰ 本測驗的性質及功用。
ⅱ 本測驗的內容舉例。
ⅲ 本測驗施行的手續及校閱記分方法。
乙 常識測驗。
3 概論。
4 除鶴琴小學常識測驗。
ⅰ 本測驗的性質及功用。
ⅱ 本測驗的內容舉例。
ⅲ 本測驗施行的手續及校閱記分方法。
要點問提。
第十章 其他各科測驗
甲 總說。
乙 圖畫測驗。
丙 音樂能力測驗。
丁 各科混合測驗。
1 概論。
2 查良釗學校調查用教育測驗。
ⅰ 本測驗的性質及功用。
ⅱ 本測驗的內容舉例。
ⅲ 本測驗施行的手續及校閱記分方法。
要點提問。
第四編 測驗實施的方法
第十一 施行測驗的手續及實習
甲 施行測驗的手續。
1 施行測驗前之預備手續。
2 施行測驗時之方法。
3 施行測驗後之整理手續。
乙 實習。
1 實習之分配。
2 實習時應注意之各點。
要點提問。
第五編 編造測驗的方法
第十二章 編造測驗的重要事項
甲 選材。
1 關於智力測驗的村料。
2 關於教育測驗的材料。
乙 制題。
丙 格式。
丁 計分方法。
1 關於矯正機遇錯誤的公式者。
2 均衡分數。
3 矯正機遇錯誤的公式在事實上礙難適用。
要點提問。
第十三章 怎樣求t.b.c.f.和t.b.c.f.的解釋
甲 t量表與別種量表的比較。
1 百分量表。
2 年級量表。
3 年齡量表。
4 t量表。
乙 t分數的求法及解釋。
1 t分數的求法。
2 t分數的解釋。
丙 b分數的求法及解釋。
1 b分數的求法。
2 求算實足年齡之方法。
ⅰ 用公式計算者。
ⅱ 用表查對者。
3 b分數的解釋。
丁 c分數的求法及解釋。
1 c分數的求法。
2 c分數的解釋。
戊 f分數的求法及解釋。
1 f分數的求法。
2 f分數的解釋。
要點提問。
第十四章 考試時測驗方法的應用
甲 總說。
乙 考試時自製測驗式的題目。
1 是非法。
2 填充法。
3 選擇法。
4 問答法。
丙 考試時利用測驗單位的記分法。
丁 現在一般小學所通用的「s」記分法。
要點提問。
表次
表一 施奚爾氏將一本英文考卷請142位教員評閱給分之分配表
表二 施奚爾氏將一本幾何孜卷請115位數學教員評閱給分之分配表
表三 智力及教育測驗分數表
表四 務年級對於算術練習測驗的各課及各測驗之規定時間表
表五 是非式測驗的反應之分析——(west)
表六 顯示求t分數的方法
表七 均方差值(s.d.valua)與百分比對照表
表八 t分數的比較表
表九 顯示b分數的求法
表十 實足年齡與b校正數(b.c)對照表
表十一 查算實足年齡對照表
表十二 b分數的比較表
表十三 顯示求c分數對照表
表十四 年級地位與t分數對照表
表十五 c校正數對照表
甲 秋季始業用
乙 春季始業用
表十六 年齡量表與t量表的相等值
表十七 顯示求年級地位的方法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2[1933]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國家圖書館
主題
InfoField
教育測驗
中圖分類
InfoField
G449
拼音題名
InfoField
jiao yu ce yan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76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9:43,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9:43, 10 June 20234,702 × 7,289, 202 pages (16.21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教育測驗 (1/1) by 湯鴻翥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1jh000247,10253; 民國圖書.1; 教育測驗)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