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1jh000351-10112 東方教會史.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19.65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390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東方教會史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 〕羅金聲(C.H.Plopper)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東方教會史
Publisher
廣學會
Description

包括緒論及「自毀像運動開始至羅馬帝國滅亡」、「自康士坦丁堡淪陷以至近代之東方教會」、「東正教之複合運動」3部

目錄
緒論
一 教會的普遍性(thechurchuniversal)
二 教會與希拉文化
三 大公議會(ecumenicalcouncils)
四 修道主義(monasticism)
五 教階制度(heirarchy)
六 正統的教義(orthodoxy)
七 聖徒(saints)的地位
八 聖物(relics)
九 聖像(icons)
十 回教軍的占領(mohammedanoccupation)
第一部 自毀像(lconoclastic)運動開始至羅馬帝國滅亡
第一編 希拉宗——正統教會
第一段 羅馬帝國教育(聖正教)
第一章 毀像運動
一一 毀像運動之第一聲
一二 聖像的恢復與第七次大公議會
一三 毀像運動之復興
第二章 大馬色約翰(johnofdamascus)司提反(stephen)提阿多(theodore)
一四 大馬色約翰
一五 青年司提反(stephentheyounger)
一六 斯徒丁姆提阿多
第三章 東方教會和西方教會的分裂
一七 分裂的原因
一八 阜丟斯(photius)教長時代之分裂
一九 米迦勒瑟如拉留(michaelcerularius)時代之最後分裂
第四章 十字軍時代
二○ 最初三次十字軍(參中古史)
(甲) 原因
(乙) 不同的觀點
(丙) 第二和第三次十字軍
二一 第四次十字軍
二二 拉丁王國(thelatinkingdom)
二三 希拉帝國(thegreekempire)
第五章 康士坦丁堡之傾覆(東方帝國之滅亡)
二四 帝國情狀
二五 紇息卡團(hesychast)
二六 復興帝國的鬥爭
二七 康士坦丁堡之陷落
第二段 正統獨立教長
導言
二八 教長獨立之相互關聯
第六章 安提阿教長區
二九 初期歷史
三○ 異端
三一 回教的統制
第七章 亞力山太教長區
三二 初期歷史
三三 兩派分離的結果
三四 正統教之復興
第八章 耶路撒冷教長區
三五 初期歷史
第三段 居比路獨立教會
第九章 居比路教會的初期
三六 最初的教會
三七 薩拉森人之劫
三八 對羅馬教的屈服
第二編 期拉夫(slav)正統教會
第四段 俄羅斯聖正教
第十章 基督教之傳人
三九 對於基督教最初的影響
四○ 佛喇地米耳一世(vladimiri)
四一 混亂時代
第十一章 蒙古人之徵服
四二 蒙古人之侵入
四三 取外交途徑而得到統一的俄羅斯
四四 伊薩多(isadore)的變節
第十二章 復興時期
四五 俄羅斯帝國的建立
四六 猶太異端的擾亂
四七 伊凡四世(可怕的)時的教會
四八 伊凡何以稱為「可怕的」
第五段 佐治亞(georgia)教會史
第十三章 教會的起頭
四九 導言
五○ 聖徒尼那
五一 教會獨立
第十四章 逼迫,異端,侵略
五二 逼迫
五三 獨立時期
五四 蒙古人之侵入
第六段 巴爾幹諸國(balkans)教會史
第十五章 塞爾維亞(servia)教會
五五 斯拉夫人之南侵
五六 最初的王國
五七 帝國的建立
五八 暴君專制時代
第十六章 布加利亞教會
五九 布加利亞人的侵略
六○ 最初的布加利亞帝國
六一 西部布加利亞帝國
六二 第二次布加利亞帝國
第三編 非正統的東方教會
第七段 東方敘利亞教會(景教)
第十七章 在涅斯多留(nestorius)以前之亞述教會
六三 教會的創立
六四 教階制度的起始
六五 逼迫
六六 教會的改組
第十八章 涅斯多留與涅斯多留教(在中國稱景教)的創立
六七 涅斯多留
六八 涅斯多留的信仰
六九 東方敘利亞教會之轉入景教
第十九章 教會的擴大
七○ 土耳其人的侵入(六四二——一二五八)
七一 蒙古人的侵入
七二 鐵木兒
第八段 亞米尼亞(armenia)教會
第二十章 亞米尼亞崇奉基督教之起原
七三 光照者貴鈎利
七四 教會的建立
七五 雅喜沙(yashishat)會議
七六 亞米尼亞文聖經
第二十一章 迦克墩大公議會之否決
七七 議會時的情形
七八 特未英(tvin)會議及卡林(karin)會議
第二十二章 自由的喪失與版圖的分裂
七九 自由的喪失
八○ 亞米尼亞國之分裂
八一 與希拉東正教會之聯合
第二十三章 保羅教派(paulicians)
八二 保羅教派的創始及其信仰
八三 末期的歷史
第九段 雅各教派(jacobites)(敘利亞支)
第二十四章 基督一性說
八四 異端的發生
八五 雅各教派的創立
第二十五章 教會的發展
八六 雅各教派在波斯的創立
八七 在回教統治下的教會
八八 雅各教派的學識
第十段 雅各教派(印度支)
第二十六章 印度教會的創始
八九 關乎使徒多馬的傳說
九○ 景教的東來
第十一段 科普替教會(基督一性說派埃及支)
第二十七章 未被亞拉伯人征服以前之科普替教會
九一 丟斯庫若的死
九二 爭取教長職位的糾紛
九三 波斯人的占領
第二十八章 回教徒的占領
九四 亞拉伯人的勝利
九五 翁米亞得(ommyades)(白衣大食)王朝下的生活(六六○—七五○)
九六 在阿拔斯朝下所受壓迫(七五一——九六八)
九七 法提馬王朝(fatimides)(綠衣大食)(九六九——一一七一)
九八 十字軍時代(一一七一——一二五○)
九九 馬美琉克團(mamelukes)(一二五○——一五七○)
第十二段 科普替教會(阿比西尼亞abyssinia支)
第二十九章 阿比西尼亞教會最初歷史
一○○ 教會的創立
一○一 黑暗時代
第二部 自康士坦丁堡淪陷以至近代之東方教會
第四編 希拉組——正統教派
第十三段 四個教長管區
第三十章 總教長管區
一○二 康士坦丁堡淪陷時之新形勢
一○三 雷亞(payah受回王統治而可不信回教之宗教團體)
一○四 權力的增加
一○五 傾向更正宗(或抗議宗)的運動
一○六 權力的衰弱
一○七 現代的組織
第三十一章 安提阿教長管區
一○八 希拉人的管治
一○九 獨立地位之獲得
一一○ 教會的現狀
第三十二章 亞力山太教長管區
一一一 由法那所得的幫助
一一二 教長管區的改組和復興
一一三 現在的狀況
第三十三章 耶路撒冷教長管區
一一四 教會之變為希拉教會
一一五 為獨立的奮鬥
一一六 教區內的現狀
第十四段 居比路(cyprus)教會
第三十四章 居比路教會的發展
一一七 土耳其人管轄
一一八 受英國管轄的時代
一一九 教會的現狀
第十五段 西乃(sinai)教會
第三十五章 西乃教會的產生
一二○ 西乃教會的歷史
一二一 現在的狀況
第十六段 希拉國的教會
第三十六章 希拉國教會的創立和發展
一二二 最初的教會
一二三 希拉的獨立
一二四 希拉教會成為獨立的教會
一二五 大希拉國
第三十七章 教會的現狀
一二六 教階的制度
一二七 修道主義
一二八 亞妥斯聖山
一二九 近代的運動
第五編 斯拉夫組——聖正統教會
第十七段 俄國聖正統教會
第三十八章 莫斯科教長管區
一三○ 莫斯科教長管區的成立
一三一 困難的時期
一三二 教會國家平等
一三三 彼得摩吉拉(petermogila)的功績
一三四 亞歷西斯(alexis)與尼康(nicon)
一三五 不奉國教教派(守舊教派)斯塔羅未爾提教派(staraverzi)
一三六 教長的廢止
第三十九章 聖教行政議會管轄下之聖正教
一三七 教長管區之守護
一三八 彼得與聖教行政議會
一三九 迦他林治下之反動
一四○ 沙皇治下的壓迫
第四十章 蘇維埃政府治下的教會
一四一 提亢(jichon)被任為教長
一四二 革新的教會(或稱宗教議會的教會synodicalchurch)
一四三 教長提亢之被釋
第四十一章 宗教派別
一四四 摩羅干教派(molokan)(俄國靈奶狂熱派)
一四五 斯頓得教派(stundists)(浸禮會信徒)
一四六 杜科波爾教派(dukobovsky)(俄國之貴格會)
第十八段 與俄羅斯教會有關的教會
第四十二章 康士坦丁堡淪陷後的佐治亞教會
一四七 康士坦丁堡淪陷的結果
一四八 向西方求救的運動
一四九 佐治亞之成為俄羅斯之一部份
一五○ 教會重行獨立
第四十三章 波蘭的教會
一五一 教會之得以獨立
一五二 教會的組織
第四十四章 立陶宛的教會
一五三 立陶宛教會之得以獨立
第四十五章 拉脫維亞(latvia)的教會
一五四 拉脫維亞教會之得以獨立
第四十六章 愛沙尼亞(esthonia)的教會
一五五 愛沙尼亞教會之得以獨立
第四十七章 芬蘭(finland)的教會
一五六 芬蘭教會之得以獨立
第十九段 巴爾幹各教會
第四十八章 寒爾維亞的教長(南斯拉夫)
一五七 在土耳其人治下的塞爾維亞
一五八 對於獨立的奮鬥
一五九 卡羅威次(carlovitz)的教會
一六○ 蒙特尼格羅的教會
一六一 徹羅威次的教會
一六二 波斯尼亞和黑最哥維那的教會
一六三 聯合教會的現狀
第四十九章 布加利亞的總主教管區
一六四 受土耳其人管轄的布加利亞
一六五 屬於君主政府治下的布加利亞
一六六 近年來教會的情形
第五十章 羅馬尼亞(roumania)的教長管區
一六七 在土耳其人治下的摩耳達維亞(moldavia)和窩雷基阿(walachia)
一六八 獨立的羅馬尼亞國
一六九 擴大的羅馬尼亞國
一七○ 現在的狀況
第五十一章 其他正統教會
一七一 阿爾巴尼亞(albania)
一七二 在其他國內的正統教教會
第二十段 正統教教會的教義和風俗
第五十二章 聖禮或稱神秘禮
一七三 從神秘中得來的恩典
一七四 七個聖禮
第五十三章 正統教教會的風俗
一七五 祈禱和禁食
一七六 正統教教會的建築
一七七 聖油
第五十四章 正統教的信條
一七八 權威
一七九 對於三位一體的教理
一八○ 關於人的教理
一八一 對於基督的教理
一八二 關於天恩的教理
一八三 關於教會的教理
第六編 非正統教的東方教會
第二十一段 東方敘利亞教會(景教)
第五十五章 混亂和改造
一八四 改造
一八五 雙重教長
一八六 行政
一八七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教會
第五十六章 景教的組織,教義和風俗
一八八 教會的組織
一八九 禮拜堂內的布置
一九○ 家畜祭牲
一九一 禁食和祈禱
第二十二段 今日之亞米尼亞教會
第五十七章 教會裡面的掌權者
一九二 密勒
一九三 伊契米阿金(etchmiadzin)的教長
一九四 康士坦丁堡的教長
一九五 耶路撒冷的教長
一九六 西斯的教長
一九七 阿加塔馬爾的教長
第五十八章 教會的發展
一九八 波斯和土耳其對於亞米尼亞之爭奪
一九九 在俄羅斯人勢力之下的時期
二○○ 國家的憲法
二○一 屠殺
第五十九章 教會的組織,教義和教儀
二○二 教會的組織
二○三 教義
二○四 教儀
第六十章 復原宗教徒和羅馬教教徒
二○五 攸尼阿特教徒(羅馬教徒)
二○六 復原宗教徒
第二十三段 雅各教派(敘利亞支)
第六十一章 從康士坦丁堡淪陷到近世的歷史
二○七 和羅馬教徒的糾紛
二○八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及戰後的歷史
第六十二章 近代的組織
二○九 教階制度
二一○ 教理和教儀
第二十四段 雅各教派(印度支)
第六十三章 這教會的歷史
二一一 受葡萄牙人(portuguese)管轄的時代
二一二 荷蘭人的占領
二一三 受英國管轄的時期
第六十四章 教階制度和教會的現狀
二一四 教階制度
二一五 教堂之建築
第二十五段 科普替教派(埃及支)
第六十五章 土耳其人治下之埃及
二一六 俄托曼族政府(一五一七——一八七九)
二一七 英國的保護國
第六十六章 埃及教會的組織和信仰
二一八 教階制度
二一九 風俗和信仰
第二十六段 科普替教會(阿比西尼亞支)
第六十七章 自葡萄牙人侵入至近代
二二○ 葡萄牙人
二二一 葡萄牙人執掌教權後之歷史
第六十八章 教會的組織和風俗
二二二 教階制度
二二三 風俗
第三部 東正教之複合運動
第二十七段 攸尼阿特派教會
二二四 何謂攸尼阿特主義
二二五 各種不同的攸尼阿特教會
二二六 在不同觀點之下所構成的聯合
第二十八段 復原宗(抗議宗)教會
第七十章 安立甘教會對於聯合的努力
二二七 安立甘教會的特殊地位
二二八 彼此接近的運動
第七十一章 復原宗(抗議宗)對於重新聯合的努力
二二九 一個更困難的問題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1941
publication_date QS:P577,+1941-00-00T00:00:00Z/9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國家圖書館
主題
InfoField
基督教史
中圖分類
InfoField
B979
拼音題名
InfoField
dong fang jiao hui shi
載體形態
InfoField
324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9:58,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9:58, 10 June 20231,239 × 1,754, 390 pages (19.65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東方教會史 (1/1) by ( )羅金聲(C.H.Plopper)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1jh000351,10112; 民國圖書.1; 東方教會史)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