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1jh000363-10139 耶穌言行.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34.34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706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耶穌言行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法〕依西多祿·臘掛(Isidor Lacquois)述意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耶穌言行
Publisher
崇德堂
Description

全書四卷。書前有耶穌言行序,及特約著述:論四大聖史之信力。書後有耶穌言行周年瞻禮日及各主日之聖經索引

目錄

論四大聖史之信力
第一卷 耶穌家鄉的地理與民族
第一編 巴來斯定地理紀略
第一章 巴來斯定地方志
第一節 巴來斯定的異名與面積
第二節 巴來斯定的四個地帶
第二章 巴來斯定的氣候與物產
第一節 巴來斯定的氣候
第二節 巴來斯定的特產植物
第三節 巴來斯定的特產動物
第三章 耶穌時代巴來斯定的省域
第一節 伯來亞省
第二節 加利肋亞省
第三節 撒瑪利亞省
第四節 如達省
第二編 巴來斯定民族紀略
第一章 耶穌時代巴來斯定的政治概況
第一節 黑落德王
第二節 黑落德之三子
第三節 比拉多
第四節 如德亞人的高等裁判廳
第二章 耶穌時代巴來斯定的社會情形
第一節 婚姻的禮俗
第二節 子女的教育
第三節 衣食住的特色
第四節 交際的通俗
第五節 人民的階級
第六節 工商界
第七節 時日的計算法
第八節 年月的分析法
第九節 貨幣度量衡的法制
第十節 語言的種類
第十一節 疾病與醫學
第十二節 喪葬的禮俗
第三章 耶穌時代巴來斯定的宗教概覽
第一節 日路撒冷的聖殿
第二節 聖殿中的司祭
第三節 獻祭與祈禱
第四節 如德亞人的瞻禮日
第五節 會堂的廣設
第六節 如德亞人中的三個黨派
第七節 民間的宗教信仰
第八節 救世者降來的期盼
第二卷 救世者耶穌降臨
第一編 耶穌誕生之前
第一章 珍奇之成胎
第一節 若翰誕生之預報
第二節 耶穌誕生之預報
第二章 耶穌之前驅若翰
第一節 瑪利亞往顧依撒伯爾
第二節 若翰誕生
第三章 神聖的淨配
第一節 若瑟與瑪利亞結婚
第二節 論人性耶穌為達味之苗裔
第二編 耶穌誕生
第一章 先知預言之應驗
第一節 若瑟瑪利亞赴白冷城
第二節 白冷城耶穌降誕
第二章 耶穌最初之榮耀
第一節 牧羊童朝拜聖嬰
第二節 耶穌行割損禮
第三節 聖母行取潔禮並獻耶穌於主
第四節 聖殿中聖嬰受讚美
第五節 東方瑪日來朝聖嬰
第三編 童年時代之耶穌
第一章 避難
第一節 天神夢示往奔埃及
第二節 黑落德屠殺嬰孩
第二章 回鄉
第一節 黑落德之惡終
第二節 巴來斯定之騷亂
第三節 聖家安返故鄉
第四編 家庭生活之耶穌
第一章 耶穌在超然之樂中
第一節 花之城納匝肋
第二節 和樂的家庭
第二章 傳布福音之先聲
第一節 十二齡之耶穌談道
第二節 耶穌隱居於納匝肋
第三卷 耶穌傳布福音
第一編 耶穌傳布福音之準備
第一章 耶穌與若翰之關係
第一節 曠野中若翰隱居
第二節 若爾當河畔若翰講道施洗
第三節 若爾當河中耶穌領受洗禮
第四節 耶穌守嚴齊與受試探
第五節 若翰證明耶穌為救世者
第二章 耶穌逐漸接近世人
第一節 耶穌初收門徒
第二節 加納婚筵耶穌初顯聖跡
第三節 耶穌怒逐聖殿內之商賈
第四節 尼各得睦夜訪耶穌
第五節 耶穌之門徒施洗與若翰被監
第六節 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談道
第七節 耶穌片言愈疾
第八節 耶穌在故鄉講道
第二編 耶穌傳布福音於加利肋亞及其附近各地
第一章 加利肋亞境內耶穌開始傳布福音
第一節 葛法翁城耶穌驅魔愈疾
第二節 耶穌網羅漁人之漁夫
第三節 耶穌使癩病患者痊癒
第二章 耶穌與法利塞黨人之衝突
第一節 耶穌使癱子痊癒
第二節 耶穌召稅吏瑪竇為徒
第三節 耶穌與法利塞黨人論守齋
第四節 耶穌與法利塞黨人論休息
第五節 耶穌使枯乾手的病人痊癒
第三章 天國的福音
第一節 耶穌簡立十二宗徒
第二節 山中聖訓的序辭
第三節 山中聖訓(一)——天國之真義及真福八端
第四節 山中聖訓(二)——宗徒們為鹽為光
第五節 山中聖訓(三)——耶穌聲明此來乃為成全梅瑟之律法
第六節 山中聖訓(四)——論行善不可圖虛榮
第七節 山中聖訓(五)——論人宜如何祈禱如何守齋
第八節 山中聖訓(六)——論不可判斷人
第九節 山中聖訓(七)——耶穌為自己的講演做結論
第四章 耶穌於第伯里亞湖濱及附近所顯之聖跡與所講之聖道
第一節 葛法翁城耶穌使百夫長之仆病癒
第二節 納英城耶穌使孀婦之獨子復活
第三節 若翰遣二徒往訪耶穌
第四節 罪婦之悔改與獲赦
第五節 犧牲金銀而敬事耶穌與宗徒之婦女
第六節 誰為耶穌親近的人
第五章 天國之諸比喻
第一節 天國之諸比喻的序辭
第二節 天國之比喻(一)——撒布種子之喻
第三節 天國之比喻(二)——種子發生之喻
第四節 天國之比喻(三)——莠子之喻
第五節 天國之比喻(四)——布網之喻
第六節 天國之比喻(五)——芥子之喻
第七節 天國之比喻(六)——面酵之喻
第八節 天國之比喻(七)——藏寶於地之喻
第九節 天國之比喻(八)——尋珠之喻
第六章 第伯里亞湖附近耶穌復顯聖跡
第一節 耶穌渡海平靜風浪
第二節 耶穌驅魔入豕
第三節 耶穌愈患血漏之婦人與使幼女復活
第七章 若翰致命與耶穌遣徒傳道
第一節 若翰致命
第二節 耶穌遣十二宗徒傳道
第三節 耶穌為同里人所驅逐
第八章 耶穌預許生命之糧
第一節 五餅二魚解五千人之飢
第二節 耶穌步行於湖面
第三節 耶穌預許生命之糧
第九章 耶穌於日路撒冷參加瞻禮日
第一節 伯在達池畔耶穌片言起癱
第二節 耶穌自證並引證與父一體
第十章 耶穌與加利肋亞境外附近之地講道
第一節 表面的污穢與心裡的污穢之辨別
第二節 加昂婦人之信心
第三節 耶穌愈聾啞之人
第四節 七餅數魚解四千人之飢
第五節 耶穌責惡黨之妄求
第六節 耶穌於伯撒依達愈瞽者
第七節 耶穌赴則撒肋斐理伯
第八節 伯多祿認耶穌為天主之子
第九節 耶穌委重責於伯多祿
第十節 耶穌初次預言受難復活
第十一節 從主宜背十字架
第十一章 耶穌在加利肋亞的最後幾日
第一節 耶穌顯聖容
第二節 耶穌下山驅魔療疾
第三節 耶穌二次預言受難復活
第四節 耶穌完納聖殿人丁稅
第五節 天國中誰為最大的
第六節 不可禁阻奉主名而行善的人
第七節 耶穌警告立惡表者
第八節 耶穌戒人遠避罪機
第九節 耶穌勸人當有憐憫心
第十節 耶穌於加利肋亞訣別
第三編 耶穌傳布福音於如達撒瑪利亞及伯來亞
第一章 耶穌赴日路撒冷參加帳幕瞻禮
第一節 耶穌赴日路撒冷路上的經過
第二節 日路撒冷聖殿中耶穌訓眾
第三節 耶穌對淫婦之處斷
第四節 耶穌可以解世人之渴
第五節 耶穌為世界之光
第六節 不信主者必死於罪
第七節 耶穌使胎瞽者復明
第八節 耶穌是好牧童
第二章 耶穌遣七十二徒傳布福音
第一節 如何隨跟耶穌
第二節 耶穌遣七十二徒傳布福音
第三節 耶穌歡樂了
第三章 愛人與愛主
第一節 愛人如己的撒瑪利亞人
第二節 愛主的瑪爾大姊妹
第四章 耶穌論祈禱
第一節 祈禱的模範
第二節 祈禱的效驗
第五章 耶穌攻斥法利塞黨人
第一節 耶穌於日路撒冷參加聖殿重新瞻禮日
第二節 耶穌駁倒法利塞黨人之讒言
第三節 耶穌與法利塞黨人辯論離婚之問題
第四節 耶穌述說法利塞黨人之諸惡
第五節 耶穌於定例休息日治癒曲背之婦人
第六節 耶穌參與法利塞黨人之宴會
第七節 耶穌論法利塞黨人與稅吏之祈禱
第六章 耶穌訓徒
第一節 養生之需無須過慮
第二節 忠僕與惡僕之喻
第三節 拯救靈魂宜進窄門
第七章 表明天主仁慈的三個比喻
第一節 三個比喻的序辭
第二節 失羊的比喻
第三節 失錢的比喻
第四節 浪子的比喻
第八章 如何處理世間之財產
第一節 不義的管賬者之喻
第二節 財主和乞丐之喻
第九章 拉匝祿之復活
第一節 拉匝祿危篤及其死
第二節 耶穌使拉匝祿復活
第三節 拉匝祿復活之影響
第十章 恥穌最後的遊行傳布福音
第一節 耶穌治癒十個癩病患者
第二節 耶穌預言末日己將復臨人間
第三節 耶穌降福兒童
第四節 耶穌論富人難入天國
第五節 葡萄園之喻
第十一章 耶穌最後往日路撒冷去的途中
第一節 耶穌三次預言受難復活
第二節 宗徒雅各伯與若望之幻夢
第三節 葉利各城外耶穌使二瞽者復明
第四節 稅吏匝該接待耶穌
第五節 銀子與僕人之喻
第四卷 耶穌完成救贖事業
第一編 耶穌受難
第一章 聖枝主日(聖日曜日)
第一節 耶穌在伯大尼亞
第二節 耶穌榮晉都城
第二章 聖瞻禮二(聖月曜日)
第一節 耶穌罰無花果樹以警宗徒
第二節 異邦人求謁耶穌
第三節 耶穌預言已之將終
第三章 聖瞻禮三(聖火曜日)
第一節 信心之效能
第二節 耶穌與其仇黨最後之辯論
第三節 耶穌以比喻象徵其仇黨之末路
第四節 耶穌痛責其仇黨之非
第五節 耶穌稱讚寡婦之捐貲
第六節 聖殿被毀之預言
第七節 聖教遭難之預言
第八節 聖都破滅之預言
第九節 世界末日之預言及十童女之比喻
第十節 公審判之預言
第四章 聖瞻禮四(聖水曜日)
第一節 司祭長等之會議
第二節 如達斯圖財賣主
第五章 聖瞻禮五(聖木曜日)
第一節 最後的晚餐之預備
第二節 耶穌給宗徒們濯足
第三節 耶穌揭露如達斯之惡
第四節 耶穌制定聖體大禮
第五節 耶穌和宗徒們做最後的談話
第六節 耶穌最後的訓言之一——主與人結合
第七節 耶穌最後的訓言之二——世人要相愛
第八節 耶穌最後的訓言之三——預許聖神降臨
第九節 耶穌最後的訓言之四——恨信主者即是恨主
第十節 耶穌最後的訓言之五——憂苦之後必有欣樂
第十一節 耶穌最後訓言之六——要依主名祈禱
第十二節 耶穌在飯廳祈禱
第十三節 耶穌在厄利瓦山園祈禱
第六章 聖瞻禮六(聖金曜日)
第一節 耶穌被捕
第二節 耶穌受審於大司祭亞納官邸
第三節 耶穌受審於大司祭蓋法官邸
第四節 伯多祿三次背主
第五節 耶穌受審於羅瑪總督比拉多前
第六節 耶穌受凌辱於黑落德前
第七節 惡眾棄絕耶穌甚於罪囚巴拉巴
第八節 耶穌受鞭笞戴茨冠諸酷刑
第九節 比拉多徇民意定耶穌以死罪
第十節 耶穌親負十字架陟山受釘
第十一節 耶穌被釘於十字架
第十二節 十字架上耶穌忍辱
第十三節 十字架上耶穌崩逝
第十四節 私淑弟子殮葬耶穌
第十五節 如達斯自縊
第七章 聖瞻禮七(聖土曜日)
第一節 墓中之耶穌被監守
第二編 耶穌復活與升天
第一章 耶穌復活
第一節 黎明中的奇蹟
第二節 耶穌顯現給敬信他的婦女們
第三節 耶穌顯現給旅途上的二徒
第四節 耶穌賜給宗徒們赦罪之權
第五節 耶穌顯現給多默以釋復活之疑
第六節 耶穌在第伯里亞湖濱向宗徒們顯現
第七節 耶穌選定伯多祿為牧者
第八節 耶穌賜給宗徒們授洗及行聖跡之權
第二章 厄利瓦山上耶穌升天
贅言
周年瞻禮日及各主日之聖經索引
耶穌言行插圖目次
耶穌基利斯督天主子救世者
耶穌時代的日路撒冷聖殿輪廓
白冷城及耶穌聖誕紀念大堂
耶穌誕生地點
耶穌的故鄉納匝肋全景
納匝肋的聖母泉
第伯里亞湖之一角
第伯里亞湖濱之第伯里亞城
在厄利瓦山上鳥瞰之日路撒冷城
大博爾山頂之耶穌顯聖容紀念大堂
若爾當河的一個渡口
煥然重建的昔日耶穌制定聖體大禮之飯廳
聖伯多祿懺悔處紀念大堂
聖墓大堂之外部
聖墓大堂之內部
厄利瓦山及耶穌山園祈禱紀念大堂
耶穌山園祈禱紀念大堂之內部
納匝肋聖母領報紀念大堂之內部
耶穌守嚴齊四十日所居之山
耶穌時代巴來斯定地圖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1940
publication_date QS:P577,+1940-00-00T00:00:00Z/9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國家圖書館
中圖分類
InfoField
B979.9
拼音題名
InfoField
ye su yan xing
載體形態
InfoField
636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0:00,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0:00, 10 June 20231,239 × 1,754, 706 pages (34.34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耶穌言行 (1/1) by (法)依西多祿·臘掛(Isidor Lacquois)述意 (batch task; nlc:data_416,01jh000363,10139; 民國圖書.1; 耶穌言行)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