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1jh001124-10615 當代社會學學說.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3,477 × 5,864 pixels, file size: 76.27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1,313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當代社會學學說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美〕素羅金(P. Sorokin)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當代社會學學說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發行]
Description

共14章,介紹社會學學說與學派。包括機械學派,李柏烈學派,地理學派,生存競爭之社會學的解釋與戰爭社會學,社會學派,心理學派等

目錄
緒論
本書的目的
著述和出版的理由
本書的計畫及材料之分配
當代社會學學派之分類
餘論
第一章 機械學派
(一) 先導作家
(二) 當代社會物理學
(三) 當代社會機械學
(四) 當代社會儲能學
(五) 批評
(六) 柏烈圖及其他
柏烈圖對於特殊科學與社會不的關係之概念
柏烈圖所謂科學社會學的意義
以社會現象的函數的相互依倚之定量的幕述替代片面的因果論
柏烈圖的社會概念
柏烈圖的因子論
柏烈圖所研究的元素或因子
柏烈圖關於「不變性」和「派生體」之結論
柏烈圖關於社會制度內的其他元素之結論
柏烈圖的社會變遷之輸化的概念
(七) 批評
第二章 李柏烈學派
(一) 傳記的資料與本派之歷史
(二) 李柏烈學派的方法
(三) 李柏烈的社會學體系及其主要貢獻
(四) 本派對於社會科學的貢獻
(五) 批評與估價
第三章 地理學派
(一) 先導作家
(二) 地理因子的定義
(三) 地理因子制約社會現象的根本命題
(四) 地理制約與地球上人口之分播
(五) 地理制約與人類住宅道路和交通方法之性質
(六) 地理制約與衣服
(七) 地理制約與食物及飲料
(八) 地理制約與經濟生活和組織
(九) 地理環境與種族
(一○) 地理制約與健康
(一一) 氣候與人類儲能及效率
(一二) 氣候與智力的效率
(一三) 氣候與自殺
(一四) 氣候與癲狂
(一五) 氣候與犯罪
(一六) 氣候與生育死亡及結婚率
(一七) 地理制約與宗教藝術文學
(一八) 地理制約與社會的及政治的組織
(一九) 氣候和天才以及文明的進化
第四章 社會現象之生物學觀:生物有機體派
(一) 社會學上生物學學說之主要類型
(二) 生物有機體派及其與其他有機體學說之關係
(三) 先導作家
(四) 社會學上的當代生物有機體說
(五) 批評
(六) 生物的和社會的分化
(七) 批評余話
第五章 人類種族學者淘汰學者與遺傳學者派
(一) 先導作家
(二) 這派的歷史哲學的支流
(三) 本派的種族和人體測定學的支流
(四) 本派的生物測量學的支流
(五) 社會現象之其他人類種族派—遺傳學派—與淘汰學派的解釋
遣傳學派
與淘汰學派的解釋
(六) 本學派之批評
(七) 本派的正確的原理
(八) 一般的結論
第六章 生存競爭之社會學的解釋與戰爭社會學
(一) 本支流之一般特徵
(二) 生物學和社會學文獻上關於『生存競爭』的意義之空汎
(三) 生存競爭的方式及其在人類史程上的改變
(四) 戰爭和競爭的社會職能及結果
戰爭的淘汰
戰爭對於人口健康的影響
戰爭對於生命歷程的影響
戰爭對於經濟現象的影響
戰爭為增進圍結與和平之手段
戰爭的道德的結果
戰爭對於政治組織的影響
戰爭革命與改革運動
戰爭與社會動性
戰爭與意見態度品性的變更
戰爭對於科學和藝術的影響
關於戰爭的結果之一般結論
(五) 戰爭的因子
(六) 關於生物社會學的一般結論
第七章 生物社會支流:人口學派
(一) 先導作家
(二) 高士德
(三) 人口多寡及密度與生命歷程之關係
(四) 人口之多寡密度與遷徙
(五) 人口制約與戰爭
(六) 人口因子與革命
(七) 人口因子與經濟現象
(八) 人口多寡密度與社會組織的形式之相互關係
(九) 人口因子與政治乃至社會組織的形式之相互關係
(一○) 人口密度多寡與發明及天才的相互關係
(一一) 人口因子與德型及風俗之相互關係
(一二) 人口因子與其他觀念學的現象之相互關係
(一三) 人口因子與社會的進步及沒落之相互關係
(一四) 一般的結論
第八章 社會學派
(一) 本派的一般的特徵
(二) 先導作家
(三) 戴羅勃提阿斯賓納伊素利達拉芝西斯高顧理及其他社會學者的解釋
(四) 都干及其學派
(五) 甘蒲城阿賓海美及其他
第九章 社會學派(續):形式學派與社會關係的系統學
(一) 本派的特徵及其領導的代表
(二) 批評
(三) 當代社會學上社會歷程與人類關係的形式的系統學
第十章 社會學派(續):經濟學派
(一) 本派的先導者
(二) 馬克思(一八一八年——一八八三年)與恩格斯(一八二○年——一八九五年)的學說
(三) 當代學者對於各種經濟制約與其他社會現象間的相互關係之研究
(四) 經濟制約與人口的身體的精神的特徵
(五) 經濟制約與生命歷程
(六) 經濟制約與自殺貧窮罪惡
(七) 經濟制約與遷徙
(八) 經濟制約與社會組織制度
(九) 經濟制約包括生產的技術學與社會組織及政治制度
(一○) 經濟制約與罷工擾亂革命
(一一) 經濟制約與各種政治現象和態度
(一二) 經濟制約與觀念學宗教藝術
(一三) 經濟制約與一個社會的沒落或進步
(一四) 關於社會學上經濟學派的一般結論
第十一章 心理學派
(一) 本派的先導者及其主要支流
(二) 本能派的解釋
(三) 行為派的解釋
(四) 採用欲望認識痛苦快樂興趣希望需求意志和態度的名詞之解釋
第十二章 以宗教德型法律輿論藝術及其他文化現象為因子的心理社會學的學說
(一) 把信仰魔術神話迷信觀念學宗教當作因子者
(二) 民俗德型和風俗的社會職司
(三) 法律的社會的功用
(四) 輿論和宣傳之為因子說
(五) 其他文化作因
(六) 一般的結論
第十三章 其他『心理社會學派』對於各種『心理社會現象』與它們的動力間之相互關係的研究
(一) 家庭與其他社會現象間的相互關係之研究
(二) 鄰里的特性與其他社會現象的相互關係之若干研究
(三) 職業的影響和職業的相互關係之若干研究
(四) 城市和農村環境的影響之若干研究
(五) 對於個人和集團的心理社會的類型以及心理特性與個人的社會的結合間之相互關係的若干研究
(六) 領導和智力與各人所參預的社團之多寡及在社會上的遷徙之頻數的相互關係之若干研究
(七) 對於那些促進個人際和集團際的同情和敵視的條件之若干研究
(八) 社會歷程的波動節奏和輪化之若干研究
(九) 文化的各部分變遷之速度和它們間的相互關係之密接性的研究
(一○) 文化物體特質價值與個人的遷徙分播移動之若干研究
(一一) 革命的突起的急劇的驟然的變遷之若干研究
(一二) 實驗社會學的階段之發端
(一三) 關於特殊研究的結論
(一四) 關於社會學派和心理學派的一般的結論
第十四章 結論:回顧和前瞻
重校後記
附錄 人名漢譯表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4[1935]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國家圖書館
主題
InfoField
社會學學派
中圖分類
InfoField
C91-06
拼音題名
InfoField
dang dai she hui xue xue shuo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284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2:46,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2:46, 10 June 20233,477 × 5,864, 1,313 pages (76.27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當代社會學學說 (1/1) by (美)素羅金(P. Sorokin)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1jh001124,10615; 民國圖書.1; 當代社會學學說)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