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1jh001552-10952 社會主義思想史.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5,254 × 7,360 pixels, file size: 71.28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1,028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社會主義思想史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美〕雷岱爾(H.W.Laidler)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社會主義思想史
Publisher
黎明書局[發行]
Description

分烏托邦社會主義及其先驅,馬克思社會主義,其他社會主義學派,戰後社會主義的發展,聯合運動5編。敘述社會主義各派別的起源和發展

目錄
第一篇 烏托邦社會主義及其先驅
第一章 社會預言家
緒言
倫理的宗教的烏托邦——阿摩司
何西阿
以賽亞
其他舊約預言家
啟示錄的作者
耶穌
聖奧古斯丁之神城
薩萬那洛拉
結論
第二章 柏拉圖的理想國
柏拉圖時代的希臘
探求公道
無貧富
執政官
教育
統治者
眾人的幸福
家族關係中之共產主義
婦女的地位
公道之構成是什麼
理想國家之達到
理想國之社會的意義
第三章 由柏拉圖至多馬斯摩耳
羅馬的作家
斯達義派哲學的影響
自然法及國際法
共產主義與農民革命
約翰·威克利夫
約翰·保爾
信仰與理性
結論
第四章 摩耳的烏托邦
多馬斯·摩耳的生平
新世界的論述
烏托邦之目的
拉菲爾·海都地的探險
英國社會的描述
私有財產的罪惡
烏托邦描述
共產主義的分配
金錢與寶石
人民的家庭
烏托邦的會餐
政府
限制的法規
教育
目的是幸福
結論
第五章 培根的新樂土
農民的最後掙扎
共產主義廢除等級
培根與摩耳
梭羅門之宮
婚姻及其他關係
缺點
第六章 德意的烏托邦
安特利亞的基督城
基督城的共產主義
其他制度
康柏內拉的太陽之城
無貧富
家族
崇敬生產者
視覺教育
學問的貴族
第七章 跨過十七世紀
霍布士及社會契約說
約翰·洛克與勞動價值說
在反抗專制制度中共產主義的復活
開掘者的烏托邦
哈林吞的沃西安那
實業的統治及政治的統治
民主制度的防衛
彼得:張伯倫主張國有化
第八章 法國的烏托邦社會主義
法國革命的產物
革命的失望
烏托邦社會主義之顯現
一 巴卑夫
1 一種狂飈似的生活
2 他的平等哲學
3 逐漸國有化
4 其他的論述
5 結論
二 卡伯
1 卡伯的經歷
2 伊卡利
3 實現的方法
三 聖西門
1 幼年時代
2 在法國革命中
3 變為學生及著作家
4 激勵知識與工業的結合
5 和平與合作
6 依賴勸說
7 新基督教
8 社會主義的建議
9 聖西門的門徒反對共產主義的哲學
10 聖西門的門徒
11 道徒聖會
12 分派
13 安芬庭的退隱
14 聖西門的影響
四 傅利葉
1 傅利葉與聖西門
2 傅利葉的生平
3 改良家的事業
4 傅利葉的幻想
5 他的趣味規律
6 方形村
7 生產物的分配
8 政府
9 家庭
10 他的千福年近矣
11 傅利葉的貢獻
12 傅利葉主義者的試驗
五 路易布朗和他的社會主義
1 布朗小傅
2 最高目標是發展人格
3 社會工廠
4 各盡所能
5 各取所需
6 窮困是唯物主義者的大力量
7 政府偽設工廠
六 普魯東
1 普魯東的地位
2 他的生平
3 『自由、平等、博愛』
4 他的目的是無政府
5 勞動價值說
6 贊成私人的擁有
7 無政府與平等是一致的嗎
8 結論
第九章 勞勃·奧文的前驅
緒論
自然法和民法繼續的爭論
調和家玻比
挨地蒙標克
布勒克斯吞和亞丹斯密
馬爾薩斯前驅者窩雷斯
總主教巴利的比喻
工業革命黑暗了英國
洛克和邊沁的影響
斯賓司單一稅的學者
沃芝維和土地改良說
多馬斯·巴因遺產稅的建議
威廉·葛德文和知識
葛德文攻擊政府
私有財產必要取消
『各取所需』
詩人夢想的自由——窩爾司窩夫
柯立芝和梭塞
查理士·荷爾說明階級鬥爭
戰爭的經濟原因
柯蘭葵杭之『誰獲得英國的財富』
李加圖的價值論和工資論
雪萊
法國革命與工業革命的反響
倫敦通信社
革命行將爆發的預言
破壞機器
要求選舉權
斯賓司的門徒
第十章 勞勃·奧文
奧文的時代
奧文的初期生活
他改變了新蘭納克
社會最後目標是幸福
人性是為人而造的
教育的力量
豐足財富也是必需
需要職業的擔保
初次目的是改良
為勞動立法而奮鬥
奧文變為烏托邦思想家
奧文的平行四邊形新村
他攻擊宗教
號召勞動去解除痛苦
勞動券
取得共產主義的立場
他的新哈莫尼殖民地
勞動交換所
計劃合併工會與合作社
一個新社會的幻想
要求總罷工
反動
末日
一個估評
第十一章 美國的烏托邦社會主義
亞爾培·布立斯般
賀拉士·葛力利與傅利葉主義
葛力利論奴隸制度
鄭寧及其他
全國組織的形成
布洛克農村的試驗
其他試驗
失敗的原因
威廉·威特靈
天才者的獨裁
訴諸地上最大威權者
晚年生活
第十二章 烏托邦社會主義的意義——晚近社會的預料
與其他學派同意之點
他們哲學的背影
用知識去改造
宣傳
幾個缺點
重視自己實力
缺乏歷史觀
他們中間相左的意見
現代烏托邦著作家
1 新舊著作家的區別
2 卑拉彌的『向後瞻顧』
3 赫茲卞的『自由地』
4 威廉·摩耳立斯的『從無有鄉來的消息』
5 威爾士的『近代烏托邦』
第二篇 馬克思社會主義
第十三章 馬克思社會主義的發端
馬克思社會主義的產生
卡爾·馬克思的童年生活
大學教育時的馬克思
服膺黑格爾哲學
馬克思受到博士學位和投身於新聞事業
馬克思研究經濟學
馬克思結婚轉變為社會主義者
主張勞動必當自救
他的任務是批判而不足固執的教義
開始與恩格思發生友誼
歷史唯物論的胚胎
被迫離開法國
共產主義者宣言
階級鬥爭史
第十四章 共產主義者宣言及一八四八年的革命
共產主義的妖怪
階級鬥爭
資本家的革命任務
資產階級的豐功偉業
資本主義發展了世界的互相依賴
集中的趨勢
世界市場的顯現
資本家權力的增大
資本主義發展了工業危機——『破壞的種子』
勞動階級的發展
中等階級的殘落
勞動者的組織
勞動的政黨出現了
其他各階級的無產階級化
勞動是唯一的革命階級
絕大多數的運動
勞動貧困的增劇
資本主義產生了自己墳墓開掘者
共產主義者與勞動階級的關係
答覆加在共產黨人身上的種種讕言
人民間的民族對抗消滅了
共產黨人的政綱
立即的要求
勞動階級廢除自己的權勢
抵制烏托邦社會主義
與其他民主政黨合作
強力推翻一切社會制度
宣言的評價
一八四八年的革命
1 歐洲當時的狀況
2 法國的二月革命
3 革命的蔓延
4 六月的失敗
5 歐洲其他各國的反動
6 共產主義同盟會的解散
第十五章 一八四八年後馬克思的事業
邀赴巴黎
回德國去
恩格思論選舉權
堡壘戰爭時期已經過去
馬克思論革命的著作
在倫敦中的生活
政治經濟學批判
六十年代
馬克思的第一國際開幕詞
資本論
資本主義蓄積的規律
窮困的蓄積
資本主義自掘墳墓
變動比以前革命的暴烈性較少
資本論出版後的歡迎
第一國際分裂
普法戰爭與巴黎公社
第一國際的遷移
各國的經歷不同
馬克思與哥達綱領
馬克思論報酬
馬克思的末日
他的殯葬
蓋棺論定
第十六章 馬克主義的理論基礎
唯物史觀與階級鬥爭
1 名詞的意義
2 馬克思的前輩
3 馬克思對於學說的解釋
4 經濟非唯一的因素
5 學說的散布
階級鬥爭
1 階級鬥爭的意義
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論
1 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
2 勞動價值論
3 勞動參入商品中
4 社會必需勞動
5 價格
6 勞動力
7 剩餘價值
8 利潤
9 剩餘價值分為地租利潤及利息
10 勞動力的價值——生理的及社會的
11 利潤率
12 工資與供求規律
13 結論
第三篇 其他社會主義學派(由一八八○年至一九一四年)
第十七章 費邊主義的前驅(由一八四八至一八八○的英國)
馬克思社會主義的久持
費邊主義的顯現
革命的預言
工業的擴張
恩格思敘述發展的原因
英國的獨估權破裂了
各工業部門勞動者地位的改良
革命的精神衰落
工會的發展
保護立法的時期
雇主階級的態度
合作的興起
公民權的擴張
穆勒與經濟學家們
穆勒傾向於社會主義
加恩士論怠惰的富足
提要
第十八章 費邊社會主義
逐漸的與和平的轉移
馬克思主義者和費邊主義者的區別
八十年代初期中英國之馬克思主義
社會民主聯合會
費邊主義者的組織
會的命名
會的原則
費邊主義者論文集
社會主義的歷史原理
1 衛布論社會主義的歷史原理
2 社會的動力
3 民主主義的演進會實現社會主義
4 封建主義與工業革命
5 英國民主的勝利
6 個人主義的殘酷統治
7 國家所有權的建議
8 在商業經營中個人成分之廢除
9 公共管理的增加
10 經濟學家中社會主義的趨勢
社會主義的工業原理
1 工廠立法之社會主義的趨向
2 資本家失去他的經理人任務
3 股份公司的興起
4 托拉斯的發展
5 資本家可以消減
6 立需的手段
7 第一步或許是公共管理
8 社會主義不能採用後退的方法
費邊主義者與社會主義的經濟原理
1 費邊主義者與經濟學理論
2 蕭伯納與衛布論經濟租金
3 私人擁有租金會引出不公道
4 無產者出現了
5 交換價值
6 勞動力
7 工資
8 資產和財富
9 社會主義的主張是什麼
10 費邊主義者比享利·喬冶更進一步把租金規律應用到資本方面
11 勞動施用於土地和資本
12 資本家與地主
社會主義的道德原理
1 個人主義與社會主義
2 現制度是不道德
3 資本主義的結果與人性
4 教育的必需
5 工業合作是社會道德的助物
費邊主義者對社會主義社會的預料
1 社會主義制度中的財產
2 聯合生產與消費的問題
3 全國的或地方的所有權
4 社會主義社會中勤奮和鼓勵
5 在資本主義統治下黃金饑荒的原因
6 非利潤的動機
費邊主義者的遠望
1 社會主義方面主權的戰爭
2 總述
三十年後
1 忽視工會運動
2 合作運動之過低評價
3 地方社會主義的重要
4 失業解決的不正當觀念
5 費邊主義的國際地位
6 自由的心理學
7 瀰漫的政策
8 傾向於獨立的政治活動
第十九章 德國社會民主黨與拉塞爾
德國社會主義的出現
限制的立法
合作運動
德國的政黨
勞動者的聯合會
斐丁南·拉塞爾
為勞動黨置放基礎
勞動者必須當為生產者組織起來
勞動者聯合會結合運動
全德勞動者聯合會成立
擁護普選及生產者聯合會
凱旋的檢閱
拉塞爾之死
柏柏和李□卜克內西的綱領
社會主義者獲得國會議員席
社會主義者對於普法戰爭的態度
一八八七年的哥達會議
畢士麥與國家社會主義
爾佛得綱領
社會民主黨的立即要求
第二十章 柏倫斯坦與修正主義
修正主義者的反對派
柏倫斯坦
修正主義者的主要爭點
柏倫斯坦對唯物史觀的批判
修正主義與價值論
柏倫斯坦論財富的集中
實際的變動不阻礙社會的進步
剩餘物品的吸收
工業的合併不一致
柏倫斯坦對工業危機的批判
危機會引起經濟的崩潰嗎
信用投機事業與危機
為社會主義所準備之政治的與社會的條件
政權的奪取
合作的企業當為到社會主義之一種準備
民主制度與社會主義
普選與民主制度
專政是陳腐的
社會主義是自由主義之邏輯的發展
社會主義與自由
立即的工作
暴力與立法
提要
第二十一章 馬克思主義者答覆修正主義者
馬克思主義者答覆修正主義者
馬克思和恩格思對時間因素估量的錯誤
對價值論馬克思主義者的答覆
馬克思主義者與集中問題
股份公司與集中
波定論中等階級的消滅
改良與革命
考茨基論暴力
民主制度與革命
馬克思主義者論改良的價值
波定與盧平諾論窮乏的逐增
考茨基描述新秩序
社會化的綱領
賠償或沒收
考茨基論勞動的激勵
社會主義與貨幣
生產的增加
考茨基論社會主義統治下的農業
小工業與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統治下之精神的生產
意見的自由聯合與機關
提要
第二十二章 工團主義
勞動者為組織權而鬥爭
六十年中代法國的合作運動
第一國際的法國支部
第一國際與產業勞動者
巴貝累組織保守的工會
工會轉向社會主義
革斯得取社會主義領導權
政治行動的擁護
革斯得的革命綱領
布洛塞主義者的演進綱領
其他政治的派別
呼□工會的統一
勞動交換
第一次討論總罷工
革斯得主義者反對總罷工
勞動交換所
斐爾南·配洛日提爾
總同盟與總罷工
怠工及抵制
勞動立法與總同盟
總同盟與社會主義者
彌勒爾接受閣位
勞動者從政治的行動轉變方向
工團主義的哲學
1 工團主義與階級鬥爭
2 工團是社會組織的種子
3 直接行動
4 罷工的教育力量
5 怠工
6 工團主義者對於國家及政黨的態度
7 反對民主制度
8 反對愛國主義
9 用直接行動取得改良
10 總罷工
11 工團主義社會的結構
12 勞動交換所
13 國家的消失
14 少數鬥士
15 工團主義者與民主制度
工團主義的理論家
梭勒爾接近工團主義
總罷工是一種社會的神話
梭勒爾論暴力
梭勒爾與馬克思
其他理論家們
法國工團主義以後的歷史
社會主義的聯合工團主義者談判互相關係
一九一○年罷工及白里安
工團主義發生於法國的原因
社會主義者對於工團主義的批判——議會行動的地位
怠工及總罷工的批判
社會主義對工團主義者理想的批判
工團主義的影響
第二十三章 基爾特社會主義
獨立工黨的成立
勞動代表委員會的形成
一九○六年工黨的勝利
一九○六年至一九一四年勞動之成功及失敗
贊助基爾特社會主義的諸力量
基爾特領袖
基爾特宣傳的開始
功能的原理應用於產業
基爾特的理想國家
基爾特的特徵
基爾特中的民主制度
經理人與基爾特的統治
基爾特的類別
農業基爾特
公民基爾特及分配基爾特
基爾特的結構
基爾特間的關係
基爾特與社會
獨立手工匠
罷工權的保留
國家或公社的功能
租稅的權力
公民自主權說
基爾特公社說
國家的非難
公社
公社的功能
基爾特的戰術
政治行動認為不妥當
工會應重行組織
蠶食支配權
國有化
直接行動與基爾特人
共產主義者戰術與基爾特社會主義
依企業所值而酬償
大陶格拉士及信用管理
價格超過消費力
陶格拉士價格確定法
生產者銀行
陶格拉士計劃的非難
基爾特運動的近來發展
對基爾特社會主義之可能的非難
對一般社會主義思潮的貢獻
麥唐納對於基爾特社會主義者宣傳價值的估計
第四篇 戰後社會主義的發展
第二十四章 俄羅斯至布爾塞維克革命止
俄羅斯的革命鬥爭
俄國的學生
恐布主義的盛行
諸政黨的形成
布爾塞維克與孟雪維克的論爭
一九○五年的革命
國會的設立
蘇維埃的出現
國會開會
一九○七至一九○八的反動
世界大戰
三月革命
沙皇退位
俄國的各政黨
孟雪維克與布爾塞維克之出現
資產階級的派別
臨時政府
蘇維埃的興起
尼古拉·列寧
里昂·托落斯基
克倫斯基政府
十一月革命
『一切權力歸於蘇維埃』
第二十五章 共產主義的原望與戰術
第三國際的共產主義者宣言(一九一九)
馬克思及恩格思的門徒
帝國主義戰爭產生逐增的貧困
財政資本已武裝化了
民族國家範圍過狹
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是不民主的
蘇維埃
第二國際的沒落
共產主義者戰術的發揮
暴力革命
階級國家
經過投票的支配權受限制
中等階級的反動限制了民主制度
資本家與無產階級發表他們的視野
共產主義者的革命策略
社會革命的成熟
俄羅斯對於革命的準備
國家機關的粉碎
無產階級專政
蘇維埃
社會化工業
國家何處去
各取所需
共產主義與馬克思主義
第二十六章 蘇維埃統治下的俄羅斯
蘇維埃的憲法
在蘇維埃政府統治下代表制的原則
最高的權力
委員部
工人管理的時期
軍事共產主義時期
國家托拉斯
新地加
貿易與商業
國內貿易
國外貿易
農業
托落斯基描述社會化的範圍
生產力的增加
民主的管理
工會
公民自由權
教育
國際關係
第二國際
第三國際
提要
第二十七章 社會主義者批評共產主義
俄羅斯革命的意義
社會主義非暴力的推翻
某些社會主義者的臆斷
宣揚暴力是貧困的戰術
現代革命的進行用微末的力量
安琪爾主張暴力在俄羅斯並未成功
壓制專門家的困難
勞動占大多數係指支配政府的職務
戰爭是人類幼稚時代的標記
勞動者必當實施非戲劇的工作
擁護民主制度
社會主義者論專政
專政與官僚制度
批判俄羅斯的共產主義者
提要
第二十八章 其他晚近的發展
英國工黨
一九一八年勞動與新社會制度的黨綱
英國的晚近發展
法蘭西社會主義者
德國革命
晚近德國的發展
奧大利
匈牙利蘇維埃
丹麥
瑞典
挪威
比利時工黨
荷蘭
芬蘭
瑞士
意大利
波蘭
捷克·斯拉夫加
愛沙尼亞
拉達維亞
愛爾蘭
少數的運動
北美洲
1 美國
2 加拿大
拉丁亞美利加
1 阿根廷
2 墨西哥
3 其他南美洲各國
澳洲亞洲及非洲
1 澳洲
2 新西蘭
3 南非洲
4 亞洲
5 中國
提要
第二十九章 戰後的社會主義思潮
衛布之社會主義社會的素描
麥唐納的產業制
拉斯基論國有化的範圍論國家與報價
考茨基論社會化的方法
經濟的計劃
第一次德國社會化委員會的建議
奧大利的包爾論社會化與國有化
斯托落卑的建議
到社會主義之心理的研究
狄蒙論馬克思諸學說
馬克思諸預言的簡明
社會複雜劣等性
心理學與階級爭鬥
新動機的代替
社會的平等
社會複雜劣等性的來源
美國勞動者缺少複雜劣等性
階級與社會的利害關係
目標與動機
信仰與需要
霍布生論工業的刺激
希爾鳩奕論浪廢
陶尼論功能的社會
財富與幸福
維不蘭論財政家與工程師
由別的方面
提要
第五篇 聯合運動
第三十章 消費者的合作運動
消費者的觀點
運動的產生
金及布立頓先驅者
洛茲達爾的試驗
洛茲達爾的原則
洛茲達爾商店的發展
合作聯合會
創辦批發業
合作的工廠
返土地去
合作者跨入銀行業
合作的保險業
運動的現在擴展
統轄
合作與政治活動
運動的功績
歐洲大陸的合作運動
1 比利時
2 德國
3 俄羅斯的合作
4 丹麥
5 奧大利
6 法蘭西
7 意大利
8 國際聯盟
在其他各國
1 亞細亞洲
2 美國
合作的模式
1 銀行業
2 保險
3 住宅
4 農業合作
與別種運動的關係
1 消費者合作與私有資本主義制度
2 合作與社會主義
3 強迫消費者的組織
4 基爾特社會主義者與合作者
5 工團主義者共產主義者與合作者
6 雇員在商店中的地位
7 工會與合作運動
提要
第三十一章 各種社會主義
別的學派
基督教社會主義
1 基督教社會主義者各派別
2 狄·拉蒙那意士
3 英格蘭之基督徒社會主義者
4 馬要利士與金斯萊
5 初期基督教社會主義者的信念
6 攻擊滿切斯特學派
7 基督教社會主義者與憲章主義者
8 血汗工業
9 合作工場的產生
10 基督教社會主義者的發行——新的觀念
11 反對派的發生
12 聯合會會刊中的多馬士·許士
13 運動的衰落
14 德奧之基督社會主義
15 英國晚近之基督教社會主義
16 基督的教義與社會主義
17 美國的基督教社會主義
18 提要
講壇社會主義與國家社會主義
1 運動的由來
2 教授社會主義者與國家
3 政府的法律
4 對俾斯麥的影響
5 國家社會主義
別的諸派別
第三十二章 總提要
插圖目次
托馬斯·摩爾(sirthomasmore1476-1535)
查理士·傅利葉(francoismariecharlesfourier1772-1837)
勞勃·奧文(robertowen1771-1858)
卡爾·馬克思(karlmarx1818-1883)
恩格斯(friedrichengels1820-1895)
衛布(sidneywebb1859-)
蕭伯納(g.bernardshaw1856-)
拉塞爾(ferdinandlassalle1825-1864)
柏柏爾(augustbebel1840-1913)
柏倫斯坦(edvardbernstein1850-1932)
考茨基(karlkautsky1854-)
柯爾(georged.h.cole1889-)
麥唐納(j.ramsaymacdonald1866-)
列寧(nicholailenin1870-1924)
托落斯基(leontrotsky1877-)
希爾鳩奕(morrishillquit1869-)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1933
publication_date QS:P577,+1933-00-00T00:00:00Z/9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國家圖書館
主題
InfoField
社會主義-政治思想史 政治思想史-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
InfoField
D091.6
拼音題名
InfoField
she hui zhu yi si xiang shi
載體形態
InfoField
956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4:39,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4:39, 10 June 20235,254 × 7,360, 1,028 pages (71.28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社會主義思想史 (1/1) by (美)雷岱爾(H.W.Laidler)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1jh001552,10952; 民國圖書.1; 社會主義思想史)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