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1jh002636-11397 經濟思想史.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5,447 × 7,658 pixels, file size: 42.84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496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經濟思想史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魯濱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經濟思想史
Publisher
新生命書局
Description

目錄
第一篇 重商主義及其沒落
第一章 商業資本時代
中世紀末期的區域經濟
采邑經濟與行會手工業
區域經濟的瓦解
東方貿易
十五世紀末葉的發現
殖民地貿易
貴重金屬的流入與價格革命
農民喪失土地
手工業者對商業資本之屈服與家庭工業的發展
商業資產階級與國家政權的聯盟
重商主義政策及其發展的兩階段
第二章 十六—十七世紀的商業資本與英國的重商主義政策
十六世紀前英國經濟之落後
早期重商主義政策或貨幣比重製
沒收法律與貨物屯積地
英國經濟生活的變動與絨織工業的發展
新市場的尋探與殖民地貿易
發達的重商主義政策或商業比重製
保護貿易主義與經濟生活的制限
第三章 重商主義文獻之一般的特點
古代和中世紀的經濟學者
重商主義文獻與實際問題的聯繫
重商主義文獻的兩種形態:官僚的與商人的
商業資產階級思想家的重商主義者
他們對王權地主和工人階級的態度
第四章 早期的英國重商派
早期重商主義者對貨幣流通問題的興趣(銀幣的破壞、服票行市的低落與貨幣輸出)
反映十六世紀英國經濟落後條件的赫爾斯底著作
早期重商主義者對國家強制調濟貨幣流通的方法的信仰
他們對本國輸出貨幣的抗議
第五章 重商主義繁盛時代的重商學說
貨幣輸出對東印度公司之必需
曼與商業比重製的思想
工業品擴大輸出的必需與廉價的利益
轉運商業的利益
曼反對禁止貨幣輸出
重商主義者的貨幣學說與對外貿易學說
從自然經濟到貨幣經濟
過渡時代貨幣的作用
對外貿易為巨大利潤的源泉亦為資本迅速積累的泉源
第六章 重商主義的反動
第一個自由貿易主義者洛耳士
對國家貨幣缺乏的控告之無根據
貨幣流通的自身調濟
反對本國強制保留貨幣的抗反
自由貿易的要求
借貨利息的高度問題
地主與貨幣資本家間的鬥爭
洛耳士對立法限制利息之反對
第七章 價值論的演進
教會作家的「公平價格」論
價值問題的新底立場
供求論
主觀效用論
生產成本費論
勞動價值論
彼得對理論問題的興趣
生產品的價值由勞動而決定
工資與地租
物品地租與貨幣地租
加入地租的土地價格
土地價格與利息的高度
彼得學說的矛盾
洛克對交換價值與使用價值的混淆
憲害恩與司徒亞特
第八章 貨幣論的演進
重商派關於貨幣問題的爭論
重商主義的反對者
休謨關於商業比重學說的批評
利息論
利息的高度不依貨幣充實為轉移,而依資本充實為轉移
貨幣數量論
貨幣無固有價值
貨幣的數量如何決定貨幣的價值
休謨的錯誤
司徒亞特的貨幣學說:流通中的貨幣數量以商品流通的需要而決定
第二篇 重農學派
第九章 十八世紀中葉的法國經濟狀況
重商主義與科伯爾的政策
工業條例
科伯爾主義的失敗
農民購買力的缺乏
秦社農民與半佃戶
貴族的貢賦與租稅
降低麵包價格政策與禁止麵包出口
農村經濟技術的落後
農業的破壞與農民的貧困
培植富農經濟的重農主義的政綱
第十章 重農學派的歷史
重農主義者的前輩
十八世紀五十年代經濟問題的討論
古耳勒重農主義理論的開山祖凱萊及其著作
重農主義學說的發展
米拉博的雜誌與集會
重農學派的反對者
斗哥的改良與失敗
重農學派的崩潰
第十一章 重農學派的社會哲學
擁護專制王權的重農學派的「自然」法與「積極」法
自然法學說的革命作用
自然法對經濟領域的適用
所有權;個人的、動產的與土地的所有權
經濟生活的自由與國家的放任
第十二章 大農業與小農業
擁護合理農業的重農學派
農民經濟之少生產性
富農經濟的優點
農業投資
大資本投入之必需
資本是生產手段
資本的物質原素
第十三章 社會階級
凱萊與斗哥的社會階級的分割
地主是地租的收入者
富農:富農的流動資本與固定資本,資本之返還,利潤的缺乏;資本主義利潤的忽視
農業工人與工資鐵則
工業家與手工業者之混同
第十四章 純生產品
地租問題與變地租問題為純收入(剩餘價值)問題
凱萊的價值論
由農業生產力的價值問題轉到土地的物理生產力問題
純生產品與純收入
剩餘價值問題之物理的自然的解決
農業是新物質的源泉,是生存手段的源泉,是工業人民工資的源泉
農業特別生產力說之錯誤
在剩餘價值問題立場上重農主義者的供獻與剩餘價值問題之由交換領域轉到生產領域
商業是非生產的、物物交換的等價值性
貨幣非真實的財富
第十五章 凱萊的「經濟圖表」
「經濟圖表」的歷史
生產品在社會各階級間的分配
商品和貨幣流通的計畫
生產品的分配為回復生產的條件
復生產論:原狀的復生產、擴大的復生產、縮小的復生產
第十六章 經濟政策
農業的自由貿易
反重商主義政策
高度麵包價格的利益
輸出麵包與輸入工業品
自由貿易的宣傳
賦稅綱領
從賦稅上解放富農階級與地租稅草案
重農主義的經濟政策與其復生產論的聯繫
第十七章 重農學派理論之遺產
重農主義對了解整個資本主義經濟機械性的嘗
復生產論的中心點
資本問題與剩餘價值
物理的自然的研究
研究的中心轉到生產領域
第三篇 亞丹·斯密
第十八章 十八世紀中葉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手工業者對商業資本之屈服
商業資本侵入工業領域:家庭工業制
手工工廠為工業資本主義初期的形態
手工工廠的社會特點:工業資本家階級與僱傭勞動階級的形成
手工工廠技術的特點:手工技術、分工、工人與勞工具的專門化
行會活動的障礙與重商主義的條規
反對重商主義的反動
亞丹斯密為手工工廠時代的經濟學家
第十九章 亞丹·斯密傳略
哲學家的亞丹斯密
亞丹斯密的教授生活與其著作「道德情操論」
蘇格蘭工業資本主義的成功
對經濟問題的興趣
休謨與凱萊的影響
法國的旅居
獨居之年
「原富」的問世與其成功
暮年生活
第二十章 亞丹·斯密的社會哲學
凱萊的自然法與亞丹斯密的自然法
不變的經濟力的作用,不依變的政治條件為轉移
「經濟人」的不變性與資產階級的制度
個人聯合於社會:個人利益,交換趨向,交換社會
亞丹斯密的方法:個人主義,合理論,反歷史論
「自然」概念的兩重意義:實際的和理論的
亞丹斯密對經濟政策的觀點
自然的自由要求
「自然」概念的理論意義:經濟現象的盲目法則
理論經濟學與經濟政策的分野
第二十一章 分工
勞動為價值的源泉
分工及其對勞動生產力的影響
社會分工與技術分工的混淆
社會成員的物質關係與利益諧和
分工與交換
社會是勞動與交換的聯合
生產品的交換;貨幣的仲介作用;亞丹斯密與重商學派的區別
社會成員勞動活動的相互交換;農業與工業的相互關係
亞丹斯密與重農學派的區別
價值問題的中心點
第二十二章 價值論
方法的兩重性:價值尺度與價值變更的原因
購買的勞動為價值的尺度
勞動生產品交換與勞動交換區別之忽視
購買的體現勞動與購買的活勞動之混淆
勞動強度之主觀估價的不變性
價值變更的原因與支費勞動的概念
在簡單商品經濟中購買的勞動與支費的勞動均等,在資本主義經濟中購買的勞動與支費的勞動不均等
商品價值最後由生產成本費(或收入)決定
亞丹斯密的價值論的破點
第二十三章 分配論
重農學派的階級分劃與亞丹斯密的階級分劃
收入的分類
利潤為收入的獨立形態
剩餘價值概念的擴展:地租、利息和利潤
剩餘價值論與勞動價值論之綜合
利潤是從工人勞動生產品中所得的折扣
利潤的高度與工資的高度依據資本積累的速度為轉移:進步的經濟、停滯的經濟與退化的經濟
工資基金論的萌芽與生存手段最低限度論
對工人聯合作用估計的不充分
第二十四章 資本與勞動生產說
資本之「國民經濟」的與「私人經濟」的定義
亞丹斯密兩個定義的發端
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
生產問題
收入的生產品的全部價值之錯誤的分配;不變資本的忽視
資本積累之錯誤的了解
生產勞動第一定義是交換資本或提供剩餘價值的
生產勞動第二定義是體現物品的
第四篇 大衛·李嘉圖
第二十五章 英國工業革命
十八世紀末葉的發明(棉織工業的發明,五金工業的發明,蒸汽機的發明)
工廠工業迅速的發展
生產成本費的降低與工業品低廉
機器排斥工人,婦女勞動與童工勞動,實際工資的降低
麵包價格的騰漲與地租的提高
資產階級與地主因麵包法而起的鬥爭、自由貿易思想的勝利
李嘉圖是工業革命時代的經濟學家
第二十六章 李嘉圖傳略
營股票仲賣業的李嘉圖
股票仲賣人變為學者
十九世紀初期的經濟問題的討論
李嘉圖的初期著作
「政治經濟原理」
李嘉圖學派與政治經濟俱樂部
國會中的李嘉圖
工業資產階級的保護者的李嘉圖
第二十七章 李嘉圖理論之哲學的和方法的基礎
功利哲學
利益原則,個人的社會,人類要求得無量幸福
個人自由與生產力發展
機器應用與國家工業化的擁護者的李嘉圖
「純」資本主義(最大利潤的傾向與平均利潤率規律)
李嘉圖的抽象方法優點與缺點:資本主義歷史性的忽視與抽象規律的制限性
第二十八章 價值論
1 勞動價值
亞丹斯密的矛盾
李嘉圖否認價值尺度的尋求
價值為勞動決定
客觀的觀點
生產手段不能創造價值
相對價值與絕對價值
熟練勞動與社會必需勞動
李嘉圖對效用論與供求論的批評態度
價值數量問題的改善與價值質量問題的疏忽
2 資本與剩餘價值
勞動價值律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實現
資本之物質的定義與資本之社會方面的忽略
商品價值之分為工資與利潤
不破壞勞動價值的規律
工資的變動影響利潤的大小,但不影響生產品價值的大小
剩餘價值問題
李嘉圖特別注意價值問題的數量方面
3 生產價格
工資與利潤變更影響到在參差有機構成的資本幫助之下所生產的生產品的相對價值
勞動價值律的「例外」
勞動價值律與資本之平均利潤率律間的矛盾
李嘉圖的兩種規律的機械的聯合
李嘉圖的價值論的破點
第二十九章 地租論
重農學派亞丹斯密之論地租
李嘉圖認為級差地租地生產品之個別價值與社會必需價值之間的級差
地租與額外利潤的區別
劣等土地不能提供地租
土地生產力低落規律與麵包價格逐漸增高的必然性:這種規律的錯誤
李嘉圖地租論的正確與其絕對地租說之補充的必需
第三十章 工資與利潤
生存手段論
生理的最低限度與文化的最低限度
工資運動與人口增長的速度
貨幣工資提高的趨向與利潤率下降的趨向
資本積累遲緩與勞動需要的減低
李嘉圖的分配論的價值:分配論與價值論的密切聯繫,相對分配問題的立場,階級矛盾的說明
第五篇 古典派的沒落
第三十一章 馬爾薩斯及其人口律
馬爾薩斯與古典學派
繁殖之無限制的傾向
生存手段的不足
絕對人口過剩是貧困的原因
馬爾薩斯的反動傾向
價值論與市場論
不生產的消費之利益說
地主階級的保護者馬爾薩斯
第三十二章 庸俗經濟學的濫觴
亞丹斯密的「勞動的」與「庸俗的」觀點
庸俗經濟學的始祖舍益
勞動價值論的否認
主觀的效用論
生產三要素
自然生產的功績與資本生產的功績
經濟現象的拜物教化
第三十三章 李嘉圖價值論的爭論
李嘉圖的價值律的「例外」
馬爾薩斯、杜靈斯和伯葉里的批評
詹姆士密勒與馬克克洛客固執李嘉圖理論的企圖
酒的例子
把自然力與人類勞動看為同一的錯誤
第三十四章 工資基金
李嘉圖的學生對他的工資論的否認
馬爾薩斯的影響
詹姆士密勒與馬克克洛客的工資基金論
基金論不可一世的成功與其出人意外的失敗
基金論的理論的破產,基金論的辯護性
第三十五章 節省論
古典派的利潤論的演進
徐里約
勞動、自然與節省
節省是犧牲
利潤是節省的報償
徐里約學說的辯護性
徐里約學說的破點與矛盾
第三十六章 利益一致論
資產階級辯護士的凱旋
克里反對李嘉圖
工資的相對部分為利潤而提高
工人與資本家間的利益的一致
資本家與地主間利益的一致
李嘉圖的地租論的批評
克里的學說與落後的美國的經濟條件
社會主義者反對人巴士奇
價值功績
和諧的分配規律
第三十七章 資本主義的批評家—西斯蒙特
西斯蒙特論資本主義的英國
財富的增長與分配的不平衡
舍益、李嘉圖的市場論:生產創造市場,總危機之不可能
西斯蒙特的市場論:生產範圍依據國民收入的總額為轉移,生產擴大與收入縮小,危機的必然性
西斯蒙特在危機論上的錯誤與供獻
西斯蒙特的小資產階級的觀點,社會改良的宣傳
第三十八章 烏托邦社會主義者
李嘉圖以後的英國社會主義者
兩個集團
自然法的信仰
社會主義者對勞動價值規律的了解
工人有占有全部勞動生產品的權利
勞動貨幣與交換證券
對資本主義的否認態度
剩餘價值與剩餘勞動
社會主義者的學說與古典學派的崩潰
第三十九章 古典派的沒落
密勒的社會哲學
資本主義的破壞
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
社會改良
生產律與分配律
密勒的經濟論
供求論
因生產成本費論而否認勞動價值論
利潤學說
密勒理論的矛盾
第四十章 全書的回顧
1 重商主義
2 重農主義
3 亞丹斯密
4 李嘉圖
5 古典學派的沒落
附錄
1 參考書舉略
2 人名索引
3 名詞釋義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0[1931]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主題
InfoField
古典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經濟思想史 經濟思想史-古典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F091.33
拼音題名
InfoField
jing ji si xiang shi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6,436,25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7:10,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7:10, 10 June 20235,447 × 7,658, 496 pages (42.84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經濟思想史 (1/1) by 魯濱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1jh002636,11397; 民國圖書.1; 經濟思想史)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