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1jh002793-11237 經濟思想史.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4,822 × 7,214 pixels, file size: 50.3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631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經濟思想史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美〕威廉A.斯科特(William A.Scott)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經濟思想史
Publisher
黎明書局
Description

分4編,28章。介紹古典學派經濟學的背景、演變和發展過程,以及古典學派經濟學的早期批評家和近五十年來新古典學派興起及其對經濟學的改造

目錄
第一章 導言
第一編 古典學派經濟學的背景
第二章 重商主義
一 重商主義當作一種國家政策
二 英國的重商主義
三 其他國家的重商主義
四 重商主義的學說
第三章 法國重商主義的反動
一 泰恩對於當時情形的敘述
二 思想界的革命
三 重農主義者的精神上的先驅
(甲) 波雅吉爾伯
(乙) 服榜
(丙) 康第良
第四章 重農主義
一 重農主義的起源
(甲) 密拉波
(乙) 揆內
二 重農學派的發展
三 重農學派的學說
四 重農學派的衰微
第五章 英國重商主義的衰微
一 干涉政策的推劃
二 反重商主義的學說
三 十八世紀
第二編 古典學派經濟學的發展
第六章 亞丹斯密與原富的演進
一 亞丹斯密生平
二 「原富」的演進
第七章 原富的分析
一 分工與國富
(甲) 本書的主旨與綱要
(乙) 勞力為國富的淵源
(丙) 分工的性質利益原因與結果
(丁) 分工的限度
(戊) 資本與分工
二 資本與國富
(甲) 資本的功用
(乙) 資本的定義分類與淵源
(丙) 社會上的總收入與純收入
(丁) 資本的各種使用的效果
(戊) 生產的與不生產的勞力
(己) 社會上的資本基金的數量
(庚) 耐用的財貸與不耐用的財貨的費用比較
三 政府與國富
(甲) 自私與資本的用途
(乙) 政府干涉的影響
(丙) 貿易自由原則的例外
第八章 從一七七六年到一八一五年
一 經濟狀況與社會狀況
二 馬爾薩斯的人口論
三 地租說
四 資本生產說
五 銀行鈔票的發行與價格的漲落
第九章 大衛呂嘉圖及其分配論
一 呂嘉圖的生平及其著作
二 呂嘉圖對於分配問題的概念及用以解決此問題的學說
三 呂嘉圖的價值說
四 呂嘉圖的地租說
五 呂嘉圖的工資說
六 呂嘉圖的利潤說
七 地主勞動者與資本家的利益衝突
第十章 從一八一五年到一八四八年
一 經濟狀況
二 改革運動
三 馬爾薩斯對於呂嘉圖的地租說的批評
四 理查瓊斯
五 施尼爾的節約說
六 施尼爾的獨占說
七 工資基金說
八 利息的使用說
第十一章 約翰斯圖亞特彌爾
一 彌爾的準備和他對於這種工作的合格
二 彌爾的經濟學原理的題旨的組織
三 生產
四 分配
五 交易
六 社會進步對於生產和分配的影響
七 政府的影響
第三編 古典學派經濟學的早期批評家
第十二章 國家主義派
一 小引
二 勞德岱
(甲) 公私財富的區別
(乙) 對於斯密的節約說的批評
(丙) 調劑資本的數量以適合國家的需要
三 亞當亨里米勒
四 雷夢
五 李斯脫
六 國家主義派的著作的意義
第十三章 舊歷史學派
一 歷史的背景
二 羅希爾
三 希德布蘭
四 克尼思
五 歷史學派的特徵
第十四章 樂觀派
一 小引
二 卡里
三 巴師夏
第十五章 社會主義者
一 近世社會主義運動
二 薛斯夢迪
第十六章 集產主義與組合主義
一 聖西蒙與集產主義
二 聖西蒙之徒
三 組合主義派
(甲) 奧文
(乙) 傅立葉
(丙) 白朗克
(丁) 蒲魯東
第十七章 科學的社會主義
一 羅培圖斯
二 馬克思
第四編 經濟學的改造
第十八章 經濟學在十九世紀後期初葉的狀況
一 開恩斯
二 工資基金說的爭辯
三 古典學派的主要學說的弱點
(甲) 價值學說
(乙) 分配論
(丙) 資本論
(丁) 進步論
四 方法的爭論
五 貨幣信用及價格
(甲) 貨幣的功用
(乙) 貨幣的價值
(丙) 信用
(丁) 缺點
六 經濟學範圍的擴大及新方法
第十九章 過去五十年中的特徵
一 經濟狀況的變遷
(甲) 技術
(乙) 信用制度的發展
(丙) 商業經濟
(丁) 調劑變化的狀況的困難
二 世界大戰
三 思想界的變遷
四 經濟學的發展
第二十章 孟琦及奧國學派的發軔期
一 孟琦的著作
二 經濟的科學
三 孟琦及薛穆勒
四 經濟學大綱的分析
(甲) 需要
(乙) 貨物
(丙) 需要及貨物的數量方面
(丁) 經濟及經濟貨物
(戊) 財產
(己) 價值
(庚) 交換
(辛) 商品
(壬) 貨幣
第二十一章 魏沙
一 生產貨物的估價
二 補充貨物的估價
三 歸與價值的定律
四 利息問題及魏沙的解釋
五 魏沙的成本說
六 其他成本學說
第二十二章 賁巴衛
一 利息問題
二 生產力說
三 使用說
四 節約說
五 勞力說
六 裭奪說
七 折衷說
八 資本的性質來源及功用
九 賁巴衛對於價值說的貢獻
十 將來貨物的估價
十一 利息的方式
十二 「生產手段」的市場
十三 利率
第二十三章 奧國學派學說的應用及重述
一 公共財政及公共行政
二 魏克斯梯的「政治經濟學常識」
第二十四章 奧國學派學說的批評
一 邊際效用價值說
(甲) 心理根據的缺點
(乙) 邊際效用說的無用
(丙) 邊際成本對邊際效用
(丁) 過偏抽象及循環推論
二 賁巴衛的利息論
第二十五章 克拉克
一 經濟學說的分部
二 財富的普遍現象及定律
三 社會的靜態經濟
(甲) 交換是生產的社會要素
(乙) 社會生產包括價值及分配
(丙) 自然的價格、工資及利息
(丁) 勞力及資本得其所生產的
四 社會的動態經濟
第二十六章 馬夏爾
一 經濟學原理的目標
二 主要的原則
(甲) 繼續的原則
(乙) 邊際增加的原則
三 供需學說的適用
四 分配問題
五 馬夏爾的著作的評價
第二十七章 經濟學說的其他進展
一 社會價值說
二 利潤說
(甲) 華爾克的理論
(乙) 麥佛蘭的理論
(丙) 剩餘要求者的理論
三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說
四 貨幣與信用的理論
(甲) 貨幣數量說的重說與批評
(乙) 價格的其他說明
(丙) 銀行論
(丁) 價格的穩定
第二十八章 過去五十年中對於正統派經濟學的反抗
一 新歷史學派
(甲) 希謨勒
(乙) 賴斯里
(丙) 殷格蘭
(丁) 亞希里
二 制度學派的經濟學
三 統計學派的經濟學
參考書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5[1936]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主題
InfoField
古典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經濟思想史 經濟思想史-古典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F091.33
拼音題名
InfoField
jing ji si xiang shi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4],594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8:11,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8:11, 10 June 20234,822 × 7,214, 631 pages (50.3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經濟思想史 (1/1) by (美)威廉A.斯科特(William A.Scott)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1jh002793,11237; 民國圖書.1; 經濟思想史)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