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1jh003012-11843 德意志經濟思想史.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4,827 × 7,302 pixels, file size: 35.05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506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德意志經濟思想史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日〕加田哲二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德意志經濟思想史
Publisher
神州國光社
Description

分22章,論述近代德國各學派經濟思想

目錄
第一章 官房主義之經濟思想
一, 由近世初期至十八世紀之思想之記述的必要
近世初期之德意志經濟狀態與思想傾向
德意志經濟思想及政策之特異性
警察國家之經濟政策
官吏的經濟學者
官房學者
奧查,奧布列西,伯莎爾,波爾湼,克洛格
「財政的法學」
二, 約翰·伯寨及其主著
國家,經濟與特殊關係,關於國家自然法的並神政的綜合的見解
人口論,農民階級尊重論
商業論
獨占,polypolium,propolium
「人口多食料多的國土」與價格之構成
繁榮荷蘭之影響
理想社會
三, 賀寧克主著「奧國至上論」
對法蘭西優越之反對
國家間均衡之思想
由英吉利重商主義之影響
貨幣論
由事業論之出發
奧地利官房學者與其時代
四, 德意志官房主義與奧地利官房主義之內的關係
舊德意志官房學者
石堅托夫
「德意志王侯國」
厚生國家觀之曙光
三十年戰爭與經濟問題
十八世紀前半之思想家
加薩爾「經濟的政治的官房學概論」
第特馬「經濟警察及官房學概論」
馬伯加
五, 國家狀態學與統計學
實際統計的調查
小國家對立與厚生政策
德意志之二大國家
國家論的基礎
普凡托夫
伏爾夫之社會觀
功利主義之傾向
六, 姚思地
姚思地之國家觀
「國家經濟」中之用語
貨幣之意義
受姚思地影響之思想家
琴格,菲律飛,達兒也,列茵
統計學之建設者sussmilch,阿琴華爾,菲發
七, 後期德意志官房學者
sonnenfels
其人口論
人口增加論
人口是一切價值及財之源泉
英法思想家,尤其是貿易平衡論之影響
斯脫露衍慈
官房主義之餘炎
拉烏
第二章 德意志資本主義之成立
一, 德意志資本主義較英法遲慢
都市中資本之集積與其支配農村
大農民戰爭
三十年戰爭
十八世紀經濟的要素
土地所有小工業組合
商業資本
德意志小國家中之大國家布羅伊森
其絕對王制
十九世紀初葉資本主義之發達與自由主義
德意志布爾喬亞由政治的冬眠之覺醒
與社會的解放者拿破崙第一世之鬥爭
布爾喬亞階級之地位
鬥爭後之布爾喬亞階級
封建的殘存勢力
二, 武士俸祿
武士變成商品生產者,農業企業家的武士對農民階級之態度
德意志農民與法蘭西農民
農民解放之目的
封建的榨取
無產農業者之成立
易北河以東之地
農業的榨取
領主之工業
火酒及蔗糖之製造
三, 布羅伊森王國之低地地方
組合的手工業之勢力
舊時之職人組合
布羅伊森王國對職人組合之態度
職人間階級意識之萌芽
德意志憲法之狀態
一八○八年之都市制
伊埃那戰爭後之反動化
當時小市民之狀態
南德之形勢
小市民政治的理想
四, 資本主義生產方法之抬頭
商業及商港都市之資本蓄積
家內工業之發展
家內工業之負擔者
家內工業用二個方法而成立
家內工業之諸地方
五, 東部德意志資本主義中心地
亞麻工業
斯勒認地方之亞麻製造
地主為唯一的工業經營者
織匠稅
織匠之困窮狀態
與英吉利及愛爾蘭之競爭
領主支配之結果
腓力大王之政策
織匠之覺醒
六, 薩克森資本主義
礦山業
苦汗制度
勒不士格之定期市
其結果
薩克森為文化之發祥地
重商主義之失敗
七, 萊茵布羅伊森資本主義
大工業之發達
都市之發達
普羅列塔利亞與布爾喬亞之對立
萊茵省及威斯特發冷地方之資本主義
小手工業之鬥爭
布羅伊森政府困窮狀態之報告
altenstein關於困窮狀態之見解
基其要求之勞動調查
由軍事立場之考察
要求萊茵議會制定兒童勞動法
布羅伊森政府與萊茵布爾喬亞階級
總括
由中世封建的社會至近世的市民社會之成立
一八○七年之「解放敕令」
由身分國家至階級國家
自由主義
關稅會議
南德諸國之改革
第三章 古典哲學之社會觀
一, 馬克思關於德意志經濟學之言論
英吉利,法蘭西與德意志經濟學
法蘭西革命之影響
思想上之影響
十九世紀前半德意志思想之分野
四大分派
其代表的社會層
此類思想中德意志之特性
二, 德意志受斯密斯之影響
康德
康德之國家及社會觀
國家之最高目的
人間社會之必然性
康德之自由與國家
其倫理觀
由全體觀念之出發
三, 腓西特
人間社會構成之要素
生存權之要素
普遍主義的社會觀
「封鎖的商業國家」
此書之史的及理論的意義
理性國家之要求
與福社國家之鬥爭
財產權之起源
國家契約
生存權
生產者與技術家
商人階級
其互相關係
三階級為國民根本的要素
對非生產者之數的限制
生產之統制
生產物價值之決定
各人是國家之公僕
無貧富之別,此平衡狀態之確保
封鎖的商業國家之必要
官吏,教師,裁判官之必要
為他們生活之勞動
為交換手段及價值之表示者的貨幣
國內貨幣
「封鎖的商業國家」之第二篇
自由主義及重商主義之批評
第三篇封鎖的商業國家實現之方法
與外國交通之禁止
國家對外交通
為身分國家之理想國
四, 黑格兒之國家觀及社會觀
家族,市民的社會及國家
為精神之直接的實體的家族
婚姻,財產,教育
由家族至市民的社會
為市民的社會之原則的個人
外的國家
市民的社會的三要素
各人對各人之個人的利益的鬥爭場
市民的社會之本質
國家與社會之對立
國家之本質
為實現自由之國家
國法
為理念之國家與歷史的國家
未完成國家
未完成國之實現
第四章 自由主義思想與斯密斯經濟學移入德意志
一, 由官房主義至自由主義
斯密斯之富國論
斯密斯之根本思想
形而上學之樂天觀
自然神教
道德情操論之一節
自然的調和論
經濟的調和論
要改善自己狀態之自然的努力
自由主義
國家之職能
二, 與斯密斯思想無關係之德意志自由主義思想
芬賀爾特
人格調和的完成
自由的發展
斯力薩
歷史國家之問題
對於國家以前狀態之學說
由人間社會的從屬性為國家之成立
社會生活之要求
人間之不平等
國家之目的
自由主義之實踐與斯密斯之思想
三, 哈諾威
哥敦堅大學
此大學之英吉利自由思想所養成的德意志之名士
斯密斯富國論之西拉的德譯
此翻譯最初之批評者佛達
佛達之立場
nicholai,iselin之批評
斯密斯對第三版之評言
嘉爾夫之富國論新譯
四, 嘉爾夫
其翻譯
德靈之完成
嘉爾夫之著作
不受斯密斯影響
他對農業狀態改良的政策
他底歷史的研究方法
薩杜露絲之「國家經濟學概論」
其生涯
斯密斯學說解說
「斯密斯富國論之諸要素並國家經濟」與「關於富國之要素並國家經濟之論文」
其對斯密斯學說之立場
五, 呂達
其「亞丹·斯密斯之國民產業並國家經濟論」及其他之著作
對於地理學並統計學之言論
富國論之解說
努力樹立經濟學體系
在富國論上附註多數豐富的實例
六, 克拉士
其生涯
哥尼斯堡大學中他底地位
他底著作
「國家經濟論」
他底講義
實際問題
貿易港的哥尼斯堡和他
十九世紀初葉之德意志與斯密斯經濟學
第五章 對正統學派經濟理論之影響
一, 對斯密斯經濟學之經濟理論的影響
經濟理論的杜寧,黑爾曼,湼比紐斯
杜寧之「孤立國」
其嚴切抽象的研究法
經濟現象不變的要素
「孤立國」之意義
杜寧與李嘉圖
地租理論與自然工銀理論
勞動階級之命運
自然工銀之方式
正統學派學說與社會主義學說之綜合
勞動問題最初科學之處置
人口問題
生產力增進與勞動者狀態之改善
二, 黑爾曼
其所著「國家經濟的研究」
到經濟的自由主義之合流
維斥根據自利之經濟現象的說明
決定經濟學之對象
經濟理論之貢獻
價格理論
側重需要
工銀論
反對工銀基金論
影響及布靈達諾
所得本質論
黑爾曼在經濟學史上之地位
三, 湼比紐斯
「英吉利狀態論」與「公的信用」
他底立場
由經濟的自由主義之背反
經濟政策的方面
德意志國內之自由通商
德意志關稅同盟之計畫
湼比紐斯之貢獻
四, 拉烏
其諸著
警察學之傳承
經濟政策之獨立化
正統學派與官房主義之交響樂
理論的貢獻
斯杜西之翻譯
其他之經濟理論家
伯老
愛什靈
李德爾
第六章 德意志曼切斯達學派
一, 為實踐要素之自由主義運動
英吉利與德意志之差異
曼切斯達學派
其思想的淵源
農業國之德意志與工業國之英吉利
商業政策之背反
德意志之經濟政策
自由貿易之指導者佛郎士斯密斯
二, 樂觀的自由主義者巴思地亞
「經濟的詭辯」與「經濟的調和論」
支配經濟發展的二大勢力
經濟的調和與自由
德意志曼切斯達學派之世界觀的基石
社會問題的解決
經濟學與倫理學之分離
社會關係為經濟的社會
社會政策之否定
三, 德意志曼切斯達學派之領袖佛郎士斯密斯
其他之人們
德意志經濟學者會議
為journalist的活動
佛郎士斯密斯之世界觀
自由貿易主義
國民經濟的關係之急進的個人主義之見解
國民經濟之私經濟觀
為中心點之市場
雇主與勞動者
自由契約與工銀
勞動問題
資本家的經營之下的勞動者和其他勞動者之差異
高的工銀和高的利潤
工銀基金之增加與利潤率
雇主與勞動者利益之調和
社會的自然法之發展
個人之社會的責任
四, 德意志經濟學者會議
自然法之自由的發展
亞倫特
亞倫特與佛郎士斯密斯之差異
為道德向上之要素的自由競爭
為自然法之說明的經濟學
布蘭
什切杜列治
其「勞動者問答」
威爾特
自由貿易運動與其他思想
其經濟學史上之意義
第七章 浪漫主義者之社會經濟思想
一, 對資本主義諸害惡之見解
自由主義與浪漫主義
德意志浪漫主義之發展與其意義
普遍主義社會觀之發展
machiavelli
孟德斯鳩
梅沙
其社會觀歷史觀
農村論
黑爾達
普遍主義對合理主義之鬥爭
其社會的基礎
二, 浪漫主義之本質
斯密特之學說
巴羅之學說
德意志浪漫主義
腓西特
斯勒格爾
諾華利斯
巴克
「法蘭西革命省察論」
有機的國家觀
為理念之國家
三, 亞丹·繆勒
其生涯
其著作
共同社會概念與國家論
與斯密斯學說之鬥爭
社會的要素之關系統一
對競爭讚美論之攻擊
富之概念
生產力說
價值及價格論
貨幣論
國民經濟之全成
經濟政策觀
土地問題
反對自由主義農業立法
四, 馬威志
反對個人主義
布羅伊森貴族之個人主義反對黨
哈拉
其貢獻
競治
五, 巴達
愛之原理
社會契約說論難
社會之三階級
身分國家
機械的國憲之三大重要
個人主義與普遍主義
國家之積極的經濟政策
土地問題
工業制度之社會的害惡
國家關於外國貿易之政策
「里思特以前之里思特」
浪漫主義者之支持者
第八章 社會主義之萌芽
一, 德意志社會主義思想之發展
其經濟的根據
德意志產業革命
機械生產之影響
紡績業
初期之勞動階級
其增加
社會主義思想之社會的根據與其發展
二, 四十年代以前之德意志社會主義思想
法蘭西啟蒙文學之影響
漢撒
克林加
為空想的思辨之社會主義
初期法蘭西及德意志之社會主義的影響
德意志社會主義運動之始源
民主主義與社會主義
三十年代之社會主義之始源
三, 嘉爾
嘉爾之防貧運動
渡航亞美利加
「怎樣才能救濟」
雜誌「人類之友」
改良人類
嘉爾的社會思想
有產者和無產者之階級對立
勞動權和生活之保證
小資產者與勞動者之結合
四, 表西拿
表西拿與牧師華依第之關係
人權協會
共和主義與革命
其社會主義
秘密結社「黑森通信」
其論調
其影響
彈壓
五, 德意志國外之急進運動
出版同盟
德意志人民同盟
德意志被追放者同盟
其目的
其指導者
伯湼地
什斯達
彈壓
六, 「青年德意志」之運動
「青年歐羅巴」
革命的共和思想
宣傳刺殺國王
什拉
「青年德意志俱樂部」
其勞動
「共產主義者同盟」
其目的
指導者
威脫林
四季協會
彈壓
第九章 觀念論的社會主義
一, 初期共產主義
威脫林之生涯
威脫林之思想
現社會制度之批評
其出發點
私有制之起源
人口之增加
戰爭
奴隸
交易
富之蓄積
貨幣
貨幣之社會的作用
法律與刑罰
社會的國家
國家之目的
三種要求
生產
消費
此種規制者之知識
知識之重要性
科學之種類
為社會的管理之天才
其採用法
試驗
「脫利阿」
中央主任會
主任會
事務主任
事務總長
藝術院
保健委員會
行政官之任期
全勞動準備學校
三種勞動
「脫利阿」之任務
享樂品之生產及分配
援受時間
援受手摺
快適品之生產
子女之勞動
兒童之教育
學校隊
理想社會中無犯罪
實現社會國家之手段
王制與改造社會
威脫林思想之影響
其同志
二, 法蘭西社會主義與德意志哲學
黑格兒哲學之支配及對其哲學之批判
黑格兒哲學與宗教問題
黑格兒左黨與右黨
到社會的並哲學的唯物論之轉向
斯特拉士
「基督傳」
無意識的創作的基督
神之世界和人之世界之對立
為社會現象之宗教的認識
三, 費巴
「基督教本質論」
恩格斯之言論
費巴哲學研究
人間學
感覺論
哲學唯一之對象
唯物論
快樂的論理學
歷史觀社會觀
四, 由費巴之人間學到社會批判
社會主義的榨取說
真正社會主義
黑思並其生涯
其著作
社會主義雜誌上之活動
黑思之社會思想
自利
掠奪
奴隸
自由競爭與榨取
生命之販賣
永遠之矛盾
貨幣之作用
生產與消費
共產主義之必要
共產主義者之任務
法蘭西共產主義之缺點
真正共產主義之原理
其實現方法
semming之評言
五, 克淋
其活動並著作
到法蘭西比利時之旅行
「法比社會運動」
為政治家之活動
他底社會主義觀
現社會之批評
立憲主義
國家之政策
自由社會之構成
自由人之完全的自治
新的世界
列自由社會的推移
六, 蒲魯東之無政府主義與德意志社會思想
stirner
其生涯
「唯一者與其所有」
為出發點之費巴
費巴之修正發展
自我
自我之自由的活動
自我者之同盟
第十章 馬克思之社會並經濟理論
一, 德意志社會主義之完成者
馬克思之社會理論的體系
體系之發展
理論與實踐之統一
共產主義
馬克思的方法
辯證法
二, 「德意志·意特沃羅幾」之唯物史觀
共產主義之必然性
「德意志·意特沃羅幾」之構成
理論鬥爭之出發點
馬克思之現實的前提
生活與意識
唯物史觀之根本的立場
三, 為馬克思社會學體系之「德意志·意特沃羅幾」
人間最初之行為
社會關係與生產力
意識
分勞
為分勞結果之矛盾
國家
財產
市民的社會
原始社會之發展
都市與農村之對立
手工工場
普羅列塔利亞運動之興隆
共產主義革命
其原理
四, 經濟學理論
其地位
經濟學之對策
資本制生產
商品
價值
勞動價值論
勞動力
可變資本與不變資本
資本有機的組織
可變資本之意義
剩餘價值論
產業預備軍
資本之蓄積與勞動者階級之窮乏化
生產與消費之不均衡
資本家的生產之終焉
革命時期
普羅列塔利亞革命的獨裁
國家之本質與其死滅
第十一章 羅特比杜斯及拉薩爾之社會主義
一, 社會主義之發展
工業之發達
布爾喬亞階級勢力的增大和曼切斯達學派
社會主義運動之指導者
二, 馬克思與羅特比杜斯
羅特比杜斯之生涯
「勞動階級之要求」
其他之著作
三, 勞動價值論與貧窮之事業
恐慌論
賃子之意義
賃子之前提
社會問題之解決
共有制之實現
應急策
工銀制度之改良
由勞動決定價值與勞動貨幣
國家社會主義
國家觀
羅特比杜斯之意義
四, 自由黨與勞動者問題
全國勞動者會議
拉薩爾
「勞動者綱領」
其內容
歷史觀
生產力與社會
為生產力之機械
布爾喬亞與普羅列塔利亞
為特權階級之布爾喬亞
國家與布爾喬亞
夜警的國家
國家之本質
普羅列塔利亞之國家理念
勒不士格勞動者委員之質問
拉薩爾之「公開狀」
勞動者階級與進步黨
信用組合
消費組各
工銀之鐵則
生產組合
國家之信用補助
勞動者階級對國家之要求
「德意志一般勞動者同盟」
為總理之拉薩爾
拉薩爾底死
第十二章 社會主義運動之發展與其理論的批判者
一, 拉薩爾死後之德意志社會運動
拉薩爾派與馬克思派
兩派之合同
「哥達綱領」
對「哥達綱領」之批評
社會主義之政治的勞動
二, 卑斯麥
帝國出版法
社會黨鎮壓法
與鎮壓戰的社會黨
馬克思主義之勝利
「埃爾佛爾綱領」之原理
馬克思主義之勝利與對此綱領之批評
三, 杜林克之立場
其思想之變遷
過去,現在及將來之認識
其理論的體系
政治及經濟之二元論
社會的體系
自由社會之創造
經濟的共同體
漸次的社會的設施
集產主義之批評
「奪收者之奪收」之意義
馬克思批判
恩格斯之反批判
杜林克之影響
其理論的特徵
四, 德意志社會主義與古典哲學
使康德復活的運動
郎格
倫理的理想主義之立場
哥衍
康德與社會主義之關係
對社會主義之要求
五, 斯丹拉
「唯物史觀之經濟與法律」
社會哲學之根本問題
目的論的法則
自然必然論之馬克思主義批判
自然必然論與目的論的傾向之混合
馬克思主義者之立場
斯丹拉之影響
第十三章 修正主義論爭
一, 修正主義之起源
柏倫斯坦
社會民主黨內之問題
「社會主義之諸前提與社會民主黨之任務」
「共產黨宣言」中之馬克思恩格斯之誤謬
恩格斯之承認
柏倫斯坦之主張
暴力革命之過程
柏倫斯坦之民主主義
柏倫斯坦立場之要約
二, 考茨基之「柏倫斯坦與社會民主黨綱領」
綱領之意義
柏倫斯坦做了什麼
柏倫斯坦之發展的四階段
柏倫斯坦對唯物史觀之批判
考茨基之反批判
唯物史觀與階級鬥爭
恩格斯之言論
馬克思的方法
批評馬克思的二條路
三, 辯證法之問題
革命綱領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與辯證法
柏倫斯坦之批判
考茨基之反批判
價值論之批評與反批評
四, 社會民主黨綱領及戰時之批判
其與方法論之關係
魯克森堡對柏倫斯坦之批評
柏倫斯坦之英國式的見解
第十四章 馬克思經濟學之發展
一, 馬克思主義之發展
希爾佛庭之「金融資本論」
資本制生產之高度發展
帝國主義的獨占資本主義
金融資本
希爾佛庭之說明
資本主義初期之銀行貨幣
歸於產業銀行之隸屬
股份公司之發展
卡德爾化及托辣斯化
金融資本家
金融資本之地位
二, 恐慌之問題
商品過剩生產
卡德爾與恐慌
卡德爾與未卡德爾化之諸產業
「金融資本論」之意義
最近馬克思經濟學出發點之「金融資本論」
魯克森堡之「資本蓄積」
戰後馬克思主義之傾向
第十五章 大戰後之社會主義
一, 一九一八年德意志革命
戰時計畫經濟
社會民主黨之態度
德意志社會主義中急進的要求
斯巴達古斯團
其目的
勞農獨裁
多數派社會黨,獨立社會民主黨,斯巴達古斯團之差異
社會化問問
共產黨
社會民主黨之新綱領
二, 德意志共產黨
與第三國際之關係
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之方法
普羅列塔利亞革命之理論
共產黨與社會民主黨
列寧與考茨基
三 考茨基對列寧之批判
獨裁與民主主義
民主主義與社會主義
馬克思在社會主義國際同盟會的演說
社會革命之意義及條件
社會主義之建設與德膜克拉西
社會革命與政治革命
馬克思學說中普羅列塔利亞獨裁之意義
普羅列塔利亞獨裁之政治形態
對考茨基之反批判
四, 無政府主義
無政府主義之主張
資本主義之排斥
馬克思主義與無政府主義
德意志無政府主義
工團主義
其理論家
勞動運動與經濟的民主主義
第十六章 舊歷史學派之經濟思想(其一)
一, 社會主義與自由主義
德意志資本主義二個敵人
德意志資本主義所要求的思想
新舊歷史學派
古典學派之經濟學與其批判
里思特
由康德影響之反對
歷史法學派之立場
反對古典學派之諸形態
二, 反對自由主義的里思特
里思特之生涯
里思特經濟學中之問題
國民主義經濟學
國民之意義
國際主義之幻想
斯密斯之學說
經濟政策之相對性
實證主義
自然科學的歷史哲學
原子論的社會觀之批判
國民經濟與私經濟
自然因果論與目的論之混合
理想之相對性
發展階段說
第爾之批評
斯莫拉之辯護
發展階段說與歷史學派
古典經濟學之三大誤謬
里思特之意義
三, 羅西亞
其歷史的方法
「歷史的方法之國家經濟學講義要領」
羅西亞之方法論要領
哲學的方法與歷史的方法
歷史的方法與理想的方法
經濟學之本質
有機體說之立場
歷史的方法
實證的方法
國民發展之自然的法則之意義
羅西亞之意義
四, 希爾德布郎
歷史的言語學之影響
他對斯密斯之批判
繆勒論
「現代經濟學任務」
經濟學研究法
第七章 舊歷史學派之經濟思想(其二)
一, 克尼士「由歷史的方法之立場的經濟學」
再版「由歷史立場之經濟學」
科學中經濟學之地位
精神科學與自然科學
為第三區域之國家學與社會學,為其一部之經濟學
國民經濟學之研究對象
有機的觀察方法
國民經濟之發展性
二, 古典經濟學之世界主義與永久主義之批判
經濟學說之相對性
國民經濟生活特殊性之要件
自然的條件
文化的條件
經濟學之任務
類似的法則
特殊性之重視
三, 經濟生活之史的發展的要素
物質的要素與人格的要素
經濟學中自然法則之意義
為發展法則之經濟法則
其意義
由歷史的實證的方法所得的發展法則
發展法則之相對性
經濟學與經濟史
倫理的色彩
第十八章 講壇社會主義
一, 自由主義與德意志經濟思想
一八六○年至七○年中德意志經濟狀態
一八七一年之償金
工業之發達
股份公司之激增
新經濟思想
二, 與經濟的自由主義之鬥爭
布靈達諾
斯莫拉
遜堡之「勞動局論」
華克拿之「社會問題」
奧屏漢之「曼切斯達學派與講壇社會主義」
國家活動之限界
布列斯拉報之「大學與國民經濟」
與青年教授之論爭
布靈達諾之批判
斯密斯之意義與其一派
奧屏漢之活動
三, 對抗於「德意志經濟學者會議」之會合
伊牙納圭之會合
為社會政策原理之斯莫拉的開會辭
國家觀
社會問題之認識
勞動者問題觀
社會主義批評
社會改良
國家文化之使命
第一回會議之內容
社會政策協會
第十九章 新歷史學派之方法論
一, 舊歷史學派與講壇社會主義者
與新歷史學派之差異
舊歷史學派之經濟學史的著作
新歷史學派之經濟史的著作
二, 斯莫拉之經濟學論
反對脫勒士克之言論中的他底立場
倫理的見解之重要性
三個經濟學論
「國民經濟國民經濟學及其方法」中所表現的經濟學
國民經濟概念
經濟學
一般的並特殊的經濟學
歷史及歷史的研究之意義
演繹法
心論學的研究法
為倫理的科學之經濟學
斯莫拉研究法之特徵
以實例為工銀理論的研究
三, 經濟現象中之法則性
比西亞與宋巴
比西亞之立場
宋巴之立場
斯莫拉之意義
四, 布靈達諾
其經濟政策的見地
「現代勞動組合」
勞動與商品
賃銀基金說批判
勞動者團結自由
高率賃銀之理論
勞動保險論
自由主義的社會改良
其影響
五, 新歷史學派中對於社會問題態度之差異
保守的社會政策
自由主義的社會政策
經濟政策中之社會政策
商工立國與農業立國
土地所有問題
歷史學派之意義
第二十章 奧地利學派之經濟學
一, 理論經濟學之再建
新歷史學派與奧地利學派
奧地利學派之學的貢獻
德意志心理的價值論
葛森
享樂學
葛森法則
葛森第二法則
價值之概念
二, 明嘉
其著述
對歷史學派之批評
經濟史,理論的經濟學,實際的經濟學之意義
存在之科學,當為之科學
經濟學之研究法
理論經濟學之前提
三, 明嘉之價值論
限界效用說
威沙之價值論
巴伏爾克之價值論
奧地利學派者
四, 價值之分類
交換價值與使用價值
奧地利學派之分類
主觀的價值
客觀的價值
價值之性質
財之性質
效用與價值
評定價值之過程
第一場合
全部效用
第二場合
限界效用
價值論與價格論
決定價格之各種場合
主觀的價值論與生產費價值論之關係
生產財與消費之關係
價值之轉嫁
第二十一章 對歷史學派之批判
一, 歷史學派之政治化的傾向
批判此傾向之傾向
第治爾
正統學派與新經濟學之意義
社會經濟學
實際的社會經濟學與理論的社會經濟學
研究法之問題
經濟倫理學與經濟政策
個人的原則與社會的原則
經濟政策之意義
理論的經濟學
其前提
孤立的方法
第治爾與明嘉
伏爾夫對講壇社會主義之批評
埃靈堡
嚴密的研究法
二, 華巴
宋巴
塢巴與頗列
頗列對講壇社會主義之批評
對此批評之反批評
斯莫拉
赫克挪
赫司
三, 綜合的傾向
宋巴
「近代資本主義」中宋巴之傾向
第二十二章 最近之德意志經濟學
一, 理論經濟學之體系
辛碧達
威沙
「社會經濟原理」
特定經濟關係之說明
奧濱海馬
第爾
西班
二, 新經濟學體系與馬克思主義之關係
馬克思批判
馬克思價值論
三, 價值無用論
葛塞爾之立場
「利息之本質與必然性」中葛塞爾之立場
價值之意義
價格之問題
價值論為價格論之一部
稀少性之原則
李普曼之立場
四, 奧濱海馬之客觀的價值說
馬克思說之擴大
其批判
第爾及西班
唯物史觀批判
西班之普通主義經濟學
五, 馬克思批判與德意志階級鬥爭
一九一八年革命與德意志社會狀態
其理論的反映
社會學的傾向
向社會學之要求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1[1932]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主題
InfoField
經濟思想史
中圖分類
InfoField
F095.16
拼音題名
InfoField
de yi zhi jing ji si xiang shi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5,476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8:56,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8:56, 10 June 20234,827 × 7,302, 506 pages (35.05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德意志經濟思想史 (1/1) by (日)加田哲二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1jh003012,11843; 民國圖書.1; 德意志經濟思想史)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