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1jh003027-11886 中國經濟改造.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4,956 × 7,697 pixels, file size: 65.65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734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中國經濟改造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馬寅初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中國經濟改造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
Description

分10編共37章。內容述及國際貿易、金融、經濟統制、利用外資、財政、銀行、土地等經濟問題

目錄
第一篇 總論
第一章 今日在我國通行之經濟學說
一 總論
二 現代經濟思想之二大派別
三 二者孰宜於中國
四 自由主義派之興起
五 自由主義在事實上之根據
六 正統學派鼻祖斯密亞丹氏之主要學說
七 自由主義派經濟思想之批評
第二章 個人主義與全體主義
一 總論
二 個人主義
三 全體主義
四 個人主義與全體主義之比較
五 本書重全體主義
第三章 全體主義之實現——重商主義
一 貨幣之重視
二 國際貿易順勢之重視
三 生產力之重視
四 達到以上三個目的之手段
五 結論
第四章 中國歷史上之全體主義
一 農本思想
二 儒家之農本主義
三 農本主義之具體方案
四 結論
第二篇 本書提要
第五章 本書各章之連鎖
一 經濟動力之流通與社會之生產
二 平時吾人所宜注意者幾點
三 戰時吾人所宜注意者幾點
四 從復興農村方面觀察本書各章之連鎖
第三篇 國際貿易
第六章 中國經濟上之國際地位
一 中國對外之債務
二 中國之入超
三 我國入超之最近概況
四 機制國貨之輸出情形
五 現在入超如何抵補
六 外人在中國之直接投資
第七章 改善中國國際貿易之方策
一 經濟落後之原因
二 提倡為農業副業之小工業
三 反對內地小工業者之理由
四 大工業之獎勵
第八章 糧食進口徵稅
一 歷年貿易入超與糧食進口之關係
二 洋米進口之原因
三 今後救濟方策
四 世界各國對糧食的積極政策與吾國的消極政策之比較
五 中國糧食進口免稅出口徵稅在理論上之根據
六 財政鐵道兩部政策之矛盾
七 今日施行之滑准進口稅
第九章 由外商操縱時期漸進於華商自辦之國際貿易
一 百貨商店
二 進出口貿易
第四篇 金融
第十章 吾國之新式金融業
一 舊式金融業與新環境
二 新式金融業之崛起
三 新式金融業發達之理由
四 舊式金融業辦法上之缺點
五 他埠及內地金融業之適應舊環境
六 中外銀行業之融洽
七 新式金融業亟應補充之二點
八 結論
第十一章 吾國金融業制度之缺點與改革方案
一 上海金融界之組織
二 上海三個金融集團間之匯劃與收解
三 上海金融組織之缺點
四 改革上海金融制度之方案
附錄 上海金融市場組織補述
一 拆票
二 錢莊代客商收解劃頭之利益
三 銀行對於錢莊之拆款
第五篇 經濟統制
第十二章 中國與傾銷問題
一 傾銷國之生產者在國外傾銷之理由——非惡意傾銷
二 預定之傾銷
三 傾銷對於被傾銷國之利害
四 自由貿易與傾銷
五 我國對俄日傾銷所采之政策
六 抵制仇貨傾銷之不二法門
七 結論
第十三章 統制經濟問題
一 統制經濟之意義
二 吾國何以必須採用統制經濟
三 中國容易實施統制經濟之理由
四 吾國何以不能仿行俄國式之統制經濟
五 吾國輿論對於統制經濟政策之批評
六 統制經濟與發展內地小工業之關係
第十四章 絲米棉之統制問題
第一 絲
一 今日統制之成績
二 今後改良蠶絲之困難
三 三個極大之缺點
第二 米
一 糧食生產與消費問題
二 限制米價問題
三 恢復三倉制辦理平糶
第三 棉
一 中日紗廠之比較
二 華廠與在日本本國的紗廠之比較
三 華廠與在中國境內的日廠之比較
四 華廠之補救辦法
五 救濟華廠及統制棉業之先決條件
六 上海華商紗棉之投機交易
七 統制棉花買賣之辦法
第十五章 吾國金融業之團結及其統制
一 今日之中央銀行不能統制金融之理由
二 上海銀行業之聯合準備
三 聯合準備制之特點及缺點
四 造成健全中央銀行之一法——使發行集中
五 造成健全中央銀行之先決條件
第十六章 吾國處理勞資爭議之方法
一 總論
二 強制仲裁之特點及批評
三 第一次之勞資爭議處理法(采強制仲裁)
四 第二次之勞資爭議處理法(采任意仲裁)
五 上海市政府及對任意仲裁最烈之一點
六 司法院院字七二三號之解釋
七 第三次之勞資爭議處理法(又采強制仲裁)
八 二十一年九月附帶恢復之條文
九 二十一年九月附帶修正之條文
十 修改各省仲裁委員之任期
第十七章 世界經濟之大勢與我國之危機
一 傾銷政策發生之原因
二 益加嚴厲之傾銷政策(放棄金本位)
三 抵制傾銷之方策
四 集團經濟之產生
五 中國之危機
第十八章 抵抗洋貨傾銷及提倡國貨之方策
一 中國抵抗洋貨傾銷之必要
二 抵抗洋貨傾銷之一般的困難
三 中國抵抗洋貨傾銷之特殊的困難
四 各省自行抵抗辦法之流弊
五 中央統一辦理之困難
六 利用各省商會及工商同業公會之折衷辦法
七 中央監督之責任
八 各省應互相諒解提倡國貨之流通
九 抵抗在華洋商工廠之方法
十 結論
第六篇 利用外資
第十九章 利用外資之三種方式及其原則
一 利用外資之三種方式
二 利用外資三種方式之共同原則
三 利用外資之各別原則
四 依據中央政治會議議決之原則所訂之合資式合同
五 利用外資問題之起源與前途之展望
六 預防利用外資之流弊
七 外人對華投資之顧慮
第二十章 利用外資與鐵路
一 關於國權之喪失者有四項
二 關於主權之旁落者有三項
三 關於經濟之剝削者有六項
四 鐵道法關於借用外資不損主權及利權之條件
五 孫中山先生關於建設事業之四項原則
六 銀借款之條件
第二十一章 利用外資與礦業
一 外人投資吾國礦業可分為三期
二 中國對外人投資礦業之態度
三 民國十九年之礦業法
四 附帶述及之一點
第二十二章 利用外資與外人直接投資
一 外人在華投資之分類
二 外商資本之用途
三 直接商業投資之害
四 外人在華運輸業及製造業之淵源
五 日本投資發展何以如此之速
六 吾人將由何道以抵制日貨而阻其投資之膨脹
七 利用外資之障礙
第二十三章 利用外資之奇特方式
一 混信用券為資本之錯誤
二 鈔票(信用券)之性質
三 鈔券能以貨物為準備乎
四 鈔券何以必須以現金為準備
五 鈔票是否即資本
六 借用貨物之條件與利益
第二十四章 如何使上海遊資及外國余資流入內地以為復興農村之準備
一 上海金融業一般之情形
二 上海遊資已達無法銷納之程度極願投放於內地
三 欲使外資流入內地必先使上海遊資流入內地
四 復興農村經濟藏富於民之前提有三
五 上海遊資流入內地之六種方式
六 外資流入內地之方式
七 不再使農村資金流向都市之要圖
第七篇 財政
第二十五章 中國之戰時財政問題
一 總論
二 一般的理論
三 資金集中於上海之危險與不利
四 國際貿易與戰爭之關係
第二十六章 整理財政問題
第一 祛除預算產生之障礙
一 遲遲呈送之弊
二 截留國稅之弊
三 混列營業預算之弊
四 混合國地預算之弊
五 偽造預算之弊
六 量出為入之弊
七 地方政府不守法律之弊
八 特稅之弊
第二 產除苛雜之具體辦法
一 苛捐雜稅之界說可分六點
二 廢除辦法
三 抵補方法
四 督促方法
五 實施步驟
第八篇 銀問題
第二十七章 中國與銀問題
第一 銀價之趨跌
一 銀之金價趨跌
二 銀價跌落之特別原因
三 銀價跌落為世界經濟恐慌之原因乎
四 救濟銀價跌落之各種方策
五 結論
第二 銀價之提高
一 緒論
二 美國提高銀價之目的及其進行
三 提高銀價對於中國之影響
四 補救銀價提高之各種方策
五 結論
第二十八章 中國之本位問題
一 改行金本位
二 改行虛金本位
三 凱末爾顧問所擬虛金本位之計劃
四 金問題之解決方策
五 中國對於本位問題所感之困難
第二十九章 九國白銀協定與美國白銀政策
一 白銀協定(世界經濟會議)
二 美國白銀政策
三 美國白銀政策與九國白銀協定之關係
四 白銀協定何以有保留之聲明
五 吾對於白銀協定之意見
六 白銀協定批准後應付之困難
七 對各報所載關於白銀意見之批評
第三十章 美國之吸收黃金白銀政策與我國之關係
一 以不兌現紙幣吸收黃金白銀何以能提高物價至一九二六年之水準為止
二 吸收黃金與吸收白銀有何關係
三 美國吸收白銀影響於中國如何
四 膨脹通貨何以能救濟經濟恐慌
五 膨脹通貨之方法甚多何以必須採用吸收黃金白銀之方式
六 以膨脹通貨之方法提高物價有何危險
第三十一章 銀價之穩定問題
一 有限銀本位制
二 匯兌基金之管理
三 物銀矯正策
四 補償貨幣(一名商品貨幣)
五 銀問題為中國最難解決之經濟問題
第九篇 土地問題
第三十二章 中國土地制度之沿革
一 井田制之大綱
二 井田制之施行
三 授井田與日本班田制之比較
四 井田之制破壞
五 井田制之析疑
六 井田制破壞以後的歷代田制
第三十三章 中國共產黨之土地政策(上)
一 共產黨對於中國土地關係與農民階級之分析
二 共產黨土地革命之步驟
三 共產黨對氏族土地處置辦法之大要
四 討論
五 結論
第三十四章 中國共產黨之土地政策(下)
一 反富農問題
二 中國共產黨土地暫行法
三 江西蘇維埃政府對於沒收和分配土地的條例
四 中國共產黨之土地法
五 結論
第三十五章 國民黨之土地整理辦法
一 世界二大類之土地立法
二 今日施行之土地整理辦法
三 兩制之比較
四 余之意見
五 結論
第三十六章 吾國土地法中關於耕者有其田之規定
一 墾熟地之耕作權歸承墾之農人無償取得
二 保護佃農之耕作權與永佃權
三 加重土地稅以減低地價使佃農有買田之機會
四 實行限田制
五 實行二五減租以減低地價使佃農有買田之機會
六 不在地主之稅額加倍徵收使出賣其土地
七 承佃人有買田之優先權
八 缺少實施三四五六七各點之工具
九 結論
第十篇 結論
第三十七章 從世界主義方面觀察本書之主張
一 經濟思想之兩大派
二 世界主義派之學說
三 國家主義派之學說
四 二派學說之共通觀點
五 斯密亞丹與李斯特之學說孰宜於中國
六 李斯特之關稅政策於中國是否足用
七 自由貿易主義應有最後之勝利
八 祛除自由貿易障礙之困難
九 本書之主張不悖於自由貿易主義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4[1935]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主題
InfoField
經濟改革
中圖分類
InfoField
F129.6
拼音題名
InfoField
zhong guo jing ji gai zao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9,706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8:58,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8:58, 10 June 20234,956 × 7,697, 734 pages (65.65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中國經濟改造 (1/1) by 馬寅初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1jh003027,11886; 民國圖書.1; 中國經濟改造)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