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1jh003028-11897 經濟學.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4,781 × 7,297 pixels, file size: 36.62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434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經濟學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蕭純錦編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經濟學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
Description

內分20章,闡述經濟學性質、原理、論及價值、資本、生產費、營業與贏利、貨幣、銀行、國際貿易等方面的問題

目錄
第一章 經濟學之性質
第一節 求財慾念之重要
第二節 求財不盡屬自私之動機
第三節 財之定義
第四節 人役為財
第五節 所欲物有不為財者
第六節 現在欲望及將來欲望與財之關係
第七節 值為各種財之通性
第八節 經濟學定義
第九節 用財
第十節 生財
第十一節 分財
第十二節 經濟學之實際目的
第十三節 經濟學與政治之關係
第十四節 經濟學為繼續發達之科學
第十五節 交易經濟
第十六節 競爭
第十七節 競爭之限制
第十八節 經濟階級
第十九節 定價法則之重要
第二十節 結述
第二章 「用」「值」與「價」
第一節 人慾發達之關係
第二節 欲望之彈性
第三節 欲望強度減遞之法則
第四節 用
第五節 物用之遞減法則
第六節 界用
第七節 效用
第八節 效用比較之經濟作用
第九節 私值
第十節 私值由仿效而群化
第十一節 私值由售賣術而群化
第十二節 私值由交易而群化
第十三節 交易私值
第十四節 價
第十五節 市價之決定
第十六節 「求」與「供」
第十七節 界際之購售者支配物價之條件
第十八節 結述
第三章 經常競爭之價
第一節 市價之漲落
第二節 易腐物與不腐物價值漲落之比較
第三節 市場擴張與物價之效
第四節 經價之平線
第五節 決定經價之勢力
第六節 生產費與經價之關係
第七節 生產者小己利害之相反
第八節 物價適合經常平線之條件
第九節 農產物價之畔離經價平線
第十節 大宗預支費用與價格畔離之關係
第十一節 聯合出品
第十二節 決定短期中經價平線之勢力
第十三節 長期中之經價平線
第十四節 結述
第四章 獨占價
第一節 價之支配視供給之支配
第二節 獨占定義
第三節 生產者聯合所設之獨占
第四節 獨占之由於掌握生產要質者
第五節 獨占之由威懾而成立者
第六節 競爭對於一部獨占之影響
第七節 獨占價之法則
第八節 需求彈性之大小與獨占之影響
第九節 永久獨占與暫時獨占
第十節 區別消費者以資獨占剝削
第十一節 獨占價之差別與外國消費者以特惠
第十二節 依貨物之所能任而定價
第十三節 獨占朘削之限制
第十四節 結述
第五章 生產費
第一節 物價以生產費為準
第二節 支配生產原料價格之法則
第三節 成貨價格之漲落影響「生產物」價格之漲落
第四節 成貨增價之利益將落於生產極粗原料者之手
第五節 土地之僅供一種用途者租價隨其出品而漲落
第六節 力役之庸有時逕視其產物之價
第七節 他項生產費與工庸之關係
第八節 生產物他項用途與特種出品價格之關係
第九節 生產區域之競爭
第十節 定價與定於價之產費
第十一節 結述
第六章 報償遞減之法則
第一節 一業出品之增加常為一要件或數要件產費之增加所限
第二節 一廠肆擴張營業常以某生產要件增加困難而被限
第三節 一廠之出品往往惟以比例的多增產費始能增加
第四節 農業之報償遞減
第五節 報償遞減之實現在農業中疾徐不一
第六節 城市建策之報償遞減
第七節 運輸上之報償遞減
第八節 資本額固定力役之數增加時報償遞減之法則即行實現
第九節 報償遞減法則之普遍適用
第十節 生產經濟之試驗
第十一節 報償遞減趨勢之對抗力
第十二節 結述
第七章 經濟職務之專精
第一節 原始時代經濟職務概不分析
第二節 交易為致分功之原動力
第三節 生產以為市易之效
第四節 分功恃商業之組織
第五節 運輸進步與經濟分析
第六節 人口增加之效
第七節 經濟組織之形式與經濟分析
第八節 分功在營業之利益
第九節 分功在社會上之利益
第十節 分功之害
第十一節 分功為抵銷報償遞減之力
第十二節 結述
第八章 經理(經營及管理之謂)
第一節 原始時代之經理
第二節 經理與所有權分析
第三節 現在之經理未臻完全
第四節 決定成本
第五節 撙節材料
第六節 規畫生產繼續之程序
第七節 選擇適於經濟生產之器具及方法
第八節 工人之善意及協力
第九節 善良經理制生產多且增進人群幸福
第十節 經理法有時僅以集中行動及劃一而改良
第十一節 結述
第九章 生產業之集中
第一節 事業之規模增大
第二節 集中賴原料集合之便利
第三節 集中限於市場
第四節 運輸改良與集中之影響
第五節 社會發生巨富與集中之影響
第六節 公司
第七節 大營業能得分功之利
第八節 能利用最良機械
第九節 能享動力低廉之利
第十節 有少耗原料之利
第十一節 能利用廢物中有價值之副產物
第十二節 能得廉價購買善價出售之利
第十三節 能得運率低廉之利
第十四節 能得息率低廉之利
第十五節 集中所獲利益各業不同
第十六節 集中利益為報償遞減法則所限
第十七節 結述
第十章 事業聯合
第一節 近日聯合之趨勢
第二節 各競爭營業個體之聯合
第三節 生產業「整合」
第四節 暫時聯合
第五節 一部聯合
第六節 併合
第七節 普爾
第八節 托拉司
第九節 操持公司
第十節 「併合」增加生產效率
第十一節 「併合」鼓勵專精
第十二節 「併合」減少運費
第十三節 「併合」能使供求較易調劑
第十四節 「併合」減少推銷費
第十五節 「併合」減少所貸資本之息金
第十六節 在某種制限內「併合」能操縱定價
第十七節 結述
第十一章 競爭工庸
第一節 力役之定義
第二節 庸之定義
第三節 約庸問題之重要
第四節 工庸依施力之情形而異
第五節 工作同工庸等
第六節 工庸不能多於力役之界際生產
第七節 競爭之下工庸不能少於力役之界際產物
第八節 工人增加與工庸之效
第九節 生產法改良與工庸之效
第十節 息率減低增高工庸
第十一節 工人之效率與工庸之影響
第十二節 不相競爭之工人
第十三節 新工人之分派與工庸之效
第十四節 影響力役分配之永久勢力
第十五節 生活標準
第十六節 特種生活標準僅能紆生作用
第十七節 結述
第十二章 力役組織所影響之工庸
第一節 工人議約力之低劣
第二節 力役組織增加庸給之道
第三節 力役組織於增加工人議約力之效果
第四節 工聯
第五節 「閉廠」
第六節 學徒規程
第七節 工聯積金之重要
第八節 工聯間之結合
第九節 全國力役組織
第十節 全國力役聯合會
第十一節 罷工
第十二節 絕交
第十三節 工聯主義與罷工絕交之關係
第十四節 聯合議約
第十五節 自由公斷
第十六節 清議與公斷
第十七節 強制公斷
第十八節 力役組織與工庸之競爭法則
第十九節 結述
第十三章 資本之生產力
第一節 資本物
第二節 資本為資生財之基金
第三節 資本之永久性
第四節 收益資本
第五節 人造資本與自然資本
第六節 節蓄
第七節 自然資本之增加
第八節 資本物之生產力
第九節 資本之生產力
第十節 資本之生產力決於界限
第十一節 資本增加之效
第十二節 資本生產力遞減之法則
第十三節 資本生產力遞減法則之對抗勢力
第十四節 人造資本增加及於自然資本生產力之效
第十五節 因重估而使資本之報償平均
第十六節 因資本移轉而使資本之報償平均
第十七節 資本自由流動之障礙
第十八節 結述
第十四章 「租」「息」與資本換算
第一節 日常用語之租
第二節 科學用語之租
第三節 租為資本物之出產
第四節 資本物具有永久性者之出產為租
第五節 租與息
第六節 租為剩餘
第七節 數種物組織永久結合時其租之決定法
第八節 人造資本物之租與複製資本之利息相等
第九節 地租與庸息之關係
第十節 土地出產之價與地租之關係
第十一節 地租增加之趨勢
第十二節 資本換算
第十三節 決定人造物與天然物資本額之法
第十四節 人造資本增加及於土地之影響
第十五節 結述
第十五章 營業與贏利
第一節 營業機會
第二節 企業
第三節 經濟狀況變動與營業機會之關係
第四節 企業與冒險
第五節 企業與不完全之競爭
第六節 贏之定義
第七節 贏之性質
第八節 贏之由庸息之率非常低薄而生者
第九節 贏之由轉徒力役資本之處所而生者
第十節 贏之由轉徒工業之處所而生者
第十一節 企業者全體獲贏之情形
第十二節 贏為暫時收入
第十三節 獨占贏有永久性
第十四節 獨占能換算作資本
第十五節 競爭贏之作用
第十六節 獨占贏之惡影響
第十七節 漁利
第十八節 結述
第十六章 貨幣
第一節 貨幣定義
第二節 貨幣起源
第三節 貨幣之職務
第四節 貨幣應具之品質
第五節 貨幣若無政府之規定即不能一律
第六節 政府職權與幣制
第七節 相權持平之法
第八節 葛萊與法則
第九節 幣值
第十節 幣值漲跌之測定
第十一節 幣量變更之影響
第十二節 發行紙幣與物價之影響
第十三節 引用代幣物與物價之影響
第十四節 商務數量變動與幣值之影響
第十五節 貨幣增加之影響不能確計
第十六節 物價平線變動之重要
第十七節 貨幣供結由政府限制
第十八節 金匯兌本位制
第十九節 紙幣
第二十節 規定金值之諸勢力
第二十一節 結述
第十七章 銀行
第一節 移置資本之為「金融」
第二節 移置資本之方式
第三節 借款
第四節 隱形借款
第五節 信用
第六節 信用票據
第七節 出貸資本之需求
第八節 銀行之職務
第九節 購買信用票據之銀行貸款
第十節 合於銀行目的之投資種類
第十一節 存款由於貸款
第十二節 清算制
第十三節 銀行準備金
第十四節 銀行存款人所冒之危險
第十五節 銀行鈔票
第十六節 鈔票發行之限制
第十七節 鈔票與存款之為通幣
第十八節 結述
第十八章 其他金融機關
第一節 永久投資
第二節 長期投資之需求
第三節 長期資金之供給
第四節 長期投資之票據
第五節 投資證券之差別
第六節 投資移轉力之參差
第七節 投資之生產力
第八節 危險及於生產力之影響
第九節 移轉難易與生產力之影響
第十節 移置資本之機關
第十一節 證券交易所
第十二節 投機
第十三節 投機之經濟效用
第十四節 包銷銀團
第十五節 投資公司
第十六節 儲蓄銀行
第十七節 建築放債聯合會
第十八節 土地銀行
第十九節 人壽保險公司
第二十節 金融機關之繁複
第二十一節 結述
第十九章 國際貿易與國際匯兌
第一節 永久貿易之基礎
第二節 本區內之貿易與異區間之貿易
第三節 異區間貿易之基於生產力絕對差異者
第四節 異區間貿易之基於比較差異者
第五節 異區間貿易之由於人民性情差異者
第六節 由於天產供給之差異者
第七節 由於資本供給之差異
第八節 由於歷來藝術之差異
第九節 幣值漲落髮生暫時貿易
第十節 近世各國之對外貿易基於種種之情形
第十一節 生產之比較利益引起輸出
第十二節 比較利益見於貨幣產費
第十三節 分配原則之適用於對外貿易
第十四節 國際貿易實際為物物交易
第十五節 匯票
第十六節 匯票價格之漲落
第十七節 決定匯票價格之情形
第十八節 外國各埠間之匯兌漲落趨於劃一
第十九節 進出口貨增加與匯票漲落之影響
第二十節 匯票漲跌與進出口貨之影響
第二十一節 現金之輸出與輸入
第二十二節 結述
第二十章 外國貿易之規限(規定限制之謂即日人所謂取締)
第一節 對外貿易由課稅規限
第二節 收入關稅與保護關稅
第三節 進口收入稅之適合民心
第四節 進口關稅為消費人負荷
第五節 保護關稅為維持貨幣供給之手段
第六節 摧抑不受取貨物為交易之國之輸入之謬
第七節 購買國貨之片面談
第八節 普遍保護之不可能
第九節 工庸不恃保護
第十節 保護每減少「真庸」
第十一節 保護之效果有彰有隱
第十二節 如政府營業能力優於一班私企業人保護方能增產業之出品
第十三節 保護能助生產業克服其幼稚之困難
第十四節 一種生產業已經成立即應撤除保護
第十五節 決定不需保護時之不易
第十六節 設立必需永久保護之生產業之不當
第十七節 保護為保存富源之手段
第十八節 保護為保全工人體力之手段
第十九節 保護為使一國在戰時獨立之手段
第二十節 求完全自給之非計
第二十一節 報復關稅
第二十二節 結述
第二十一章 政府與經濟組織之關係
第一節 法制與經濟之相互關係
第二節 自由企業
第三節 自由企業制之批評
第四節 生產效率之問題
第五節 分配之問題
第六節 受贏人間之分配
第七節 工人間之分配
第八節 各流間之分配無確定之公平標準
第九節 議約力不均毀害自由契約之結果
第十節 惟競爭無阻自由企業方近於公平
第十一節 政府干涉之必要
第十二節 物役品質之規限
第十三節 物役價格之規限
第十四節 傭役項目之規則
第十五節 工庸之規限
第十六節 地主與耕戶債主與債務人董事與股東間各關係之規限
第十七節 政府規限與自由企業不相牴觸
第十八節 為「收入」而國有
第十九節 為「規限」而國有
第二十節 生產業之出產不能私有之利用
第二十一節 公共企業代替私人企業之條件
第二十二節 結述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18[1929]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主題
InfoField
經濟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F0
拼音題名
InfoField
jing ji xue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6,398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8:58,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8:58, 10 June 20234,781 × 7,297, 434 pages (36.62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經濟學 (1/1) by 蕭純錦編 (batch task; nlc:data_416,01jh003028,11897; 民國圖書.1; 經濟學)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