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1jh003173-11954 土地經濟學.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4,533 × 7,133 pixels, file size: 43.9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735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土地經濟學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章植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土地經濟學
Publisher
黎明書局
Description

分15章。論述土地經濟問題、土地經濟學原理、土地的特點及其分類、土地利用、地權、地租、地價、土地信用、地稅、土地政策等問題。附錄:土地法原則及參考書總目

目錄
第一章 土地經濟問題
一 土地與生產
a 農業生產問題
b 市地生產問題
c 礦林開採問題
d 水力問題
二 土地與消費
a 住地問題
b 娛樂地問題
c 墳墓問題
d 飲水問題
三 土地與分配
a 土地公私有問題
b 地租問題
c 地稅問題
d 土地價值問題
四 土地經濟問題在我國之重要
a 農業的
b 都市的
c 森礦的
d 分配的
第二章 土地經濟學與經濟學原理
一 在經濟分析中所應注意之事實
a 經濟活動之動機與原因
b 私產制度
c 價格制度
d 收入與費用之關係
e 人類才力之不同
二 經濟學中之幾項原則
a 稀少的原則
b 預測的原則
c 替代的原則
d 比例相稱的原則
e 社會福利的原則
第三章 土地之特點及其分類
一 土地之特點
a 法律方面
b 物質方面
c 經濟方面
d 社會方面
二 土地之分類
a 分類之需要
b 分類之標準
c 土地分類舉例
d 我國歷史上之土地分類
第四章 利用土地概觀
一 利用土地之目的
a 個人的
b 社會的
二 土地利用之變遷
a 人類欲望之變遷
b 社會政策之變易
習慣之難改
三 土地利用之估量
a 容力
b 能率
生產力
d 純收入
e 四種估量單位之性質與功用
四 土地利用之限制
a 物質的限制
1 氣候
2 濕度
3 地勢
4 肥性及其他
5 面積
b 經濟的限制
1 利潤
2 運輸
3 競爭
c 社會的限制
1 人口密度
2 消費生產間之風俗習慣
3 政府之政策
五 增加土地經濟供給之方法
a 增加新土地
b 改良現在利用之方法
c 去除現在利用土地之障礙
d 調劑消費使適應於土地之最能生產者
六 我國利用土地概觀
a 全國土地物質上的分配
b 已墾地之面積
1 歷史的
2 現時的
c 人口與土地
d 我國利用土地之方向
e 美國之土地利用上之分配(附)
第五章 農地之利用
一 農業之性質
a 家庭生活
b 天時關係之密切
c 產量之控制力甚弱
d 競爭性
e 生產不足之危險
f 小規模
g 我國農業之特性
二 大規模與小規模之經營
a 大農經營與小農經營之優劣
b 大農經營與小農經營之批評
1 自利用機器方而言
2 自農地面積方而言
3 自農業產物言
4 自農業人民才力言
二 農業人口與都市人口
a 農業人口與都市人口之比較
1 伊利氏之意見
2 我國儒者之意見
3 李士特之意見
b 我國之農民人口
c 我國之農民生活
b 我國農民之離村
四 利用農地之經濟的方法
a 利用農地之經濟的標準
b 利用農地之經濟的方法
1 除去荒廢之原因
2 增加現已利用的農地之生產力
3 減少利用農地時之費用
五 農地之推擴
a 墾植地之選擇
b 墾植之方式
c 墾植之人民
d 墾地之面積
e 墾地之金融
f 墾植之利益
附錄 我國農產之分配耕種方法
第六章 市地之利用
緒言——都市人口統計
一 都市興起之根據
a 人民何以願集居於都市
b 我國都市之性質——近代的與古代的
c 人民何以有集居都市之可能
二 市地與農地之關係
a 二種關係
b 從時間上考察二種關係之消長
三 市地之特性
a 位置
b 利用集約
c 運輸
d 利用固定
e 面積之不重要
f 設施之分離性
g 擇用市地之原則
四 市地之分類
a 分類
b 各類土地所占之面積
c 我國市地分配之臆測
五 私人利用市地之經濟的方法
a 最適當位置問題
b 地上設施與地價比例問題
c 利用市地之時機問題
六 公共利用市地之方針
a 公共利用市地之目的
b 公共利用地之設計
c 私人利用地之設計
e 都市設計之四原則
七 市地之推擴
第七章 林地礦地及水力之利用
一 林地之利用
a 林地之特點
b 利用林地之經濟的原則
c 森林之概觀
d 我國森林之觀察
e 我國林木濫伐之原因
二 礦地之利用
a 利用礦地之特點
b 利用礦地之經濟的考慮
c 我國之礦地利用
d 我國礦業不振原因
三 水之利用
a 水之用途
b 水之種類
c 水之利用的經濟考慮
1 用途就水源
2 水源就用途
3 水量與用途之調劑
第八章 地權概論
一 地權性質
二 地權公有之論辨
三 地權私有之論辨
四 決定土地公有或私有之四大原則
第九章 農地所有權
一 農地應為公有?抑應為私有?
a 私有農地之利
b 私有農地之弊
c 農地所有權之決定
二 我國農地地之變遷
a 共有期
b 部落公有期
c 私有期
d 歷來對於私有農地之反響
1 根本的反響王田均田
2 治標的反響限田移墾官田減稅清丈
三 自耕農
自耕農之優點
b 我國之自耕農——統計與歸納
c 鼓勵自耕種之方法
1 經濟的
2 財政的
3 法律的
4 金融的
5 教育的
四 佃租制
a 佃租製發生之原因主因副因
b 佃租制關係人之分析
1 自時間言
2 自性質言
3 自身分言
c 佃租制之種類
1 自佃租制之時期言
a 永佃制
b 定期佃制
c 不定期佃制
2 自佃租所納之種類言
a 納役制
b 納谷制
c 納金制
d 我國情形
3 自佃租分配之方式言
a 包租制
b 分租制
c 二者之比較——我國之情形
4 自佃租之形式言
a 直租
b 轉租
c 部分租
d 佃租制應否有存在之必要
e 佃租制應如何改革
五 公有之農地
第十章 市地所有權
一 市地應為私有抑為公有?
a 市地私有之利與弊——平議
b 市地公有
1 完全的公有
2 部分的公有
a 以市地一部完全化為公有
b 限制市地上之私有權限制使用權限制收益權限制處分權土地登記地產業條例
c 市地公私有之定奪
二 住宅問題自有租戶制
a 決定自有住宅與租戶之分子
b 自有住宅之優點與鼓勵之辦法
1 政治的——住宅政策
a 現存不良住宅之改善
b 小住宅建築之獎勵
2 經濟的
3 教育的
4 交通的
c 租戶制度之必要與其解決
1 租戶制度必要之原因
2 私有租戶制度之弊端
3 解決租戶制度之辦法
三 工商用地所有權
a 工商用地所有權之特點
b 工商用地公私有之考慮
四 結論
第十一章 森林礦地水上及墳墓所有權
一 森林所有權
a 森林應公有
b 林權概觀——我國之林觀
c 森林公有之方法
d 森林所有權之限制
1 屬於林產者
2 屬於分配者
e 森林分租
二 礦地所有權
a 礦地應公有?
b 礦地所有權之沿革——我國之礦權
c 私有礦權之限制
d 租礦制度
三 水上所有權
a 水上所有權之特點
b 消費水量之所有權
c 海洋及沿岸之所有權
d 湖及湖岸之所有權
e 河溪之所有權
f 水力之所有權
g 灌溉水之所有權
h 漁權
四 墓地問題
a 墓地之沿革
b 我國墓地制度之利弊
c 墓地問題之解決
1 限制私有墓地權及提倡公墓
2 改良營葬方法
第十二章 土地之收入與價值
一 土地之收入——地租
a 地租之意義
b 地租之種類
c 地租之特性
1 比較性的
2 自然吝嗇之結果
d 地租之起因
e 地租之與土地利用之關係
1 利用方法與地租
2 利用者與地租
f 地租與價格之關係
1 地租與土地產物之價格之關係
2 地租與土地價值之關係
二 土地價值與其收入之關係
a 從土地收入得土地價值
1 公式
2 變化之種類
a 年收之變化
b 利率之變化
c 購買年
b 土地價值與土地收入以外之分子
1 虛榮心
2 希望將來土地增價之心理
3 需要住宅之心理
c 土地收入還原時之條件
1 風俗習慣
2 政府處置
d 自住宅地之價值
三 土地收入或價值增減之原因或決定地價上下之分子
a 偏於需要方面之分子
1 人口之增加或減少
2 工商業
3 人民購買力與其生活程度
4 社會習尚
b 偏於供給方面之分子
1 肥性
2 運輸及運輸費用
3 位置——位置之比較價值
4 公共設施之質量
5 面積
6 租稅
7 富源
c 土地價值舉例——上海地價圖
四 土地價值之社會的意義
第十三章 土地信用
一 土地信用之意義
a 信用之意義
b 信用之基礎
c 土地信用方式之分類
d 土地信用之工具
二 農民之信用
a 我國之農業信用
1 短期的質當借糧借錢押干租預賣作物青苗錢借耕牛
2 中期及期及長期信用契約押款典地做會
b 我國農業信用之缺點
c 農業信用不振之原因
d 農業信用之改良
1 信用合作
2 農民及農業銀行
三 市地之信用及其他
a 市地信用之特點
b 私人的市地信用
c 公家的市地信用
d 林地與礦地的信用
第十四章 地稅
一 租稅之意義與原則
a 意義與原則
b 系統與趨勢
二 單一地稅
a 單一稅之種類
b 單一地稅之批評
c 單一地稅之實例
三 復稅制下之地稅
a 普遍性的地稅
1 以面積為課稅標準
2 以收入為課稅標準
3 以土地價格為課稅標準——地價稅
a 土地原價稅實例
b 土地原價稅之優點
c 施行地價稅之困難
d 特殊的地價稅
4 普遍地稅的演進之趨勢
a 歸併入所得稅
b 施行地價稅
5 廣州市之地價稅
b 特殊性的地稅
1 宅地稅
a 宅地稅之沿革
b 與宅地稅相近之屋稅
2 地產稅
3 林稅
4 礦稅——我國之礦稅
c 土地增價稅
1 土地增價稅實例
2 土地增價稅之批評
3 我國施行土地增價稅應注意之點
4 廣州市之土地增價稅——批評
5 復歸稅
d 享益稅系統之地稅
1 契稅
2 驗契及土地登記費
3 特別估稅我國之特別估稅
e 地方與中央的地稅之決定
四 我國之田賦
a 稅制
1 田制
2 稅率
3 徵收手續
4 徵收內容
b 缺點
1 名色駁雜
2 單位不一
3 稅率蕪雜
4 徵收弊多
5 逃稅田畝太多
c 改良辦法
1 清丈田地
2 改革稅率
3 歸併所得稅內
4 改良稅務行政
d 田賦對於人民之負擔
五 結論
第十五章 土地政策之性質
一 土地政策之種類
a 以土地之種類為標準
b 以經濟學之學理為標準
c 以政策施行之方向為標準
二 施行土地政策之方法
a 經濟的方法
b 學術的方法
c 法律的方法
1 創設限制性的法律
2 圈地權——我國之土地收用法
d 革命的辦法
1 全部的充公
2 部分的充公
e 財政的方法
f 施行土地政策時所應注意之原則
土地法目錄
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法例及施行
第二章 土地所有權
第三章 土地重劃
第四章 土地測量
第五章 地政機關及土地裁判所
第二編 土地登記
第一章 通則
第二章 登記簿冊及登記地圖
第三章 登記程序
第一節 通則
第二節 第一次土地登記程序
第三節 所有權登記程序
第四節 所有權以外權利登記程序
第五節 塗銷登記
第四章 登記費
第五章 土地權利書狀
第三編 土地使用
第一章 通則
第二章 市地
第一節 使用限制
第二節 房屋救濟
第三章 農地
第一節 耕地租用
第二節 荒地使用
第四章 土地重劃程序
第四編 土地稅
第一章 通則
第二章 地價之申報及估計
第三章 改良物價值之估計
第四章 地價冊
第五章 稅地區別
第六章 土地稅徵收
第七章 改良物徵稅
第八章 欠稅
第九章 土地稅之減免
第十章 不在地主稅
第五編 土地徵收
第一章 通則
第二章 徵收準備
第三章 徵收程序
第四章 補償地價
第五章 遷移費
第六章 訴願與公斷
第七章 罰則
參考書總目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1934
publication_date QS:P577,+1934-00-00T00:00:00Z/9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主題
InfoField
土地經濟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F301
拼音題名
InfoField
tu di jing ji xue
載體形態
InfoField
[37],686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9:23,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9:23, 10 June 20234,533 × 7,133, 735 pages (43.9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土地經濟學 (1/1) by 章植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1jh003173,11954; 民國圖書.1; 土地經濟學)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