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1jh003297-11750 國際勞動運動史.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44.63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541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國際勞動運動史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勞文(Lorwin)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國際勞動運動史
Publisher
中華書局
Description

研究百年來國際勞動組織的歷史。分國際主義的傳說(1830—1880年)、和平與進步(1880—1914年)、戰爭與革命(1914—1924年)、勞動運動的穩定及其改組(1924—1928年)、國際勞動的現狀等5部共24章

目錄
卷頭語
第一部 國際主義的傳說(tradition)(一八三○——一八八○年)
第一章 國際主義的醞釀(一八三○——一八四八年)
第一節 國際主義思想的發端
第二節 羅夫特與布郎克
第三節 熱烈的時代(一八四○——一八五○年)
第四節 從德利思坦到馬克思
第二章 第一國際(一八六四——一八七六年)
第一節 法國的傳說與英國的實在論
第二節 英法工人的聯絡
第三節 第一國際的誕生
第四節 第一次國際勞動會議
第五節 第一國際的發展時代
第六節 馬克思的勝利
第七節 第一國際的衰頹及其解散
第八節 謠言與事實
第二部 和平與進步(一八八○——一九一四年)
第三章 第二國際(一八八九——一九一四年)
第一節 可能主義者與不可能主義者
第二節 社會主義者與無政府主義者的分離
第三節 社會主義者的糾紛
第一段 改良與革命
a 米勒蘭與約爾
b 考次基與柏恩思坦
第二段 職工組合與社會主義
第三段 馬克思主義修正主義工團主義與職工組合主義
第四節 無產階級的議會
第一段 原則與組織
第二段 國際社會主義會議及其領袖
第三段 國際社會主義部
第五節 第二國際內部的調和與衝突
第一段 民族主義與國際主義
第二段 戰爭與和平
第三段 妥協的方法
第六節 第二國際破裂的象徵
第四章 國際勞動書記部
第一節 勞動書記部
第二節 各國總工會國際書記部
第一段 法國的失敗與德國的成功
第二段 五花八門的職工組合主義
第三段 統計與罷工津貼
第四段 「國際信箱」
第五段 德國領袖
第三節 其他國際組織
第一段 國際勞動事務所
第二段 基督教職工國際
第五章 歐美勞動界的關係
第一節 歐美勞動關係的發生
第二節 甘波思與第二國際的關係
第三節 通信與捐款
第四節 態度的改變
第五節 美國的活動
第六章 國際勞動運動的失敗
第一節 社會主義者的失節
第二節 失節的責任問題
第三部 戰爭與革命(一九一四——一九二四年)
第七章 第三國際的醞釀(一九一四——一九一九年)
第一節 右派中央派與左派
第二節 基莫華德會議
第三節 斯塔克虹會議
第四節 布爾雪維克的興起
第五節 柏恩會議
第六節 「實行」的國際
第八章 職工組合國際聯合會(一九一四——一九一九年)
第一節 友誼關係
第二節 關係的破裂
第三節 里次會議與柏恩會議
第四節 歐美勞動界的關係
第五節 柏恩會議與凡爾賽和會
第六節 新職工組合國際聯合會
第九章 全世界的革命運動(一九一七——一九二○年)
第一節 戰後的騷動
第一段 勞動界的活動
第二段 主要的潮流
第三段 改造歟?革命歟?
第二節 「安姆斯特登」的領袖資格
第一段 一九一九年的華盛頓會議
第二段 匈牙利「杯葛」
第三段 波蘭的封鎖
第三節 第二國際的復活
第四節 布爾雪維主義的時代
第五節 潮流的轉向
第十章 勞動運動的退卻與勞動界的紊亂(一九二一——一九二三年)
第一節 第二半國際
第二節 勞動界的攻守策略
第一段 俄國的新經濟政策
第二段 「三月事變」與「黑色星期五」
第三段 到民間去
第四段 赤色職工組合國際聯合會
第五段 安姆斯特登國際與賠款問題
第三節 統一戰線
第一段 柏林會議
第二段 共產黨的派別
第三段 共產主義者工團主義者與社會主義者
第四段 安姆斯特登國際與俄國職工組合
第四節 第二次的革命運動
第一段 魯爾問題
第二段 巴爾幹半島的革命
第三段 漢堡暴動與「十月之退卻」
第十一章 華盛頓會議安姆斯特登國際與莫斯哥國際之關係(一九一九——一九二四年)
第一節 美國勞動界的疑慮
第二節 急進主義
第三節 蒙德利爾會議
第四節 歐美勞動界關係的破裂
第五節 和解的希望
第十二章 全美勞動運動(一九一八——一九二四年)
第一節 全美勞動界結合的準備
第一段 古巴與包托利哥的勞動運動
第二段 墨西哥的勞動運動
第三段 南美的勞動運動
第四段 美國勞動運動與美國資本家
第二節 內戰與歐戰
第一段 卡蘭加與墨西哥世界勞工會
第二段 美國勞動聯合會與墨西哥全國勞動總會
第三節 全美勞動聯合會的基礎
第一段 勒爾多會議
第二段 勞動界的騷動
第三段 政治問題與移民問題
第四段 帝國主義與職工組合
第四節 甘波斯的最後行動
第一段 勞動界的門羅主義
第二段 美墨勞動聯盟
第四部 勞動運動的穩定及其改組(一九二四——一九二八年)
第十三章 過渡時代(一九二四——一九二六年)
第一節 英國勞動領袖的左傾
第二節 共產主義者的準備與布爾雪維化
第三節 英俄委員會
第四節 時局的變化
第五節 國際勞動界的統一運動
第六節 一九二六年英國的罷工
第七節 失敗的代價
第十四章 國際勞動界的內部衝突(一九二六——一九二七年)
第一節 杜羅斯基齊羅維夫與斯塔林布哈林之爭
第一段 第一次衝突
(1) 反封團的成立
(2) 新經濟政策
(3) 社會主義歟?資本主義歟?
(4) 反對團的失敗
第二段 一九二七年的主要衝突
(1) 中國革命與英俄關係
(2) 哥斯勃蘭與反對團的政策
(3) 反對團的二次失敗
第二節 各國勞動界的衝突
第一段 職工國際
第二段 巴黎會議的糾紛
第三段 英德領袖的衝突
第三節 美國勞動界的變化
第四節 全美勞動聯合會的恐慌
第十五章 一九二八年的國際勞動運動
第五部 國際勞動運動的現狀
第十六章 職工國際的現狀
第一節 職工國際的思想與政策
第二節 職工國際的方法
第三節 職工國際的組織
第四節 職工國際的困難
第五節 職工國際的領袖
第六節 職工國際的未來
第十七章 社會主義國際
第一節 社會主義國際的進步主義
第二節 奧國派的馬克思主義
第三節 現時的社會主義
第四節 社會主義國際與國際聯盟
第五節 社會主義國際的組織
第六節 社會主義國際最近的趨勢
第七節 社會主義國際與職工國際的合作
第八節 社會主義青年國際
第十八章 國際勞動書記部
第一節 國際書記部的組織
第二節 國際書記部的管理
第三節 國際書記部的理論
第四節 國際書記部的方法
第一段 會員轉會的方法
第二段 團體契約
第三段 攻守同盟
第五節 國際書記部的種類
第六節 國際書記部的發展問題
第一段 範圍的擴大
第二段 領袖人選與工作方法
第三段 國際書記部與各國總工會之爭
第十九章 日內瓦國際勞動組織
第一節 國際勞動組織的構造
第一段 國際勞動大會
第二段 國際勞動局
第三段 管理部
第四段 國際勞動組織與國際聯盟的關係
第二節 國際勞動組織的工作
第三節 職工國際的態度
第二十章 共產主義的勃興
第一節 馬克思與列寧
第二節 共產主義學說
第三節 無產階級專政
第四節 帝國主義的分析
第五節 世界革命時代
第六節 共產主義者的任務
第二十一章 第三國際
第一節 共產主義政治
第一段 細胞組織與集權主義
第二段 執行委員會與常務委員會
第三段 第三國際的支部
第四段 黨紀與財政
第二節 共產主義的職工組合主義
第一段 赤色職工國際的組織
第二段 鬥爭的策略
第三段 細胞組織與重複工會
第四段 赤色職工國際的勢力
第三節 第三國際的附屬機關
第一段 國際農民聯合會與國際婦女部
第二段 共產主義青年國際
第三段 國際工人救濟會與國際赤色救濟會
第四節 第三國際的內部問題
第一段 共產黨的責任
第二段 共產黨的策略
第三段 黨權的集中
第四段 黨內的衝突
第五段 第三國際的未來
第二十二章 無政府工團主義運動
第一節 工團主義的學說
第一段 獨占與統治
第二段 自由與平等
第三段 區域主義與聯邦主義
第四段 全世界同盟罷工
第五段 六小時工作制
第二節 直接行動
第三節 國際工人聯合會
第二十三章 基督教國際職工組合運動
第一節 基督教職工國際的原則
第一段 人類的命運
第二段 個人主義的失敗
第三段 社會主義的錯誤
第四段 基督教的人類社會觀
第五段 職業階級國家與教會
第二節 資本與勞力
第三節 基督教職工組合主義
第四節 基督教職工組合的國際地位
第二十四章 國際勞動運動的未來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3[1934]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主題
InfoField
工人運動
中圖分類
InfoField
K101
拼音題名
InfoField
guo ji lao dong yun dong shi
載體形態
InfoField
512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9:42,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9:42, 10 June 20231,239 × 1,754, 541 pages (44.63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國際勞動運動史 (1/1) by 勞文(Lorwin)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1jh003297,11750; 民國圖書.1; 國際勞動運動史)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