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1jh003633-12433 貨幣銀行學.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50.08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721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貨幣銀行學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美〕霍斯華茨(J.T.Holdsworth)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貨幣銀行學
Publisher
世界書局
Description

內分2編。上編為「貨幣論」,下編為「銀行論」。根據原著第5版譯出

目錄
上篇 貨幣論
第一章 交換之媒介
第一節 分工與交換
第二節 實物交換
第三節 貨幣
第四節 信用
第五節 貨幣的演進
第六節 金屬貨幣
第七節 良好交換媒介的品質
第八節 鑄幣
第二章 貨幣之功用
第一節 交換的媒介
第二節 價值的度量
第三節 價值的貯藏
第四節 延期償付的標準
第五節 複本位制
第六節 格勒善律
第七節 複本位制的優點
第八節 跛行本位制
第九節 虛金本位制
第三章 合眾國鑄幣史
第一節 鑄幣制度的採行
第二節 銀時期
第三節 金時期
第四節 紙本位時期
第五節 鑄幣法的修正(一八七三年)
第六節 貿易銀元
第七節 自由鑄造銀幣的爭論
第八節 布蘭德亞里孫條例(一八七八年)
第九節 錫爾曼條例(一八九○年)
第十節 「循環鏈」
第十一節 發行公債
第十二節 金本位條例(一九○○年)
第四章 紙幣
第一節 古時紙幣
第二節 紙幣的種類
第三節 兌換或信用紙幣
第四節 不兌換紙幣
第五節 南北戰爭時期
第六節 不兌換紙幣有利之點與無利之點
第七節 銀行通貨
第八節 國民銀行鈔票
第九節 銀行通貨的伸縮性
第十節 國民銀行鈔票之逆勢伸縮性
第十一節 聯邦準備銀行鈔票
第十二節 聯邦準備兌換券
第五章 貨幣的價值與價格
第一節 價值與價格
第二節 何者決定價值
第三節 貨幣的需要
第四節 貨幣的供給
第五節 貨幣數量說
第六節 新幣供給的影響
第七節 金產的前途
第八節 世界的金礦
第九節 金獎勵
第六章 物價水平
第一節 指數
第二節 指數表的各種格式
第三節 物價變動的流傳
第四節 價格變動的影響
第五節 德國的經驗
第六節 多數物品或表格本位
第七節 補償主幣法
第八節 反駁
第九節 貼現率的統制
第十節 操縱信用通貨法
第七章 信用
第一節 信用的本質
第二節 信用的種類
第三節 個人信用
第四節 商業信用
第五節 往來賬簿
第六節 信用公司
第七節 對往來賬簿的反駁
第八節 貿易承受票
第九節 貿易承受票的優點
第十節 期票
第十一節 匯票
第十二節 銀行信用
第十三節 存款通貨
第十四節 銀行信用的票據
第十五節 信用憑信
第十六節 旅行支票
第十七節 票據法
第十八節 投資信用
第十九節 信用對於物價的影響
下篇 銀行論
第一章 銀行業的起源與演進
第一節 早期的銀行商
第二節 公立銀行
第三節 英格蘭初期的銀行業
第四節 英蘭銀行
第五節 美國初期的州銀行
第六節 第一聯邦銀行
第七節 第二聯邦銀行
第八節 獨立的國庫制度
第九節 薩符克銀行制
第十節 安全基金制
第十一節 自由銀行制
第十二節 州有銀行
第二章 銀行的分類與職務
第一節 銀行的分類
第二節 私立銀行
第三節 儲蓄銀行
第四節 信託公司
第五節 商業銀行
第六節 聯邦準備銀行
第七節 投資銀行與債券公司
第八節 倫敦聯合會計畫
第九節 「青天法」
第十節 工業銀行
第十一節 摩利斯計劃銀行
第十二節 勞工銀行
第十三節 聯邦農業放款銀行
第十四節 土地銀行的權力
第十五節 農業放款聯合會
第十六節 抵押金
第十七節 股份土地銀行
第十八節 兩種銀行的區別
第十九節 農業放款制度的發展
第二十節 總結
第二十一節 中介信用銀行
第二十二節 聯邦中介信用銀行
第二十三節 國民農業信用組合
第二十四節 再貼現組合
第三章 國民銀行制度
第一節 國民銀行制度的起源
第二節 流通鈔票
第三節 鈔票的兌換
第四節 緊急流通券
第五節 鈔票的收回
第六節 兩重利潤的理論
第七節 公積金
第八節 未分發的利潤
第九節 準備金
第十節 國民銀行的權力
第十一節 不動產抵押放款
第十二節 對國庫的關係
第十三節 國民銀行的設立
第十四節 認股
第十五節 公債
第十六節 特許證
第十七節 支行
第四章 組織與管理
第一節 股東
第二節 董事
第三節 董事的資格
第四節 連鎖董事
第五節 職務與責任
第六節 責任
第七節 總經理
第八節 副經理
第九節 收支主任
出納部
第十節 付款員
第十一節 簽名
第十二節 鑑定支票
第十三節 認證
第十四節 停止支付
第十五節 記錄
第十六節 單位制
第十七節 收款員與存款
第十八節 期票出納員
第十九節 郵遞出納員
第二十節 貼現辦事員
第二十一節 簿記部
第二十二節 主任辦事員
第五章 銀行監督
第一節 報告
第二節 每周報告
第三節 銀行會計檢查
第四節 銀行報告
第五節 銀行檢查
第六節 自動的檢查
第七節 清算所檢查
第八節 銀行的失敗
第九節 失敗的原因
第十節 清理
第十一節 改組
第六章 存款與存款人
第一節 存款的種類
第二節 存款來源
第三節 存款人
第四節 存款單與存款簿
第五節 存款利息
第六節 招來存款
第七節 往來存款的分析
第八節 定期存款的發展
第九節 銀行存款的保證
第七章 清算與收兌
第一節 清算所
第二節 清算
第三節 清償
第四節 其他職務
第五節 組織
第六節 收兌
第七節 拒絕支付
第八節 鄉村清算所
第九節 聯邦準備制下的收兌
第十節 國外清算所
第八章 放款與貼現
第一節 放款
第二節 貼現
第三節 放款的經營
第四節 附加擔保品
第五節 商業信用公司
第六節 汽車金融
第七節 商品票據
第八節 提貨單
第九節 不動產抵押放款
第十節 再貼現
第十一節 通知放款
第十二節 經紀人放款
第十三節 通知放款市場
第十四節 通知放款與紐約證券交易所
第十五節 通知放款率
第十六節 借款的清算
第十七節 每周銀行報告
第十八節 聯邦準備報告
第十九節 商業票據公司
第二十節 商業票據的優點
第二十一節 商業票據的劣點
第二十二節 信用調查部
第二十三節 借款人報告
第九章 儲蓄銀行
第一節 職務
第二節 起源
第三節 型類
第四節 保證儲蓄銀行
第五節 儲蓄銀行的重要
第六節 管理
第七節 存款
第八節 提款
第九節 提款通知
第十節 利息
第十一節 投資
第十二節 儲蓄部
第十三節 郵政儲蓄銀行
第十四節 建築與放款聯合會
第十章 信託公司
第一節 業務
第二節 個人信託事業
第三節 信託公司較之個別受託人的優點
第四節 受託人與公司代理人
第五節 保險部
第六節 銀行部
第七節 信託公司的發展
第八節 投資托拉斯
第九節 投資托拉斯的營業
第十一章 國外匯兌
第一節 國外匯兌的職務
第二節 供給與需要
第三節 無形貿易
第四節 其他無形貿易的項目
第五節 匯兌率
第六節 現金輸送點
第七節 國外匯兌的矯正法
第八節 現金移轉
第九節 金本位國家與別種本位國家間的匯兌
第十節 國外匯票的種類
第十一節 銀行匯票
第十二節 金融匯票
第十三節 轉兌
第十四節 遠期票的交易
第十五節 信用憑信
第十六節 商業信用憑信
第十七節 國外匯兌部
第十八節 聯邦準備銀行的國外業務
第十九節 金元信用
第十二章 外國的銀行制度
第一節 英國銀行制度
第二節 一八四四年的銀行條例
第三節 英蘭銀行
第四節 金本位的停止與恢復
第五節 股份銀行
第六節 銀行承受票
第七節 貼現公司
第八節 蘇格蘭銀行制度
第九節 法國銀行制度
第十節 主要的特點
第十一節 其他各銀行
第十二節 恢復金本位
第十三節 德國銀行制度
第十四節 舊國家銀行
第十五節 加拿大銀行制度
第十六節 鈔票發行的伸縮性
第十七節 分行
第十八節 單一銀行的政策
第十九節 監督問題
第十三章 舊國民銀行制度的缺點
第一節 國民銀行制的缺點
第二節 鈔票發行之無伸縮性
第三節 準備金的固定性
第四節 準備金的再存儲
第五節 金字塔式的堆積
第六節 合作
第七節 緊急通貨
第八節 貼現市場的缺乏
第九節 銀行承受票制度的缺乏
第十節 缺乏國際現金流動的調節
第十一節 笨拙與浪費的國庫制
第十二節 改革的開端
第十三節 國民金融委員會
第十四節 一九一四年的緊急方案
第十五節 棉花會議
第十六節 國外匯兌
第十七節 現金貯積
第十八節 現金的流入
第十四章 聯邦準備制組織與結構
第一節 聯邦準備制的組織
第二節 第一屆準備局
第三節 準備銀行與會員
第四節 管理
第五節 會員銀行董事
第六節 總裁
第七節 聯邦準備局
第八節 聯邦準備局的權力
第九節 聯邦諮議會
第十五章 聯邦準備制職務與業務
第一節 聯邦準備銀行的職務
第二節 資源
第三節 盈餘
第四節 再貼現
第五節 農業票據
第六節 十五日期的放款
第七節 適宜的票據
第八節 最初少有再貼現的要求
第九節 戰時金融
第十節 緊縮
第十一節 累進率
第十二節 膨脹與整理
第十三節 公開市場業務
第十四節 銀行承受票
第十五節 金元匯兌
第十六節 承受票經售商
第十七節 國外分行
第十八節 伊治法銀行
第十九節 統制現金移轉
第二十節 美國的金準備
第二十一節 鈔票發行
第二十二節 國民銀行鈔票的收回
第二十三節 匹特曼條例
第二十四節 聯邦準備兌換券
第二十五節 現金擔保品
第二十六節 緊縮法
第二十七節 基礎的變更
第二十八節 安全問題
第二十九節 準備金
第三十節 集中化的準備金
第三十一節 新準備規程
第三十二節 清算與收兌
第三十三節 何謂照票面價格支付
第三十四節 各銀行避免障礙的努力
第三十五節 耗費遲延危險
第三十六節 準備制度下的收兌
第三十七節 現金清償基金
第三十八節 數量與費用
第三十九節 照票面價格收兌的演進
第四十節 反響
第四十一節 亞特蘭大案件
第四十二節 亞特蘭大與里士滿判決案
第四十三節 對於國庫的關係
第四十四節 財庫
第四十五節 國民銀行的新權力
第四十六節 信託
第四十七節 儲蓄部
第四十八節 不動產放款
第四十九節 國外業務
第五十節 證券買賣
第五十一節 分行
第五十二節 州銀行會員
第五十三節 優點與劣點
第五十四節 無代價的利益
第五十五節 結論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3[1934]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主題
InfoField
貨幣和銀行經濟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F820
拼音題名
InfoField
huo bi yin hang xue
載體形態
InfoField
[38],678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0:27,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0:27, 10 June 20231,239 × 1,754, 721 pages (50.08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貨幣銀行學 (1/1) by (美)霍斯華茨(J.T.Holdsworth)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1jh003633,12433; 民國圖書.1; 貨幣銀行學)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