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1jh003671-12330 外匯原理.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64.03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745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外匯原理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王烈望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外匯原理
Publisher
世界書局
Description

內分外匯與國際金融、匯價之理論與實際、外匯期貨、外匯之經營、國際金融市場與外匯市場、金銀市場與國際間金銀之移動、近世國際匯兌之演變與外匯編制等7編41章。附錄:1.國外匯兌文件式樣(英文;)2.上海匯兌經紀人公會規章(英文)

目錄
第一編 外匯與國際金融
第一章 概論
一 國外匯兌之意義及其內容
二 匯兌在經濟上之作用與功能
三 國外匯兌與國際收支平衡
四 外匯之起源及其發展
第二章 匯票及其流通作用
一 匯票在法律上之解釋
二 匯票之諸要件
三 匯票與本票及支票之比較
四 匯票與商業金融
五 匯票之種類
第三章 商業匯票
一 商業長期匯票
二 跟單匯票與押匯
三 二種跟單匯票之比較及其運用
四 光票
五 商業短期與即期匯票
第四章 銀行承兌匯票與信用證書
一 商業信用與銀行信用之比較
二 商業信用證書之起源意義方式及其運用
三 倫敦金融市場之承兌匯票
四 內地銀行出售承兌信用之方法
五 商業信用證書之各種條件
六 商業信用證書在法律上之解釋
七 商業信用證書之分類
八 循環信用
九 旅行匯信與旅行支票
第五章 銀行保付與委託購買證
一 銀行保付之性質
二 委託購買證之性質方式與運用
三 憑委託購買證所發匯票之特殊條件
四 委託購買證之條件
五 委託購買證之功用
六 委託購買證與商業信用證書之異點
第六章 銀行周轉進出口貿易之其他方式
一 出口商以其商業匯票與跟單為擔保向本埠往來銀行髮長期匯票
二 打包放款
三 進口商對其本埠往來銀行開發長期匯票
四 進口商對本國之外埠銀行開發匯票
五 進口商以倉庫存貨為抵押向本埠銀行開發匯票
(附) 中國之銀行承兌匯票
第七章 進出口貿易之風險交易條件與支付方法
一 貿易風險之劃分
二 交易條件之訂定
三 支付方法之選擇
四 出口信用保證制
五 中國對外貿易從外商包辦到主要進出口貿易國營
第八章 英國出口信用保證部與美國之進出口銀行
一 英國出口信用保證部之略歷
二 保證部業務及其組織
三 美國進出口銀行之設立及其組織
四 進出口銀行業務之特性
五 進出口銀行之主要任務
六 結論
第九章 銀行匯票與電匯
一 發票與匯付
二 銀行即期匯票及其功用
三 電匯及其功用
四 即期匯票之處理手續
五 電匯之處理手續
六 電匯與即期為計算各種匯票價格之基準
七 內地銀行出售國外匯票之方法
八 國際間之轉匯方法
九 銀行長期匯票及運用
十 通融匯票
第十章 匯票之特種情形
一 外國居留匯票
二 貨到付款與貨到後定期付款之匯票
三 以發票地貨幣計算之匯票
四 以第三國貨幣計算之匯票
五 載有殖民地文句之匯票
六 載有匯兌文句之匯票
第十一章 匯票與國際間資本之移動
一 資金移動之方式
二 國際金融市場中之短期投資
三 短期資金之反常移動
四 短期資金反常移動之影響
五 短期資金與國際貿易金融之周轉
六 短期資金與國際無形貿易之周轉
七 長期資本之移動
八 匯票與證券之買賣
九 國際證券之通貨性
十 國際資本移動之變遷
十一 外匯借款
第十二章 中國之國際收支平衡
一 收支數量之發展
二 收支平衡之內容
三 進出口貿易與入超
四 資本之移動
五 華僑匯款
六 金銀之移動
七 戰時對外收支平衡之檢討
第二編 匯價之理論與實際
第十三章 匯價結構之分析
一 直接匯價與間接匯價
二 匯兌平價與市價
三 電匯及各種匯票之價格
四 現貨匯價與期貨匯價
五 對各國之匯價
六 匯價之表示
七 掛牌與實際行市
八 匯價尾數之計算單位
第十四章 金本位時代匯價之自動調整
一 引言
二 金本位制與金平價
三 現金輸送點之意義
四 現金出口點計算方法舉例
五 現金進口點及其計算方法舉例
六 現金輸送點對穩定匯價之限度
七 資本之移動與國際收支均衡論
八 外匯與國內購買力數量之關係
九 從資本之移動觀察國際收支均衡之破壞與調整
十 從物價之變動觀察國際收支均衡之破壞與調整
第十五章 中國在銀本位時之對外匯價
一 銀兩時期
二 倫敦銀價之計算方法
三 規元對英匯之平價
四 白銀與外匯之套做
五 對其他各國之套匯
六 天津漢口等埠之對外匯價計算法
七 銀元與銀兩
八 銀元之匯兌平價與現銀運送點
九 白銀出口稅與平衡稅
第十六章 中國法幣之對外匯價
一 法幣政策之前因
二 法幣政策之內容
三 外匯本位與法幣匯價
四 法幣匯價與銀價
五 中美貨幣協定與買賣限價之擴大
六 法幣匯兌平價之釘住問題
第十七章 匯票價格之差異原則
一 電匯匯率與標準匯率
二 銀行即期匯率
三 即期匯率之計算例題
四 長期匯票之匯率
五 長期匯率之計算例題
六 各種匯票之正常差率
七 以遠期匯率為計算之基準
第十八章 紙幣之匯價理論
一 引言
二 購買力平價說
三 購買力平價說之批判
四 活動金平價說
五 國際收支說及其批判
六 匯兌評價說與匯兌心理說及其批判
第十九章 匯價變動之質的分析
一 以活動金平價或購買力平價所表示之質變與以經濟平價所表示之量變
二 活動金平價與購買力平價之比較
三 匯價之質的要素
四 匯價質變之原因
五 質的要素與量的要素之相互作用
六 謠傳與匯市之波動
第二十章 匯價變動之量的分析
一 進出口外匯之供給與需要
二 外匯之供求彈性
三 無形收支與外匯供求
四 外匯供求數量與外匯供求表列
五 金貨裁定對於匯價之影響
六 銀匯變動之供求分析
七 外匯本位與匯價之變動
八 不兌現紙幣匯價之變動
九 長期短期及日常變動之分析
第三編 外匯期貨
第二十一章 外匯期貨
一 外匯期貨之意義
二 外匯期貨與匯兌風險之避免
三 外匯期貨對於進出口商避免匯兌風險之限度
四 國際間資本之移動與外匯期貨
五 外匯投機與外匯期貨
六 外匯掉期與上海之金融之市場
七 長期匯票與遠期外匯
第二十二章 外匯期貨(續)
一 外匯期貨之供求與遠期匯率
二 遠期匯率與利息平價
三 套息之運用及其計算
四 掉期差別與利息平價之調整
五 掉期差別高估與低估之原因
六 掉期差別與利息平價之相互影響
七 購買力平價與遠期匯率
八 貿易平衡與遠期匯率
九 國際借貸與遠期匯率
十 現貨匯率與期貨匯率之關係
十一 遠期期貨匯率與近期期貨匯率之差別
十二 結論
第四編 外匯之經營
第二十三章 銀行之外匯業務
一 匯兌銀行之功用及其業務
二 匯兌銀行或國外部之組織
三 國外同業往來
四 經營外匯之原則
五 經營外匯之實務
第二十四章 外匯投資與借貸
一 短期投資與調撥頭寸
二 外匯投資之計算
三 匯率變動對於投資利益之影響
四 美金放款與英鎊放款
第二十五章 匯兌裁定
一 匯兌裁定之意義
二 直接裁定法
三 間接裁定法
四 四角裁定法
第五編 國際金融市場與外匯市場
第二十六章 倫敦金融市場
一 引言
二 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之原因及其特質
三 英蘭銀行
四 股份銀行
五 其他金融機關
六 倫敦銀行清算所
七 倫敦證券交易所
八 金融市場之流通工具
九 貨幣行市
十 外匯市場
第二十七章 紐約金融市場
一 概說
二 聯邦準備制度之特徵
三 在新政下之聯邦準備信用統制
四 商業銀行
五 投資銀行
六 公開市場之活動分子
七 金融市場之構造
八 承兌市場
九 聯邦資金市場
十 短期政府證券市場
十一 商業票據市場
十二 證券押款市場
十三 外匯市場
第二十八章 巴黎金融市場
一 概述
二 法蘭西銀行
三 商業與投資銀行
四 貨幣市場
五 承兌市場
六 外匯市場
第二十九章 柏林金融市場
一 概述
二 公共信用機關
三 中央銀行與信用統制
四 商業銀行
五 貨幣市場
六 新金融制度
(附) 安姆斯透壇與蘇黎世
第三十章 上海金融市場
一 概說
二 內國銀行
三 錢莊
四 外商銀行
五 拆款市場
六 票據市場
七 匯劃與劃頭
八 戰時之匯劃通貨
九 準備與清算制度
十 外匯市場
(附) 上海之外幣市場
第六編 金銀市場與國際間金銀之移動
第三十一章 世界金市場
一 概說
二 市場組織
三 交易方法
四 行市之決定
五 倫敦金價之計算方法
六 紐約金價之計算方法
第三十二章 上海金市場
一 概說
二 市場組織
三 交易金類
四 標金之買賣
五 行市之變動
六 金市與匯市
七 標金結價之變遷
八 中央銀行掛牌金價
九 海關金單位
第三十三章 國際間黃金之移動及其分配問題
一 金貨移動之類別
二 金貨移動之原因
三 金貨之均衡分配與不均衡分配
四 最近美國之黃金問題
五 黃金之將來
第三十四章 世界白銀市場
一 概說
二 市場組織
三 交易方法
四 行市之決定
五 銀價之計算方法
(附錄) 近百年來銀價變動之統計
第三十五章 中國金銀移動之檢討
一 金銀移動之直接原因
二 金銀移動與國際收支平衡
三 銀貨之移動與銀購買力
四 金貨移動之解釋
第七編 近世國際匯兌之演變與外匯統制
第三十六章 近世國際匯兌之演變
一 前次歐戰時之經過
二 戰後通貨之混亂
三 通貨穩定與金本位之恢復
四 貨幣穩定之暗礁
五 世界經濟恐慌與金本位之崩潰
六 貨幣戰爭
七 金集團之解體與三國貨幣協定
八 國際匯兌之現勢與外匯統制
九 蘇聯之對外匯兌
(附錄) 各國放棄金本位及實施外匯管理之時日表
第三十七章 匯兌平準基金
一 外匯統制之意義及其方式
二 英國之匯兌平準帳
三 美國之匯兌穩定基金
四 法荷瑞士等國之匯兌穩定基金
五 中國之匯兌平準基金
六 結論
第三十八章 匯兌限制
一 匯兌限制之意義與目的
二 匯兌限制之方法
三 匯兌限制下之外匯黑市與私市問題
四 中國之外匯限制
第三十九章 封鎖帳項與凍結外資
一 封鎖帳項之意義及其目的
二 德國之封鎖馬克
三 美國之凍結外資
第四十章 匯兌清算制
一 匯兌清算制之起因
二 匯兌清算制之意義
三 匯兌清算制之機構及其運用
四 匯兌清算制之效果
第四十一章 支付協定與抵償制
一 支付協定之意義及其運用
二 英美支付協定
三 抵償制之意義
四 抵償制之運用
附錄 (1)國際匯兌主要文件式樣
(2)上海匯兌經紀人公會規章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30[1941]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主題
InfoField
外匯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F830.73
拼音題名
InfoField
wai hui yuan li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6],679,30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0:35,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0:35, 10 June 20231,239 × 1,754, 745 pages (64.03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外匯原理 (1/1) by 王烈望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1jh003671,12330; 民國圖書.1; 外匯原理)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