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1jh003714-12507 交通地理.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26.78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325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交通地理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盛敘功編譯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交通地理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
Description

概述世界交通狀況、分道路、鐵道、內陸航路、海上交通、空中交通等7章

目錄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交通與交通地理
交通
交通地理學
第二節 交通之始原及其發達
交通之起原
交通之發達
第三節 世界交通發達之結果
交通之發達與貿易
交通之發達與人類之移動
交通之發達與政治
交通與軍事
第四節 交通機關之種類及其發達
陸上交通機關
水上交通機關
空中交通機關
通信機關
第五節 近世世界交通之中心
交通發達之條件
歐洲與世界交通
北美與世界交通
我國與世界交通
世界交通之第一線
世界交通之第二線
海陸分布與世界交通
南北半球與世界交通
第六節 近世世界交通之速力
鐵道交通速力之增加
海上交通速力之增加
世界一周所需之時間
第七節 近世世界交通機關之地理的分布
交通機關之地理的分布
歐美之交通機關
非洲之交通機關
沙漠高原地帶之交通
亞洲南部之交通機關
我國南北之交通機關
第二章 道路
第一節 道路與地理狀況
道路之發達
道路發達與地理條件
道路與地形
道路與人文之關係
第二節 我國之道路系統
我國從來之陸路交通
我國之北路交通
我國之西路交通
我國之南路交通
我國道路之設備
我國之近世道路事業
我國建設道路之計劃
我國現在已成未成及預定之新式道路
第三節 道路交通機關
道路交通機關
汽車
我國之道路交通機關
第四節 隊商路與隊商貿易
隊商
沙漠隊商交通與海上交通之比較
亞非二洲之隊商交通
第三章 鐵道
第一節 近世鐵道交通機關之發達
軌道與機關車之改良
鐵橋與隧道
世界最高最低最南最北之鐵道
高架鐵道與地下鐵道
第二節 世界鐵道之狀況
世界鐵道之增加及其分布
鐵道長度與面積人口之比較
鐵道能力之大小
鐵道之國有與民有
第三節 鐵道發達之影響
鐵道之經濟的價值
鐵道與政治
鐵道與軍事
鐵道與城市之發達
第四節 世界鐵道幹線之分布
鐵道路線之區別
歐洲之幹線
北美之幹線
亞洲之幹線
南美之幹線
非洲之幹線
澳洲之幹線
第五節 我國之鐵道
我國之鐵道
我國興建鐵道之五個時期
我國之國有鐵道
最近開通東三省之三鐵道
我國之民營鐵道
我國之國際鐵道
中東鐵道
我國之預定鐵道
我國鐵道幹線分布之形勢
建國方略中之我國鐵道建設計劃
我國鐵道之國際關係
我國鐵道之現狀
我國鐵道發達遲緩之原因
第四章 內陸航路
第一節 內陸航路與地理環境
內陸航路之價值
內陸航路之地理的條件
第二節 世界主要內陸航路之分布
歐洲內陸航路之分布
北美之內陸航路
我國除外之亞洲內陸航路
南美之內陸航路
非洲之內陸航路
世界之國際河流
第三節 我國之內陸航路
我國內陸航路之價值
長江本流之航路
四川長江支流之航路
洞庭湖水系之航路
兩湖間之運河
漢水之航路
鄱陽湖水系之航路
淅閩沿海岸諸水之航路
西江之航路
東北兩江之航路
淮河之航路
黃河之航路
白河之航路
遼河之航路
黑龍江之航路
松花江之航路
烏蘇里江之航路
圖們鴨綠之航路
第四節 我國河道之改修問題
我國河道之改修問題
我國各大河道改修之現狀
建國方略中之治河計劃
第五節 我國之大運河
大運河之始原
大運河之水系
大運河之航利
西興運河
運河之修浚問題
第五章 海上交通
第一節 海運之發達
海運
輪船之發明與進步
輪船公司之勃興
造船業之進步
各國之海運政策
第二節 世界海運事業之現狀
世界船舶噸數之分布
大戰後列國之海運
第三節 三大洋之海上交通
海上交通之價值
大西洋之海上交通
太平洋之海上交通
印度洋之海上交通
第四節 世界之主要航路
航路之分布
大西洋航路
印度洋航路
太平洋航路
第五節 我國之海運事業
我國近世海運事業之始源
我國之沿海航路
我國之外洋航路
我國航運界中外勢力之比較
第六節 蘇夷士運河
運河
蘇夷士運河之開鑿
蘇夷士運河之狀況
蘇夷士運河之價值
蘇夷士運河之影響
蘇夷士運河之航運
第七節 巴拿馬運河
巴拿馬運河之開鑿
巴拿馬運河之狀況
巴拿馬運河之價值
巴拿馬運河之影響
巴拿馬運河之航運
第八節 港灣
港灣
港之構成
港之條件
港之區分
世界港口之分布
港之盛衰
我國之海港
建國方略中之築港計劃
第六章 空中交通
第一節 空中交通之進步
飛行機之發達
飛艇之發達
第二節 空中交通與地理條件
氣象與航空
地勢與航空
第三節 空中交通之價值
航空與軍事
航空與交通
第四節 世界之航空路線
大戰後各國航空事業之發達
歐洲之定期航空線
北美之定期航空線
其他之定期航空線
第五節 我國之航空事業
我國航空事業之始原
我國五大航空預定幹線
第七章 通信機關
第一節 通信
通信與地理
通信與人文
第二節 語言
不用語言之交易
語言及文字
世界主要之語言
世界語言勢力之推移
混合語
世界語
國際的文字
第三節 郵政
郵政
郵政與民族文化
郵政之發達
萬國郵政聯合會
世界各國郵政事業之比較
第四節 我國之郵政
我國舊時之郵政制度
新郵政制度之設立
我國郵政與外人之關係
郵政區域之分布
郵路
我國郵務之發達
第五節 電報與電話
電報之發明
電報之效用
電報之地理的分布
無線電報之發達
無線電報之效用
世界無線電報之分布
電話
電話之分布
都市電話之分布
無線電話
各國無線電話之分布
無線電報與無線電話之世界的價值
第六節 海底電線
海底電線之布設
海底電線之布設與地理
海底電線之價值
世界海底電線之狀況
世界海底電線之分布
各國海底電線勢力之消長
海底電線之國際關係
第七節 我國之電政
我中陸上電報之始原
我國國有電報線路之分布
我國國際協定電線之分布
我國之海底電線
我國之電話
我國之無線電報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0[1931]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主題
InfoField
運輸地理
中圖分類
InfoField
F511.99
拼音題名
InfoField
jiao tong di li
載體形態
InfoField
308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0:40,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0:40, 10 June 20231,239 × 1,754, 325 pages (26.78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交通地理 (1/1) by 盛敘功編譯 (batch task; nlc:data_416,01jh003714,12507; 民國圖書.1; 交通地理)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