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1jh003867-12191 鐵路行車概論.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30.69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504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鐵路行車概論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袁耀寰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鐵路行車概論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
Description

目錄
第一編 概論
第一章 鐵路行車關係之重要
第二章 鐵路行車之範圍
第三章 我國鐵路行車制度之沿革及現在之概況
第二編 號誌標誌及其管理
第一章 號誌
第一節 固定號誌
進站號誌
遠距號誌
出發號誌
引導號誌
調車號誌
岔道號誌
平交道號誌
第二節 手作號誌
旗燈之表示
徒手表示
我國各路手作號誌之規定
第三節 耳聽號誌
報車器
口笛或號角
汽笛
響燉
第二章 標誌
第一節 轍尖標誌
第二節 列車標誌
機車頭燈
列車尾牌及尾燈
列車邊燈
第三節 警衛標
第四節 號牌
停車號牌
慢行號牌
鳴汽號牌
第五節 特殊及臨時標誌
火管信號
霧號夫
第三章 管理
第一節 固定行車號誌之管理與運用
第二節 號誌轍尖之管理與運用
號誌等機關之檢視
障礙時之處置
轍尖之管理
號誌房之管理
列車在號誌前羈留
轍尖號誌及其動作機關之裝修
損壞裝修時之處置
聯鎖機之損壞裝修
第三節 平交道號誌之管理
第三編 行車制
第一章 保安設備
第一節 區截法
區截號誌
聯鎖號誌
第二節 區截制
電報區截制
電鎖區截制
自動區截制
第二章 我國行車制度總則
第三章 電氣路籤行車制
第一節 電氣路籤之實用
應用之器具
使用之方法
第二節 電氣路籤之管理
正常時期
特殊時期
路籤遺失與損壞
第三節 電氣信號
障礙或危險之信號
取消之信號
其他信號
列車半途發生梗阻
第四章 普通路籤及路牌行車制
第一節 普通路籤路牌之實行
列車開發
驗視與保管
列車交會相讓
第二節 路籤路牌之管理
多數機車拖帶列車
路牌不敷分發
事變處置
第五章 電報行車制
第一節 使用原因
第二節 實行之手續
第六章 嚮導行車制
第一節 引用嚮導制之原因
第二節 施行之方法
嚮導員證書及臂章
嚮導職務之開始
嚮導行車
嚮導制之取消
第四編 列車之行駛
第一章 列車及車輛之運轉
第一節 開駛之準備
列車及車輛之查驗
劃一時刻
授受單據
汽軟之運用
第二節 列車之出發通過及停止
列車之出發
列車之通過
列車之停止
第三節 列車之種類
第四節 列車之錯讓
第五節 列車裝載之限制
普通之限制
危險品之限制
第二章 路務列車及手推車搖車之行駛
第一節 路務列車之行駛
第二節 手推車及搖車之行駛
第五編 行車事變
第一章 總綱
第一節 事變之種類及發生
分離
失火
出軌
機車損壞
事變分類表
第二節 列車停止後之防護與救援
列車自己之防護
站段之救援
附粵漢鐵路湘鄂段行車保安辦法大要草案
第三節 列車之恢復行駛
第二章 行車事變之處理
第一節 事變發生之處理辦法
列車或機車中途相撞
列車或機車在站相撞
傷斃人命
火災
出軌
橋梁隧道路基或路軌損壞
列車分離
車輛溜逸
機車損壞
車輛熱軸
轉轍器或轍尖損壞
第二節 事變防範摘要
防範撞車
防範列車出軌
防範列車脫鈎
防範失火
防範熱軸
防範車輛溜逸
防範機車損壞
防範傷斃人命
防範軋壞轍尖
防範損壞車鈎
防範撞壞柵門
第六編 列車之調遣
第一章 車次時刻之規劃
第一節 編制行車時刻表之原則
機務方面
工務方面
行車方面
第二節 時刻表之製作方法
第三節 實行及效力
第四節 時刻網之成功
聯運時刻網會議之經過
造成時刻網之原則
劃一各路列車之次數名稱
第二章 調遣列車之制度
第一節 調遣之制度
集中制
分段制
聯合制
第二節 調遣之情形
我國列車車輛調遣之情形
貨車公用制度
第三節 關於全路貨車之調遣
空車處置之方法
空車調撥之原則
各段間車輛之調節
第四節 車輛支配方法
車輛支配之手續
車輛支配之原則及方法
第五節 調車電話調度制
管理行車
支配車輛
稽核車輛
第三章 列車車輛之調移
第一節 車輛列車調移之通則
普通應注意之事項
雙機列車與旅客列車之注意事項
第二節 車場調車之方法
平調法
溜放調車法
旁推法
第三節 我國調車之制度
第四節 調車之工作
第七編 列車之編配
第一章 車場軌道
第一節 車場分論
收集車場
分組車場
分析車場
出發車場
存放車場
第二節 軌道分論
導軌
干軌
梯軌
守車軌道
修理軌道
磅橋軌道
其他軌道
第二章 業務管理之方法
第一節 車場管理
抄錄車號
車輛登記
號車
第二節 列車管理
列車組織之政策
編配概說
第三章 列車組合
第一節 列車之長度
長度之意義
計算長度之困難
計算之方法
第二節 車輛之位置
摘掛之經濟
危險之避免
第三節 旅客列車之編配
第四節 貨車列車之編配
路線短之編配方法
路線綿長之編配問題
第四章 列車載重
第一節 列車載重之意義
列車淨噸量
列車總噸量
車輛噸數
第二節 列車載重之計算
牽引力之計算
阻力之計算
第三節 列車載重計算之方法
換重法
化重法
我國計算列車載重之方法
載重之影響
第四節 增加列車載重
增大車輛容量
增滿車輛之裝載
轉運集中
減低坡度阻力
第八編 組織及普通規則
第一章 組織制度及國有鐵路管理局編制
分處制
分段制
國營鐵道管理局組織系統表暨說明書
粵漢鐵路管理局暫行編制專章
第二章 車務處之組合及人員事務職司
第一節 車務處內部事務之分配
總務事項
運輸事項
商務及業務事項
電務事項
第二節 車務處組合職責之出入
文牘課
計核課
運輸課
營業課
電務課及港務
第三章 段站人員之組合及其職責
第一節 車務段之組合及其職責
第二節 電務段之組合及其職責
第三節 車站組合及其人員職責
車站組合
月台
站長職責
副站長職責
其他站務人員職責
第四章 有關行車之工務人員職責
第一節 工務員司工人之職守
第二節 急風暴雨水患以及大霧大雪時之防患
第三節 修理軌道
第五章 車上員役之職責
第一節 車長職責
列車出發之先
列車開行之後
列車到達站時
其他車上員役之職責
第二節 司機及火夫職責
列車行駛
其他員役之職責
第六章 有關行車之名詞定義
附錄
鐵路行車通則
粵漢鐵路管理局運輸處所屬課段暫行組織及辦事細則
行車報單
參考書
每編之後,均附有問題多則,為明實況便研討之資。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6[1937]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國家圖書館
主題
InfoField
鐵路行車
中圖分類
InfoField
U292
拼音題名
InfoField
tie lu xing che gai lun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5],476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1:01,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1:01, 10 June 20231,239 × 1,754, 504 pages (30.69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鐵路行車概論 (1/1) by 袁耀寰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1jh003867,12191; 民國圖書.1; 鐵路行車概論)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