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1jh004091-12760 公債論.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35.65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425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公債論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胡善恆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公債論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
Description

論述公債之性質與形態,公債之作用及其利害關係、公債之機構,以及我國之國債,以及我國之國債與國債制度改革等問題。附錄:1.最近外國國債表;2.近三年上海市債券市況;3.參考書目

目錄
第一章 公債之本質
公債之定義與範圍
公債信用之根據表示證明與效用
公債發行之兩要件
公債與私債不同之點
公債之利弊
第二章 公債之形態(一)類別
財政公債建設公債與行政公債
內債與外債
有擔保公債與無擔保公債
自由公債與強制公債
有息公債與無息公債
證券公債與登記公債
有折公債與實額公債
公募承受出賣交付公債
定額發行公債與無限發行公債
特典公債
國幣公債與外幣公債
生產公債與不生產公債
第三章 公債之形態(二)長期公債與短期公債
第一節 兩種公債之區別
一般區別點
各國名稱之類別
第二節 短期公債
暫時借款
其性質與功用
各國制度
我國從前情況
現在情形
財政部證券
其性質功用與限制
近來各國引用情形
國庫證券之性質
他國實情
我國之國庫券
第三節 長期公債
長期公債之性質與功用
有期公債
有獎公債
年金公債
無期公債
第四章 國債負擔之考察
第一節 釋義
負擔情形與類別
本章討論之問題
第二節 國債之貨幣負擔
國民全體之貨幣負擔
國民相互同之貨幣負擔
財富分配與稅制兩者之變動所引起之負擔變動
孰為正噹噹從課稅原則以求判斷
第三節 國債之真實負擔
國民真實負擔之資源
現在負擔與將來負擔辨別之標準
然亦當視經費之性質
以國民相互間之真實負擔而論貧民負擔較重之理由有五
第四節 內債負擔與外債負擔
內債之貨幣負擔
其真實負擔
間接負擔
外債之貨幣負擔與真實負擔
外債之間接負擔
本章結論
附註
第五章 國債之經濟關係
第一節 國債之生產關係
公債之生產效力
當視收入之措置
為發展產業有〓債之必要
又當視國債之負擔
其效果因自由應募與強制應募而有不同之處
公債發行與生產願望無關
但償還於生產有影響
第二節 國債之分配關係
發行時之影響
償還時之影響有三
第三節 國債與物價之關係
物價變動對於各方之關係
巨額國債之存在足以抬高物價
第四節 利息與產業界之關係
利息常因債額之增大而加高
普通利息不致妨害產業之活動
戰時維持普通利息之法
高利募債之妨害產業
依資金之來源有不同
戰時常有提高利息之必要
重利募債打擊產業最甚
且使財政趨於困難
大戰時各國情形
我國重利募債之弊害
第五節 外債之各項特殊關係
外債之性質
利用外資之兩項關係
政治關係不足恃
經濟關係
當視償債能力與事業之成效
尚須與賦稅負擔比較其利害
第六章 公債之用途及其效用限度
第一節 內債之用途
彌補預算當從預算不足之各項原因謀補救
不可依賴公債之理
調劑出納者須於年度內清償
各國皆有法律規定
舉辦國營事業確有利用公債之理由
但償債仍須出於賦稅之理
設置匯兌基金亦可利用公債
結論
第二節 外債之用途
關發國內富源
但有借用之困難與利用之困難
利用外資之正當情由
設置匯兌基金亦當酌量各種情形
我國借外資設置匯兌基金問題之剖解
結論
第七章 戰時公債用途並與他種財源之較量
戰時公債之地位
非常準備金制之今昔觀
代替之法
戰時課稅之困難
然有增稅必要之理由
膨脹通貨在戰時有必要
然不免於流弊
當有節制
公債之利用有必要
利用內外債之情形
結論
第八章 公債之發行
第一節 發行之方法
公募法之利弊
承受法恐受劫持
出賣法欠規則
交付法之當否
第二節 發行之策術
發行之策術在利用人民之心理
三項方法之功用
戰時掩飾信用之法
宣傳募債之法
戰時英德兩國之募債法
蘇俄募債之策術
間接限制法
最近各國之發債策術
公募法
中央銀行出賣法
中央銀行吸收法
第三節 票面
第四節 發行價格
發行價格有三種
平價發行之情由
減價發行之情由
減價發行之計息法
第五節 利息之決定
公債利息與市場利息之關係
利息因信用金融狀況及地方而不同
第六節 利息之償付
付息手續次數與時期
我國情形
第七節 應募額之決定
應募期限
應募額之分配法
第八節 繳款
繳款手續與貨幣種類
第九節 公債憑證
公債憑證有三種
我國制度
他國制度
第九章 國債消化量之擴大與統制
國債消化量之泉源
消化量之性能
擴大消化量基於國民富力與金融制度之敏活
國民消化量之度量
可以擴大之理由
藉金融制度以消化公債之作用與效力
消化量之統制
利息之統制
銀行營業之統制
證券流通之統制
公債投資之統制
第十章 公債之調換
第一節 調換之意義與方法
調換之意義
五種調換法
第二節 低利調換之根據
法理上之根據
經濟上之根據
比較而論
第三節 低利調換之利害關係
低利調換之優點
其弊端
第四節 調換策術及注意之點
七件注意之事
第五節 我國公債調換之事例
二十一年之內債重訂
當時之公債狀況
重訂之辦法
二十五年內債調換之十三項辦法
三層原因
八點效果與影響
第六節 外國公債調換之事例
英國公債調換之經驗及其效果
意大利之調換
第十一章 國債之整理
第一節 國債整理之意義
國債整理之目的
為穩定市價與推廣銷〓
確定整理
流動公債之整理
紙幣之整理
第二節 我國國債整理之事例
我國內債整理之經過
外債之整理
國民政府整理外債之企圖與方針
紙幣之整理
第十二章 公債之取消
國債取消之形態
不能視同取消之情事
反對取消之理由
主張取消之理由
適當之措置
公平之剖解與實現
紙幣償債之利害
各人見解之殊異
蘇俄取消國債之實例
第十三章 公債之償還
第一節 償還之意義及其利害關係
國債必須償還之理
保持國債之理
及早清償之理
償還外債之適當情形
內債究以及早償清為愈
惟須考察財富移轉情形
戰後各國未能清償國債之原因
償還時須厘定程序
第二節 強制償還與自由償還
兩種償還之區別
其利害關係
第三節 償債基金制度
償債基金之性質與功用
三種償債基金及其比較
減債基金之複利論
其錯誤
現行減債基金制度
一般償債基金制之弊端有四
各國保存此制之理由
第四節 各國償債基金制度
我國擔保金制度
近來之改變
將來改制問題
英國之舊新減債基金制度
防止跌價基金
美債基金
法國之減債基金
日本之減債基金
第五節 自由償還制度
自由償還制之優點
須保持償還之理
第六節 國債償還之時期
償還時期當視金融情形
分次償付較為適當
第七節 國債償還之方法
償債方法有四
抽籤法與收買法之比較
第八節 國債償還之貨幣
償還貨幣當依契約之規定
戰後各國之事實
美國之金條文案
我國庚款案及金法郎案
第十四章 國債之立法與行政
第一節 國債立法
國債條例須經立法程序之理由
各國憲法中關於國債之規定
我國約法中之規定
議定之範圍
償債基金之法定
我國公債法
第二節 國債行政
國債行政之統一
債務行政事項
我國國債行政制度
中央銀行之任務
中央信託局之使命有四
其組織與精神
法國之國債行政
償債基金委員會之職權
英國之債務行政
英國銀行
國債委員會之職掌
第十五章 我國國債史
第一節 我國國債概況
古代彌補財政不足之法
近代債額增高之原因
前清國債概情
北京政府國債概情
國民政府國債概情
第二節 我國財政負債表解
表解概況
一 歷年度舉借國債數額表
二 歷年度舉借內債數額表
三 歷年度舉借外債數額表
四 北京政府時期舉借內債詳表
五 國民政府在廣東武漢時舉借內債詳表
六 國民政府自十六年以來舉借內債詳表
七 前清舉借外債詳表
(甲) 甲午以前外債詳表
(乙) 甲午以後外債詳表
八 北京政府時期舉借外債詳表
(甲) 發行債券部分
(乙) 未發債券部分
九 國民政府成立以來舉借外債詳表
十 歷年度償還國債本金數額表
十一 歷年度內債償還費表
十二 歷年度外債償還費表
十三 歷年度底國債負額表
十四 歷年度底內債負額表
十五 歷年度底外債負額表
第三節 庚子賠款
庚子賠款始末
各國分攤賠款數額表
各國賠款分年償付本息數額表
各國賠款變動情形
各國退款情事之分析
應行取消之理由
幾個事實問題
第四節 鐵路負債
鐵路負債概況
各路負債數額表
津浦路債之整理
第五節 交通建設水利事業負債
交通建設水利事業負債表
第六節 我國地方公債
概況
各省市政府負債表
第十六章 我國國債發行問題
第一節 現行募債方法之缺點
獎勵認募之辦法
現行舉債方法四種及其利害關係
抵賣法
攤派法
交付法
財團承受法
第二節 發行障礙與解決方策
不能直接召募之理由
國民生產力之頹廢
國民對於國債之疑惑
金融制度之不健全
三方面問題之改進
今後之趨勢
第十七章 我國國債之償還問題
第一節 國家償債能力之考察
支配償債費之原則
我國償債費過巨之實情
國債之消長情形
償債能力之估計
第二節 現行償債制度之利弊
現行償債制度
與各國比較
優點與缺點
第三節 國民經濟所受之影響
產業界所受之影響
金融界所受之影響
國民財富分配之畸形發展
第十八章 我國國債消化量之考察
國債消化量情形
公款
國民儲蓄
銀行界消量之估計
將來擴大之方法
公款之統制
發鈔準備之增多
然有限量
法幣政策之效果
存款準備之增加
人民儲蓄之增加
遺承稅之消化公債
第十九章 我國國債制度之改革方策
擴大國債消化量
整理金融制度
公款集中處理
控制債券市價
推行公募法
充實中央信託局職責
統一基金之保管
試行長期公債
酌設登記公債
廢止抽籤還本法
設立減債基金
廢止總稅務司保管外債基金制
延緩外債之償付
取消庚子賠款
力謀收支適合
低減市場利息
外債整理
結論
附錄一 外國國債表
附錄二 近三年上海債券市況
附錄三 參考書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5[1936]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國家圖書館
主題
InfoField
公債
中圖分類
InfoField
F810.5
拼音題名
InfoField
gong zhai lun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4],406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1:34,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1:34, 10 June 20231,239 × 1,754, 425 pages (35.65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公債論 (1/1) by 胡善恆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1jh004091,12760; 民國圖書.1; 公債論)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