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1jh004138-12930 英美銀行制度及其銀行業之現狀.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13.16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233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英美銀行制度及其銀行業之現狀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資耀華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英美銀行制度及其銀行業之現狀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
Description

系作者應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之請,赴英、美、考查銀行業所做的報告。敘述英、美兩國銀行制度的歷史及銀行業的現狀,並預測將來的發展趨勢等

目錄
第一篇 美國
第一章 美國銀行制度之略史
第一節 緒言
銀行濫興時期(自一七八三年至一八六三年)
國家銀行條例制定時期(自一八六三年至一九一三年)
聯邦準備銀行條例制定時期(自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三三年)
第二節 銀行濫興時期
美國銀行事業之發端
第一合眾國銀行
第二合眾國銀行
州立銀行之濫興
suffolkbanksystem
saftyfundsystem
自由銀行制度
獨立國庫制度
第三節 國立銀行條例頒布時期
國立銀行之設立要件
資本額之規定
營業所在地之限制
準備金制度
國立銀行與財政部之關係
通貨監督官對於國立銀行之責任
國立銀行增加之趨勢與變化
國立銀行制度之弊害
缺乏通貨之伸縮性
準備金之固定與分散及不經濟
無重貼現之機關
無銀行承受票據之方便
不能開設分行不能應付金融季節變動之需要
全國資金不能自由流通
第四節 聯邦準備制度時期
銀行制度改革之準備
金融貨幣委員會
銀行公會之主張
採用金本位制
鈔票兌現之規定
鈔票發行之準備
國家貨幣調查委員會
促進健全銀行制度市民聯合會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對立
地方分權之勝利
聯邦準備條例之頒布
聯邦準備制度之內容
準備區規定之方法
聯邦準備局之組織與內容
聯邦準備局之業務
聯邦準備局之分科
參事處之組織與內容
十二區聯邦準備銀行之董事會及選舉董事之方法
準備局參事處及十二區準備銀行之關係
聯邦準備銀行之組織與內容
資本之規定
內部之組織與管理
三等職員
二等職員
上級職員
聯邦準備銀行之業務
會員銀行之資格
會員銀行之權利
會員銀行之義務
會員銀行資格之喪失
第五節 聯邦準備制度之成效
會員銀行歷年增加之趨勢
會員銀行不能與非會員銀行事營業之競爭
聯邦準備條例之修定
保護會員之政策
預伏後日銀行恐慌之禍患
第二章 美國銀行之近況
第一節 制度上之觀察
法律之不統一
美國銀行之分布情形
美國銀行之資本情形
資本與銀行之分布情形
資本與人口之比率
美國全國三十九家大銀行之狀況
農業區域之銀行
工業區域之銀行
商業區域之銀行
近年美國銀行信用之動搖
第二節 業務上之觀察
銀行資產及投資政策之變動
工商業之發展高出銀行業之上
固定放款之增加
投資放款之增加
最近十年放款與投資之比率
商業放款之減少
地產投資之增加
經濟環境之影響
銀行受大工商業之支配
聯邦準備局之通貨膨脹政策
存款性質之變動
定期存款之增加率大
活期存款之增加率小
紐約市與其他都市之比較
存款準備金之減小
聯邦準備局通貨整縮政策之失敗
第三節 準備上之觀察
國立銀行條例之準備制度與聯邦準備條例之準備制度
中央準備市
地方準備市
其他小城市
存款與地域之分布
第三章 美國銀行之功過
第一節 組織上之弊病
分立制度之弊害
不能開設分行之缺點
反對開設之原因
各州小銀行之上級職員
各州小銀行之股東
各小銀行所在地之工商業
得意外利益之大銀行
全國資力之分散
銀行業務之偏重
違反金融季節供求之定律
分行制與分立制之優劣
第二節 人事上之弊病
經理不良之情形
開設銀行之動機
投機者之利用銀行
親子公司之黑幕
摩根公司之內容
摩根公司之財產
摩根公司之操縱金融
摩根公司之直系公司
摩根公司之傍系公司
其他親子公司之弊害
美國一九三三年銀行風潮之罪魁
大通銀行花旗銀行之內容
銀行當局之貪圖厚利
上級職員之舞弊及拖欠行款
第四章 美國銀行業之特徵
第一節 美國銀行業之業務進展方法
進展部(newbusinessdepartment,businessextensiondivision)之功作
美國銀行業之分類
競爭之劇烈
競爭之方法
服務與聯絡(service,solicitation)
研究顧客之心理與需要
研究生意之徑路
研究行中一切設備便於顧客之利用
研究營業室中之空氣光線與裝飾以獲來客之快感
招待及應對進退之方法
作顧客之種種顧問
營業專員之活動
董事經理行員之一致合作與推進
廣告與宣傳
廣告之方法
廣告之種類
廣告之要件
宣傳之注意
研究與實行
廣告之忠實
新生意之調查
第二節 美國銀行之信用調查
信用之意義
銀行與信用之關係
美國商務之發達
信用之複雜
信用調查之需要
信用調查部之組織
信用調查與放款部之關係
信用委員會之職務
科學化的放款方法
信用調查部之事務分配方法
信用調查部之工作
信用調查部之調查要件
信用調查部之調查方法
公人之調查
私人之調查
公司之調查
金融財政商品等之調查
第三節 美國銀行之成本會計
開支與收益之情形
節省開支之方法
對於全體行員之訓示
預算制度之厲行
各銀行開支與收益之平均比率
開支與存款之平均比率
存戶之分析
支票成本之計算方法
判斷存戶對銀行損益之方法
第五章 美國銀行業將來之趨勢
第一節 一九三三年銀行風潮之前後
銀行增加之原因
歐戰之影響
聯邦準備局政策之失當
世界經濟恐慌之襲來
投機風潮之瘋狂
華爾街之總崩潰
銀行全體信用之動搖
銀行隱病之發生
黃金國信用之失墜
銀行大恐慌
總停頓
十年來銀行倒閉達一萬四千六百家
現存銀行一萬六千二百家
政府對銀行業之力謀統制
第二節 一九三三年新銀行法之精神
設法謀統制全國大小銀行
謀銀行事業與投機事業之分離
採用分行制度
取締不正競爭與不良營業
銀行事業因法律而發生大變化
摩根公司之彷徨歧路
金融王座之動搖
第三節 存款保險公司之使命
目的
資本
特權
加入保險方法
管理與組織
辦理保險方法
存款保險公司之近狀
第四節 金融復興公司之使命
目的
組織與管理
資本
地址
業務
管理支配銀行之步驟
金融復興公司之最近狀況
金融復興公司之貸借對照表
第二篇 英國
第一章 英蘭銀行
第一節 英蘭銀行之發達略史
一六九四年之英蘭銀行
一六九七年之議案
一七○九年之條例
一七九七年之停止兌現
一八一九年之恢復兌現
一七九三年英國銀行業之狀況
一八八二年之輿論
一八二六年之條例
一八三三年之條例
一八三七年之金融大恐慌
通行政策與銀行政策兩派之論爭
一八三九年之調查委員會
一八四四年之銀行條例
發行部與銀行部之劃分
英蘭銀行發行之限度
英蘭銀行發行之特權
通貨政策派主張之勝利
英蘭銀行每周之營業報告
第二節 英蘭銀行與歐洲其他中央銀行之異同
德國中央銀行
法國中央銀行
英蘭銀行
組織上之比較
業務上之比較
行政上之比較
英蘭銀行之權威
第三節 英蘭銀行與倫敦金融市場
倫敦金融市場之性質
廣義之金融市場
狹義之金融市場
倫敦票據交換所及其會員銀行
五大銀行
國外貿易銀行
殖民地銀行
遠東銀行
麥加利及滙豐銀行與大英銀行
承受商行
貼現商行
外國銀行
保險公司
證券交易所
資金之需要與供給
長期信用與短期信用
證券商
票據商
各銀行之financebook
callmoney
定期放款
過夜放款
半月期
對工商業之直接放款
英蘭銀行在倫敦金融市場上之職責
最後之法庭
最後之金融保護機關
第二章 joint-stockbank之發展與銀行之大合併
第一節 joint-stockbank之發生
一八三三年以前之英國私人銀行
一八三三年銀行條例之影響
股份有限組織之發生
銀行之減少
私人銀行之失敗
股份有限組織銀行之進行合併
分行制度之確立
大工商企業之發達
私人銀行之特點
銀行業之漸次集中
五大銀行之霸權
一九一八年金融調查委員會之報告與主張
第二節 thebigfive之狀況
barclaysbanklimited
midlandbanklimited
lloydsbanklimited
nationalprovincialbanklimited
westministerbanklimited
股東
分行
董事
組織與管理
上級職員
總行之行政
各行之沿革
第三章 英國銀行業總分行之組織與管理
第一節 總行之組織與管理
總行與分行之關係
分行之多
總行最高幹部之組織與職責
董事部
參事
各種委員會
董事長
經理部
管轄責任之劃分
第二節 總行之分部
各部之工作
各部之職責
行員之採用
行員之進級方法
行員之管理方法
國外部之活動
稽核部之嚴密
分行經理之職責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5[1936]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國家圖書館
主題
InfoField
銀行制度 銀行制度
中圖分類
InfoField
F831.1
拼音題名
InfoField
ying mei yin hang zhi du ji qi yin hang ye zhi xian zhuang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97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1:39,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1:39, 10 June 20231,239 × 1,754, 233 pages (13.16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英美銀行制度及其銀行業之現狀 (1/1) by 資耀華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1jh004138,12930; 民國圖書.1; 英美銀行制度及其銀行業之現狀)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