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1jh004181-12847 經濟地理學原理.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35.09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472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經濟地理學原理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日〕川西正鑒原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經濟地理學原理
Publisher
世界書局
Description

目錄
第一編 理論科學的經濟地理學
第一章 經濟地理學的名稱及其發展
名稱的創始者
古今的經濟地理學
第一節 物產地理學
古代地理學的發祥
亞里斯多德
埃拉托色尼
雅克特
易逢霍爾達特貝的一卓見
第二節 人文地理學
學問停滯期的中世紀
馬哥孛羅
步醒的功績
側重自然
孟德斯鳩
呼穆波爾得
李戴爾
科爾
安德累
第三節 商業地理學
阿刺伯學者之物產與交通的地理學
德意志學校內的商人地理
商業地理
輸入英國後的這門科學
北美合眾國的實用地理與實務家地理
第四節 經濟地理學
經濟地理學的展開
利希陀芬的地人相關的原理
經濟中間項的勞動過程之忽視
刺策爾乞援於有機體說
由於經濟學的刺戟
亞丹斯密
馬爾薩斯
米勒之經濟地理學上的發見
李嘉圖
屠納
洛瑟之地理學的認識
恩革爾布里契特的貢獻
英美學派的啟思霍
斯密司
輝特倍克
德意志學派的愛克爾特
夫里德里喜
歐洲大戰後之學問的飛躍
純粹地理學者的第特立喜
呂特根
來印哈爾德
陀甫
赫特納
社會科學家的馬克思恩格思
海印里契庫諾
賀爾賓
維特福格爾
第二章 經濟地理學的對象
一門科學的獨立性與決定對象的重要性
成立科學的過程
客觀界與對象的共有性
雜貨鋪的學問之誹謗
經濟地理學的兩個對象
第三章 經濟地理學的任務
定義
自然與人類的對等
交互作用的法則性
環境力與文化力
交互作用的第一次式
第二次式
時的觀念之重要
當作自然作用於人類社會生活之媒介機關的勞動過程
經濟地理學的三要素與勞動過程的三契機之交錯
生產力
生產條件
生產關係
馬克思
維特福格爾的議論
勞動力
勞動手段
勞動對象
三者之協動的重要
社會的側面展開後之勞動過程的三基本契機的態樣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生產過程的三基本契機內的自然要素之意義的變容
土方成美博士的錯誤
三要素與三契機是表里的兩面
第四章 經濟地理學的方法論
敘述說明及比較
夫里德里喜的征矢
經濟學社會科學的知識之缺如
維特福格爾的痛罵
學問的階級性
籠侗
速斷
海印里契庫諾的教訓
半身不遂的古代地理學之缺陷
赫爾特
剌策爾
馬克思
恩格思
地理與歷史的相對性
我的方法
論理的構成之困難
先驅者的苦悶
我的體系
第五章 經濟地理學在地理學上的位置
人文地理學的一分科
包括着生產地理商業地理消費地理交通地理等等
第六章 經濟地理學的領域
與國民經濟學的接觸部分
與統計學的差異點
世界經濟論及世界貿易論
經濟史與經濟地理學
第二編 原始環象與存在經濟人的交互作用
第一章 總說
原始環象歸入經濟地理學認識之圈內的必經之道
自然與人類的鬥爭
武器
發明
勞動
智能
支配自然
思想
民族性
第二章 勞動手段——原始環象
第一節 氣候
人類的經濟活動與氣候
氣候的發生
溫度
潮流
氣壓
季節
水蒸氣
雨量
雲霧
氣候的分類
大陸氣候與海洋氣候
赤道氣候
熱帶氣候
溫帶氣候
寒帶氣候
作人類活動之究極支配要素的氣候
原始的支配
商工業
農業
人類的移動
建築方法
交通
雨的影響
產業區域的出現
通路
製造工業
及於人類精神的影響
與能率的關係
第二節 地表
土地與人類的關係
地表的不平等與交通
土地的大小與經濟的可能性
有與人口相關聯的必要
地表的肢節與經濟性
位置的重要性
氣候帶與海洋的位置
經濟空間與海洋的位置
位置因交通墜失了價值
文化發達與位置
平原與存在經濟人
負擔力的大小
交通
第三節 水
成為生產手段的水
河川的價值
交通路
灌溉區域的大小
電力資源
河川的自然作用
水災與文化
第四節 地質
地質的分布與經濟人
土壤的種類
黃土的經濟力
黑土
堆積土與小麥
沙質壤土與大麥
地質與肥料
第五節 動植物
人類活動之基調的動植物
動植物的增殖與死亡
變種與遺傳
適者生存
作有機環象的植物
人類與植物
濕氣決定植物的形狀
氣候與植物及人類生活
赤道森林
貿易風森林
熱帶茨族森林
熱帶草原
熱帶半沙漠地帶
沙漠
亞熱帶森林
地中海森林
溫帶叢林
溫帶草原
寒帶闊葉落葉森林
taiga森林
tundra森林
冰原
植物與動物
限制由氣候所左右的動物分布的諸條件
沙漠
山嶽

河川
海洋
動物的生棲與人類
赤道及貿易風森林與動物
熱茨族森林與動物
taiga及針葉樹林與動物的二特性
草原及灌木地帶與草食哺乳動物
熱帶沙漠的動物
北極不毛地帶與動物
山地與動物
第六節 礦物
文化發達與礦物的重要性
第三章 勞動力——存在經濟人
第一節 協同的原始形態之氏族共產體
作生存鬥爭之原動力的結合
技術的發展與土地的反比例性
血緣的意識結合原始的社會形態
單純協作
分工
男子漁獵
女子採集果實
第二節 發展的原動力——人口
人口的增加與集團的分裂
絕對的人口過剩
人口過剩的餘殃
飢餓疾病死亡率的增加
生存鬥爭的新方法
技術的進步
知識的缺乏
飢餓是發展的原動力
氏族間的衝突
移住
原始社會發展的諸原因
族長制的宗法社會時代
人口增加驅使人類結合農業牧畜走入定住生活
改良農具
動物力的利用
社會一部分人得稅離肉體勞動
剩餘勞動的發生
第三節 意識形態的起源及其發展
最初的意識現象是語言
勞動呼聲
語言是勞動過程的組織形式
勞動發達與語言
意識形態的第二次現象
思考
心中的語言
思想觀念
語言與觀念的作用
勞動招集的信號
結合勞動
勞動經驗的傳授與保存
自然現象的技術規則
習慣
秩序
原始思想的集團性
自己是全體的一部分
保守性
經濟發展遲緩的原因
走入族長宗法社會
發生生產組織者
人支配人
分配失了平等
團結性發展
個人主義的萌芽
個人的利益
組織者的優越性
私有財產
組織者的世襲
個人權力的觀念
組織者與一般成員之必理的差異
將來發展的知識基礎
科學
哲學
自然物崇拜
萬物之靈
宗教
社會基準
第四節 勞動組織
自然鬥爭與勞動組織的重要
協作
同棲的習慣
馴鹿馬駱駝提供交通手段
社會的擴大
分工的新形態
組織工作的分離
服從與個人權力
複雜勞動的最初形態
氏族構成上的變化
族長的家族
世襲
無組織的社會分工
交換
第四章 交互作用的形態——勞動對象
原始環象與文化環象的區分標準
文化與環象
環象的支配
時間解決問題
埃及人與沙漠
羅馬人與地中海
位置的重要性
歐洲的中心從地中海移入波羅的海更移入大西洋
人類利用原始環象組成文化環象
人類最初的勞動對象
動植物的採集
器具的利用
漁獵時代
動植物的搜集
動植物的栽殖
文明的移動
原始生產與自然力
第一節 搜集經濟
夫里德里喜原始生產樣式的分類
植物搜集
動物搜集
礦物搜集
第一項 植物的搜集
植物搜集樣式與其他經濟樣式並存
斯密司教授所說
植物搜集與現代
熱帶地方與植物搜集
椰子
橡皮
木材
溫帶地方與植物搜集
木材採伐業
木材採伐業與人類文化
第二項 動物的搜集
陸上動物搜集樣式的打措
搜集的地方
這種階段的特色
毛皮
水中動物搜集樣式的漁撈
大漁場與氣候
多島海
世界三大漁場
歐羅巴的漁業
英國人
挪威人
太平洋北部的漁業
日本人
英國加拿大的西海岸
一國產業上漁業的重要性
妨礙採用魚類的諸原因
冷藏方法與養魚方法的發達
海獸的漁撈
捕鯨業
貝類
蟲類
真珠的搜集
海洋經濟研究之重要
第三項 礦物的搜集
礦物搜集樣式的採礦
掠奪形式
礦物分布與人類移動
成為採集地的山地高地乾燥地帶
沙金






水銀
硫黃
磷礦
硝石
粘土
第二節 栽殖經濟
人文發達與栽殖的進化
牧畜時代
農業時代
第一項 植物的栽培(農業)
農業是乞援環境的第一步
「農為國之大本」
植林
果樹的栽培
椰子樹
橡皮的栽培
橡皮栽培地的分布
穀物的栽培
米與雨量及高氣溫
小麥與氣候狀態
小麥產地的分布
黑麥及其生產地帶
燕麥
大麥
高梁
大豆
玉蜀黍
馬鈴薯
甘芋
棉花及其產地
美國
印度
埃及
巴西
中國
其他有希望的地帶
亞麻
苧麻
大麻
杜特麻
馬尼刺麻
作製糖原料的甘蔗
古巴
爪哇
巴西
印度
斐律賓
夏威夷
拿破崙戰與甜菜糖
甜菜糖的主要地
馬德堡
蘇俄
波蘭
波希米亞
荷蘭
比利時
法國北部
甜菜糖與政府的干涉
咖啡及其產地

呵呵
煙草
亨丁敦教授之農產物耕作者的七種社會
農耕者依靠單一收穫物的原因
從單一農業往複雜農業
園藝農業
全般農業
第二項 動物的養殖(牧畜業)
野獸飼養與文化
游牧的牧畜業
定住的牧畜業
世界畜產國
美國
阿根廷
日本




駱駝

養蠶
養魚
第三編 文化環象與經濟人的交互作用
第一章 總說
村落的發達
工具專門業
貨幣的發生
家庭工業
工廠工業
產業革命
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從個人經濟時代走入村落經濟時代
都市經濟時代
國民經濟時代
世界經濟時代
夫里德里喜的四個經濟地理學的經濟階段
四種經濟樣式
加入金融資本樣式的必要
列寧的經濟獨立國與屬國
第二章 勞動手段——文化環象
第一節 由器具到機器及動力的發明
從法國大革命起到現代為止社會經濟上的激變
從單純工業到複雜工業
機器的發明
思想上的革命
階級的發生
市場的國際化
所謂「產業革命」
產業革命以前的世界
產業革命的意義
激變的嗎漸進的嗎
什麼時候發生什麼時候完成
自由競爭的發生與工廠制度的成立
從器具到機器
名詞的創始者
為什麼首先發生於英國
由於產業革命的五種產業變化
原因
第二節 交通機關的發展
第一項 交通機關的發達
商業與交通
蘇俄的大饑饉與交通機關
乘客運輸與貨物運輸
交通路的所在地位置及重要性
鐵道網與人口
經濟活動的中樞
建設鐵道的主要條件
預卜交通機關之發達的三目標
諾而茲教授之交通機關的產業發達階段說
道路的發達
十八世紀以前的道路
十八世紀的運河網
鐵道
海上航路
第二項 交通機關發達的影響
隨着交通運搬之新方法發見的四種結果
交通的專門化與分化
鐵道輪船汽車電車飛機升降機坦克車起重機
陸上海面海中地下空中等交通
更大的動力與速力耐久力貨物輸送力的結合
危險的加重
交通機關的死傷者
要求具有高度精神能力的服務者
大交通公司的主腦者是一國中最大的智慧囊
侵入開發內地未開化國
新強國的出現
列強殖民地觀的轉變
世界的互相依存
英國成為「世界的工廠」
北美大陸與蘇俄成為「世界的穀倉」
新世界之經濟意義的重要
世界成為唯一的市場
伴着交通發達發生了世界新商品
交易方法的革命
工場地帶的移動
造成加迭爾及托拉斯化
國際的加迭爾與托拉斯
影響到工業界
製鐵業的發展
農業制度的改變
英國成為世界第一都市國
人口從農村集中於都市
英國農業的繁榮與衰沈
冷藏裝置的發達與水產業
社會跟着交通發展而變革
近代大都市的發生
造成工資勞動者階級
商人隨着商業革命激增
婦人地位的轉變
人口之國內的國際的大移動
成為世界大戰之動因的鐵道問題
德國的三b主義
英國的三c主義
俄國的二p主義
這樣支配了戰局
第三項 現代的交通路
現代的交通網
海洋交通
定期船
不定期船
各大陸的貿易路
歐洲
海上交通路
河川交通路
陸上交通路
北大西洋商業路
北美大陸
大陸橫斷鐵道
大西洋岸
太平洋岸
南美大陸
南美通商路
亞洲
「黑暗大陸」的阿非利加
牛車
舟駱駝
人的背脊或獨木船
埃及的鐵道
南非的鐵道
澳大利亞
大陸橫斷鐵道
第四項 蘇彝士與巴拿馬運河
巴拿馬運河的重要性
工業國與太平洋的結合
距離的短縮
美國展開活躍的序幕
巴拿馬運河與東洋諸港
大洋洲
新西蘭
巴拿馬運河開通的六大影響
第五項 結論
交通機關與人類
交通的二大問題
優良的經濟道路
便利的積卸之設備
汽車道建築運動的世界化
其影響比火車電車大
通信機關與交通機關的相對性
郵信
電報
電話
無線電
第三節 資本
第一項 商工業資本
產業革命的結果
資本的重要性
怎樣把資本地理的把握起來
產業革命以前生產的三契機在同一個人手裡
產業革命把它們截然分離開來
商工業經營的大規模化與資本的動員
商工業之國際的結合同時造成金融資本的霸權
第二項 近代商業與金融資本
全世界的貿易有局限於狹小地域的傾向
倫敦
漢堡
亞姆斯特丹
紐約
紐約的飛躍與其動因
第三項 金融資本與帝國主義
德意志產業驚人的發展
本國製造品的市場獲得策
漢堡巴格達鐵道
阿非利加橫斷鐵道
帝國主義的〓頭
考茨基的帝國主義說
高度發展的產業資本主義的產物
支配併吞農業地域
喜爾弗亭的「金融資本論」
銀行放棄高利貸的位置去支配統制產業
工業家是銀行的傀儡
巴黎銀行之化學工業的創設
法國農民支持帝俄
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政策是金融資本的特徵
資本輸出與狂熱的征服主義之原動力
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
近代資本主義過程的根本特徵
獨占
十九世紀是自由競爭
「競爭是進步之母」
托拉斯之世界的展開
產業發展的停滯時代
世界的托拉斯間的競爭與世界戰爭
帝國主義的五大特徵
生產及資本的集中
金融寡頭支配的發生
資本輸出
世界之經濟的分割
第三章 勞動力——現實經濟人
第一節 人口的增加及其變化
人口數量的多少決定生產力的多少
人口數量的多少暗示經濟活動的規模及其前途
人口密度說明環象的善惡
粗放經濟
集約經濟
現於五大陸的人口分布
現於國別上的人口的密度與增減
一加拿大人匹敵三十印度人
亨丁敦教授的功績
第一項 人口與經濟活動的關係
經濟學上三要素之一的勞動力即人口
人口的多少決定那地方的生產力
世界人口的密聚與經濟發展
亞洲南部
科學的應用與農業
世界上無論何處都能包容比今日更多的人口
第二次產業的商工業與人口
人口的稀少使英國首先勃興了產業革命
勞動工資高引起機器的發明
在生絲業上的日本與美國
工資便宜與產業
工資貴的國家的輸出品
與農業的關係
第二項 勞動的種類
勞動的二種類
現代的勞動是自由勞動
未開發地方工資貴
人口密度高的地方便宜
工資與能率
支配能率的諸條件
與勞動者生活狀態的關係
勞動的制限
習慣
宗教
政府
勞動時間
勞動組合
強制勞動的苦力
華人
印度人
契約勞動
奴隸勞動
其經濟意義
農奴
先借款後勞動
交通機關的發達與人口之世界分布的調劑
第三項 移民
移民的原因
生活難
宗教上政治上的壓迫
移住的諸條件
實行移民的結果
本國的衰頹
美國的活躍
大陸政府的移民防止策
美國的移民限制法
英自治領間的紛爭
門戶開放上的英國人的矛盾
澳大利亞的「白人澳洲主義」
亞細亞人與白人的鬥爭
人口過剩的黃色人之出路
第四項 世界移民的現狀
殖民地與農業的富源
礦業與移民
商工業與移民
美國是世界的「人種熔礦爐」
俄國的移民
華人的飛躍
日本人
移民地的輸入金與本國經濟界的調劑
第二節 技術的發展
機械器具的發明與技術的發展是互相關係
技術的發展過程
土地的二田與三田制度
單純工業
工業的分工化
自然力的支配
企業組織
工場制度
大規模的工業
第三節 意識形態的轉變
環象決定社會意識的馬克思
各種社會之意識形態的特徵
原始社會
族長宗法社會
封建社會
都市手工業時代
資本主義時代
第四節 經濟組織的變化
生產方法發展同時經濟組織亦改變
原始社會是共產制度
古代社會是奴隸制度
中世封建社會是農奴制度
近世社會是資本主義制度
從生產業者為中心的資本主義走入金融或獨占資本主義制度
第四章 交互作用的形態——勞動對象
原始生產是與自然力合作的方法
揆納之說
加工生產就是征服自然
工業
商業
交通業
第一節 農業
與原始動植物的栽殖不同
提供材料給第二次生產的商工業而構成商工業的基礎
第二節 近代的礦業
近代礦業的特徵就是永久的定住的這一點
鐵礦
製鐵業
美國
英國
德國
瑞典
西班牙
動力源的煤
工業與煤
美國
英國
德國
奧匈兩國
法國
蘇俄
比利時
日本
美國採煤法的種種情形
動力的礦油
石油爭奪戰
石油的產地
美國
蘇俄
墨西哥
荷領東印度
蘇門答臘
爪哇
緬甸
波斯
日本
採集礦產的三階段
探礦
開發
採礦
第三節 工業
工業的三階段
原始生產
單純工業
複雜工業
原始生產的現代型
瑞士的木雕玩具
意大利愛爾蘭的花邊
波斯的花毯
單純工業的現代型
罐頭業
夏威夷的鳳梨
北海道的蟹
日本的貝扣製造
乳油與干酷的製造業
丹麥的手套製造業
制粉廠
美國家畜肉的罐頭業
產業革命與複雜工業
近代工業發展的諸條件
鐵與煤要近在手邊
水電的必要
交通機關的發展
諾而茲教授的卓見
作勞動力之供給源的人口
工業地帶之位置的問題
巨額資本的必要
美國農業與工業的投資比較
製造品的販賣
需要者之嗜好的激變
發明與工夫的必要
特許專賣
工業複雜化與工業地帶的局限
氣候適宜人類活動
工業興隆於原料生產地
第一項 造船業
工業靠近原料地勃興
造船業是一適當例子
木造船時代與木材產地美國
鋼鐵船時代與鐵產國英國
世界第一造船國的英國
德國的造船狀態
意大利
美國
第二項 造紙業
造紙原料的歷史

蒲草
木材紙漿的發明與現代的造紙業
造法
工場地帶的移動
從人口稠密地方往森林電力清水地方
英國輸入原料
德國用襤褸雜片
西班牙用蒲草
斯干的納維亞各國的造紙業
森林水流水力的具備
日本的造紙工場地帶
第三項 機器工業
被勞動與市場左右
機器工業在於市場
鐘錶製造業在於工資
瑞士的鐘表
美國康〓狄克省的窩忒柏立
馬薩諸塞省的窩爾坦
日本的愛知縣
笨重的機器工業以使用這種機器的產業為中心而發展
菲列得爾菲亞與窩爾塞斯特的紡織機
丹佛的礦業機器
農業機器製造業及其工業地帶
阿爾給尼地方
哥倫布與斯勃林菲爾德
芝加哥
美國汽車工業之世界的風靡
福特工廠的所在地底特律市
工業機器製造業及其工業地帶
曼徹斯特波爾敦奧爾丹阿克靈敦洛芝德爾的紡織機
美國窩爾塞斯特
機器用的工具製造業及其工廠地帶
美國下部湖水地
菲列得爾菲亞窩爾塞斯特
電氣發動機引擎及其工廠地帶
密執安湖
大西洋岸
賓夕法尼亞南部
匹茲堡的大引擎與電氣機
德意志為世界第一引擎製造國
第塞爾引擎
運輸機關的製造業與工廠地帶
芝加哥
浦爾曼客車製造公司
匹茲堡
菲列得爾菲亞的機車
歐洲機器工業的中心地是包括於結合愛丁堡柏林維也納佛羅稜薩里昂都柏林再歸束於愛丁堡這一條線內
第四項 纖維工業
少被地理條件所支配的纖維工業
世界第一的英國綿紗紡織業
哈格理佛士
卡特賴特
克綸普吞
水車
蒸汽
煤鐵
綿紗布工廠的分布與人口密度
勃魯塞爾的手工業的花邊
優良品的製造
曼徹斯特與大西洋的濕風
眾多的小河川與動力
利物浦港的存在
歐洲大陸的紡織業
不來梅
勒哈佛
工場地帶
美國紡績業與工場地帶
阿帕拉契安山脈之西
紗績業與各國政府
羊毛工業
原料與工場地的分離
約克州各地
發達的主要條件
煤鐵輸出港
美國
日本
絲織工業與其繁盛地
勞動力是重要問題
養蠶與造絲以日本與中國為第一
機器工業的絲織業以美國為世界第一
「寄生工業」
其工場地帶
人造絲業
法人沙敦尼特伯爵發明
原料用棉或木材紙漿
將來的發展地
亞麻工業



法國北部
日本
第五項 化學工業
化學與製造工業
化學工業德意志
其發展原因
用為原料的硫酸
化學的晴雨表
曹達灰
爆發物
dynamite
其工廠地帶
電化製品
精油
香料
淡氣肥料
智利硝
硫安與電力
其工業國
挪威
法國
美國
人造肥料與工場地帶
美國東海岸與墨西哥灣沿岸
日本的關西
肥皂製造與工場地
染料及其工業國
第六項 雜工業
水門汀業
工場地帶靠近消費地
陶器業
磁器製造業
中國
德意志
奧地利
波希米亞
法蘭西
英國
美國
日本
玻璃工業
美國及其工場地帶
德國及其工場地帶
法國工場地帶
第四節 商業
第一項 商業之起源及其發達
商業的發生原因
人類為什麼具有不同的物產
國民本來的不同
產業發展階段的差異
自然富源的不一致
商業地商業國民的變化
腓尼基人
希臘人
意大利人
阿剌伯人
威尼斯人
亞力山大利亞人
西班牙人
葡萄牙人
第二項 商業與文化的關係
商業行為與文化
殖民地
商業的基礎
文明的傳播
貿易是文化的先驅者
文明人之占領新開地
產業組織的改造
商業的影響只局限於古代嗎
到後代其影響少的四個理由
最後物產的交換是促進民族文化向上的原動力
第三項 商業的自然發達之助長及妨害
契叔姆的歷史原因
國家的政策握最後的關鍵
貨幣制度
自給自足政策
保護關稅
輸出稅
輸出獎勵金
戰爭
領事
商工會議所
商工學校
亨丁敦的主張
距離的遠近
言語習慣
交通
地理條件
商業隆盛的五要件
第四項 商業的發達及其中心的變化
商業發達的階段
自給自足
村落
大小都市
國民全體
世界
商業中心地的移動
物物交換的市場
商人發生同時工業中心地變成商業中心地
買賣的小商業都市
作物產集散地的複雜大商業都市
單單交易的商業都市變成金融都市
變成文化教育的中心地
商業中心地的分布
以文化程度為比例
大商業都市因勢力範圍如何而受影響
原料生產地的都市是衰微的
工業地帶是活動的
特殊動因的交通
水與都市
紐約
東京
大阪
商業中心地之地勢的諸條件
海洋港口的四分類
自然的海港
內港
海岸港
海灣河流兼有的都市港
第五項 商品及商業方法的變化
國際商業的商品各地方大有差異
瑞士
澳大利亞
暹羅
住民的活動決定通商額
文化給與商業的影響
標準的各國國民每人的外國貿易額
處理商品的變革
商業方法的變化
商業都市的兩種形式
物產分配中心地
物產交易地
交通及通信機關之發達與交易方法的變革
買賣的集中
行莊的集中
交易所之種類與數目的累增
外國貿易向商業中心地集中
形成國際市場的倫敦橫濱
商業方法的革命
商人與運輸業者
委任商人與實物商人
第六項 國際商業
國際商業交易與貿易上的順逆
產業發達與貿易順逆的四階段
準備時代
支付利息時代
海外投資時代
收取利息時代
經濟獨立國的本質
世界五大經濟獨立國
亞美利加
英國
極東(日本)
法蘭西
完成經濟獨立的兩種手段
英國商業上的優越性
俄國的海口政策
德意志的危懼
加拿大敷設不上算的鐵道
海的接近
現代資本主義生產國的三惱
原料
未發展地
交通路
合眾國的優越
法蘭西與石炭
日本與中日日俄的兩戰役
第五節 產業之國內的獨占
獨占資本主義及其國內產業的影響
企業的集中
銀行的集中
銀行的產業支配
金融資本的獨栽
企業經營之大規模化的形勢
德意志
法蘭西
合眾國
股份公司企業的發展
英吉利
德意志
合眾國
從個人企業發展到股份公司企業
銀行集中的動向
德意志
英吉利
合眾國
日本
企業的集中
加迭爾托拉斯辛迪克的發展
英吉利
合眾國
煤礦結合公司
機械鋼鐵兼營公司
各種產業的獨占體化
德意志的加迭爾化
日本加迭爾化的趨勢
走向少數大銀行之集中的發展
德意志的實例
銀行的支店綱
德英法的實例
銀行存款的集中
銀行資本的集中
銀行紅利之發券紅利的增加
銀行機能的變化
從高利貸到支配產業
銀行與股份公司之人的結合
德美兩國寡頭支配的形勢
一國經濟界的實權墜入少數資本閥的掌握中
政治上的實權也被財閥所左右
少數資本閥的寡頭支配怎樣在各國達到高潮
德意志
同種企業之水平的集中
異種企業之垂直的結合
斯丁納斯剛戚爾尼
a.e.g.
英吉利
baldwins公司
vickers
armstrong
法蘭西
蘇奈達克爾蜀剛戚爾尼
合眾國
standard石油托拉斯
u.s.steel公司
日本
三井財閥
三菱財閥
第六節 資本的輸出
過剩資本的輸出
喚起高率關稅保護之設立的商品輸出
喚起國家權力之動員的資本輸出
經濟領域之分割及戰爭的準備
資本輸出的三種形式
為低廉而且永久地獲得一國資本主義之存立與發展基礎的原料而輸往原料出產國的資本輸出
作為克服因各國關稅障壁之高築(即各國加迭爾關稅保護反作用之報復的關稅之喚起)以致商品對外投賣限於困難這樣手段的資本輸出
因為內地市場狹隘化(基因於加迭爾化與托拉斯化)而失了投資途徑的蓄積資本之自然流出海外的資本輸出
三大強國之資本輸出的形勢
投到什麼地方
英吉利
法蘭西
德意志
資本輸出是帝國主義壓迫榨取世界大多數國民或大多數國家的堅固基礎是少數富裕國經營資本主義寄生生活的堅固基礎
輸出國與「某種利益」
資本財閥之無限的有形無形的利益
第七節 經濟領域的分割
金融寡頭支配之國際獨占的二方向
國際企業結合之經濟領域的分割
國際企業結合的二形態
托拉斯
加迭爾
以統制外國市場為目標的standard石油托拉斯burroughsandwellcome托拉斯
由各國公司所合併的nobeldy-namite托拉斯coatsandclarktheread托拉斯大西洋輪船托拉斯
國際的加迭爾之成立
巨大的托拉斯間之世界原料產地及世界市場之分割的協定
國際的規條加迭爾
縱橫世界的電氣托拉斯a.e.g.與g.e.c.
環繞石油之世界的分割鬥爭
海運業的實例
服給爾斯坦的名言
國際加迭爾之「世界分割」的三特性
爆發殖民地爭奪戰的炸藥箱
新市場與金融資本家
喜爾弗亭的認識
第八節 殖民地的爭奪
殖民地問題的重要
殖民與氣候病毒民族性
白人與黃色人的殖民能力
富於教訓的阿爾及利亞突尼斯的殖民史
殖民地之成功的標準
殖民地與屬領的分別
殖民地之獲得與發展上的二動機
通商上的必要
祖國人口增加的緩和策
英國殖民政策的四時代
舊殖民制時代
自由放任時代
基因於外國競爭的反動時代
建設的帝國主義時代
金融資本之下殖民地問題的前途
兼併殖民地的必然性
其三理由
一八七六年與一九○○年的形勢
殖民地之兼併的急速度
列國熱狂化的殖民地爭奪戰
七次戰爭與數次國際的紛議
歐洲大戰以前列強之世界的領域
半殖民地國爭奪的尖銳化
特里爾的預言
殖民地的分割是金融資本的必然性
殖民地的再分割與世界戰的危機
第九節 重工業及重工業地的爭奪
巴羅維支的一啟示
現代國家之國內經濟及海外政策上的冶金工業的支配作用
帝國主義是侵略政策的現代形態
冶金工業與現代國家的外交
從紡織工業向冶金工業推移
以冶金工業為中心之國際關係的糾紛
支配一國政策的「鋼鐵王」
本節是獨占的立體之縱然斷的考察
纖維工業與平和政策
侵略政策與冶金工業的發展
英國
德意志
金屬工業的獨占性
支配戰局的重工業
德意志的世界煤田爭奪戰
頓煤田之列強間的爭奪戰
第十節 戰爭
構成戰爭之原因的金融資本
從人口到戰爭從戰爭到人口
戰爭是永遠不可避免之可悲的運命嗎
考茨基的超帝國主義論
戰爭並非資本主義的必然性
加迭爾政策的國際化與列國的和好性
死的純粹抽象論
喜爾弗亭的見解
現實之具體的獨占過程怎樣轉變
布哈林的征矢
金融資本之特性的戰爭必然性
戰爭可以當作經濟地理學的課題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4[1935]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國家圖書館
主題
InfoField
經濟地理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F119.9
拼音題名
InfoField
jing ji di li xue yuan li
載體形態
InfoField
431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1:44,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1:44, 10 June 20231,239 × 1,754, 472 pages (35.09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經濟地理學原理 (1/1) by (日)川西正鑒原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1jh004181,12847; 民國圖書.1; 經濟地理學原理)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