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1jh004215-12751 人事行政學.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68.19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830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人事行政學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張金鑒編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人事行政學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
Description

共4編。分述人事行政學的概念、發展、原理與技術,外國公務制度,中國吏治制度等。附專名原譯對照表及四角號碼索引表

目錄
序言
第一編 緒論
第一章 人事行政學之概念
第一節 人事行政之意義
一 幾個有關之名詞
二 各家不同的定義
第二節 人事行政之範圍
一 他書之敘述
二 本書之內容
第三節 人事行政之目的
一 綜合的敘述
二 個人的發展
三 實際的成就
第四節 人事行政之特質
一 特別困難
二 人的問題
三 三方利益
第二章 人事行政學之發展
第一節 人事行政之產生原因
一 政治的原因
二 經濟的原因
三 社會的原因
第二節 上古時代之人事行政
一 圖騰社會之群眾領袖
二 部落社會之戰士巫觀
第三節 中古時代之人事行政
一 古代封建社會之貴族家臣
二 中古封建社會之候王部曲
第四節 現代國家之人事行政
一 專制政治與官僚制度
二 民主政治與分贓制度
三 集體政治與公務制度
第三章 人事行政學之研究
第一節 研究之必要
一 行政上之原因
二 實際上之需要
三 個性上之原因
第二節 他科之關係
一 與政治學之關係
二 與經濟學之關係
三 與行政學之關係
四 與公法學之關係
五 與心理學之關係
六 與統計學之關係
第三節 研究之方法
一 一般之技術
二 特別之方法
第四節 研究之機關
一 國外之研究機關
二 國內之研究機關
第四章 人事行政與個人身心
第一節 人類天性之利用
一 健全體質
二 自我表現
三 創造衝動
四 占有欲望
五 好奇心理
六 合群天性
七 公平心腸
八 審美觀念
九 是非之心
十 完整人格
第二節 身心疲乏之消減
一 技術調整與設備
二 工作環境之改善
三 工作時間及間歇
第三節 工作興趣之促進
一 工作興趣之意義
二 缺乏興趣之原因
三 促進興趣之方法
第四節 調適個人與工作
一 人與事調適之重要
二 人與事調適之觀念
三 人與事調適之問題
第五章 吏治制度與專門職業
第一節 吏治中之副業者
一 副業者之地位
二 副業者之條件
三 副業者之問題
第二節 吏治中之專業者
一 專業者之地位
二 專業者之條件
三 專業者之問題
第三節 公務與專門職業
一 公務專業化之意義
二 公務專業化之原因
第四節 公務與終身職業
一 公務永業化之意義
二 公務永業化之實施
第六章 現代吏治制度之剖視
第一節 吏治制度之地位
一 行政要素上之觀察
二 公僕數量上之觀察
三 政府支出上之觀察
第二節 吏治制度之實質
一 吏治制度之意義
二 吏治制度之特點
三 現代官吏之性質
第三節 吏治制度之種類
一 官僚制
二 貴族制
三 民主制
第四節 吏治制度之趨勢
一 公僕數量之劇增
二 人事機關之添設
三 功績制度之採行
四 政府事務專業化
第二編 原理與技術
第一章 人事機關之組織及運用
第一節 設置之理由
一 政治之理由
二 經濟之理由
三 行政之理由
四 社會之理由
第二節 組織之形式
一 英美制或部外製
二 大陸制或部內製
三 中國制或獨立制
四 首長制與委員制
五 系統制與參贊制
第三節 職權之管轄
一 管轄權之範圍
二 管轄權之性質
三 應管轄各職務
第四節 理想之機關
一 一般之構造
二 內部之組織
三 組織系統表
第二章 公務員之甄拔及補充
第一節 公僕甄補之意義與重要
一 一般之觀察
二 各家之意見
第二節 公僕甄補權之行使方式
一 選舉說
二 委派說
三 考試說
四 折衷說
第三節 公僕甄補之園地與限制
一 公僕甄補之園地問題
二 歐美兩地之不同實施
三 內部補升與外部甄拔
四 公務人員之資格限制
第四節 公僕甄補之程序及技術
一 招考或廣告
二 報名或登記
三 觀察或面談
四 正式之試驗
五 結果之宣布
第五節 甄拔考試後之正式任用
一 開缺及提名
二 試用及委任
第三章 公務員之分級及定薪
第一節 公務分級之理論檢討
一 分級之意義
二 分級之作用
三 分級之原則
第二節 公務分級之實施程序
一 分級機關之組織
二 各部合作之取得
三 職級材料之搜集
四 調查材料之審核
五 公務等級之劃分
六 職級範本之編訂
七 分級計劃之採行
第三節 薪資政策之基礎原則
一 薪資之準備
二 薪資之因素
第四節 薪資標準化之諸問題
一 薪資計劃推行機關
二 薪資標準化之枝術
三 薪資計劃管理實施
第四章 公務員之考績及異遷
第一節 考績之一般理論
一 考績之意義
二 考績之作用
三 考績之對象
第二節 考績之實際設施
一 方法
二 組織
第三節 升遷理論與實施
一 升遷之意義
二 加薪與升級
三 升遷之區域
四 升遷之基礎
五 升遷之方法
六 升遷之計劃
第四節 公務動態及考勤
一 公務動態之意義
二 公務動態之由來
三 公務動態之耗費
四 勞動情形之審計
五 到公給假及考勤
第五章 公務員之紀律及懲戒
第一節 公務紀律之理論
一 紀律之意義
二 懲戒之效用
第二節 公務紀律之運用
一 紀律執行之權力者
二 紀律懲戒之諸形式
第三節 紀律表現及內容
一 紀律張弛之表現
二 機關紀律之內容
第六章 公務員之休退及撫恤
第一節 休恤制度之含義
一 休恤制度之意義
二 休恤制度之功用
第二節 休退制度之實施
一 養老基金之籌措
二 養老金額之規定
三 養老基金之管理
第三節 傷疾死亡之撫恤
一 傷疾之撫恤
二 死亡之撫恤
三 恤金之退還
四 恤金之選領
第七章 公務員之訓練及教育
第一節 現代公務與訓教
一 訓練與教育之重要
二 訓練與教育之區別
三 公務訓教之問題
第二節 公務訓教之種類
一 考選前之訓教
二 考選後之訓教
第三節 公務訓教之實施
一 操作中之訓教
二 學校式之訓教
三 宣傳式之訓教
四 間接訓教方法
第四節 職工調劑與訓教
一 職工調劑之意義
二 職工調劑之原因
三 職工調劑之根據
第八章 公務員之義務及權利
第一節 服官箴規及政治活動
一 為吏箴德
二 服務規律
三 政治權利
第二節 行為責任及權利保障
一 英美派之實施
二 大陸系之制度
第三節 公務員之權利救濟
一 立法及行政救濟
二 公務員自組團體
三 代表機關之設立
第四節 公務員結社及罷工
一 法國之事理
二 德國之情形
三 英國之處置
四 美國之形勢
第三編 外國公務制度
第一章 英國之公務制度
第一節 歷史背景及發展
一 早期之官僚制度
二 吏治之改革運動
三 公務制度之充實
第二節 人事行政之組織
一 財政委員會
二 吏治委員會
三 勞資仲裁法院
四 惠德利會議
五 欽命吏治委員會
第三節 公務人員之甄補
一 甄補之特質
二 考選之資格
三 考試之科目
四 考試之機關
第四節 公務分級及薪給
一 級別及人數
二 各級之說明
三 薪額及津貼
第五節 公務考核及獎懲
一 工作之考勤
二 考績及提升
三 休退與年金
四 公務之懲戒
第六節 公務訓教及消遣
一 考選前之教育
二 考選後之訓練
三 公務補習教育
四 高級公務研究
五 公務業餘活動
第七節 公務組織及倫理
一 公務員團體
二 中立之地位
三 公務之倫理
第二章 美國之公務制度
第一節 公務制度之發展
一 個人贍徇主義時代
二 分賦制度猖獗時代
三 吏治革新發〓時期
四 公務制度之發展時期
第二節 公務範圍及現勢
一 範圍
二 現勢
第三節 人事行政之機關
一 各級吏治委員會
二 中央之人事機關
第四節 公務人員之甄補
一 考試甄補之範圍
二 投考資格及限制
三 招考及報名
四 正式之考試
五 雇員之委任
第五節 公務分級及薪給
一 分級計劃之採行
二 聯邦公務之分級
三 公務人員之薪給
第六節 公務考績及升遷
一 考績之採行
二 考績之方法
三 升遷之情形
第七節 公務紀律及懲戒
一 考勤之規定
二 紀律之內容
三 懲戒之種類
四 懲戒之救濟
第八節 公務體退及撫恤
一 休恤制度之採行
二 休恤制度之實施
三 聯邦政府之規定
第九節 公務人員之訓練
一 任職前之訓練
二 任職後之訓練
第十節 公務人員之組織
一 公務組織之發展
二 公務組織之現況
第三章 法國之公務制度
第一節 歷史之發展
一 大革命前之腐敗情形
二 十九世紀之吏治建樹
三 廿世紀來之公務改進
第二節 現勢之透視
一 特質
二 範圍
第三節 吏治之機關
一 機關之特質
二 組織及運用
第四節 員吏之甄補
一 甄選之辦法
二 考試之課目
三 正式之委用
第五節 分級及薪給
一 分級情形
二 薪給待遇
三 人事費用
第六節 考績及升遷
一 考績之方法
二 升級之實施
三 職員之調動
第七節 紀律及義務
一 紀律之執行
二 義務之遵守
第八節 休退及撫恤
一 歷史之發展
二 現時之實施
第九節 公務員訓練
一 任職前之訓練
二 任職後之訓練
第十節 公務員團體
一 組織之發展
二 組織之活動
第四章 德國之公務制度
第一節 歷史之發展
一 十七世紀之基礎建樹
二 十八世紀之長足進展
三 十九世紀之補救改進
四 廿世紀來之重要演變
第二節 吏治之機關
一 組織之特質
二 憲法之規定
三 實際之運用
第三節 甄補之實施
一 一般原則
二 根本規定
三 甄補程序
第四節 分級及薪給
一 公務分級之實況
二 薪俸津貼之規定
第五節 升遷及權利
一 考績與升遷
二 養老及撫恤
三 職業之獨立
四 結社之自由
第六節 懲戒及義務
一 懲戒種類及程序
二 基本之行政紀律
三 政治自由之限制
四 人民權利之保護
第七節 公務員訓練
一 任職前之訓練
二 任職後之訓練
第八節 最近之動向
一 黨專政與公務中立
二 統一國家與吏治轉化
第五章 他國之公務制度
第一節 瑞士之公務制度
一 特質
二 範圍
三 甄補
四 薪級
五 養恤
六 懲戒
七 組織
八 革新
第二節 日本之公務制度
一 概述
二 任用
三 分級
四 報酬
五 特權
六 義務
七 懲戒
第三節 蘇俄之公務制度
一 背景
二 特質
三 數量
四 任用
五 分級
六 待遇
第四節 意大利之公務制度
一 甄補
二 分級
三 薪給
四 晉級
五 懲戒
六 休恤
七 組織
第四編 中國吏治制度
上篇 歷史之觀察
第一章 中國吏治之一般特質
第一節 綜合之性質
一 悠久之歷史
二 重要之地位
三 盡致之發揮
第二節 特殊之含義
一 經濟上之含義
二 政治上之含義
三 社會上之含義
第二章 中國吏治之演進途徑
第一節 吏治演進之基本認識
一 演進之原因
二 演進之法則
第二節 圖騰社會之群眾領袖
一 社會生活情形
二 初民社會領袖
第三節 氏族社會之僧侶戰士
一 社會經濟狀況
二 人民統治階級
第四節 古代封建社會之貴族公卿
一 社會經濟狀況
二 貴族統治實質
三 封建制之動盪
第五節 農業資本社會之貴戚官僚
一 社會經濟狀況
二 官僚制度實質
第六節 中古封建社會之士族門閥
一 社會經濟狀況
二 統治階級之實質
第七節 商業資本社會之官僚胥吏
一 商業資本之發展
二 官僚制度之極造
第三章 中國歷代之吏治實施
第一節 商及以前之簡單記述
一 官制之設置
二 官吏之任用
三 述職與巡守
第二節 西周東周之封官情形
一 封建
二 官制
三 爵祿
四 考選
五 考績
第三節 秦及西東漢之吏治制度
一 官吏之設置
二 官吏之祿秩
三 官吏之選拔
四 官吏之教育
五 官吏之考績
第四節 魏晉南北朝之吏治制度
一 官制之組織
二 官吏之祿秩
三 官吏之選拔
四 官吏之教育
五 考績及監察
第五節 隋唐之吏治制度
一 官制之概要
二 官吏之職級
三 官吏之俸給
四 官吏之選拔
五 官吏之教育
六 考績及監察
第六節 宋元之吏治制度
一 官制之概要
二 官吏之職級
三 官吏之俸給
四 官吏之甄選
五 官吏之教育
六 考績及監察
第七節 明清之吏治制度
一 官制之概要
二 官吏之職級
三 官吏之俸給
四 官吏之甄選
五 官吏之教育
六 考績及監察
下篇 現狀之分析
第四章 公務員之甄補
第一節 考選之實施
一 考選之機關
二 考試之種類
三 考試之科目
四 試務之辦理
第二節 任用之辦法
一 一般公務員之任用
二 邊遠公務員之任用
三 縣行政人員之任用
第三節 分發之規定
一 高考及格人員之分發
二 普考及格人員之分發
第四節 現制之改善
一 組織上之改善
二 運用上之改善
第五章 公務員之等俸
第一節 現行官等官俸之概要
一 普通文官之等俸
二 司法官吏之等俸
三 外交官吏之等俸
第二節 現行制度應有之改善
一 分級上之改善
二 俸給上之改善
第六章 公務員之考績
第一節 現制之概要
一 考績之機關
二 考績之內容
三 考績之表式
四 考績之懲獎
第二節 現制之批評
一 制度上之批評
二 運用上之批評
第七章 公務員之懲戒
第一節 公務員服務規程
一 服務規程之意義
二 服務規程之內容
第二節 公務員之監察
一 監察院之組織
二 監察權之行使
三 彈劾案之統計
第三節 公務員之處罰
一 懲戒之機關
二 懲戒之施行
第四節 行政訴訟及訴願
一 行政法院之組織
二 行政訴訟之程序
三 行政訴願之規定
第八章 公務員之撫恤
第一節 恤金之種類
一 公務員年恤金
二 公務員一次恤金
三 遺族年恤金
四 遺族一次恤金
第二節 恤金支領
一 支領手續
二 劃撥辦法
第九章 公務員之訓練
第一節 任職前之訓練
一 普通學校之訓練
二 特別學校之訓練
三 短期班所之訓練
第二節 任職後之訓練
一 任職後訓練之規定
二 任職後教育之實施
參考書目
一 關於一般原理與技術者
二 關於外國之公務制度者
三 關於中國之吏治制度者
專名原譯對照表
四角號碼索引表
應用圖表目次
(1) 個人發展分類表
(2) 工作與光度關係表
(3) 效率與聲音關係表
(4) 效率與工作時數表
(5) 休息與效率相關表
(6) 人與事調適單位圖
(7) 人與事失調提示圖
(8) 各國官吏數目統計表
(9) 美國官吏數目增進表(一)(二)(三)
(10) 美國吏治機關設置表
(11) 法國官吏種類分配表
(12) 美國技術官吏增加表
(13) 人事組織形式分類表
(14) 人事機關管轄職務表
(15) 理想人事組織系統圖
(16) 人事機關內部組織系統圖
(17) 考試廣告用費統計表
(18) 個人觀察記錄表
(19) 分級調查表式
(20) 分級或僱傭調查表
(21) 公務分級系統略圖
(22) 分等記錄片格式
(23) 分級說明書樣本
(24) 定薪因素估計表
(25) 人與人比較考績表
(26) 因素四級法考績表
(27) 因素五級法考績表
(28) 圖表測度考績表
(29) 浦洛布士考績表
(30) 浦洛布士考績分數分配圖
(31) 浦洛布士考績計算器圖式
(32) 歐特偉氏甲種考績表
(33) 歐特偉氏乙種考績表
(34) 三位制之升遷關係圖
(35) 多路制之升遷關係圖
(36) 公務動態率之計算公式
(37) 人事動態耗費項目表
(38) 勞工動態費用分類表
(39) 勞動審計檢查綱領
(40) 各部人事變動報告表
(41) 職員去職原因分報表
(42) 英國人事行政機關組織系統表
(43) 英國公務員投考年齡表
(44) 行政級考試科目表
(45) 執行級考試科目表
(46) 書記級考試科目表
(47) 稅務人員考試科目表
(48) 英國各級公務員數目統計表
(49) 英國各級公務人員薪俸表
(50) 英國公務考績報告表
(51) 美國考用官吏數量增進表
(52) 美國公務員數量分配表
(53) 美國公務員職務分配表
(54) 美國各級吏治委員任期統計表
(55) 美國吏治委員年俸數額統計表
(56) 美國吏治機關經費人數分配表
(57) 美國各縣市吏治機關組織狀況分析表
(58) 美國各州吏治機關組織狀況分析表
(59) 美國考用官吏分配表
(60) 美國各級政府公務員投考資格統計表
(61) 美國公務招考宣布方法統計表
(62) 美國郵務生報名表
(63) 僱傭詢查函表
(64) 聯邦政府歷年所考試人員數額表
(65) 各州市政府所考試人員數額表
(66) 美國各州市政府公務委任種類分配表
(67) 美國各級政府公務分級計劃採行記要表
(68) 美國聯邦政府公務職級等第統計表
(69) 美國分級公務員薪給統計表(一)(二)(三)
(70) 公務員平均年薪額增進表(一)(二)(三)
(71) 美國各政府分級公務升遷數量統計表
(72) 公務員給假日數表
(73) 美國各機關公務懲戒數目表
(74) 美國各機關各式懲戒所占公務員數百分比率表
(75) 公務懲戒上訴案處理情形統計表
(76) 美國聯邦政府休退年金等級表
(77) 聯邦公務團體一覽表
(78) 各州公務團體一覽表
(79) 法國公務員類別分配表
(80) 法國官吏考試科目表
(81) 法國公務員分級概況表
(82) 瑞士公務員分類統計表
(83) 瑞士公務員中央與地方公配表
(84) 瑞士公務員薪級統計表
(85) 蘇俄公務員分類統計表
(86) 秦漢中央官制表
(87) 秦漢地方官制表
(88) 兩漢官等官俸表
(89) 魏梁後魏後周西朝官吏祿秩表
(90) 隋唐官吏職級表
(91) 宋元官吏職級表
(92) 宋代官吏俸給表
(93) 元代官吏俸給表
(94) 明清官吏職級表
(95) 明代官吏俸給表
(96) 清代官吏俸給表
(97) 中國暫行文官官等官俸表
(98) 司法官俸級表
(99) 外交官領事官俸級表
(100) 公務員年考考績表
(101) 彈劾案件統計表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8[1939]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國家圖書館
主題
InfoField
人事制度
中圖分類
InfoField
D035.2
拼音題名
InfoField
ren shi xing zheng xue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冊(763,28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1:49,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1:49, 10 June 20231,239 × 1,754, 830 pages (68.19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人事行政學 (1/1) by 張金鑒編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1jh004215,12751; 民國圖書.1; 人事行政學)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