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1jh005024-13752 先秦國際法之遺蹟.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17.36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708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先秦國際法之遺蹟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徐傳保編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先秦國際法之遺蹟
Publisher
編者自刊
Description

共分4篇。研究先秦有否國際法,考證先秦國際法的外交機關、國際機關之遺蹟及東周列國同盟會。附司馬法、荀子議兵篇、中國古銅兵器鑄造等之研究

目錄
卷首言
緒論 先詢先秦有否國際
(壹) 先秦國家之數目考
(一) 華族異族國家合數考
(甲) 軒轅之代
(乙) 唐代
(丙) 虞代
(丁) 夏代
(戊) 商代
(已) 周代
(二) 華族異族國家各數考
(甲) 華族國家之數目考
周代
(乙) 異族國家之數目考
(子) 唐代
(丑) 虞代
(寅) 夏代
(卯) 商代
(辰) 周代
(貳) 先秦國家之性質考
(一) 華族國家性質考
(甲) 神農之代
(乙) 軒轅之代
(丙) 唐代
(丁) 虞代
(戊) 夏代
(已) 商代
(庚) 周代
(二) 異族國家性質考
(甲) 物質文化
(子) 起居飲食
(丑) 職業
(乙) 道德文化
(子) 民德
(丑) 軍德
(寅) 臣德
(卯) 君德
附錄 先秦諸國——或諸族——名稱匯錄
(一) 諸華族國之名稱
(甲) 周初時
(乙) 春秋時
(二) 諸異族國之名稱
(甲) 明其時代之諸國之名稱
(子) 軒轅之代
(天) 黃帝時
(地) 顓頊帝嚳時
(丑) 唐代
(寅) 虞代
(卯) 商代
(辰) 周代
(天) 周武王時
(地) 周成王時
(玄) 春秋時
(乙) 未詳其年代之諸國之名稱
(子) 禮記王制篇所錄
(丑) 爾雅釋地篇所錄
(寅) 史記諸篇所錄
(天) 匈奴列傳
(地) 朝鮮列傳
(玄) 西南夷列傳
(卯) 華陽國志巴蜀志所錄
本論 先秦國際法遺蹟之總述
第一章 外交機關
第一節 人員
(壹) 主要人員
(一) 暫司外交之人員
(二) 久司外交之人員
(甲) 兼司外交之人員
(子) 君
(丑) 大宗伯
(寅) 小宗伯
(卯) 司市
(辰) 司門
(乙) 專司外交之人員
(子) 大行人
(丑) 小行人
(貳) 附屬人員
(一) 一般人員
(甲) 兼司外交之人員
(子) 訝士
(丑) 幕人
(寅) 司約
(乙) 專司外交之人員
(子) 掌節
(丑) 司儀
(寅) 掌客
(卯) 掌交
(辰) 掌訝
(已) 環人
(午) 掌舍
(未) 司盟
(二) 司理異族外交之人員
(甲) 兼司異族外交之人員
行夫
(乙) 專司異族外交之人員
(子) 象胥
(丑) 鞮鞻
第二節 文件
(壹) 條約
(一) 種類
(二) 締訂
(三) 約辭
(甲) 對訂約辭
(子) 僅括誓辭之約辭
魯鄭所訂之約辭
(丑) 尚括若干正文之約辭
(天) 陳衛先世所訂之約辭
(地) 楚秦所訂之約辭
(玄) 楚宋所訂之約辭
(黃) 秦與巴蜀夷所訂之約辭
(寅) 文字足稱完整之約辭
晉楚所訂之約辭
(乙) 會同約辭
(四) 存藏
(貳) 報告書
(叄) 禮籍
(一) 賓禮
(二) 牢禮
(三) 樂禮
(甲) 樂名
(子) 華族國之樂名
(丑) 異族國之樂名
(乙) 賦
(肆) 節
(一) 功用
(二) 種類
(三) 材料
(四) 司理
(甲) 制授
(乙) 稽察
(伍) 瑞
(一) 起源
(二) 功用
(三) 種類
(四) 制制
(五) 司理
第三節 屋宇
(壹) 專供外交用之屋宇
(一) 壇〓宮
(甲) 築制
(子) 宮之本屋
(丑) 宮子鄰旁
(乙) 飾制
(二) 舍館
(三) 盟府
(貳) 兼供外交用之屋宇
(一) 世室
(二) 重屋
(三) 明堂
第二章 國際關係
第一節 入於國際公法範圍之關係
(壹) 和諧關係
(一) 政治關係
(甲) 形式政治關係
(子) 聘問
(天) 值新君接位之聘問
(a) 覲賀新君之聘問
(a) 能詳覲賀者之姓氏之例
(1) 國君親聘之例
其一 肅慎氏親聘周武王之事
其二 越裳氏親聘周成王之事
其三 鄭莊公親聘周桓王之事
其四 魯成公親聘晉厲公之事
(2) 使臣代聘之例
其一 魯季文子聘問齊頃公之事
其二 宋華元聘問魯成公之事
(b) 不詳覲賀者之姓氏之例
(1) 畎夷聘問夏王后之事
(2) 夷人聘問夏王少康之事
(3) 列國絡續聘問商王太戊之事
(4) 列國絡續聘問商王武丁之事
(5) 戎國聘問周桓王之事
(b) 新君答謝之聘問
(a) 新君親聘之例
(1) 虞舜親聘四方國君之事
(2) 魯昭公親聘晉平公之事
(b) 使臣代聘之例
魯文公使公孫敖聘問於齊之事
(地) 平時聘問
(a) 能詳聘問者之姓氏之例
(a) 國君親聘之例
(1) 唐堯親聘諸國之事
(2) 唐堯親聘八狄之事
(3) 西王母親聘虞舜之事
(4) 虞舜親聘七戎之事
(5) 夏禹親聘九夷之事
(6) 周穆王親聘西王母之事
(7) 介葛廬親聘魯僖公之事
(b) 使臣代聘之例
(1) 堯使臣舜聘問諸國之事
(2) 衛寧俞聘問魯文公之事
(3) 晉韓起聘問魯昭公之事
(b) 不詳聘問者姓氏之例
(a) 列國絡續聘問徐偃王之事
(b) 荊人聘問魯莊公之事
附錄 不詳其性質之聘問之事
(1) 顓瑞聘問諸國之事
(2) 焦僥氏聘問唐堯之事
(3) 諸國絡續聘問虞舜之事
(4) 諸國絡續聘問夏禹之事
(5) 諸國聘問商湯之事
(6) 氐羌氏及肅慎氏聘問周成王之事
(丑) 郊勞
(天) 郊勞國君之例
(a) 戎勞芮伯萬之事
(b) 鄭勞衛襄公之事
(c) 蜀勞秦惠王之事
(地) 郊勞使臣之例
周勞晉臣趙孟之事
(寅) 偕搜
(天) 魯侯會搜於齊之事
(地) 邾子會搜於魯之事
(乙) 實際政治關係
(子) 請求修好
(天) 晉請修好於狄之事
(地) 秦請修好於晉之事
(玄) 戎請修好於魯之事
(黃) 戎請修好於晉之事
(丑) 謀結同盟
(天) 謀結保守同盟之例
(a) 蔡鄧謀結保守同盟之事
(b) 紀謀與魯郕締結保守同盟之事
(c) 鄭謀與魯曹締結保守同盟之事
(d) 刑謀與齊狄締結保守同盟之事
(e) 陳衛謀締結保守同盟之事
(f) 秦謀與楚締結保守同盟之事
(地) 謀結攻取同盟之例
(a) 魯齊謀結攻取同盟之事
(b) 齊謀與陳鄭締結攻取同盟之事
(c) 魯謀與齊鄭締結攻取同盟之事
(二) 經濟關係
(甲) 謀相通商
(乙) 易換田地
鄭魯易田之事
(三) 法律關係
(四) 惻隱關係
(甲) 慰問君疾
諸侯慰問周夷王疾之事
(乙) 悼唁國喪
(子) 表示哀悼
(天) 諸侯為堯喪示哀之事
(地) 晉侯為魯襄公喪示哀之事
(丑) 赴作弔唁
(天) 藤子吊魯襄公之喪之事
(地) 晉人送魯襄公夫人之喪之事
(丙) 弔恤災患
(子) 弔恤火災
晉弔恤鄭火災之事
(丑) 弔恤水災
魯弔恤宋水災之事
(寅) 弔恤飢災
(天) 魯請糴以輸周之事
(地) 秦二次輸谷於晉之事
(玄) 吳輸谷于越之事
(卯) 弔恤兵災
(天) 齊歸器物於衛之事
(地) 魯吊齊有狄難之事
(玄) 晉分田於戎之事
(黃) 魯歸粟於蔡之事
(貳) 不睦關係
(一) 交涉
(甲) 鄭晉交涉毀館之事
(乙) 中山與齊趙魏交涉稱王之事
(二) 成好
(甲) 紀子使裂緰成好魯莒之事
(乙) 魯桓公成好杞莒之事
(三) 調解
(甲) 自動調解之例
(子) 齊桓公自動使管仲調解周戎之事
(丑) 齊厘公自動調解宋衛及鄭之事
(寅) 周單伯自動調解諸國及宋之事
(卯) 宋華元自動調解楚鄭及晉之事
(乙) 被動調解之例
(子) 魯莊公被動調解齊紀之事
(丑) 陳共公被動調解諸國及衛之事
(寅) 晉景公被動使士會調解周室諸食邑之事
(卯) 趙侯調解齊燕之事
附錄 成好或調解之事
(1) 魯隱公成好或調解紀莒之事
(2) 齊桓公使隰朋成好或調解晉戎之事
(3) 衛成公成好或調解魯莒之事
(4) 晉景公使瑕嘉成好或調解周戎之事
(四) 干涉
(甲) 先柔後剛之干涉之例
(子) 先有聯合調解之干涉之例
(天) 魯桓公幹涉宋鄭之事
(地) 魯宣公幹涉莒郯之事
(丑) 先有單獨調解之干涉之例
(乙) 始即強迫之干涉之例
吳王夫差干涉楚陳之事
(五) 裁判
(甲) 自動裁判之例
晉悼公自動使士丐裁判周室食邑之事
(乙) 被動裁判之例
(子) 虞芮入周請判之事
(丑) 晉靈公被請裁判周室及周室食邑之事
(寅) 楚共王被請裁判鄭許之事
(叄) 戰爭關係
預錄 不尚戰爭之例
其一 神農不忍征伐夙沙氏之事
其二 帝舜不忍征伐有苗之事
其三 古公亶父避狄徙國之事
(一) 啟戰關係
(甲) 舉行絕交
(子) 魯對宋絕交之事
(丑) 齊對中山絕交之事
(乙) 旁告諸侯
晉靈公伐宋旁告諸侯之事
(丙) 旗鼓進討「聞喪回師附」
(子) 周宣王伐〓狁振旗進討之事
(丑) 周宣王伐荊蠻旗鼓進討之事
(寅) 晉靈公伐宋鐘鼓進討之事
附錄 聞喪回師
晉師伐齊聞齊侯卒乃回之事
(丁) 檄諭眾民
(子) 晉文公伐宋檄諭眾民之事
(丑) 越王勾踐伐吳檄諭眾民之事
(戊) 遣使請戰
(子) 晉秦之軍次於韓原晉遣使請戰之事
(丑) 楚晉之軍次於邲楚遣使請戰之事
(已) 陣前誓軍
(子) 夏王啟戰有扈陣前誓軍之事
(丑) 夏王仲康命胤侯戰義和陣前誓軍之事
附錄 祭告神靈
秦惠文王戰楚祭告神靈之事
(二) 交戰關係
(甲) 關於敵軍之交戰關係
(子) 關於敵軍軍隊之交戰關係
(天) 旗鼓而戰
(a) 魯齊鄭圍許鄭將振旗以登之事
(b) 齊攻狄田單援抱以鼓之事
(地) 懷仁殺敵
(a) 周文王伐崇臨沖閒閒之事
(b) 晉圍鼓未戳一人之事
(玄) 任逸奔者
(a) 晉戰狄狄敗奔晉勿追之事
(b) 楚戰晉於邲晉敗奔楚勿追之事
(黃) 處險不薄
(a) 宋楚之軍遇於泓楚軍適濟宋軍不薄之事
(b) 晉軍從秦軍於河曲秦軍處險晉軍不薄之事
(c) 楚晉戰於邲晉軍廣隊遇險不能進楚軍不薄之事
(d) 齊圍高唐高唐邑無備齊軍不薄之事
(字) 勿事術詐
(a) 周文王伐崇不以水危人之事
(b) 周師東征三年未事行枚之事
(宙) 拒通叛徒
晉軍圍鼓拒通鼓叛徒之事
(洪) 守哭退師
(a) 楚圍鄭鄭守眾皆哭楚遂退師之事
(b) 晉圍宋宋司城哭哀晉遂不伐之事
(荒) 聞喪止攻
楚戰陳於繁陽聞陳侯卒乃即止攻之事
(日) 解圍如期
晉圍原約期三日逾期晉遂解圍之事
(丑) 關於敵軍個人之交戰關係
(天) 關於自由者之交戰關係
(a) 禮遇敵君
晉戰楚鄭於鄢陵晉將禮遇敵君之事
(b) 禮遇敵將
晉戰楚鄭於鄢陵晉君禮遇敵將之事
(地) 關於被虜者之交戰關係
(a) 義釋囚臣
楚敵晉圍宋義釋楚臣之事
(b) 惠遇囚卒
(a) 周文王伐崇善遇崇囚之事
(b) 晉戰楚鄭於鄢陵晉義釋楚囚之事
(c) 晉救宋戰楚於糜谷晉義釋楚囚之事
(玄) 關於死傷者之交戰關係
(乙) 關於敵民之交戰關係
(子) 周文王伐崇命母戳民之事
(丑) 周伯禽戰准夷徐戎令勿犯敵民之事
(三) 休戰關係
(甲) 勿克反省
周文王戰崇不克乃退修教反省之事
(乙) 禮敵行成
(子) 楚勝鄭禮敵行成之事
(丑) 楚勝宋禮敵行成之事
(寅) 鄭勝陳禮敵行成之事
(丙) 釋歸虜囚
(子) 釋歸囚君
秦勝晉秦釋歸晉君之事
(丑) 釋歸囚臣
(天) 魯勝宋魯釋歸宋臣之事
(地) 晉楚久戰而言和兩釋囚臣之事
(玄) 吳勝魯吳釋歸魯臣之事
(寅) 釋歸囚卒
鄭勝陳鄭釋歸陳卒之事
(丁) 惠返占地
齊魯鄭入許惠返占地之事
(戊) 亟補瘡痍
鄭勝陳鄭亟補陳瘡之事
(已) 非作京觀
楚莊王勝晉於邲非作京觀之事
(肆) 會同關係
第二節 入於國際刑法範圍之關係
(壹) 相約不慝
(貳) 容納政犯
(一) 蠻之容納楚公子叔熊之事
(二) 諸國絡續容納晉公子重耳之事
(三) 齊之起仕陳公子完之事
(叄) 不庇凶人
(一) 周文王治歧罪人不孥之事
(二) 衛之不庇宋兇猛獲之事
(三) 晉文公之世諸侯無慝之事
(四) 魯之不庇莒凶公子太僕之事
(五) 晉齊不庇魯凶陽虎之事
(肆) 設官處罰
舜任皋陶以處罰蠻夷猾華之事
第三節 入於國際私法範圍之關係
(壹) 論惠遠邇
(一) 舜諭十二有牧惠遇遠邇之事
(二) 周成王諭群臣輔康王惠遇遠邇之事
(三) 周平王諭晉文侯惠遇遠邇之事
(貳) 修政致旅
(一) 神農設市以致旅之事
(二) 唐堯置吏以致旅之事
(三) 虞舜廣修政以致旅之事
(四) 齊桓公廣修政以致旅之事
(五) 齊威王廣修政以致旅之事
(六) 梁惠王移粟以致旅之事
(叄) 關市稽察
(一) 周文王治歧關市稽而不征之事
(二) 齊桓公治齊關市稽而不征之事
(三) 齊景公復關市稽而不征舊制之事
附錄 先秦關市制度述略
(一) 關制
(甲) 關吏
(乙) 關禁
(丙) 關稅
(二) 市制
(甲) 市形
(乙) 市吏
(子) 內宰
(丑) 司市
(寅) 泉府
(卯) 質人
(辰) 鏖人
(已) 胥師
(午) 賈師
(未) 司暴
(申) 司稽
(酉) 胥
(戍) 肆長
(丙) 市期
(丁) 市禁
(戊) 市稅
(肆) 保護僑民
鄭值大火保護僑民之事
(伍) 仕用外才
(一) 齊桓公仕用衛人寧戚之事
(二) 戎國仕用晉人由余之事
(三) 齊國仕用越人蒙之事
(四) 中山仕用宋人司馬熹之事
(陸) 獎飾客商
秦王獎飾戎商烏氏倮及巴蜀商寡婦清之事
附錄 保護本國商人之事例
鄭子產保護鄭商之事
特論 東周列國同盟會考
(壹) 淵源
古代會同
(一) 制度
(甲) 種類
(乙) 集期
(丙) 集地
(丁) 設備
(子) 和諧修交之會同
(天) 建築會壇
(地) 招致徒役
(玄) 徵集牛馬
(黃) 聚合車輦
(宇) 布貯委積
(宙) 設立市廛
(丑) 不睦解紛之會同
(寅) 禍亂興師之會同
(戊) 儀節
(子) 列席
(丑) 演說
(寅) 盟誓
(卯) 燕享
(辰) 饋贈
(巳) 祭祀
(二) 類例
(甲) 和諧修交之會同之例
(子) 形式修交之會同之例
(天) 朝覲會同之例
(a) 夏禹塗山會同
(b) 鈞台會同
(c) 毫邑會同
(d) 洛邑會同
(e) 酆地會同
(地) 搜狩會同之例
(a) 黎地會同
(b) 歧陽會同
(丑) 實際修交之會同之例
(天) 景毫會同
(地) 鎬邑會同
(玄) 太室會同
(乙) 禍亂興師之會同之例
(子) 涿鹿會同
(丑) 合討有苗之會同
(寅) 徐方會同
(卯) 孟津會同
(辰) 第二孟津會同或牧野會同
附錄 不明其性質之會同
(一) 仍地會同
(二) 周穆塗山會同
(貳) 成立
(一) 東周列國同盟會創設者小傳
(甲) 齊桓公小傳
(乙) 管仲小傳
(二) 東周列國同盟會成立小史
(甲) 創立
(乙) 完成
(叄) 組織
(一) 會約
(甲) 集錄
(子) 陽穀遺文
(丑) 葵丘遺文
(寅) 踐土遺文
(卯) 清丘遺文
(辰) 毫邑遺文
(巳) 溴梁遺文
(午) 督揚或祝柯遺文
(乙) 分析
(子) 伸令條文
(天) 政治條文
(a) 關於諸國內政之條文
(b) 關於諸國外交之條文
(a) 一般條文
(b) 關於諸國對於周室關係之條文
(地) 經濟條文
(玄) 法律條文
(a) 關於國際刑法之條文
(b) 關於國內民刑法之條文
(黃) 惻隱條文
(丑) 保障條文
(天) 勸勉條文
(地) 誓詛條文
(玄) 實行條文
(a) 詰詢條文
(b) 抵禦條文
(c) 討伐條文
(二) 會員
(甲) 種類
(子) 原始會員與加入會員
(丑) 華族會員與異族會員
(寅) 強大會員與弱小會員
(乙) 數目
(丙) 權利
受同盟會之保障
(子) 政治保障
(天) 詰責
(地) 抵禦
(玄) 討伐
(丑) 法律保障
(丁) 責任
(三) 會長(或盟主)
(甲) 數目
主要盟主之數
(子) 晉文公小傳
(丑) 晉悼公小傳
(寅) 齊威王小傳
(乙) 權力
(子) 平時之權力
(天) 俟待接洽
(地) 應急處置
(玄) 招集會同
(丑) 會同際之權力
(天) 一般會同際之權力
(a) 政治權力
(a) 預定草案
(b) 宣讀約文
(c) 亟作警誡
(b) 法律權力
(地) 禍亂興師會同際之權力
(a) 帥率眾師
(b) 陣前訴討
(c) 拘執有辜
(d) 處置土地
(丙) 責任
(四) 會土
(肆) 會同
(一) 制度
(甲) 種類
(乙) 集期
(丙) 集地
(丁) 設備
(戊) 組織
(子) 有否天子諸侯並與會之會同
(丑) 有否諸侯大夫並與會之會同
(巳) 工作
(子) 方法
(天) 預定草案
(地) 委選專員
(丑) 形式
(庚) 燕享
(二) 類例
(甲) 主在和諧修交之會同之例
(子) 形式修交之會同之例
(天) 吉事會同之例
諸國朝周簡王之會同
(地) 喪事會同之例
諸國吊楚康王之會同
(丑) 實際修交之會同之例
(天) 訂修會約之會同之例
(a) 陽穀會同
(b) 葵丘會同
(a) 源委
(b) 經過
(c) 成績
(d) 批評
(c) 踐土會同
(a) 源委
(b) 經過
(1) 蒞止
(2) 燕享
(3) 同盟
(c) 成績
(d) 批評
(d) 清丘會同
(a) 源委
(b) 經過
(c) 成績
(e) 亳邑會同
(a) 源委
(b) 經過
(c) 成績
(f) 溴梁會同
(a) 源委
(b) 經過
(1) 蒞止
(2) 燕享
(3) 同盟
(c) 成績
(d) 批評
(g) 督揚或祝柯會同
(a) 源委
(b) 經過
(c) 成績
(地) 裁減兵備之會同之例
(a) 宋都會同
(a) 源委
(b) 經過
(1) 蒞止
(2) 接洽
(3) 燕享
(4) 同盟
(c) 成績
(d) 批評
(b) 虢邑會同
(a) 源委
(b) 經過
(1) 燕享
(2) 同盟
(c) 成績
(d) 批評
(玄) 訂立戰規之會同之例
齊都會同
(乙) 主在不睦解紛之會同之例
(子) 調停會同之例
督揚會同
(丑) 裁判會同之例
溫地會同
(天) 源委
(地) 經過
(玄) 成績
(黃) 批評
(丙) 主在禍亂興師之會同之例
(子) 抵強助弱之會同之例
(天) 討伐會同之例
(a) 涇地會同
(a) 源委
(b) 工作
(c) 成績
(d) 批評
(b) 鞍地會同
(a) 源委
(b) 工作
(1) 約戰
(2) 戰鬥
(c) 成績
(1) 求成
(2) 訂盟
(3) 歸田
(d) 批評
(c) 魯濟會同
(a) 源委
(b) 工作
(1) 攻平陰
(2) 取京茲
(3) 取邿
(4) 攻齊都
(c) 成績
(d) 批評
(d) 澶淵會同
(a) 源委
(b) 工作
(c) 成績
(e) 趙國會同
(a) 源委
(b) 工作
(c) 成績
(d) 批評
(地) 救御會同之例
(a) 聶北會同
(a) 源委
(b) 工作
(1) 救邢
(2) 徙邢
(3) 城邢
(c) 成績
(d) 批評
(b) 楚丘會同
(a) 源委
(b) 工作
(c) 成績
(d) 批評
(c) 牡丘會同
(a) 源委
(b) 工作
(1) 盟誓
(2) 督師
(3) 戰鬥
(c) 批評
(d) 馬陵會同
(a) 源委
(b) 工作
(c) 成績
(d) 批評
(e) 城棣會同
(a) 源委
(b) 工作
(c) 成績
(d) 批評
(丑) 干涉內政之會同之例
新城會同
(天) 源委
(地) 經過
(玄) 批評
附錄四篇
第一篇 司馬法之研究
緒論 關於司馬法所須研究之諸問題
(壹) 來源
(一) 偽書派
(二) 真書派
(甲) 主張司馬法乃係齊將司馬穰苴所著者
(乙) 主張司馬法系古司馬兵法之書或系齊威王時之書者
(丙) 主張司馬法乃係齊威王時之書者
(貳) 性質
(叄) 校對
(肆) 內容
本論 司馬法內容之分析
第一節 理論
第二節 規則
(壹) 關於啟戰之規則
(一) 言如何則可啟戰之規則
(二) 言如何則不可啟戰之規則
(貳) 關於交戰之規則
(一) 關於交戰之智謀之規則
(二) 關於交戰之形式之規則
(三) 關於交戰之人眾之規則
(甲) 關於敵軍之規則
(乙) 關於敵民之規則
(叄) 關於休戰之規則
結論 由司馬法與近世諸國際法典之比較而考司法之價值
(壹) 理論
(貳) 規則
(一) 司馬法關於啟戰之規則與「海牙開戰條約」之比較
(二) 司馬法關於交戰及休戰之規則與「海牙陸戰條約」之比較
(甲) 交戰
(乙) 休戰
總結
第二篇 荀子議兵篇內容之研究
(壹) 議兵篇內容之分析
(一) 論理之文
(甲) 非兵之文
(子) 言武人不足重之文
(丑) 言武力非至寶之文
(乙) 許兵之文
(丙) 研兵之文
(子) 論募選之文
(丑) 論教化之文
(寅) 論將責之文
(a) 論為將對內之責之文
(b) 論為將對敵之責之文
(二) 述禮之文
(甲) 關於啟戰之文
(乙) 關於交戰之文
(子) 關於器備之文
(丑) 關於智謀之文
(寅) 關於人眾之文
(貳) 議兵篇內容與諸子兵文之比較
(一) 議兵篇論理之文與老莊孔孟戰爭學說之比較
(甲) 議兵篇論理之文與老莊戰爭學說之比較
(乙) 議兵篇論理之文與孔孟戰爭學說之比較
(二) 議兵篇中述禮之文與司馬法戰爭法規之比較
(甲) 啟戰
(乙) 交戰
第三篇 逸周書中戰道文之研究
引言 逸周書名稱之略考
(壹) 逸周書是否系周代之書?
(貳) 逸周書可否簡稱「周書」或繁稱「汲冢周書」?
(一) 可否簡稱「周書」?
(二) 可否繁稱「汲冢周書」?
本論 逸周書中戰道文之研究
(壹) 分析
(一) 關於啟戰之文
(甲) 明言如何則可啟戰之文
(乙) 明言如何則不可啟戰之文
(二) 關於交戰之文
(甲) 指交戰時之地位而言之文
(乙) 指交戰時之詐謀而言之文
(丙) 指交戰時之信號而言之文
(丁) 指交戰時之人眾而言之文
(子) 指敵軍而言之文
(丑) 指敵民而言之文
(三) 關於休戰之文
(貳) 比較
(一) 與司馬法中戰爭法規之比較
(甲) 啟戰
(乙) 交戰
(子) 關於交戰時之信號
(丑) 關於交戰時之敵眾
(天) 關於敵軍
(地) 關於敵民
(丙) 休戰
(二) 與荀子議兵篇所述王者戰制之比較
(甲) 啟戰
(乙) 交戰
(子) 關於交戰時之詐謀
(丑) 關於交戰時之信號
(寅) 關於交戰時之敵眾
(天) 關於敵軍
(地) 關於敵民
結語
第四篇 中國古銅兵器鑄造之研究
(壹) 化驗
(貳) 考證
注 在巴黎國家圖書館所曾參考金石書之目錄
(一) 期代
(二) 鑄法
(三) 式樣
(四) 種類
(五) 尺寸
(叄) 評語
(一) 批駁之語
(二) 譽揚之語
取材要籍目錄 依取材之先後為序
附引解題
圖表目錄
(一) 圖
(1) 禹貢外國地名總圖(清鄭之僑六經圖)
(2) 列國地理之圖(明章達刊信州石刻五經圖)
(3) 盟禮之圖(清吳寶謨經義圖說)
(4) 珠盤玉敦之圖(北宋陳祥道禮書)
(5) 犧形之圖一(南宋徽宗御纂博古圖)
(6) 犧形之圖二(南宋楊復儀禮圖)
(7) 節之圖一(明章達刊信州石刻五經圖)
(8) 節之圖二(清鄭之僑六經圖)
(9) 節之圖三(清黃以周禮書通故)
(10) 節之圖四(清馮雲鵬馮去鵷金石索及清端方陶齊吉金續錄)
(11) 瑞之圖一(後周北宋聶崇義三禮圖)
(12) 瑞之圖二(南宋楊甲六經圖考)
(13) 瑞之圖三(南宋林希逸〓齋考工記解)
(14) 瑞之圖四(清黃以周禮書通故)
(15) 瑞之圖五(清吳大澄古玉圖考)
(16) 會壇之圖一(後周北宋聶崇義三禮圖)
(17) 會壇之圖二(清黃以周禮書通故)
(18) 會壇之圖三(清乾隆御纂儀禮義疏)
(19) 舍館之圖一(北宋陳祥道禮書)
(20) 舍館之圖二(清吳寶謨經義圖說)
(21) 舍館之圖三(清杜炳四書圖考)
(22) 世室之圖一(北宋陳祥道禮)
(23) 世室之圖二(明劉續三禮圖)
(24) 世室之圖三(清黃以周禮書通故)
(25) 重屋之圖一(北宋陳祥道禮書)
(26) 重屋之圖二(元韓信同三禮圖)
(27) 重屋之圖三(清黃以周禮書通故)
(28) 明堂之圖一(後周北宋聶崇義三禮圖)
(29) 明堂之圖二(清黃以周禮書通故)
(30) 諸侯朝服圖(後周北宋聶崇義三禮圖)
(31) 曲禮軍旗之圖(函芬樓宋本纂圖互注禮記)
(32) 軍鼓之圖(清黃以周禮書通故)
(33) 軍鍾之圖(仝上)
(34) 雲梯之圖(日儒松本慎幼憲五經圖匯)
(35) 衝車之圖(仝上)
(36) 兵車之圖一(南宋楊甲六經圖考)
(37) 兵車之圖二(明章達刊信州石刻五經圖)
(38) 兵車之圖三(清乾隆御纂禮記義疏)
(39) 關之圖(清焦循群經經宮室圖)
(40) 都市之圖(明章潢本圖書編)
(41) 市之圖一(北宋陳祥道禮書)
(42) 市之圖二(法儒皮屋脫biot周禮繹本)
(43) 肆之圖(清乾隆御纂周官義疏)
(44) 周成王朝諸侯圖(清馮雲鵬馮雲鵷金石索—後附葉德輝題吳縣王謇先生所藏圖文)
(45) 周成王朝諸侯明堂位圖(明章達刊信州石刻五經圖)
(46) 與埃及式同之中國銅兵圖(斧及箭鏃)
(47) 余所藏中國銅兵圖一(戈)
(48) 余所藏中國銅兵圖二(劍)
(二) 表
(1) 春秋諸華族國名稱表(清鄭之僑六經圖)
(2) 禹貢篇諸異族國家名稱表(自擬)
(3) 王會篇商代諸異族國名稱表(自擬)
(4) 王會篇周成王時諸異族國名稱表(自擬)
(5) 春秋夷秋諸族名稱表(清鄭之僑六經圖)
(6) 經傳所錄會別會同諸國表(清鄭之僑六經圖)
(7) 五霸始終之表(清鄭之僑六經圖)
(8) 晉諸代盟主所主會同集地表(自擬)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0[1931]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國家圖書館
主題
InfoField
法制史
中圖分類
InfoField
D929.2
拼音題名
InfoField
xian qin guo ji fa zhi yi ji
載體形態
InfoField
658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3:23,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3:23, 10 June 20231,239 × 1,754, 708 pages (17.36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先秦國際法之遺蹟 (1/1) by 徐傳保編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1jh005024,13752; 民國圖書.1; 先秦國際法之遺蹟)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