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1jh011253-61500 美學原論.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762 × 1,112 pixels, file size: 9.16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272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美學原論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意〕克羅斯(B. Croce)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美學原論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
Description

全書分為直觀與表現,直觀與藝術,藝術與哲學,美學上的歷史主義與主智主義,歷史學及倫理學上的類似的謬誤,理論的活動及實踐的活動,理論與實際之類似,對於其他精神形式之排除,表現無樣式等級之分及對修辭學之批判,美的感情及美與丑之區別,美的快樂說之批判,同感說的美學及似是而非的美學概念。自然及藝術上之「物與美」,由物理學與美學混同而生之種種謬誤,具體化活動—藝術技巧與理論,鑑識及藝術之再生,文學史與藝術史,結論(言語學與美學之同一性),共18章

目錄
第一章 直觀與表現
第一節 直觀的知識
第二節 直觀的知識對智力的知識獨立
第三節 直觀與知覺
第四節 直觀與空間及時間的概念
第五節 直觀與感覺
第六節 直觀與聯想
第七節 直觀與再生表象
第八節 直觀與表現
第九節 主張直觀與表現有別的謬見
第十節 直觀與表現的同一性
第二章 直觀與藝術
第一節 推論與說明——藝術與直觀知識的同一性
第二節 兩者並無種類上的差別
第三節 內包上無差別
第四節 差別是外延的及經驗的
第五節 藝術的天才
第六節 美學上的內容與形式
第七節 對於自然模仿說及藝術錯覺說的批判
第八節 對於否認理論的事實而主感情的事實的藝術論的批判——美的表象及感情
第九節 對於美的感覺說的批判
第十節 藝術作品的統一與不可分性
第十一節 藝術是解放者
第三章 藝術與哲學
第一節 智力的知識和直觀的知識之不可分性
第二節 對於此論的否定說的批判
第三節 藝術與科學
第四節 內容與形式的另一意義——散文與詩
第五節 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的關係
第六節 其他形式的知識不存在
第七節 史實與藝術的同異
第八節 歷史的批評
第九節 歷史的懷疑主義
第十節 哲學為完全的科學——所謂自然科學和它們的範圍
第十一節 現象與實在
第四章 美學上的歷史主義與主智主義
第一節 對於或然論及自然主義的批判
第二節 對於主張藝術須有觀念有論題等說及類型說的批判
第三節 對於象徵與譬喻的批判
第四節 對於藝術及文學的種類說的批判
第五節 藝術判斷上由此說而起的謬誤
第六節 種類區分之經驗的意義
第五章 歷史學及論理學上類似的謬誤
第一節 對於歷史哲學的批判
第二節 美學之侵入論理學
第三節 論理學的本質
第四節 論理的判斷與非論理的判斷之區別
第五節 三段論法
第六節 論理學的虛偽與美學的真實
第七節 革新的論理學
第六章 理論的活動及實踐的活動
第一節 意志
第二節 意志為知識的更進階段
第三節 對此的異論及說明
第四節 對於實踐的判斷或價值的判斷之批判
第五節 美的事實中排除實踐的事實
第六節 對於藝術目的說及內容選擇說之批判
第七節 藝術實踐上之無罪
第八節 藝術的獨立
第九節 對於所謂「風格即人」一語的批判
第十節 對於所謂藝術上的真摯的批判
第七章 理論與實際之類似
第一節 實踐的活動之二形式
第二節 經濟地有用的活動
第三節 有用與專門之區別
第四節 有用與利己主義之區別
第五節 經濟的意志和道德的意志
第六節 純粹的經濟性
第七節 道德的經濟方面
第八節 僅屬經濟的事及道德的無關心之謬誤
第九節 對於功利主義的批判及倫理學與經濟學之改革
第十節 實踐活動上的現象與實在
第八章 對於其他精神的形式之排除
第一節 精神的體系
第二節 天才的諸形式
第三節 精神活動之第五形式不存在——法律及社會性
第四節 宗教
第五節 形而上學
第六節 精神的想像力與直觀的智力
第七節 神秘的美學
第八節 藝術的有限性與不減性
第九章 表現無樣式等級之分及對修辭學之批判
第一節 藝術的特性
第二節 表現無樣式之可分
第三節 審譯之不可能
第四節 對於修辭學的範疇之批判
第五節 修辭學範疇之經驗的意義
第六節 此等範疇用作美的事實的同義語
第七節 用作種種審美上不完全的表示
第八節 用作一種超越美學而為科學盡職的意義
第九節 學校中的修辭學
第十節 表現的類似
第十一節 審譯之相對的可能性
第十章 美的感情及美與丑之區別
第一節 感情一語的種種意義
第二節 以活動論的感情
第三節 感情與經濟的活動之同一性
第四節 對於快樂說之批評
第五節 感情為一切形式的活動的隨伴物
第六節 感情之某等區分的意義
第七節 價值與貶價值……相反性與其結合
第八節 美為表現的價值或即表現
第九節 丑及其所由構成之美的元素
第十節 相信表現可無美醜的謬見
第十一節 真正美的感情及隨伴的或偶發的感情
第十二節 對於所謂具形的感情之批判
第十一章 美的快樂說之批判
第一節 主張美為高等感覺的快感說之批判
第二節 遊戲說之批判
第三節 性及勝利說之批判
第四節 同感說的美學之批判——此說中內容和形式的意義
第五節 美的快樂說與道德說
第六節 藝術之嚴格主義的否定及教訓主義的辯護
第七節 純粹美之批判
第十二章 同感說的美學及似是而非的美之概念
第一節 似是而非的美之概念及同感說的美學
第二節 藝術上的丑及丑之徵服說的批判
第三節 此等似是而非的美學概念是屬心理學的
第四節 此等概念之嚴正的定義不可能
第五節 例如崇高滑稽幽默等之定義
第六節 此等概念與美的概念之關係
第十三章 自然及藝術上之「物的美」
第一節 美的活動與物的觀念
第二節 表現之美學的意味及自然論的意味
第三節 再生表象與記憶
第四節 記憶的幫助之形成
第五節 物的美
第六節 內容與形式之另一意義
第七節 自然美與人工美
第八節 混成美
第九節 著作
第十節 自由美及不自由美
第十一節 對於不自由美之批判
第十二節 創作的戟因
第十四章 由物理學與美學混同而生之種種謬誤
第一節 美的聯合說之批判
第二節 美的物理學之批判
第三節 人體美論之批判
第四節 幾何形美之批判
第五節 對於自然模仿的另一相之批判
第六節 美之基本形式說的批判
第七節 對於探求美之客觀條件的批判
第八節 美學的占星術
第十五章 具體化活動——藝術之技巧與理論
第一節 具體化之實踐的活動
第二節 具體化的技術
第三節 各種藝術的技巧論
第四節 各種藝術的審美論之批判
第五節 藝術分類的批判
第六節 藝術聯合論之批判
第七節 具體化活動與功利及道德之關係
第十六章 鑑識及藝術之再生
第一節 美的判斷——美的判斷與美的再生之同一性
第二節 創作與批評無差歧之可能
第三節 鑑識與天才之同一性
第四節 與他種活動之類似
第五節 美學上的絕對論(即主智主義)與相對論之批判
第六節 相對的相對論之批判
第七節 基於示戟因及精神特質之變化的反對論
第八節 對於分標號為自然的及習慣的兩種之批判
第九節 此等差變如何可以超御
第十節 作品之復舊與歷史的解釋
第十七章 文學史與藝術史
第一節 文學與藝術之歷史的批評及其重要
第二節 文學史和藝術史及其與歷史的批評和審美的判斷之區別
第三節 藝術史及文學史的方法
第四節 藝術起源問題的批判
第五節 進步與歷史的標準
第六節 文藝史上並無一脈的進步
第七節 違犯這條法則的錯誤
第八節 美學上「進步」一語的其他意義
第十八章 結論 言語學與美學之同一性
第一節 全書的總綱
第二節 言語學與美學之同一性
第三節 言語學上諸問題之美學的公式化及言語的本質
第四節 言語的起源及其發達
第五節 文法與論理學的關係
第六節 文法的種類或品詞
第七節 言語的個性及國語的分類
第八節 標準文法之不可能
第九節 文法之教授的目的
第十節 言語的基本事實或語根
第十一節 美的判斷及模範語言
第十二節 結論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0[1931]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1)7/91/Z121.6
主題
InfoField
美學理論
中圖分類
InfoField
B83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冊(247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0:33, 11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0:33, 11 June 2023762 × 1,112, 272 pages (9.16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美學原論 (1/1) by (意)克羅斯(B. Croce)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1jh011253,61500; 民國圖書.1; 美學原論)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