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2jh002271-13802 土地問題.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18.23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430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土地問題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向乃祺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土地問題
Publisher
宣內槐抱椿樹庵
Description

共9章。介紹土地與古代經濟制度的關係、歷代的土地制度、各國的土地制、土地所有權的研究、我國的土地問題與政策等

目錄
第一章 土地與古代經濟制度之關係
第一節 土地與經濟哲學
地屬女性
二元哲學
科學性質
祀典分類
第二節 土地與原始農業
農業發展
游牧證例
神農為地母所自出
帝出乎震之真義
神農與炎帝異同說
第三節 土地與封建制度
井田溝洫之制創於禹
井田繫於封建
土地與祭祖
土地與立社
第四節 土地與王道思想
井田法之大略
井田外之土地
王道思想之結果
第二章 歷代土地制度之變遷
第一節 三代井田法之比較及其衰落
貢助徹之比較
井田制之特色
井田制衰落之原因
第二節 兩漢之限民名田說及被於晉代之影響
漢初重農政策
限民名田之創議
王莽之王田
限民名田之實行
第三節 唐代均田制之由來及其結果
後魏均田制
北齊均田制
唐之均田制
均田之隳壞
兩稅法之代興
第四節 宋代清理民田與經營公田之政策
民田與公田
北宋之方田法
青苗法
方田法之目的
南宋之經界法
北宋之官田
南宋之公田
第五節 元代限田制之發生及社田制之推行
元代括占民田
限田制之發生
社田法之實行
第六節 明代之均田策及量田法
農民戰爭
均田策
量田法
一條鞭法
第七節 清代之墾田法及試行井田之失敗
滿清指圈田畝
墾田政策之由來
順治時期
康熙時期
雍正時期
乾隆時期
井田法之試行
第八節 太平天國之土地政策
太平天國與共產主義
資本財與享樂財皆為公有
產業軍之組織
國家制度以農為本位
反宗教與利用宗教之別
第三章 近世各國之土地制度
第一節 歐洲莊田制度之發生及其衰落
封建之起源
封建制度之轉變
農民戰爭
農民解放之原因
農民解放之結果
第二節 法蘭西之土地制度
大地主
富農
中小農
佃農
貧農
革命與小農制之創造
小農制之不利
二兒制度
小農之貧窮化
大戰後之改革
第三節 英國之土地制度
大農制之起源
工資之低微
營養分之不足
住舍之陋乏
第四節 德意志之土地制度
農民之要求及其解放
資本主義之轉化
土地制度之紛歧
德國之勞工狀況
德國之小農狀況
德國土地制度之弱點
第五節 普羅階級之反抗運動
社會運動之真義
法國普羅階級之反抗運動
英國普羅階級之反抗運動
德國普羅階級之反抗運動
第六節 土地問題之國際化
統一之傾向
第一國際之沿革
布拉塞爾之土地議決案
巴塞爾之土地議決案
第七節 各國對於土地問題之救濟策
英國之救濟策
佃農制度之改善
自耕農之創定
德國之救濟策
地租農場
地租銀行
第四章 土地所有權之研究
第一節 土地私有權之發展
直接使用時期
公有公用時期
公有私用時期
私有私用時期
犧牲說與報酬說
平等說與差別說
利己說與利人說
土地私有之弊端
第二節 歷史學派之土地國有論
休穆勒之地權限制說
司太因之防止掠奪說
瓦谷納之部分國有說
第三節 亨利喬治之土地國有論
土地單一稅之主張
土地私有之違反正義
土地為百病之源
土地私有使勞工為奴隸化
土地國有為歷史上之產物
第四節 無政府主義之土地公有論
凡各種發明及財產為先人所遺者應歸公有
土地不歸公有則生之者寡食之者眾
充公之真義
土地公有可望增加生產額
互助為進化要素
托爾斯泰之寓言
第五節 安部磯雄之土地國有論
土地在生產上之地位
土地國有應自都市始
自然物雖加用勞力亦不可私有
地中埋藏物之不歸私有
地面空間之不歸私有
東京復興問題
土地投機之實例
第六節 馬克思之土地國有論
資本主義之沒落
土地生產之矛盾
絕對地租
關於土地之要求
第七節 馬克思繼承者之土地國有論
恩格爾
依加烈士
李布庫勒德
柯次基
列寧
第五章 土地所有權之理論的及事實的決定
第一節 土地國有論之批評及私有制之趨向
對於亨利喬治歷史的國有論之批評
對於馬克思學派土地國有論之批評
各國之事實
第二節 大戰後東歐各國之土地革命及其趨勢
羅馬尼亞
芬蘭
愛沙尼亞
拉維亞
立陶宛
第三節 德國新憲法之土地制度
柯次基之主張
外瑪會議與新憲法
舊王侯財產處分問題
第四節 匈牙利之土地革命與土地私有
匈牙利之蘇維埃政府
土地政策
土地制度之批評
失敗之原因
第五節 蘇俄之新經濟政策與土地
革命前之俄國土地
土地國有化之未澈底及徵發政策之失敗
新農業政策之施行及其效果
新農業政策之反動與左右派之齟齬
五年計畫之法律案及實行
第六章 我國土地問題及其政策
第一節 我國土地分配之現狀及其應采之方針
耕者有其田之解釋
農民窮困之原因
因地制宜之土地國有與私有
國有土地之利用
私有土地之利用
第二節 土地分配之限度及補償方法
土地最低限度
土地最高限度
賠償問題
第三節 內地移民之計畫
內地移民與自耕農創定之區別
移民東三省
移民三特別區
移民蒙古新疆
商租問題與黑省農況
第四節 兵農政策之實施
裁兵歸農之計畫
化兵為農
組織管理
訓練與教育
慰安與娛樂
提倡農耕合作社
軍事部之建議案
第五節 自耕農創定之各種方法
自耕農創定法之分類
直接創定主義與間接創定主義
第六節 直接創定主義
直接自由創定之事例
直接強制創定之事例
第七節 間接創定主義
間接自由創定之事例
間接強制創定之事例
通融資金之方法
獎勵地主金
第八節 我國應當採用之自耕農創定法
直接創定與間接創定之決定
自由創定與強制創定之決定
第七章 自耕農及佃農保護政策
第一節 法律上之保護
自耕農保護之必要
羅馬尼亞之立法例
日本之立法例
日本與羅馬尼亞立法之比較
第二節 各國之家產法與我國之農宗說
家產法之特色
德國之家產法
羅馬尼亞之家產法
美國之家產法
法國之家產法
日本之家產法
我國之農宗說
第三節 各種合作社之組織
合作社之作用及其系統
信用合作社
販賣合作社
生產合作社
購買合作社
水利合作社
耕地整理合作社
第四節 佃農保護之作用
佃農保護之目的
資本主義者之反對論
社會主義者之反對論
佃農保護在普行社會政策
佃農保護即勸農政策
佃農保護在消滅階級爭鬥
佃農與僱農之關係
第五節 佃農保護之立法
決定地租
鞏固佃權
佃地改良之賠償
第六節 佃農保護法之革命性
永久減租與凶歲減租之區別
凶歲減租之規定
解除佃約之條件
佃租滯納之原因
我國民法之進步
第八章 土地價格之決定與土地稅之作用
第一節 地租之性質
李加鐸之地租說
羅柏圖之地租說
李碧氏之地租說
馬克思之地租說
地租說之比較
第二節 都市宅地之地租
宅地地租之重要
宅地地租與農業地租之異同
各說之批評
宅地地租與房租之關係
宅地之需要
宅地之供給
第三節 地價決定之原因
生產物價格之決定
非生產物價格之決定
土地收益之價格
收益價格與土地價格之關係
羅柏圖之地價論
魯朗德之地價論
第四節 自然增價之意義事實及其原因
自然增價與不勞而獲之關係
自然增價之意義
自然增價之實例
自然增價之原因
第五節 土地稅之標準及其目的
面積法
收穫法
等級法
清冊法
地價法
土地稅之種類
土地原價稅
土地增值稅
土地增值稅之目的
土地增值稅與轉嫁問題
第九章 對於土地法之批評
第一節 土地法之社會立法性及應行商榷之點
法律之社會化
社會化之意義
土地法之社會化
商榷之點
第二節 土地所有權之限制
社會主義的國家
資本主義的國家
共產主義的國家
限制規定之由來
第三節 土地重劃土地徵收與土地使用
土地重劃與土地分配之改善
土地徵收與自耕農創定法
土地使用
第四節 地價稅與土地增值稅
土地稅分四時期
土地稅與社會主義
課稅之分類
稅率之高低
不在地主稅
對於土地增值稅之爭論
第五節 地政機關及土地裁判所
生產機關與職業機關
地政機關之目的
地政機關之組織
土地裁判所之性質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0[1931]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國家圖書館
主題
InfoField
土地問題
中圖分類
InfoField
F311
拼音題名
InfoField
tu di wen ti
載體形態
InfoField
410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3:22, 19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3:22, 19 June 20231,239 × 1,754, 430 pages (18.23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土地問題 (1/1) by 向乃祺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2jh002271,13802; 民國圖書.1; 土地問題)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