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2jh002380-13694 小學教育的理論與實際.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14.61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388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小學教育的理論與實際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曹芻編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小學教育的理論與實際
Publisher
中華書局
Description

分影響中國小學教育的理論、兒童的研究、兒童教育上維護健康的方法、減少靜坐教學的方法、教學上的興趣原理等17章

目錄
荘序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甲 影響中國小學教育之理論
一 盧梭
二 裴斯泰洛齊
三 海爾巴特
四 福祿具爾
五 蒙台梭利
六 杜威
乙 中國初等教育之實際
一 實際之意義
二 近代實際教育之傾向
第二章 兒童之研究
甲 兒童學與教育學
一 教育學須根據兒童學
二 兒童學所與教育學之效果
三 教育中心移向於兒童
乙 兒童之發展
一 兒童之分期
二 兒童分期之評價
丙 兒童身體之發展
一 身體生長之一般現象
二 身長之發達
三 體重之發達
四 頭圍胸圍之發達
五 骨骼之發達
六 筋肉之發達
七 呼吸器之發達
八 心臟之發達
九 脈搏之狀況
十 神經系統之發達
丁 兒童精神之發展
一 何謂精神發達
二 馮特氏精神發達之三原則
三 好奇心之發達
四 模仿之發達
五 遊戲之發達
六 想像之發達
第三章 兒童教育上維護健康之方法
甲 引言
一 本章範圍
二 衛生方法可增進效率
三 健康之方法已為人重視
乙 特殊能力過早發達與健康
一 早熟須特加看護
二 教學時須重視兒童感情氣分及社交傾向
三 教師應記取之原則
丙 退步兒童教學之注意
一 進步遲緩之兒童須予以鼓勵
二 不必着重無關緊要之缺點
丁 發展之障礙
一 常有之特殊障礙
二 防止障礙之方法
三 障礙之特殊原因
戊 家庭學習
已 兒童健康與算術
一 時間長度
二 應避免神經奮激及過分著重
三 算術應自何時開始
庚 用筋肉學習之科目與兒童健康
一 視官
二 位置
三 時間之長短
四 材料
辛 讀法之健康
一 讀法中健康方法之重要
二 讀法應自何時開始
三 時間長度
四 安全之方法
五 讀書之姿勢
六 讀法之材料
壬 結論
第四章 減少靜坐教學之方法
甲 減少靜坐之日課表
一 日課表之衛生
二 舒暢時間
三 適當日課表之證例
四 長時期之體育訓練及遊戲
五 休息與娛樂可增加教學之效率
六 較長之午膳時間
七 校具之注意
乙 減少靜坐之方法
一 對低能兒之試驗
二 學校科目用動的方法教學
三 算術上之例證
四 不拘形式之教學
丙 戶外教學
一 戶外生活之必要
二 戶外最能增進病兒之健康與學習
三 戶外教學須有良好之組織
丁 平常科目用戶外教學之實例
一 地理
二 歷史
三 自然研究
四 公民
五 戶外堂課
第五章 問題法
甲 問題法與其他方法之關係
一 問題
二 設計
三 動機
四 興趣
五 上述四法之應用
乙 問題法之目的結果與範圍
一 發展思想能力
二 機械方法結果與思想方法結果之比較
三 浮泛思想方法與過重推理之危險
丙 問題之特性
一 養成獨立的習慣
二 養成兒童有意義之詢問
三 教師僅為兒童之背境
四 理解記憶之發展
五 延長個人複述時間
丁 問題指定
一 問題指定之用法
二 問題指定之利益
戊 施行問題法不宜急求結果
一 固定性須有伸縮餘地
二 無經驗之學級須多加指導
三 教師必須有思想與組織之能力
四 不可藉口缺乏材料而用舊法
己 地理上之實例
一 四年級鄉土地理
二 用小集鎮之雜貨店為鄉土地理出發點之另一實例
三 五年級之問題
四 氣候可刺激兒童思想
五 慎選材料
庚 算術上之問題
一 算術是否為形式的科目
二 本科之價值在用速練法為主要之方法
三 生活問題
四 日常生活不能有充分之算術應用
五 生活問題補充常課
六 應用算術之生活問題之證例
七 問題須由兒童生活中發生
八 公共問題
辛 歷史上之問題
壬 家事上之問題
癸 問題學習與題目學習
第六章 設計法
甲 設計之特性功用與價值
一 問題與設計之區別
二 供給較廣大之功課指定
三 學校平常作業不必改組但用設計補充之
四 充實課外作業
五 設計對於教育已有之供獻
六 設計在偉大發展中之貢獻
七 兒童設計之重要
八 設計必須與兒童生活有關
乙 特殊科目之設計
一 木工
二 歷史
三 地理
四 自然科之設計
丙 家庭設計
一 家庭生活之教育的價值
二 學校對家庭作業之承認
三 承認家庭作業之方法
丁 組織家庭設計之方法
一 調查
二 此等設計之進行
三 家庭設計之詳例
第七章 動機法
甲 滿足需要
一 滿足需要中之問題
二 充分信賴兒童
三 證以算術
四 書寫之需要
五 語言及作文基於目前之需要
六 兒童讀書之需要
七 如以需要為學習之基礎態度不當呆板
乙 心理的動境可用為動機
一 衛生
二 算術
三 地理
四 木工
丙 本能興趣及遊戲可用為動機
第八章 教學上的興趣原理
甲 興趣為教學之普遍原理
乙 實施要義
一 實際應用之困難
二 教師養成錯誤態度
三 教師不可使興趣與訓育衝突
四 應以兒童知識為基礎
第九章 教學國語之興趣引起法
甲 國語用興趣法教學
一 兒童與韻律語言文字
二 學校作業中之詩歌
三 教育上之價值
乙 作文與文題
一 題目必接近兒童之觀點
二 寫作自然的引起兒童興趣
三 口語練習
四 說故事
丙 文學上之興趣
丁 養成兒童獨立讀書習慣之重要
戊 閱讀興趣之發展
一 讀書嗜好有逐年之生長
二 讀書開始之年
已 學校中文學興趣之發展
一 利用晨會時間
二 學校特定閱讀文學時間乃鼓舞興趣最好之方法
第十章 公眾興趣之利用
甲 可用為動機的興趣之例證
一 社交的興趣
二 兩性對比的興趣
三 研究之興趣
乙 戲劇的興趣
丙 正當使用與不正當使用
一 正當使用之利益
二 不正當使用所得之惡影響
丁 戲劇化的歷史
一 劇本製作之方法
戊 國語與戲劇
已 為娛樂用之戲劇
庚 正當使用與不正當使用之總結
第十一章 自然興趣之發展
甲 自然的準備
一 愛好自然
二 愛好玩具
三 建造
乙 收集的興趣
一 收集之普遍性
丙 自由收集之意義
丁 收集之教育價值
一 秩序訓練之良助
二 道德的價值
三 生活興趣之中心
戊 特殊收集
一 科學的收集
二 郵票收集研究地理
三 教師與兒童為學校陳列品之收集
已 應限制之收集
第十二章 教材之選擇與側重
甲 引言
乙 近代對於教材態度之演進
一 因襲的眼光
二 過分批評的態度
三 近代估價的態度
丙 估價所依據之原則
一 第一原則為生活上之功用
二 每科教學之目標
三 第二原則即在編定教材與方法須與兒童身心生長相符合
四 第三原則教材選擇與側重應按適當之難易排列使兒童學習之
第十三章 國語之選材與估價
甲 國語之功用
一 國語中口語表現最重要之功用即在發展兒童說話之能力
二 國語寫作
三 文學之誦讀
四 功用的國語教材之例證
乙 國語教材之選擇基於兒童之生長
一 若干困難因生長而解決
二 低年級重機械技巧高年級重推理
三 根據兒童生長及功用兩原則國語課程之例證
丙 選擇教材應側重國語最難之點
一 兒童錯誤之研究
二 大部分不充分及不合文法之表現由於少數普通錯誤之練習
三 固定的側重前述說寫之三要素
第十四章 算術拼字及習字教材之選擇
甲 算術
一 功用的價值
二 算術上訓練的價值
三 算術之選材須基於兒童之生長
四 算術教材特殊困難之選擇
乙 拼字
一 拼字之功用
二 及早發展拼字之意識
三 發見寫說錯字別字之人應教學之
四 識字之方法
丙 書寫
一 書寫之功用
二 書寫教學應側重之點
第十五章 個性與社性之平衡
甲 舊式班級教學之缺點
乙 根據社性與個性之改組
丙 個性適應與社會化之教學並無衝突
丁 適應個性教學應考慮之要素
一 個性之複雜與差異
二 避免呆板之作業
三 較多之個別教學的方法可節省浪費
四 較多之個別教學對於兒童之利益
戊 社會化教學之特點
一 社性合作與群性刺激之利益
二 社性之需要如個性然
三 缺乏社性學校實施結果之例證
已 個性適應與社會化教學之關係
第十六章 學校作業適應個別需要之方法
甲 個性研究及使作業適應其需要
一 領袖學校之態度
二 研究個性之方法
乙 個別教學之堂課
一 兒童上課時間之分量
二 為個別兒童及小組之說明及練習
丙 個別教學之功課指定
一 彈性的功課指定
二 適應個別需要之功課指定
丁 使學校必修功課適應個別兒童
一 消除時間要素
二 完成之目標須固定
三 特殊個性之特殊必修
戊 班組之適應
一 升級頻數
二 特殊班
三 為個別作業之特殊時間
己 對於普通學校實施之意見
第十七章 社會化之教學
甲 學校社會化
一 全校之設計
二 學校社會化及博愛精神
三 平常集會或晨會
四 合作及教室溝通之興趣
乙 教室之社會化
一 利用一班之自然利益
二 對團體之忠誠
三 組織一教室
四 一班或一年級之晨會
丙 社會化的上課
一 性質與目的
二 範圍及特殊困難
三 例證
丁 選擇社性價值之教材
一 使課程與地方社會發生關係
戊 家庭與學校密切之聯絡
一 招待參觀人之計畫
二 懇親會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5[1936]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國家圖書館
主題
InfoField
教育理論-小學 小學-教育理論
中圖分類
InfoField
G620
拼音題名
InfoField
xiao xue jiao yu de li lun yu shi ji
載體形態
InfoField
350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3:59, 19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3:59, 19 June 20231,239 × 1,754, 388 pages (14.61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小學教育的理論與實際 (1/1) by 曹芻編 (batch task; nlc:data_416,02jh002380,13694; 民國圖書.1; 小學教育的理論與實際)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