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2jh002595-13443 中國國際法溯源.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12.22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353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中國國際法溯源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陳顧遠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中國國際法溯源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
Description

包括考究中國古代國際法的存在及內容、中國古代國際法的主客體、國際活動和外交使節、國際爭議與國際公斷,以及中國古代平時的邦交、臨時的策略、戰時的法則等

目錄
第一編 總論
第一章 緒言
(一) 中國古代國際法之存在
(甲) 古代國際法之史料
(乙) 古代國際法之適用
(二) 中國古代國際法之內容
(甲) 禮——國際規律
(乙) 信——國際道德
(丙) 敬——國際儀貌
(丁) 義——國際公理
第二章 國際法之主體
(一) 國際法主體之範圍問題
(甲) 周室之國際地位
(乙) 方伯之國際地位
(丙) 諸侯之國際地位
(丁) 附庸之國際地位
(戊) 夷狄之國際地位
(二) 國際法主體之表現問題
(甲) 國家之要素
(乙) 國家之承認
(丙) 國家之存續
(三) 國際法主體之序列問題
(甲) 上國與邦國之序列
(乙) 邦國與邦國之序列
(丙) 同姓與異姓之序列
(丁) 同姓與同姓之序列
(戊) 征伐事件中之序列
第三章 國際法之客體
(一) 關於國境之法律問題
(甲) 國境問題與周室
(乙) 國境問題與諸侯
(丙) 國境問題與大夫
(丁) 國境問題與假道
(戊) 國境問題與地主
(二) 關於疆界之改變問題
(甲) 疆界之損益
(乙) 疆界之標誌
(丙) 疆界之整理
(三) 關于田邑之得喪問題
(甲) 因交換而田邑得喪者
(乙) 因贈與而田邑得喪者
(丙) 因割讓而田邑得喪者
(丁) 因侵服而田邑得喪者
(戊) 因內亂而田邑得喪者
(已) 因民意而田邑得喪者
(庚) 因歸還而田邑得喪者
(辛) 中立地帶與田邑得喪
(壬) 時效觀念與田邑得喪
(四) 關於都城之國際問題
(甲) 諸侯因王室而會城者
(乙) 諸侯因攘夷而會城者
(丙) 諸侯因戰略而會城者
(丁) 諸侯因霸主而會城者
第四章 國際活動與外交使節
(一) 國際活動問題
(甲) 國際活動之原則
乙) 國際活動之機關
(丙) 國際活動之限制
(二) 外交使節問題
(甲) 外交使節之種類
(乙) 外交使節之等級
(丙) 外交使節之信證
(丁) 外交使節之職務
(戊) 外交使節之責任
(已) 外交使節之特權
(三) 外交隨從問題
(甲) 諸侯出境之隨從
(乙) 受命出使之隨從
第五章 國際爭議與國際公斷
(一) 國際爭議之解決
(甲) 和平的息爭手段
(乙) 強硬的息爭手段
(二) 國際公斷之種種
(甲) 訴之種類
(乙) 訴之審理
(丙) 訴之結果
第二編 常時之邦交
第一章 朝覲
(一) 朝之意義
(甲) 朝於天子
(乙) 朝於方伯
(丙) 朝於諸侯
(二) 朝之時期
(甲) 述職之朝
(乙) 即位之朝
(丙) 五年之朝
(丁) 特殊之朝
(三) 朝之法則
(甲) 受朝於廟
(乙) 辨位正等
(丙) 執玉相見
(丁) 享禮為續
(戊) 朝不終禮
(己) 朝須盡禮
(四) 朝之變例
(甲) 攝君來朝
(乙) 君屬來朝
(丙) 狄人來朝
第二章 聘問
(一) 聘之意義
(甲) 諸侯之聘於天子
(乙) 天子之聘於諸侯
(丙) 諸侯之聘於諸侯
(二) 聘之時期
(甲) 例行之聘
(乙) 即位之聘
(丙) 修好之聘
(丁) 特殊之聘
(三) 聘之法則
(甲) 賓有其介
(乙) 主有其擯
(丙) 聘禮執玉
(丁) 聘禮享宴
(戊) 聘須稱禮
(四) 聘之變例
(甲) 王崩不聘
(乙) 國喪不聘
(丙) 聘遭喪亡
(五) 問之種種
第三章 報拜
(一) 報之通例
(甲) 報聘之事例
(乙) 報聘之時期
(丙) 報聘之禮儀
(二) 報之特例
(三) 拜之種種
(甲) 隆重之拜
(乙) 尋常之拜
(丙) 臨時之拜
第四章 告請
(一) 告之事類
(甲) 告喪
(乙) 告變
(丙) 告災
(丁) 告難
(戊) 告勝
(二) 告之法則
(甲) 實告虛告
(乙) 稱名不稱名
(丙) 各種告辭
(丁) 各種告儀
第五章 弔恤
(一) 弔喪之必要
(甲) 周國之喪同軌畢至
(乙) 諸侯之喪同盟應至
(丙) 族國之喪同族須吊
(丁) 〓國之喪雖〓不快
(二) 弔喪之遣使
(甲) 遣使之制
(乙) 吊贈之例
(丙) 奔喪之例
(丁) 會葬之例
(三) 弔喪之禮儀
(甲) 關於吊者
(乙) 關于贈者
(丙) 關於葬者
(四) 吊災之事例
(甲) 禍災之吊
(乙) 圍敗之禬
(丙) 寇亂之恤
(五) 歸粟之事例
(甲) 歸粟之理由
(乙) 歸粟之義務
第三編 臨時之策略
第一章 會同
(一) 會同之意義
(甲) 諸侯會同於天子
(乙) 王臣會同於諸侯
丙) 諸侯會同於諸侯
(二) 會同之種類
(甲) 弭兵之會
(乙) 衣裳之會
(丙) 兵車之會
(三) 會同之範圍
(甲) 霸主領導之會
(乙) 諸侯自集之會
(丙) 兩國相征之會
(四) 會同之組織
(甲) 會之基礎
(乙) 會之貢賦
(丙) 會之紀律
(五) 會同之辦法
(甲) 會之召集
(乙) 會之布置
(丙) 會之儀貌
(六) 會同之定位
(甲) 會而定位之方式
(乙) 會而定位之效力
(七) 會同之變例
(甲) 婦人之與諸侯會
(乙) 大夫之與諸侯會
(丙) 後其會與外其會
第二章 遇離
(一) 遇之意義
(甲) 遇之普通意義
(乙) 遇之要約意義
(丙) 遇之密謀意義
(二) 遇之禮儀
(甲) 遇用冬遇之禮說
(乙) 遇用簡易之禮說
(三) 離之事類
第三章 盟誓
(一) 盟誓之意義
(甲) 諸侯盟於王之會同
(乙) 王臣監臨諸侯之盟
(丙) 諸侯盟於諸侯之間
(丁) 王及其使誓誥諸侯
(戊) 諸侯與諸侯間之誓
(二) 盟誓之價值
(甲) 盟誓成立之價值
(乙) 盟誓存在之價值
(三) 盟誓之時期
(甲) 朝而為盟者
(乙) 聘而為盟者
(丙) 離而為盟者
(丁) 會而為盟者
(戊) 服而為盟者
(已) 敗而為盟者
(庚) 平而為盟者
(四) 盟誓之種類
(甲) 同盟
(乙) 常盟
(丙) 尋盟
(丁) 蒞盟
(戊) 改盟
(已) 補盟
(庚) 復盟
(辛) 要盟
(壬) 請盟
(癸) 乞盟
(子) 喪盟
(五) 盟誓之主體
(甲) 盟主之地位
(乙) 諸侯之為盟
(丙) 大夫之為盟
(丁) 附庸之列盟
(六) 盟誓之禮儀
(甲) 盟壇
乙) 盟牲
(丙) 盟器
(丁) 執耳
(戊) 歃血
(己) 載書
(庚) 告神
(辛) 盟府
(七) 盟誓之變例
(甲) 詐盟
(乙) 背盟
(丙) 不盟
(丁) 後盟
(戊) 逃盟
(己) 竊盟
第四章 質執
(一) 質之事例
(甲) 因結信而為質
(乙) 因復君而為質
(丙) 因討伐而為質
(丁) 因要盟而為質
(戊) 因請師而為質
(二) 執之事例
(甲) 執諸侯
(乙) 執叛逆
(丙) 執行人
(丁) 執同使
第四編 戰時之法則
第一章 征伐侵襲
(一) 關於征之事者
(甲) 征討之意義
(乙) 征討之事例
(二) 關於伐之事者
(甲) 伐之意義
(乙) 伐之原因
(丙) 伐之聯合
(丁) 伐之限制
(三) 關於侵之事者
(甲) 侵之意義
(乙) 侵之事例
(四) 關於襲之事者
(甲) 襲之意義
(乙) 襲之事例
第二章 戰取入滅
(一) 關於戰之事者
(甲) 戰之開始
(乙) 戰之正則
(丙) 戰之奇計
(丁) 戰之圍攻
(戊) 戰之敗潰
(二) 關於取之事者
(甲) 取國
(乙) 取邑
(丙) 取賂
(三) 關於入之事者
(甲) 入之類別
(乙) 入之善惡
(丙) 入之紀律
(丁) 入之戍守
(四) 關於滅之事者
(甲) 同姓問題與滅國
(乙) 會同問題與滅國
(丙) 罪逆問題與滅國
(丁) 靖難問題與滅國
第三章 敵俘諜使
(一) 關於敵之事者
(甲) 交兵之師
(乙) 誘敵之師
(丙) 從軍之人
(丁) 敵國之民
(二) 關於俘之事者
(甲) 俘之得獲
(乙) 俘之待遇
(丙) 俘之獻告
(丁) 俘之勞務
(戊) 俘之釋放
(己) 俘之交換
(庚) 俘之贖取
(三) 關於諜之事者
(甲) 諜之事例
(乙) 諜之處置
(四) 關於使之事者
(甲) 示整之使
(乙) 通命之使
第四章 降成平盟
(一) 關於降服之事者
(甲) 降服之禮儀
(乙) 降服之結果
(二) 關於平成之事者
(甲) 平成之意義
(乙) 平成之期限
(丙) 平成之請求
(丁) 平成之斡旋
(戊) 平成之結果
(三) 關於盟約之事者
(甲) 平後之盟
(乙) 不平之盟
(丙) 城下之盟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3[1934]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國家圖書館
主題
InfoField
法制史
中圖分類
InfoField
D929.2
拼音題名
InfoField
zhong guo guo ji fa su yuan
載體形態
InfoField
333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4:36, 19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4:36, 19 June 20231,239 × 1,754, 353 pages (12.22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中國國際法溯源 (1/1) by 陳顧遠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2jh002595,13443; 民國圖書.1; 中國國際法溯源)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