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2jh002749-14219 中日糾紛與國聯.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29.6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746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中日糾紛與國聯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美〕韋羅貝(W. W. Willoughby)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中日糾紛與國聯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
Description

共2編分29章。從國際法角度研討中日糾紛的歷史與「九一八」後的狀況,國際約章及國聯盟約的效力問題,敘述中日交涉及國聯處理經過等

目錄
第一編
第一章 緒論——日本在滿洲之條約上權利
朴資茅斯(portsmouth)條約
一九○五年之中日條約
日本之他種企圖
日俄密約
二十一條——日本在滿權利之穩固
鄭家屯事件之日本新要求
日本在滿之其他利權
日本要求在滿之特殊利益藍辛石井協定
一九二○年之四國銀行團
華盛頓會議
滿洲之朝鮮人
九國公約
日本與張作霖
第二章 李頓報告書中所述滿洲及引起九一八事變之主要事實
滿洲之地位及其對於中國之重要
李頓報告書所述日本在滿之特殊利益
中日衝突之不可避免
中村事件
中日糾紛當可用和平方法解決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之爆發
第三章 中國根據盟約第十一條以糾紛問題申訴於國聯
九一八事變提起國聯行政院之注意
中國提出本案於國聯
中國以盟約第十一條申訴之理由
不立即依據第十條而申訴之理由
不立即依據第十六條而申訴之理由
不立即依據第十五條而申訴之理由
依據第十一條而申訴之理由
第四章 行政院討論中日之糾紛各關聯問題
行政院之程序
開始討論
本案之聯屬問題
第五章 行政院之討論以迄一九三一年九月三十日議決之採納
日本之辯論
行政院承認美國在糾紛中之關係
行政院小組委員會之產生:五人委員會
行政院對於中日兩國之申請
中國之答覆
日本之答覆
美國之覆文
美國以節略送致日本
大會之關心
行政院繼續討論:日本方面之陳述
中國方面之陳述
錫西爾之發言
討論之繼續:中國請派中立調查團:日本反對
美國此時反對調查團之理由:以日本軍事行動未為日本文治機關所贊同
行政院報告於大會
大會無討論之原因
九月三十日之行政院議決
美國與九月三十日議決案
九月三十日議決案之數種觀察
日本申訴中國之反日行動
中國對此申訴之答覆
日本提出中日間之基本問題
日本在滿洲擴張軍事行動以代撤兵辦法:錦州之轟炸
美國表示開心
中國請早開行政院會議
行政院再度集會:由白里安主席
施博士演說
芳澤之答覆
第六章 美國派遣代表列席行政院會議
請美國派遣代表列席行政院會議之建議
日本之反對
美國代表列席行政院會議之結果
巴黎公約經正式宣言與糾紛有涉
第七章 行政院一九三一年十月二十四日議決案
日本在滿洲軍事行動之繼續擴大
議決案草案提出於行政院
所擬議決案之觀察
中國之意見
日本之對案:基本原則之提出
錫西爾爵士嚴詰日本所提出基本原則之性質
馬德里亞加之陳述
錫西爾爵士再行發言
中國提議將一切條約解釋問題提交公斷或法律手續解決
日本堅拒宣布其基本原則
票決十月二十四日之議決草案
日本宣布其基本原則
白里安駁覆日本之宣言書
日本之答覆白里安
中國之節略
日本與美國往來之文件
中國籌慮保護撤兵區域之辦法:日本拒絕撤退軍隊
第八章 行政院延會期中之事件——一九三一年十月二十四日至十一月十六日
日本截留鹽稅
中國報告行政院日本在滿洲組織傀儡之統治
第九章 行政院巴黎會議
行政院十一月十六日重行集會時遭逢之情勢
行政院重行集議
美國遣派道威斯大使赴巴黎
中國報告行政院日本巳作更進一步之侵略
日本占領齊齊哈爾
日本致行政院之文件
錦州
第十章 行政院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日之議決案
提議設立調查委員團
十二月十日之議決
中國對於議決案之觀察
白里安之意見
美國贊同議決案
行政院十二月十日議決案之評論
行政院各小國發表意見
調查委員團之職權範圍
日本提議組織調查團之蠡測
委員團之組成:其職權範圍
第十一章 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日至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五日行政院休會期內所發生之事件
日本占領錦州
一九三二年一月七日之美國照會:不承認主義之宣布
中國之答覆
日本之答覆
第十二章 行政院第六十六屆會議處理中日之糾紛
顏博士發動討論
佐藤之答辯
顏博士之答辯
李頓調查團之經費
中國依照盟約第十條及第十五條之申訴
彭古之演說
對中日糾紛援用第十五條之法理討論
第十條
第十五條下之程序
上海情勢之嚴重
日本占領哈爾濱
行政院各會員國除中日兩造國外對於日本之申請
關於行政院十二國申請書之意見
日本斷言中國非一有組織的國家
顏博士之駁詞
國務卿史汀生致參議員波拉書
台維斯之聲明
對於日本所述中國地位之觀察
行政院解釋九國公約之資格
滿洲之宣言獨立
中國將爭議轉提國聯大會
行政院第十二次會議日本重申立場
中國之答辯
行政院將爭議移付國聯大會之議決案
行政院嗣後之行動
第十三章 大會討論中日之爭議
中國之說明書
中國致大會之說明書
日本之「解釋書」
中國之反駁
國聯大會開會
日本說明其立場
國聯大會總委員會討論中日爭議
小國之意見
西門代表英國發言要求宣布原則
義大利發言
德國發言
法蘭西發言
愛爾蘭發言
其他小國之意見
南斐洲發言
中日代表結束討論
委派起草委員會及其工作
三月十一日之大會議決案
日本對於該議決案意見
十九國委員會之設立
美國贊成三月十一日之議決案
大會所得結果之估計
日本始終懷疑大會之權能
第十四章 日本攻擊上海
上海之租界
上海暴行之爆發
日本提出要求
租界當局宣布「戒嚴狀態」
中國屈服於日本哀的美敦書
日本仍取軍事行動暨戰爭之發生
上海情勢提出於國聯行政院
美國之聲明
日本之答覆
英國代美國發言
嗣後之發展及討論
領事委員團之第二次報告與日本之答覆
日本轟炸中國水災收容所
日本之另一哀的美敦書
中國否認十九路軍之共產性質
中國再行急請行政院行動
行政院主席申請日本緩和其行動
領事委員團之第三次報告
行政院提議在上海召集會議
英代表報告行政院美國贊同此項計劃並將合作
中日二國之接受
日本繼續戰鬥行為
大會討論上海情勢
大會總委員會討論上海情勢
議決草案之辯論
議決之通過
總委員會討論中日糾紛
美國允在上海合作
上海會議
停戰協定之成立
十九國委員會致國聯大會之報告書:停戰協定
國聯大會關於採取該報告書之議決草案
國聯大會通過議決案中日兩國之意見
上海協定之最後簽字
對於上海事件之一般意見
日本攻擊上海之原因
第十五章 「滿洲國」之建立
李頓調查團之觀測
不承認「滿洲國」
日本之承認「滿洲國」及日「滿」協定
一九三二年八月二十五日內田伯爵之演說
中國外交部長羅文干博士之答覆
國聯與「滿洲國」:中國之說帖
中國向日本抗議
中國向國聯抗議
第十六章 李頓報告書
行政院處理調查團報告書之權限
李頓報告書之概論
一般事實:報告書第一第二及第三章:中國之地位
中國之民族主義
共產主義
中日關係
滿洲
中日在滿洲之衝突
中村事件
中日爭議和平解決之可能
九月十八日夜之事件
其後之事件:轟炸錦州
土匪活動
中日在滿洲之經濟利益
解決之原則及條件
調查團向行政院之建議
日本政府對李頓報告書之意見
第十七章 李頓報告書與國聯行政院
中國意見
日本再次表示之意見
顧博士之答辯
詢問調查團有無賡續陳述
繼續討論
行政院其他會員對於李頓報告書未有總論
李頓報告書經行政院轉遞大會
中國對日本意見書之評論
日本之別解
第十八章 大會與糾紛
中國開始討論
日本發言
諸小國再表示意見
法蘭西演說
英國演詞
義大利演說
德國演說
他國演說
中國演說
日本演說
十二月九日議決案通過
特別委員會進行雙方調解:起草兩議決案
特別委員會之理由書
特別委員會放棄調解之企圖:準備按盟約第十五條第四段起草報告
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大會通過之報告書
日本評論此項提出之報告書
大會簡單討論報告書
中國接受(報告書)
日方對報告書之批評與否認
餘論
採納報告書
日本代表團宣言並退出大會會議廳
中國之結論
日本依據盟約第十五條第五段所發布之說明書
美國接納大會報告書
蘇俄之答覆
第十九章 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五年遠東情勢之發展
日本占領山海關
日軍占領熱河並宣布其為「滿洲國」之一部分
日本退出國聯
塘沽停戰協定
國聯對於中日糾紛之實際停止討論
第二十章 不承認原則及其效用
實行不承認原則
鴉片與「滿洲國」
中「滿」郵政海關通車之關係
出售中東路
薩爾瓦多承認「滿洲國」
第二編
第二十一章 日本已否從事戰爭
日本之自辯
中日是否已有戰爭
根據盟約意義日本已否從事戰爭
大廈谷戰爭
第二十二章 巴黎非戰公約中日糾紛中關於自衛權之運用
第二十三章 自衛權辯護之詳察
自衛與盟約
第二十四章 日本與盟約第十條
中國與盟約第十條
日本與華盛頓九國公約
第二十五章 日本對其行動之自辯所引起之國際反響——各項努力以擴張和約之範圍及確定「侵略」之解釋為目的者
美國干涉主義之發展
擴張巴黎公約:廢止施用「強力」之詞
侵略定義草案:潘立蒂報告
一九三四年匈國京城國際法學會議決:解釋巴黎條約
第二十六章 日本退出國聯
第二十七章 中國之抵貨運動
日本之指責
中國之答覆
李頓調查團對於抵貨運動之所見
中國抵貨運動在國際公法上是否為合法之結論
第二十八章 日本之門羅主義
藍辛石井換文
日本之門羅主義
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七日日本之聲明
言論界對於日本聲明之反響
他國政府對於日本聲明之反響
日本主義與美國門羅主義之比較
美國對於門羅主義問題之關係
日本之門羅主義
英國之「門羅主義」
第二十九章 結論
附錄
一 國際聯合會盟約
二 華盛頓九國條約
三 巴黎和平公約
四 國聯特別大會關於中日爭議之報告書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6[1937]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國家圖書館
主題
InfoField
九·一八事變(1931)-國際聯盟
中圖分類
InfoField
K264.2 D829.12
拼音題名
InfoField
zhong ri jiu fen yu guo lian
載體形態
InfoField
[38],704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5:08, 19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5:08, 19 June 20231,239 × 1,754, 746 pages (29.6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中日糾紛與國聯 (1/1) by (美)韋羅貝(W. W. Willoughby)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2jh002749,14219; 民國圖書.1; 中日糾紛與國聯)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