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2jh004193-13996 歷史哲學.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36.05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798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歷史哲學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德〕黑格爾(Georg Friedrich Hegel)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歷史哲學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
Description

全書分為緒論(論述研究歷史的各種方法)、歷史之地理的基礎(主要考察自然加於歷史發展的影響)、歷史記載的區分(內分東方世界、希臘世界、羅馬世界、日爾曼世界4部)三大部分

目錄
(一) 漢譯者序
(二) 英譯者弁言
(三) 干斯博士為原書第一版所作序
(四) 查理黑格爾博士為原書第二版所作序
緒論 研究歷史的各種方法原始的反省的與哲學的
ⅰ 原始的歷史
希羅多德斯修昔的底斯色諾芬該撒基察第泥
ⅱ 反省的歷史
(1) 普遍的歷史
李維帶奧多剌斯·西科勒斯約翰·米勒
(2) 實驗的歷史
(3) 批判的歷史
現代之日爾曼的方法
(4) 生活與思想各專門部分的歷史
藝術法律與宗教
ⅲ 哲學的歷史
理性為宇宙之無限的材料與無限的形成力。
亞拿薩哥拉斯所謂「理性」主宰世界之說。
世界的使命或最後之因。
歷史為精神的發展或其理想的實現。
(1) 精神本性之各種抽象的特徵
精神為物質之對照
自己包含的生存,其根本的特徵即是「自由」
理會「人類精神」之不可分離的「自由」所經歷的前後各時期東方世界僅知一為自由的希臘人與羅馬人知道少數自由的日爾曼各民族受了基督教的影響,知道全體是自由。世界的最後之因便是由「精神」認識牠自己的自由。
(2) 這種意識所由發展的手段
人類的活動,本來為各種欲望與激情所鼓動,但亦有各種高等的原則隱伏其中者,其結果為「國家」。在國家之內,各項普遍的原則,與主觀的及特殊的原則相諧和了,而各個人之激情造成了法律與政治秩序之種種約束。
「偉大人物」為那些政治組織的首創者,這種「和諧」即在那些政治組織中實現了。判斷「偉大人物」應取的標準。英雄與僕役。「理性」的狡猾。宗教與道德之要求為絕對的。各種理想,在何種情形下可得實現。真正的「理想」,即「理性」的理想常傾向於實物牠自己。
(3) 「歷史」各過程所應達到的目標
即「客觀的意志」與「主觀的意志」在「國家」內的結合。「國家的觀念」
其抽象的基礎屬於「法理哲學」或「權利哲學」之範圍。謬見的辟除
說明人類在純屬自然的狀態里是不自由的。大家長制原則並非政府之唯一合法的基礎。而祗是一種過渡的基礎。一個合法的政府並不必需全國各份子的同意。何種政體最佳的問題。一個國家的政體非細心抉擇的結果,而是民族精神的產物。政府各階段
「原始的君主政治」,「貴族政治」,「民主政治」,及「立憲君主」。各種政治的定性。宗教藝術哲學三者與國家的連繫。世界歷史的路線自然發展與精神發展的對比。歷史顯出「自由」意識的各階段形態「黃金時代」的寓言。希藶格的理論。東方學術的研究為這種謬見所促進。「歷史」的各種根本條件
法律的組織與政治的組織間之密切關係及歷史的文學之發生。印度與中國在這方面的差異。有史以前時期——各民族與語方的生長。「自由的觀念」之辨證法的本性。經驗上的駁議。「理性」與「悟性」。民族精神在詩歌哲學等等方面顯出的區別之忽略。「歷史」之初視的形態——人事的變遷靡恆——輪迴之說——不死之鳥。「精神」的特徵為活動
各民族乃由牠們的事業所造成,以英格蘭之例為證
各民族的興盛衰亡。克羅洛斯與薛鳥斯「精神」的開展超過了每一個相續的民族之範圍而使該民族歸於淘汰
歷史之地理的基礎
自然加於歷史發展的影響不應估量太高亦不應太低。溫帶為「歷史」的真正舞台。世界劃分為舊與新
澳大利亞洲在物質方面未成熟
南亞美利加洲在特質上與心理上均屬低劣。現代的移民與中古世紀類同之例子。南美與北美
天主教與耶穌新教。清教徒殖民與實業狀況加於美國性格上的影響
宗教派別的繁多。團結一致的政治組織之必要在北美洲並未感到。美國與各領國的關係異於美國與歐洲各國的關係。
美洲無論其為「過去」之回聲或「未來」之領域對於「歷史哲學」均少干係。舊世界;牠伏自古代的限制。地中海,世界歷史的中心地點。各種特殊的地理特徵:
(1) 高地——蒙古,阿剌伯沙漠等地;
(2) 平原流域——中國、印度、巴比倫、埃及;多數偉大的王國曾在這些地方發生;
(3) 海岸地——海之影響。依照地理的特徵劃分舊世界為三部如次:
ⅰ 阿非利加洲
(1) 阿非利加本部;
(2) 歐屬阿非利加——北方的海岸地;
(3) 尼羅河的平原流哉,與亞細亞相連。
阿非利加人的性格的典型。巫術與咒物拜物教。死者之崇拜
輕視人道
暴虐與人相食。奴隸制度。阿非利加人的政治情形。作戰時之如痴如狂。阿非利加人性格上表演的純屬自然的狀態為一種絕對不公平的狀態
阿非利加猶未入「歷史」之門,今後不復置論。
ⅱ 亞細亞洲
西比利亞不屬於「歷史」的範圍,毋庸提起。
(1) 亞細亞中部高原;
(2) 中國、印度之平原流域,底格里斯與幼發拉底斯流域等等地方;
(3) 近亞細亞——敘利亞,小亞細亞等地為上述這些地理特徵的混合。
ⅲ 歐羅巴洲
地理的形態不及阿非利加與亞細亞的顯著。
(1) 南歐——希臘,意大利,法蘭西東南部等等;
(2) 中歐——法蘭西日爾曼與英格蘭;
(3) 歐洲東北各國——波蘭,俄羅斯各斯拉夫王國。
歷史紀載的區分
緒言
「歷史」的路線可以「光明」的路線為其象徵。始自東方
「自由」意識之逐漸展開。各東方帝國。韃靼征騎的侵略
中國,印度等平凡的帝國
「光明」的波斯帝國
過渡至於希臘。希臘為美的自由之王國
歷史的少年時代而羅馬則為歷史的成年時代。人格之各項要求取得了正式的承認。
羅馬加於個人的與民族的精神之壓迫。基督教與日爾曼世界
回回教。教會
牠的腐敗
「理性」的理想在世俗的生活里實現了
「精神」的解放。
第一部 東方世界
東方世界的原則,在「道德」方面為「實體的」,「規定的」。
政府僅為具有強迫人民的特權之機關。「歷史」始於中國及蒙古人
神權專制政治之領域。
印度。波斯
這個帝國的象徵為「光明」。敘利亞與猶太。埃及
過渡至於希臘。
第一節 中國
中華帝國所根據的原則之實體性。中國傳說與紀載的古老
各種經籍。人口
完備的政治組織。伏羲氏
相傳為中國文明的始祖
各朝代與建都之地。秦始皇帝
築長城與焚書。韃靼人滿清朝代。中國政治與社會生活的精神
「家庭」的原則為中國的原則。各項相對的主務由法律加以嚴格的執行。子賢歸功於父
「祠堂」。皇帝為大家長
宗教,學術以及政府方面之最高權威
但皇帝的意志受制於各種古昔的箴規
皇子的教育。帝國的行政文武官員
科舉
玉嬌李。御史
他們守正不阿,恪盡職責的實例。皇帝為帝國之活潑的靈魂。法律
臣民被視為孩提
刑罰多為體刑
糾正的而非報復的。違犯倫常方面各種相對的義務後受到嚴厲的刑罰
故犯與偶犯無所分別:是為英人與中國間一種爭執之源。以自殺為報復的手段
農奴制度。中國人之非常不道德
佛教視上帝為純粹無物。中國政體的宗教方面
皇帝與宗教的關係
天主教內關於上帝漢譯名詞的爭議。神靈
和尚。中國學術。文字不同於語言
萊布尼茲以為此種不同有其利益的意見。這種制度對於知識進展的障礙
中國歷史,法律,倫理學與哲學。數學,物理學與天文
印刷術的發明。中國書,法五金製造等法
中國人性格的大概。
第二節 印度
印度為狂想與感覺的境地與中國相反。印度表現「精神」在夢寐的狀態中
比擬於女性美之形態。印度泛神主義
為想像方面的而非思想方面的
有限生存之神化。印度對於世界歷史之外延的關係
梵文。印度為征服者之寵地亞歷山大
英國人的勝利
地形上的區分。政治生活
各階層。中性婆羅摩;波羅門瑜珈。宗教的自殺。婆羅門人為天生的現世神祗。婆羅門人應守的戒律。婆羅門人的尊嚴與特權。英國人徵募土著軍隊時所遭的困難。地產方面的權利不易確定
印人逃避英人所課的地稅。印度神話學。中性婆羅摩為思想之純粹的統一。亦可稱為不複雜的生存方面之上帝
類似佛教。顯身(avatars)
毗濕奴濕波與摩訶提婆
印度教之感官的方面。印度性格之所以為不道德。藝術與學術
知識文化與學術造就之過高的估價。四吠陀經,兩大史詩羅摩衍那與摩訶波羅達
梵文聖詩富蘭那(puranas)與瑪奴法典。印度國家。正當說來印度人之中無歷史的存在。想像與事實的混淆。錯謬的紀年與世紀考
科爾布魯克的研究。婆羅門人向威爾福特大佐行使的詐欺
超日王與訶利陀沙歐羅巴人所發現的印度
並非從一種高等政治狀態墮落下來。印度人性格的大概。
第二節續 印度——佛教
佛教與印度各種概念的差別。佛教補充了中國原則精神方面的不足。佛教的分析
牠的主要概念與輪迴說之連繫。抽象的神明顯身於逝世的先師
佛陀,高塔馬,與佛
又顯身於大喇嘛。三位喇嘛
這樣的個人並非崇拜的對象,而是崇拜他賦形所代表的那個原則。喇嘛的教育與個人性格沙門。政府由宰相所主持。
第三節 波斯
近亞細亞各民族屬於高加索種。比較近似歐羅巴人。波斯人為第一個世界歷史民族。柴拉塞斯都剌與「光明」的原則。那個原則的說明。地形方面的區分。
第一章 矰達民族
矰達經籍
古波剌斯人的宗教經典。翁克提爾的研究
大夏大概是矰達民族的原來位址。柴拉塞斯教剌的學說。「光明」與「黑暗」
奧茲馬德與阿立曼雜蘭
亞克倫(zeruame-akerene)道德的規定。儀式的規定。居魯士與基德斯河。
第二章 亞述人巴比倫人,米太人,與波斯人
這些民族內財富,奢靡與商業的元素。沙拉麥。伊蘭與都蘭之爭
歷史事實的歪曲。巴比倫。米太人
美齋神,與矰達宗教有密節的連繫
亞述巴比倫帝國。波斯人
居魯士
呂底亞與希臘殖民地。
第三章 波斯帝國及其各部
波斯帝國包括上述三種地理的因素
波斯與米太的高地,幼發拉底斯,底格里斯與尼羅河的平原流域及敘利亞與腓尼基的海岸地。波斯人。他們行軍的游牧性質。波斯的貴族,宮廷與政體。敘利亞與閃族西亞細亞。敘利亞的與腓尼基的文化,商業與發明。敘利亞弗里幾亞等地的偶像崇拜
「自然」之普遍權力,阿斯泰德。息柏利或岱雅那之崇拜。宗教約束的鬆弛。腓尼基人
赫邱利在推羅受崇拜
關於赫邱利各項神話的真義。阿多尼斯。痛楚為崇拜一個因素。猶太,猶太的上帝觀念。「精神」與「自然」相對待。猶太立場之種種利弊。埃及。波斯帝國各元素的結合
獅身女首怪。埃及為神異之地
希羅多德斯,曼涅托。楊格與宋坡弄對於形書文字的控討。歷史。埃及人的精神。階層的區分
不如印度人區分之嚴。埃及之風俗;法律,科學的與實際的技巧。下層各階級對於政治不感興趣。宗教
太陽與尼羅河所決定的自然現象。
奧賽烈司,太陽,尼羅河;埃西神即大地
與人生相平行。相互的印象主義
埃及的里梅斯神即阿紐比斯為埃及神統之精神的方面。宗教以動物崇拜為主
牲畜的崇拜或許包含一種比較「天堂聖餅」之說更為可知的信條。亞匹斯。埃及之造像藝術過渡至於希臘之造像藝術,前者用牧畜之首級與面具,例如阿紐比斯則用狗的首級,藉此具體的表示。埃及精神自擬的問題。圖形文字
地下墳墓
金字塔
死者之境。埃及人首先想到靈魂為不朽
輪迴之說。善視死者遺體乃信仰不朽的後果
木乃伊。對於死者的裁判
埃及人視死亡為促人享受生命。人與神結合於某種象徵的表象之中
埃及性格顯出的各種驚人的對照之大概
希羅多德斯的埃及故事,與天方夜譚相似,天方夜譚有一部分或出自埃及
罕默氏抱此見解。過渡至希臘世界。埃及人比較希臘人,乃童年時代與青年時代之對照。舍易斯與德爾斐兩地銘刻的比較
厄狄帕斯與獅身女首怪。埃及至希臘之歷史的過渡假手于波斯帝國之覆滅
各大帝國的衰亡
主張長久而反對短暫的偏見。波斯帝國及其屬部特性的大概。
第二部 希臘世界
希臘人彷佛我們自家人
「精神」之真實的更生。荷馬,阿溪里斯,亞歷山大
希臘歷史中的三個時期
生長與波斯人之爭戰衰落。
第一節 希臘精神之元素
希臘精神的特色
希臘地理的特點。希臘人為一混合種族希臘人口淵源所自的各種族。海之影響
海盜情形
邁諾斯。希臘文明的濫觴與外邦人民的移入有關。外來人民創立的國家。棲克洛普斯丹內阿斯卡德馬斯
賽克洛普斯的炮台。希臘最古時期的王政及國王與臣民的關係。推來戰爭。王室的覆滅
悲劇中演員與唱班的地位,類似希臘初期歷史中,國王與臣民的地位。希臘城市的興起
殖民。希臘各種地形特徵對於其人民在文化上的影響
希臘自然崇拜的特殊性質。希臘對於自然的見解。文藝女神的源起。神諭
德爾斐的女尼特洛福尼阿的山洞。希臘各種神話概念源出外國或本土的問題。各種神秘
希臘精神的元素之略述
希臘的性格是「美」所制約的個性。「藝術」之哲學的意義。
第二節 審美條件下的個性之各形態
第一章 藝術之主觀的作品
「自然」適應於效用與裝飾之目的。人體本身的發展,以之為「靈魂」的機關,及美的表現的媒介。奧林匹亞及其他公共遊戲。此類遊戲之哲學的意義。
第二章 藝術之客觀的作品
希臘神祗為客觀上美麗的個體。泰坦神族的推翻
其哲學的意義。新神族對於自然界各種權力的關係。自「感官界」進步至「精神界」
希臘的神明並非抽象觀念。希臘神話學中的偶然的元素
地方神祗。各種「神秘」之合理的估計。希臘神話學中的人神同形說並非褻讀,適得其反
基督教的上帝概念唯其更趨於人神同形故而更為適當。希臘與基督教雙方神祗顯形之區別。命運與神諭。
第三章 藝術之政治的作品
民主政治適合於希臘人當時的發展程度。七賢為實際政治家。薩琅
雅典的民主政治。孟德斯鳩對於民主政治的按語。希臘人視「法律」為慣常的道德。一種民主政體欲求健全的發展,必須有「固有的客觀的道德」。希臘人的愛國情調
並非對於抽象的原則之一種熱誠。詭辯家介紹了主觀的反省遂促成了民族生活的衰微。當希臘盛世偉人為立法家與政治家每獲人民的信心
希臘的民主政治與神諭相連。奴隸制度為希臘政體的另一特色
民主政體用於小邦
常用於規模不大的單獨城市
法蘭西的民主政治不成為富於生氣與具體的統一,而只是一個「紙世界」而已。與波斯人的戰爭。這番鬥爭的概觀。希臘人的凱旋及其不朽的價值
雅典與斯巴達。雅典。混血的人口
薩琅的憲法
庇士特拉妥民主原則的進展
柏里克理斯。雅典城中個人性格得以自由發展,結果造成一種高貴的智慧的與藝術的發展。柏里克理斯的葬事演說。斯巴達。牠的發展初期與雅典歷史的初期大不相同。多利亞人的入侵
農奴的平定。來喀古士的憲法。斯巴達文化的缺點
希臘精神的立足點。伯羅奔尼撒斯戰爭。希臘各國的孤立。雅典的霸權
雅典與斯巴達的鬥爭。斯巴達的暴政
底比斯一時的霸權
底比斯性格上的特徵為主觀性。希臘世界腐敗的原因。詭辯派。蘇格拉底為道德的發明人
成立了一個外於實在世界的理想世界。蘇格拉底的伏誅與希臘世界腐敗的關係。亞理斯多芬
雅典的衰亡與斯巴達的衰亡互相對照。馬其頓帝國德爾斐的亞普羅神所受的褻讀使希臘統一之最後的支持為之消滅
腓力成立了一個真正有權威的王權政治。亞歷山大所承繼的各種利益。他的教育
遠征東方
早夭
他的帝國之廣大與重要。亞歷山大利來城為學問與藝術的中心地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結合之點。
第三節 希臘精神的衰落
智慧的活力仍相當在雅典保持着
希臘各國與外國的關係
阿奇安聯盟
亞奇斯與克利奧米泥,亞拉圖與菲羅皮門諸人挽救希臘之企圖。與羅馬人的接觸。
第三部 羅馬世界
拿破崙的觀察「政治為命運」羅馬世界乃厭服的「命運」旨在毀滅各國與各人中間的一切具體的生活,驅使靈魂託庇於基督教所提供的超感官世界。抽象的人格
羅馬所規定的個人的法律權利
羅馬政治世界的普通形態治羅馬史者有歷史家,語言學家與法理學家
羅馬的位址
意大利的首都問題曾經拿破崙在其回憶錄中加以討論。意大利沒有天然的統一。羅馬歷史的分期。
第一節 羅馬開國至第二次普尼克戰爭
第一章 羅馬精神的元素
羅馬的始建綸繆拉斯
國家之人為的基礎。貴族階級與平民階級
關於他們的各種債務與法律。羅馬人在家庭關係方面的粗暴。婚姻與妻婦的地位。羅馬公民嚴格從屬於國家及其習慣之下。平庸的生活為羅馬世界的特色
伊特剌斯坎藝術之平淡的性質。實體法的發展我們當歸功於羅馬人。羅馬人的神話概念須與希臘人者分別清楚。羅馬宗教以神秘為特色
各種宗教儀式的數目與瑣屑
聖禮。羅馬宗教的私圖性質。各種平凡的效用主義的神明恰與希臘人自由與美麗的概念兩相對照。「土星節」(亦稱「行樂日」)
採用希臘的神祗
冷淡地用之於羅馬詩歌之中。羅馬人的公共遊藝
人民通常僅居於旁觀之列
公共表演的殘酷不仁。羅馬宗教以迷信與私圖為主要的特徵。宗教被用以達到貴族階級的目的
全國並無團體一致的融和的生氣,像希臘城市國家中的一樣
每一「族」嚴格保持着牠的特點。
第二章 第二次普尼克戰爭以前的羅馬歷史
羅馬歷史的第一時期
國王。國王為貴族階級所逐
執政官
貴族階級與平民之爭。農法。內爭的興奮轉入外戰之途。
羅馬軍隊與希臘軍隊的比較羅馬權力統治的逐漸拓展。
第二節 第二次普尼克戰爭迄至皇帝當政時期
迦太基的權力
漢尼拔。馬其頓的征服
安泰奧卡斯
迦太基與科林斯的顛覆
西庇阿人。戰爭的興奮既終,羅馬人並無藝術或智慧的積蓄足資擺遣。被征服各省的處置
羅馬城中奢侈淫佚之加甚。阿達拉的遣產
革拉古兄弟。朱估他
密司立對提
薩拉
美立阿斯與辛拿
奴隸戰爭。偉大的個人如今出現於羅馬政治生活之舞台,如同希臘衰亡時期一樣
龐培與凱撒
後者的勝利。保全共和政體的不可能
西塞錄與伽圖的短見。凱撒的性格與成就
空想者的幻覺促成了他的暗殺。奧古斯都的崛起。革命經再度重演以後即為人們所許可
拿破崙與波旁王室。
第三節
第一章 皇帝專政時期
統治者與臣民的地位
統治者為軍隊所擁戴的絕對專制君主,而臣民則由純粹法律的關系所結合,毫無具體的與和睦的利害關切。皇帝個人的性格對於帝國並不重要。私有權利的承認為這種絕對專制政治的結果
政體分化為其構成的各原子。公共的與政治的事業已失卻興趣,人們返歸於無聊的感官享受或是哲學化的漠不歸心
斯多噶派,伊壁鳩魯派與懷疑派哲學之盛極一時。
第二章 基督教
凱撒創始了現代世界之「實在的」方面:現代世界之精神的與內在的生存則在奧古斯都之下展開
羅馬帝國的橫暴專制開了基督教之門路。希臘羅馬與基督教各階段之自我意識。羅馬的專制政治,予「世界」以紀律訓練
訓練的涵義。道德的內省為猶太世界的特色
聖詩與各先知
聖經敘述亞當與夏娃墮落塵凡一段文字中「知識」與「罪惡」的連繫。猶太人既失卻了國家與一切世間的善,於是猶太精神不得不僅在上帝里求安慰
上帝在基督教中被認為純粹的「精神」。三位一體。上帝顯身於基督之充分意義
此與喇嘛概念及其他相同概念劃然有別。奇蹟
「教會」的形成
基督自己的教訓。這種教訓關於世俗的利益與關係之爭辯的形態
這種革命的言辭只有在福音中可以看到。教會的原起
早期基督教對於羅馬帝國的關係。基督教理論與當時哲學的連繫
「西方」創始的抽象的上帝觀念與「東方」特有的各種具體的與想像的概念之結合
亞歷山大利亞
淮羅。亞歷山大利亞人企圖使異教成為合理化;淮羅與基督教作家企圖使舊約敘述部分成為精神化。尼斯會議解決了教義
教會之內在的與外在的形態
宗教組織的發生。宗教的王國與精神的王國之區別。人類尊嚴的認識基督教的結果
奴隸制度與基督教不合
純屬習俗的道德之廢除
神諭不復受人重視。世俗的生活之吸收基督教原則僅系時間問題
「宗教」與「世界」不一定互相反對
「合理的自由」為宗教界與世俗界的諧和
這種諧和乃日爾曼民族的使命。
第三章 拜占庭帝國
基督教的進程
羅馬帝國的分裂。羅馬權力在西部的沒落
東帝國與西帝國的對照。基督教在拜占庭帝國內的抽象的紹述無制止犯罪之力。君士坦丁堡城中激烈流備的宗教鬥爭
引證格列高里·拉象仁之言。神像崇拜
迄至土耳其人征服君士坦丁堡止之拜占庭歷史形態。
第四部 日爾曼世界
日爾曼精神為現代世界的精神
日爾曼民族命定為基督教原則之擔負者
日爾曼的發展與希臘及羅馬的發展對照。基督教世界為一完成的世界
根據這件事實而將現代世界劃分為各個歷史時期
古日爾曼人的宗教對於該民族影響不深:塔西佗稱日爾曼人為「無神民族」。日爾曼人接觸了一種充分發展的教會的與世俗的文化
日爾曼世界分明為羅馬世界之繼續
但有一種新精神使他們特出
教會與國家對立的演進
日爾曼世界分為三個時期
(一) 從日爾曼人出現於羅馬帝國之時迄至查理曼大帝
(二) 教會與國家衝突時期
(三) 「世俗性」意識到牠的真實的道德的價值,與「合理的自由」告成的時期,即自「宗教改革」迄至我們現代。日爾曼世界為先前各時期之重複
與波斯,希臘及羅馬世界的比較。
第一節 基督教日爾曼世界的元素
第一章 各野蠻民族的遷徒
個人的自由為古日爾曼人之一種特徵
侵入羅馬世界的原因。條頓諸大族之雙重的狀況
日爾曼人的各部落
歐羅巴的羅馬民族與日爾曼民族
前者包括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與法蘭西,後者則為日爾曼本土,斯坎迭那維亞與英格蘭。斯拉夫人
他們的移入及對於歐洲的關係
尚未顯現為「理性」之獨立的形態,未來如何姑不具論
日爾曼民族的特性為「心」(gemuth)
「心」與性格有別。他們的定性之出現於基督教者。古日爾曼人的宗教
道德的性調缺少深刻。各種自由的聯盟以忠義為團結的因素
政治的關係並不建築於各種普遍的原則,而分裂為諸多私有的權利與義務。暴戾的激情在日爾曼世界初期未受宗教的節制
從世俗的縱恣過渡至於宗教的熱誠與遁世。
第二章 回回教
全神貫注於一個觀念為回回教的特色
為日爾曼世界特有的那種四分五裂的特殊性之兩極的與補充的對方。回回教與他種信仰的比較
阿剌伯人信仰與軍力之原始與進展。回教徒的宗教狂熱
宗教與恐怖為回回教的原則可以比諸羅伯斯庇爾之自由與恐怖
回教徒政治組織的不穩固。他們的藝術與學問發生之速。阿剌伯人的革命
歐羅巴與薩拉森人的鬥爭
哥德的「divan」
第三章 查理曼的帝國
法蘭克帝國的政體
封建制度
「宮廷長官」的崛起。丕平。查理曼
他的帝國幅員之廣
組織之完備。司法行政
教會事務
帝國會議。查理曼締造的政治組織不穩固之原因。
第二節 中古世紀
操縱着中古世紀命運的無限虛偽所捉成的種種反動。
(一) 各特殊的民族對於法蘭克帝國普遍的主權之反動。
(二) 個人對於法律的權威之反動
(三) 精神的元素對於現狀之反動。十字軍為中古世紀的最高峰。
第一章 封建制度與教會政治
(三) 第一種反動
法蘭西人與日爾曼人的分離
意大利與勃艮第王國。諾曼人之入侵英格蘭,法蘭西與日爾曼。馬札兒人與薩拉森人的侵略
查理曼成立的軍事組織之無效率。第二種反動
領略法律秩序利益的能力尚未養成
強有力的個人所給予的保護
「領主」與「從臣」皇帝的尊嚴為一空名
國家分裂為若干小邦。羽格·卡佩
他的權力之性質
法蘭西分裂為若干公爵區與侯爵區
英格蘭為諾曼第公爵威簾所征服。日爾曼與意大利的情形
「公理」消聲匿跡於個人的「強權」之前。第三種反動
「普遍性」對於「實在世界」分裂為特殊性而起之反動
大率為「教會」所提倡。十一世紀時代預料「世界」將告結束
教會事務。格列高里七世厲行教會人員之獨身生活反對教職買賣。教會權力的增加
「上帝之休戰」。教會內之精神元素
彌撒的設計。普通人民與僧侶階級。「聖哲」的調和。精神界與世俗界之虛偽的分離。獨身生活,宗教的安貧,與服從盲目的信條系違反真實的道德。中古世紀之教會與國家陷於各種矛盾之中
現代歌頌中古世紀之謬。封建制度的生長,與世俗化的教會權力的生長同時並進
建築藝術的興起
海上商業的繁榮
學術之盛
城市的日臻重要。城市社會中「自由」漸見恢復
防守的組織
基爾特的形成。各城市與貴族間的爭鬥,以及內部的黨派。皇帝與各城市又教會之爭
但丁
霍亨斯陶芬皇室與教皇權力
爭執的終止。
第二章 十字軍諸役
十字軍動機的分析
遠征的經過與結果。十字軍之精神的結果。西班牙人與穆耳人之戰爭,對亞爾比派舉行之十字軍役。教會權力在十字軍諸役中臻於極點,但因軍役的失敗,教會權力亦致削弱。僧侶的與武士的宗派,其「精神的」意義。學術
煩瑣派哲學
智慧方面的鈎心鬥角。
第三章 從封建政治過渡到君主政治
從封建轉入君主之各種過渡方式。日爾曼狀況
各族的聯盟。農民結社
火藥的發明
及於文明的結果。意大利
封建權力為各君主所減削
馬基雅弗利的「君主論」法蘭西
國王權力的增加
各級大會的召集。英格蘭
大憲章
下議院。對於教皇權力的反抗
布里西加的安諾德,威克里夫與胡司。教會與農奴制度之紀律上的影響
結果
藝術與科學使中古世紀告一段落
宗教的藝術及其精神的涵義古代的研考。希臘文藝研究的復興系由東羅馬帝國滅亡所引起
新觀念世界的開放
印刷術。取道好望角至印度的路線,以及美洲的發現。
第三節 現代
日爾曼世界的第三時期
「精神」開始意識到牠的「自由」。
(一) 「宗教改革」
(二) 其直接造成的局面;
(三) 上世紀末葉迄至今日的時期。
第一章 宗教改革
第一章 「宗教改革」為教會腐化的結果;但這種腐化非偶然的現象
牠從教會最內在的深處對於感官與物質界之崇奉而發生。路德對於「信仰」的理論。他對於「聖餐物」的見解
比較接近天主教會而非喀爾文教會
「主觀的感情」與「額觀的真理」同樣被路德教會視為得救的必要條件。自由精神的旌旗
「宗教改革」的精義即謂人類命定為自由的。路德見地之日漸拓展
否認教會的權威
路德的聖經譯本對於日爾曼人有無限的價值
聖經為一本民眾的書。特棱特教會會議刻版化了天主教教義,遂令天主教徒與耶穌新教徒間之調解成為不可能
教會對於學術的仇視
伽利略。「宗教改革」為什麼限於日爾曼民族呢?這個問題的答覆必須歸諸民族性格上的根本不同
拿破崙對於宗教的見解
有學養的法蘭西人冷視新教。改革派理論與社會生活的關係
獨身生活被斥
教會貶誅「盤剝重利」。
盲目相信之服從被駁斥。「宗教改革」各項原則遲遲推行於政治生活之中
個人加於宗教意識的影響
痛苦地內省的傾向。惡之權力
巫術
浮土德的傳說
巫獄
這類迷信的殘忍事件之長久繼續。
第二章 宗教改革對於政治發展的影響
世世承襲的君主政治之成立
貴族大藩的權利變為官吏職務與位置
常備軍的原始。西班牙的武俠精神
「異教裁判所」
牠給予皇室之助力
歐洲削抑貴族權力
貴族的正當職位。歐洲國家的體系
國際戰爭
目的在戰勝攻取
意大利尤為逐鹿之的
分崩離析為意大利的特色
美術的愛好使意大利人漠不關心於政事
「均勢」君主咄咄有破壞均勢之概
查理五世。路易十四世。三十年戰爭。英格蘭的「大叛變」。威斯特發里亞的和議。黎塞留的政策。腓特烈大帝團結普魯士。
第三章 啟蒙運動與革命運動
實驗科學笛卡兒。腓特烈大帝的功績。康德。法蘭西大革命的原則之分析:與哲學的連繫何如當代的大問題。憲法。羅伯斯庇爾
拿破崙。法蘭西意大利與西班牙對於大革命的關係。英格蘭為什麼不取大革命?英格蘭憲法的分析。日爾曼情形。「歷史」的目標。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5[1936]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國家圖書館
主題
InfoField
歷史哲學-黑格爾,G.W.F.
中圖分類
InfoField
B516.35
拼音題名
InfoField
li shi zhe xue
載體形態
InfoField
728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7:11, 19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7:11, 19 June 20231,239 × 1,754, 798 pages (36.05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歷史哲學 (1/1) by (德)黑格爾(Georg Friedrich Hegel)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2jh004193,13996; 民國圖書.1; 歷史哲學)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