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2jh004390-14707 中國通史.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48.42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911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中國通史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金兆豐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中國通史
Publisher
中華書局
Description

分門別類敘述。全書共分總論、地形、食貨、職官、刑法、兵制、選舉、外交、文字、學說等10卷

目錄
卷一 總論
敘言
上世一
第一章 三皇五帝事略
三五之說
伏羲神農政績
黃帝以下世次
帝堯政績
帝舜政績
第二章 古代文化發生次序
游牧時期
耕稼時期
製作時期
平成時期
第三章 夏商周事略
禹啟建國之遠謨
夏祚之興絕
夏桀之滅亡
商道之盛衰
殷紂之滅亡
西周之世
東周之世
第四章 春秋分並事略
春秋十四國之盛衰
同姓諸侯之盛衰
異姓諸侯之盛衰
霸業之終始
第五章 戰國分並事略
戰國七雄盛衰
秦之變法及縱橫之大勢
第六章 東遷以還文化之變遷
族制之變
學術之變
政治之變
戰術之變
中世二
第一章 秦室興亡事略
秦之一統
六國復興
劉項亡秦
秦之關係
第二章 楚漢之際事略
項羽分建諸王
漢定三秦
劉項之成敗
第三章 西漢事略
高帝初政
文景之治
武帝之治
宣帝之治
王莽篡漢
第四章 東漢事略
光武中興
明章之治
戚宦之禍
黨錮之獄
漢末大亂
第五章 三國事略
三國初期情勢
孔明輔蜀
司馬篡魏
三國之亡
第六章 兩漢三國政教之大概
儒學之統一
戰術之演變
道佛之流播
交通之發展
第七章 兩晉興亡事略
西晉初期之情勢
八王之變
五胡之起
西晉之亡
東晉方鎮之禍變
東晉對外之兵力
西北諸國之迭興
第八章 南北朝興亡事略
劉宋事略
蕭齊事略
蕭梁事略
陳朝事略
拓跋氏事略
魏分東西
北朝齊周事略
第九章 兩晉南北朝政教之大概
制度之改革
學術之盛衰
宗教之興替
地理之沿革
第十章 隋室興亡事略
隋之初政
隋之全盛
隋末諸盜
第十一章 唐室興亡事略
唐初削平中原
太宗之內治
太宗之外攘
武韋之禍
開元天寶之盛衰
安史之大亂
代宗以下世次
邊圉之患
藩鎮之強
宦官之禍
黨爭之烈
唐季紛亂
第十二章 隋唐政教之大概
政制之因革
學術之蔚起
宗教之林立
全亞之開拓
第十三章 五季之亂
五季初期之情勢
後梁事略
後唐事略
後晉事略
後漢事略
後周事略
五季末期之衰亡
近世三
第一章 北宋興亡事略
太祖政略
太宗政略
西北邊事
黨案之起
神宗變法
北宋之衰亡
第二章 南宋興亡事略
南渡中興
和戰之局
南宋之衰亡
第三章 兩宋政教之大概
學制之概略
道學之緣起
學術之禁黜
宗教之流行
第四章 遼金夏之建國
遼之得志中原
金之滅遼(附)西遼
金之得志中原
蒙古滅金
西夏之始末
第五章 元室興亡事略
元初兵威之盛
世祖之內治外征
北邊諸王之叛
中葉帝位繼續之紛爭
元末大亂
第六章 元代政教之大概
第七章 明室興亡事略
明初之內治外征
土木之變
宦官之橫
大禮之議與倭寇之亂
權臣之禍
張居正之當國
東林黨議
三案之爭
魏閹之禍
流寇亡明
第八章 明代政教之大概
制度之失當
宦官之專橫
宗教之紛乘
倭寇之蹂躪
第九章 清代興亡事略
太祖之崛起
太宗繼起攻明
清兵入關
台灣三藩與遺臣
聖祖事業
准部及西藏之經營
世宗事業
用兵西北與征撫西南
高宗之內治外征
仁宗時之內變
宣宗時亂機之萌
鴉片戰爭
洪楊之勃興
英法聯軍之役
中興之治績
文宗與穆宗
德宗時之朝局
新疆之紛擾
法越之役
朝鮮之失
還遼之役
港灣之租借
台灣之割據
戊戌政變
拳亂始末
拳亂後三案
日俄戰爭
藏約糾結
憲局譸張
民國肇興
第十章 清代政教之大概
編制之不同
學術之迭興
財用之匱乏
喇嘛之崇奉
卷二 地形編
敘言
第一章 古代九州
禹貢以前之九州
禹貢之九州
殷商之九州
爾雅九州考
周職方氏之九州
周職四履
第二章 春秋戰國疆域形勢
東周之疆域
春秋各國之形勢
戰國七雄之形勢
第三章 秦漢州郡及三國分立之地位
秦拓關中以馭六國
漢初諸王分地之大勢
兩漢之疆域
三國分立形勢
綜論三國形勢之得失
第四章 兩晉南北朝封畛之廣狹
西晉之疆域
東晉之疆域
十六國之疆域
南朝宋齊梁陳之疆域
北朝魏齊周之疆域
綜論南北朝州郡建置之淆亂
第五章 隋州郡更置及唐之分道
隋之疆域
唐之疆域
第六章 唐世藩鎮及五季割據
節度建國之顛末
藩鎮分建名號及其所治地
五代疆域之得失
五代南北諸國之分並
第七章 宋之分路及遼金夏建國之形勢
宋初之疆域
熙寧以後之開拓
南宋之疆域
遼金夏之疆域
第八章 元初分省及西北拓地之次第
元之十二中書省
西北四大汗國之地
第九章 明之分司及九邊之建置
明代之疆域
兩京十三布政司之制
九邊之形勢
第十章 清代一統之制
清初盛時之疆域
道咸以來之疆域
蒙古西蕃分部表
卷三 食貨編
敘言
國用一
第一章 田野山澤之利
禹貢志物產
爾雅志物產
周禮志物產
貨殖傳志地利
南北生計之消長
物產之種類區域
鹽產略
茶產略
木棉產略
坑冶略
第二章 戶口之消長
人類消長之原理
第三章 賦稅之制度
田賦與戶口稅之沿革
商稅及專賣品稅之沿革
雜稅之沿革
第四章 平準均輸之法
管仲之智計
桑宏羊之智計
王莽之失敗
劉晏之智計
王安石之失敗
第五章 家財輸助之例
國債之貨用
貲選之賤濫
第六章 歷代理財得失概略
成周以式法制財
漢代國用君用之別
隋初國計斂散之宜
唐天寶後貪吝之召亂
宋財政權分合之得失
元世祖之罔利
明季加賦之害
清前後歲計盈虛之概
農政二
第一章 井田均田之沿革
井田之原始
井田之制度
阡陌之利用
限田之害
均田之存廢
第二章 代田區田之發明
易田之變例
代田之法
區田之法
第三章 南北之水利
關中渠堰之利
河北水田之議
吳中湖江之利
其他水利治跡
第四章 屯田之制度
軍屯民屯之分
屯政利弊之分
邊地內地之分
第五章 常平社倉之法
李悝之平糴
耿壽昌之常平倉
長孫平之義倉
朱子之社倉
以常平推行和糴之法
以常平推行入中之法
錢幣三
第一章 錢法之變
單位之成立
復位之得失
短陌之流弊
第二章 鈔法之變
鈔法之緣起
宋之交會
金之交鈔
元代之鈔
明代之鈔
第三章 金銀之使用
金之盛衰
銀之用廢
銀幣新制之問題
第四章 廢錢與放鑄兩說
廢錢之弊
放鑄之弊
錢穀雜用之解決
漕運四
第一章 關中之運
漢代漕運
隋代漕運
唐代漕運
宋代漕運
第二章 燕都之運
元開北運之道
明代運道
運河水道之概
第三章 海上之運
元代海運
海行新道
明清海運之廢興
第四章 漕運與黃河之關係
黃河上下游通運之分別
元明以來治黃即以治運
黃河關係之利害
第五章 歷代歲漕綜數表
卷四 職官編
敘言
官制一
第一章 歷代建官之概略
上古至唐虞
夏商周三代
秦代職官
兩漢職官
三國職官
漢魏官制比較
魏齊周職官前後因革
隋代職官
唐代職官
宋代職官
元豐以後官制
遼國職官
金國職官
元代職官
明代職官
清代職官
第二章 歷代政權之轉移
第三章 歷代功臣之封爵
第四章 歷代地方之制度
銓選二
第一章 銓選之遞變
第二章 考課之概略
周代考課
漢代考課
六朝考課
唐代考課
宋代考課
明代考課
清代考課
第三章 選舉之條例
第四章 掾屬之自辟
祿秩三
第一章 班祿之制度
第二章 職田與干役之並行
第三章 祿制豐嗇之差異
卷五 刑法編
敘言
第一章 法源
不文法與成文法之證說
成文法之條例及公式
法典之名義
第二章 法典之沿革
沿革總略
李悝法經及漢九章律
魏晉改正律書
南北朝刪定律書
隋唐刪並律篇
唐律疏義之揭要
五代緣用唐律
宋金亦循唐律
元代至元新格
明律清律之集大成
第三章 律學名詞之解釋
律注二十條釋義
律眼十三字釋義
律母八字釋義
第四章 刑制之輕重
上古及三代為制律時期
秦及漢初為肉刑慘酷時期
漢魏以下為笞髠偏重時期
隋唐至今為五刑規定時期
第五章 刑之類別
死刑
肉刑
生刑
第六章 刑書之綱要
十惡
八議
六贓
三贖
公私罪
主從犯
恩常赦
加減等
第七章 司法權之分合
周之司法權
漢之司法權
唐之司法權
宋之司法權
明之司法權
清之司法權
第八章 刑之消滅
周代之赦宥
漢代之赦宥
唐代之赦宥
宋代之赦宥
元代之赦育
明代之赦宥
清代之赦宥
第九章 監獄制度
第十章 歷代酷刑之大略
春秋以來及秦之酷刑
兩漢之酷刑
南北朝之酷刑
隋代之酷刑
唐代之酷刑
後漢及遼之酷刑
明代之酷刑
卷六 兵政編
敘言
兵制一
第一章 周代軍賦及春秋以後之變革
司馬制軍之法
井田軍賦之制
齊之內政
晉之新軍
楚之乘廣
秦之更卒正卒戍卒
第二章 漢南北軍與兵役徵調之法
南北軍仍秦屯衛之制
南北軍及衛郎所部編置表
番上之制及其後之變廢
繇役之制
東漢兵衛隳廢之禍
第三章 魏晉以降兵製成內輕外重之勢
魏之兵權趨於外重
兩晉宗王及州兵之禍
劉宋限制州兵
齊梁陳前後操縱之失
第四章 周齊隋唐府兵之制
周齊之際為府兵所自基
隋及唐初府兵之增改
貞觀以來府兵措置之得宜
開元以後府兵隳廢之由
第五章 唐禁軍方鎮之盛衰
南衙十六衛之制
北衙十軍之制
禁軍之始末
方鎮之始末
第六章 宋之四種兵制
禁兵之制
廂兵之制
鄉兵之制
蕃兵之制
綜論宋兵冗雜之弊
第七章 遼金元蕃漢軍戶概略
遼之兵制
金之兵制
元之兵制
第八章 明京營衛所之制
上直衛親軍
京營之三變
衛所屯軍前後之重輕
第九章 清代旗營綠營制度及新軍之編制
清兵制變革之大端
八旗略說
八旗禁旅之種類
八旗駐防之分布
綠營略說
勇營練軍略說
水師略說
海軍略說
新軍略說
第十章 歷朝兵制異同之比較
兵學二
第一章 歷代水陸戰事之演進
古車乘之制
崇卒之所始
騎兵之起源
車戰之一斑
火攻之發明
水師之發明
軍行航路之推廣
第二章 歷代兵器發明之次第
削石為兵時期
弓矢利用時期
火藥發明時期
第三章 歷代戰術學之演進
握奇法為營陣之始
司馬法與孫吳二子之概略
總論兵家四種之書
卷七 選舉編
敘言
學校一
第一章 成周學制之明備
周建四代之學
周制合於現時之教育
周衰學權在師儒
第二章 漢以後分科立學之制
漢博士弟子分經而治
漢東西京皆有太學
六朝分科之學
講經與今制相合
唐代分科之學
宋代分科之學
金元明分科之學
第三章 宋元明升舍積分之法
宋制太學三舍法
元制國學升齋積分法
明制國學分堂課業法
第四章 漢宋明三朝學界之政治運動
東漢太學生之主持清議
兩宋太學生之排斥奸相
明季東林復社之論議時政
第五章 歷代學校盛衰總略
科舉二
第一章 總論
第二章 周代之鄉舉里選
賓興大典取重於鄉評
王官侯國之分選
第三章 漢代之三途取士
學校科舉絕續之關係
賢良為特舉之科
孝秀為歲舉之科
博士弟子為明經之科
第四章 魏晉九品中正與六朝門閥
九品中正倡於陳群
孝秀興舉之失實
士庶階級之弊
重門閥之弊原於九品中正
第五章 唐宋元明清科目之繁變
唐制以進士科為重
宋制以進士科為重
元明清亦以進士科為重
制舉之概略
論議詩賦之廢興
經義詩賦之廢興
制義策論之廢興
卷八 外交編
敘言
第一章 周代建國前漢族與外族雜處之形勢
三代夷夏之界說
春秋南北之局
戰國縱橫之策
晚周漢族與外族之混合
第二章 秦漢之統一政策
秦皇之攘斥胡越
漢衛霍之遠征
張騫之通西域
南徼新地之開拓
東征航路之交通
漢與匈奴和戰顛末
東漢與西域諸國之關係
第三章 五胡入侵及南北朝之交涉
漢末以來塞外諸族與漢族之關係
五胡入居之由來
南北之通使及其得失
第四章 隋唐對外政策
高麗之戡定
日本之交通
突厥之徵定
吐蕃印度之形勢及其與隋唐之關係
隋唐間東西互市
唐中葉以後回紇吐蕃南詔等外患
第五章 宋遼金之交涉
契丹之興起
北宋與遼之議和
女真之興及宋約金滅遼
宋金交戰及宋之南渡
金與南宋之戰
紹興之和議
孝宗與金之和戰
南宋中葉與金之和戰
南宋外交之失策
宋會蒙古滅金
宋元構釁
宋與西夏之交涉
第六章 元明對外政策
歐亞之始通
元初中亞形勢
明初南洋形勢
倭寇之騷擾
越緬之叛服
明與韃靼之關係
明代歐人來華通商傳教之始
第七章 清代與國內各民族之關係
清與準噶爾之關係
清與西藏之關係
清與回部之關係
清與苗族之關係
清與台灣之關係
第八章 清代與諸屬國之關係
清與朝鮮之關係
清與尼泊爾之關係
清與緬甸之關係
清與暹羅元關係
清與安南之關係
清與琉球之關係
第九章 東西各國之交涉上
中俄之交涉
中英之交涉
中法之交涉
中德之交涉
第十章 東西各國之交涉下
中美之交涉
中日之交涉
辛丑和約
各國之借款
卷九 文字編
敘言
字篇一
第一章 制字之起源
書契之創造
書契之作用
古文之變遷
許書有功於古文
六書之義例及次第
說文之傳受
籀篆之變遷
篆隸之變遷
篆隸與八分之區別
隸草之變遷
正書之變遷
書學之傳授
第二章 古今音韻之源流
群經音韻
周秦諸子音韻
漢魏音韻
六朝音韻
經典釋文音韻
廣韻
唐韻
集韻
宋禮部韻
平水韻
翻切
字母
雙聲
六朝反語
三合音
宋元明諸家音韻之學
清代顧江戴段王諸家音韻之學
文篇二
第一章 上古至夏商之文學
上古唐虞之文學
夏商之文學
典墳邱索不若尚書之可信
山海經夏小正之可據
連山歸藏之解釋
夏周政刑之書
伊尹一書開諸子之源
第二章 周代至三國之文學
周代之文學
經學莫盛於孔門
說經釋經諸家之概略
尚書春秋〓諸史之文體
漢代六家之史各有祖述
漢魏間雜史並興
周代學術盡出於史官
小說家之概略
名家之概略
縱橫家之概略
自周至魏文體之變遷
第三章 晉至陳文學總論
儒學
玄學
史學
文學
第四章 隋唐五代文學總論
意必之言
唐肆之辭
怪亂之說
隋唐譯經之盛
隋唐史學之盛
隋文有齊梁遺音
唐及五代文學之盛衰
第五章 宋至明文學總論
宋明說經多空衍義理
宋明文學多俚俗語言
宋代史學勝元明
宗文以歐曾王蘇為首
元明之文多宗歐曾
宋元明之駢文
宋元明之詩學
宋元明之詞曲
第六章 清代文學總論
清儒之治經
清儒之治史
清儒之治諸子
清代之散文
清代之駢文
清代之詩學
清代之詞曲
卷十 學說編
敘言
第一章 上古製作開政教之原
周以上學定於一尊
宗教之起原本於孝
第二章 六藝之原始
孔子以前之六經
孔子刪定六經
孔子之道
孔學兼備師儒之長
孔子重天道
孟子得孔門學派之正傳
荀子有功於經
第三章 老墨之道
老學為九流百家初祖
墨學兼諸子雜說之長
第四章 孔老墨學說之比較
三家宗旨之異趣
三家宗旨之大較
第五章 周秦諸子之學派
莊荀與太史公所論學派
諸家學派至七略而始備
諸家學說以劉勰為定評
第六章 嬴秦焚書坑儒之禍
秦利用愚民政術
秦火後之遺經
第七章 漢初儒道勢力之消長
曹參定治於蓋公
竇太后絀儒術
董仲舒倡儒術統一之議
第八章 秦漢方士之言神仙
神仙基於上古之宗教
徐市之入海求仙
新垣平之言神氣
李少君之詞灶卻老
少翁欒大公孫卿之誕說
武帝求仙之徵驗
第九章 兩漢諸儒說經之旨
漢儒說經重家法
漢學聚訟在今古
漢世經學至鄭玄而始備
第十章 讖緯之說
讖緯託言於孔子
讖與緯之別
王莽班符命
光武信圖讖
桓譚張衡力排讖說
隋代焚毀讖緯書籍
論讖緯之得失
第十一章 魏晉南北朝說經諸儒
魏晉經學開南朝先聲
南北經學之不同
北學重師法
南學精三禮
南北學派之相通
第十二章 六朝之玄學
王何祖述老莊
治玄學者之風流
東晉風教之頹敝
蕭梁盛談玄理
學術與世運相倚伏
第十三章 道教之發達
道教丹鼎符籙玄理三派之始
元魏時之道教
蕭梁時之道教
道家三派之糅合
第十四章 佛學之發達上
佛教之創立
漢代佛教之東漸
佛圖澄及鳩摩羅什之譯經
衛道安之傳教
後魏佛教之廢興
江左佞佛之風
周隋間佛教之廢興
第十五章 佛學之發達下
釋家之宗派
佛教隆盛之原因
第十六章 唐代儒道佛三教之爭
孔顏諸儒之經說
唐諸帝之崇信道教
傅弈韓愈之闢佛
趙歸真之以道排佛
道佛二家論化胡經之是非
第十七章 西教之東漸
妖教
景教
摩尼教
天方教
第十八章 理學之流派上
理學之緣起
安定泰山為宋學導師
濂溪橫渠之學
明道伊川之學
百源數理之學
朱陸之異同
南軒東萊及永嘉諸子之學
第十九章 理學之流派下
元代北方之學傳於趙復
陳白沙王陽明自立心傳
兩宋學術之禁黜
第二十章 宋世天書天神之誕說
真宗天書之作偽
神鬼之夢囈
徽宗天真之降靈
道士之信用
第二十一章 元明清西藏之佛教
元尊帕克巴為國師
西僧之恣橫
明時宗喀巴創行黃教
達賴班禪二大弟子之相承
蒙古黃教之分支
金奔巴瓶之制
第二十二章 清代漢宋學之派別
綜論學術變遷之大概
清初遺老之傳學
二陸恪守程朱之學
惠戴方姚為漢宋學之宗
常州今文學之盛
漢宋二派之歸於實用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1937]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國家圖書館
主題
InfoField
歷史
中圖分類
InfoField
K20
拼音題名
InfoField
zhong guo tong shi
載體形態
InfoField
882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7:36, 19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7:36, 19 June 20231,239 × 1,754, 911 pages (48.42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中國通史 (1/1) by 金兆豐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2jh004390,14707; 民國圖書.1; 中國通史)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