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2jh004461-14327 史學通論.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14.9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339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史學通論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楊鴻烈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史學通論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
Description

全書共7章:1.導言;2.史學的科學性質的鑑定;3.史學的「今」與「昔」;4.論歷史的正當「目的」;5.論類似的功用;6.論史的分類;7.論與歷史有關係的種種科學

目錄
第一章 導言
中外學者將「歷史」與「史學」混為一談的實例
中國「史」字的本義
「歷」「史」二字所以聯為一詞的幾種說明
歐洲「史」字的本義
中外學者「歷史定義」的分別批評
著者私擬的「歷史定義」
凡百學問的起因
中國產生「史學」的經過
近世歐美日本「科學的史學」發達的大概情形
德法英美「史學」著述的特色
中外學者「史學定義」的批評
著者私擬的「史學定義」
本書所以不像一般史學通論兼講述「歷史方法」的理由
歷史的「理論」和「方法」實有分為二書的必要
第二章 史學的「科學性質」的鑑定
鑑定「史學」是否「科學」的重要
中外學者否認「史學」能成為科學的實例
「科學」的原意
「史學」為廣義的甚且為狹義的科學的說明
科學的種類
一般科學家(或可稱「史學的外行」)對史學性質的種種意見
「史學」附屬於「心理學」或「生物學」等的不當
內行的歷史家對「史學」性質的意見
從史學的「材料」和「方法」上辯其絕非「主觀的科學」而在某程度上實接近「客觀的科學」
「史學」與「社會學」在「目的」和「方法」上均不相同故二者的界限不應混淆
穩建派魯濱孫和施亨利承認「史學」可成為科學的理由
席勒教授對歷史在將來為其他科學所消滅的誤測
「史學」永不能為其他科學所吞併的理論上或事實上的根據
第三章 史學的「今」與「昔」
中外學者都有喜用「新史學」「舊史學」的名詞的習慣
「新史學」一詞的不妥當
昔日史學理論不健全和方法拙劣的根本原因
昔日史家選擇材料的錯誤
隨便記錄人名地名而缺乏內容
喜歡敘述駭人聽聞的奇事
偏重政治事實的記載
中外史籍的實例
辯二十四史並非全系「家譜」或「相斫書」
昔日史家所用方法的拙劣
能因襲而不能創作
現時史家所最應注意的幾個要點
「目的」須正確
材料的範圍須儘量擴張
鑑別史料的方法須極端嚴格
別種科學的研究須利用為解決困難問題的工具
總結「今」「昔」之稱有「相對的」妙用而不似「新」「舊」之成為絕對無通融之餘地
第四章 論歷史的正當「目的」
昔日史家常為某種「目的」犧牲客觀事實
歐洲歷史的垂訓主義不如中國流行之廣
春秋的影響
二十四史前後漢紀等書摹仿的實例
鄭樵袁枚梁任公師陳劍譚等對這派的非難
杜佑通典及司馬光通鑑為「資治派」的代表作
著者對此二派的批評
闡揚宗教的史籍在數量上中國遠不及歐洲之多
這派所以在中世紀獨盛的原因和在近世終被淘汰的必然性
歐洲以歷史提倡愛國的由來
普魯士史學派的成立
東西各國競相摹仿的情形
國際事件有公平記載的必要
歷史「目的」並非玄奧不過只是求得真象
第五章 論歷史的功用
吾國史家有過於推崇歷史功用的弊病
論以歷史娛樂幻想及練習記憶的非是
歐洲人士有根本否認歷史的價值的言論
此說的錯誤在不知經驗的重要
歷史為記載人類經驗的利器
文明人所以異於「野蠻人」和「禽獸」即在有無歷史
歷史的七大功用
能澈底了解現存或已不存在的事物
忽視古史偏重近史的不當
歷史有利於一切改革運動的理由
歷史糾正時間的錯覺和空間的狹隘觀念
歷史期的長短在人性上的影響
歷史使我們知道所有人類的變遷都由勞作工具的改變而來
生物學和其他心理的解釋的不圓滿
歷史可以使我們認識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有歷史興味的人即為智識成熟
歷史可養成深厚的同情心
欲使歷史發揮其效力須求「通俗化」與打破「種族」「國家」「階級」等等界限的「普遍化」
第六篇 論歷史的分類
分類的意義
歷史所以必需分類的理由
中國史籍數量之巨實可驚人
歷史分類的五項標準
以「體裁」分類在中國最占勢力
官書史部分類法的沿革
諸種史籍體裁的名稱的詮釋
私人以「體裁」為歷史分類標準的實例
中西史籍「體裁」優劣的比較
陸紹明氏分析中國歷代史籍的「內容」為二十派的不精密
劉師培氏所說近於附會
李守常氏的分類表過於廣泛
歐洲史家使「政治史」和「文化史」對立的不當
著者私擬的以「內容」區分歷史的種類表
中外學者以「區域」為歷史分類標準的實例
中國史學界對「通史」與「斷代史」優劣的辯爭最值得注意
歐洲以「時間」為歷史分類標準的沿革
曹書昌氏論中國史籍近化的階段失於煩瑣
赫格爾氏的史籍進化的三分法
柏恆教授分類法的淵源和影響
美國奈特氏的分類法與中國史籍的近化情形的對照
本章的總結
第七章 論與歷史有關係的種種科學
世界第一流史家都是博學淹通
各種知識對於史家均有裨益
凡百學問無絕對獨立者
歐洲學問演近的梗概
史學的「輔助科學」增多的趨勢
歷史的領域的擴大
魯濱孫教授猶以現在的史家不能充分利用新科學為憾
他所列舉的「新科學」的內容
麥伯萊福禮曼柏恆郎格羅亞塞諾波長壽吉李守常諸氏對「歷史的輔助科學」的分類的得失批評
著者的分類法與其說明
言語文字學
單稱「文字學」或「說文學」的不當
翻譯英文philology為「言語學」或「博言學」也欠妥
論philology和linguistics二語的區別
著者採用「言語文字學」一述語的理由
言語文字最富於變化性
有「種族」「地域」和「時間」的差別
妄用今語今義解釋古書的大弊病
研究世界史應通曉各國言語文字
研究本國史藉助於「言語文字學」的地方尤多
中國古代的典籍雖經數千年學者的努力猶極難懂
其所以費解的重要原因
單研究說文一書的無用
綜貫「形」「音」「義」三部分的研究的必要
歷代史籍所謂「四裔」的言語文字與本國史事的重大關係
前清光緒末年以來本國人對「四裔」言語文字的研究的經過
歐洲學者在這方面的貢獻
現在還待着手研究的幾個問題
「言語文字」除可為解釋或訂正史料的幫助而外其自身即是「客觀的」絕好史料
德國言語學家烏爾夫(wolf)氏的「言語為一國民全部文化」的學說
中國古代文字可以窺見當時社會生活情狀的實例
言語文字裡又可考察此民族與彼民族的文化影響
東西歷史家在這方面成功的著作
年代學
「年代學」的意義和重要
歐洲上中古歷史紀元方法的拙劣與「年代學」的起源
近世「年代學」的成就
中國秦代以前曆法的「人各一說」
漢文帝以後各朝改元稱號的紛繁
宋代以後史家對「年代學」的研究的批評
民國成立改用「陽曆」在計算年歲上的差異
所謂「四裔」的「紀元」在闡明史事的功效
日本亞刺伯等國史籍里幾件重大的實例
考古學
中國昔時極重視古物
許慎歐陽修顧炎武注意古器物的文字及史事
所謂「金石之學」其範圍不如「考古學」之廣大
其方法又不精密
歐洲「考古學」的原義及其在十八世紀的進步
溫克爾曼(winckelmann)氏對科學的考古的貢獻
十九世紀中葉歐洲「考古學」範圍的擴大
「考古學」的內容不如牛頓(newton)氏所述之廣泛
中國「金石之學」只為「考古學」的一部分
坪井九馬三博士等「考古學定義」的批評
「考古學」與「歷史」的關係
中國學者利用金石文字輔助史事的實例
王靜安師在考古上的偉大成就
因古書古器的發見而成為正確歷史的外國史學界上不乏其例
考古學對「歷史」的工作不應只限於己有文字記載之後的理由
「惟有文字繼有歷史價值」一說的錯誤
淺見的考古學家比較歷史年代的「似是而非」
魯濱孫教授對「有史以前」一詞的指斥
中國舊石器與北京人的發現為歷史的「開宗明義第一章」
「仰韶文化」與「城子崖文化」及「般墟文化」構造中國上古史的一個新系統
全篇結語
人類學
埃及希臘學者開始「人類的研究」
「人類學」名稱的起源
德法英美學者的「人類學」的定義
「體質」與「文化」為構成「人類學」不可分的兩個要素
「人類學」與「歷史」的範圍的比較
美國人類學大家波士氏仍為「歷史以前」一誤說所囿
「人類學」對「歷史」的第一大貢獻為給與一個最完備確實可靠的背景
舊日史家只知有政治事實的記載故不懂得利用人類學家所研究的成績
近年少數史家採用人類學原理的幾個實例
我們中國「人類學」著述的貧乏
周口店所發現的猿人文化的解說將成為中國歷史的起點
「人類學」對「歷史」的第二大貢獻為收集極多的比較材料足以摧毀歷史上民族的過度的虛驕主義
浮田和民氏痛論「以人種言歷史難乎其難」
波士氏以「人類學知識」消滅白種人「務文其國而野異國」和「務內其族而外異族」的種種荒謬成見
此後歷史愈注重說明文化的發展故「人類學」愈將成為「歷史」的補助科學
民俗學
歐美學者有主張以三種科學研究人類歷史的三個階級
「人類學」研究古代社會
「民俗學」研究農村社會
「社會學」研究近代社會
「民俗學」一辭的起源
辭源續編譯folklore為「民間文學」的不妥當
「民俗學」的自身雖像一種粗淺的文學但卻是一門歷史的科學
「民俗學」的內容和範圍
歐洲的民俗學已不限於只研究歐洲農民的傳統文化
日本民俗學研究的過去和現在
中國民俗學資料雖很豐富惜千數百年來都不加注意
最近十餘年來方有研究民俗學的機關和刊物
沈雁冰馮承鈞蒙交通和人類學家台勒爾(tylor)氏諸人論「神話」和「歷史」的關係
王靜安師從山海經楚辭天間等荒誕「神話」考證「歷史事實」的例子
近年國人研究「故事」「傳說」等的著述
顧頡剛氏剖析紂惡七十事的發生次第
總結本篇
社會學
論社會學的範圍廣大故所研究不限於「近代社會」
社會學的產生
社會學所蒙受的非難
歷史應否記載「社會事實」在歐美的論戰
社會學家攻擊歷史家的工作為毫無意義
其實社會學與歷史有極密切不可分離的關係
社會學與歷史有相同的四大點
但社會學與歷史彼此間並不能互相吞併
社會學與歷史在「目的」與「方法」上有根本差異的地方
這兩種科學實有「互助」的必要的理由
社會學家對歷史的三大功績
使歷史家能注重民眾生活為一大貢獻
使歷史家根本改變「歷史」的精神為另一大貢獻
使歷史家對事實有明瞭的認識並能予以正確的解釋厥功尤不可沒
從歷史的立場觀察社會學裡的種種問題
總論兩者合作總能發揮各自的效用
政治學
政治學者格台耳(gettell)氏等以政治學為研究國家的科學的主張的不圓滿
國家在事實上只是社會現象中一種具體的組織
政治學卻是研究人類在政治生活上相互關係的科學故其範圍較「國家」尤廣
所謂「政治生活」是以政治權力的活動為中心
歷史所從事的「社會現象」即包括有政治現象法律現象經濟現象等等
歷史在記述其他複雜的社會現象的相互關係上政治學實在需要理解他們
尤其是歷史所記述關於政治的部分「政治學」更有理解他們的必要
浮田和民氏所著史學通論誤認「國家」為一基本社會
他不知「國家」至多不過是人類的一部分社會
人類利用「國家」只以之實現某幾種「特殊目的」而巳
至所謂「基本社會」卻是人類藉以實現「普遍目的」之全體社會
「國家」則僅為「基本社會」中統制的政治的機關
舊日歷史家均為此謬說所誤故不愛講述別的重要事情而專門偏重於政治方面
還有自「進化論學說」使社會科學蒙受絕大影響之後政治學者有一共同的趨向叫做「歷史的態度」
這種態度的解釋及其實例
所謂「歷史的態度」雖仿佛和「生物進化學說」近似而卻不完全相同
這即是「歷史方法」在「政治學」上的應用
經濟學
論近年許多「歷史問題」即是「經濟學的問題」
認識「經濟學」與「歷史」的關係的急切重要
「唯物史觀」含義的廣大
馬克斯的「唯物史觀」應改稱「經濟史觀」
希臘時所謂的「經濟學」乃是「所有物的管理法」
英國為近代「經濟學」誕生之地
英國最先有「工業革命」又獲得廣大領士因育成亞當斯密氏的經濟思想
經濟學研究的範圍
經濟學在「歷史」上的影響
馬史思對「歷史」的絕大貢獻
「唯物史觀」發展的次第
一般學者稱謂「唯物史觀」的種種名詞的批評
拉塞爾氏雖反對馬克斯學說卻承認「唯物史觀」的真實處甚多
研究馬克斯的著述的困難有如「皓首窮經」故不應輕易批評或盲目崇拜
經濟生活範圍的普遍廣大
一切經濟以外其他社會生活的動力皆蒙受經濟組織的限制而且還要依賴經濟組織總能實現
故研究歷史的人缺乏「經濟學的知識」便對於歷史事實不能有適當的選擇和正確的解釋
地理學
歷史偏重文化與專門研究人類生活和自然環境相互關係的「地理學」的性質似乎不像是姊妹科學
黃國璋氏從國民教育養成民族觀念這一點上認為「歷史」總和「地理學」發生不可分離的密切關係
外國利用地理知識養成偏狹愛國心的實例
著者對這種主張的批評
歷史和「地理學」的真實關係的從新檢討
地理學的定義和種類
坪井九馬三博士等漠視「自然地理學」在歷史上的重要的非是
實際上「自然地理學」和「歷史」的關係密切並不在「人文地理學」之下
人類雖在某限度內能控制「自然」但「自然界」的影響仍然普遍巨大
中國古籍里的「自然環境論」
論中國首都逐步東移的地理學的解釋
亨丁頓(e.hungtin-gton)教授對氣候的變遷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最有貢獻
中國第一流史家司馬遷班固等已能注意歷史事跡的背景
丁文江氏梁任公師諸人對中國歷史上的人物與地理的關係曾作比較精密的研究
歐洲自希臘羅馬以來的學者即有「地理環境影響人事」的言論
中世紀以後法國的思想家鮑丹(jeanbodin)和孟德斯鳩(mon-tesquieu)都主張以地理的條件來決定一切
近世「科學的地理學」完成於德國
洪保德(alexandervonhumboldt)促進「自然地理學」的成立
立忒(karlritter)在「人文地理學」上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從立忒起歐美史家沒有一個不注意「地理環境」故其影響實深長遠大
巴克爾(buekle)喬治(h.b.george)諸氏對歷史的地理的解釋
極端「地理學決定主義」的不當
「歷史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的區別所在
「歷史地理學」的廣狹二義
「歷史地理學」的範圍
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達
不明白地理的變遷而侈談沿革便動成笑柄
中國史部「地理」的書在「志類」以外的大多數也都是有「歷史地理學」的性質
總結
心理學
組成「歷史」的最重要的「心理的本質」即是「記憶作用」
從心理學的立場看來「歷史」不過是「記憶作用」的增強擴大
在人類社會生活中任何地位一加分析皆含有種種的心理作用
歷史上文化混合的程序都受各分子間的摹仿同情厭惡等心理作用的影響
從古昔以來歷史上就有兩個「爭辯最烈」而且牽扯到「心理學」的問題
「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
著者舊作的「野心家論」
胡先肅氏的「大智慧者造福人類社會論」
梁任公師的「歷史的人格者論」
勒朋(gustaveiebon)氏和魯濱孫教授的「智識階級論」
楊秀林氏以英雄偉人為社會關係的產物
社會需要英雄才產生英雄
個人必與歷史需要相適應乃有作用
又主觀的運動方向因被客觀的可能性所限制故只有取得這個可能性才能成功
論人類意志的自由很為有限
人類由於最初與自然鬥爭及從實際的生活經驗與環境適應中才訓練出思想
唯心史觀把人類的思想才能或理智加以神秘化所以犯了根本的錯誤
文學
在近代「科學的歷史」未產生以前「文學」和「歷史」有很悠久的複雜關係
中國古書里所謂「文學」的意義的變遷
最初以凡一切包括在書籍里的東西都是「文學」
司馬遷以「政教禮制」等為「文學」
班固始將文章分為兩類
晉宋以後所謂「文」和「筆」的區別
粱昭明太子兄弟辨別「歷史」非「純文學」
劉勰反對「文」「筆」的差異而矯枉過正「歷史」又成為「文學」的附庸
此後研究歷史的人即抱兩種錯誤的態度
誇耀學問的淵博
吸收行文助思的資料
歐洲希臘神話「史神」和「詩神」有不可分的關係
從埃及起「史籍」差不多成為「文學」的寶庫
波林格勃魯克(bolingbroke)論當時研究「歷史」失當的情形頗似過去的中國
道諾(p.c.f.daunou)講演「歷史」和「文學」的關係「似是而非」
「文學」為生活的表現
一般小說和詩歌戲曲裡面包含社會生活狀況的背景的材料不少
研究歷史的人應該利用文學所描寫的背景而追求其「本體」
詩經水滸紅樓夢和元曲等的實例
陸紹明氏讚揚「廣義的小說」在歷史上的價值
論利用文學資料與「正史」參照互證的方法
所最應特別注意之點
「輕信」和「附會」都在所宜忌
總結「文學」不過僅為社會的反照
哲學
「哲學」的定義最為紛繁困難
因「人」和「地域」「時間」「種族」的差異而「哲學」的意義遂有不同
李守常氏發揮「歷史」與「哲學」的關係本於內田銀藏博士的學說
內田氏的四種說明
對第一說的補充
即「哲學」不只成為「文化」里的一個要素而且是徹底了解一時代一民族的歷史的所必不可缺乏的知識
所謂「歷史哲學」的意義
反對「歷史哲學」的幾個代表人物
主張「歷史哲學」可以成立的一派的言論
對兩派辯爭的評判
「歷史科學」與「歷史哲學」實可並存而不廢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8[1939]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國家圖書館
主題
InfoField
史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K0
拼音題名
InfoField
shi xue tong lun
載體形態
InfoField
318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7:44, 19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7:44, 19 June 20231,239 × 1,754, 339 pages (14.9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史學通論 (1/1) by 楊鴻烈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2jh004461,14327; 民國圖書.1; 史學通論)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