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2jh004672-14465 中日甲午戰爭之外交背景.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19.83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434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中日甲午戰爭之外交背景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王信忠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中日甲午戰爭之外交背景
Publisher
國立清華大學
Description

敘述1653年海禁開放後的朝鮮至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前的中日關係。附:《日誌》、《條約附錄》

目錄
第一章 朝鮮問題之發端
(一) 朝鮮之鎖國與中國之放任
基督教傳入朝鮮之始
韓廷禁教與西教士之被虐殺
法軍犯韓之失敗
英俄德等國通商要求之被拒
美韓之衝突
著者簡評
(二) 日本明治初年之徵韓論
日本赴韓叩關
日廷修交要求之被拒
征韓論之發端
征韓之決議
征韓派與非征韓派之爭辯
征韓議之暫寢
(三) 日韓江華條約之締結
韓王李熙親政後之對日關係
江華事件之起因
日廷處置之方針
日使與韓廷交涉經過
江華條約之締結
(四) 中日朝鮮問題之初次談判及中國外交之失策
日廷處理江華事件之對清態度
清廷之畏事心理
日使森有禮狡辯朝鮮系獨立自主之邦
森李(鴻章)會晤及李對韓事之觀法
著者簡評
(五) 琉球問題之影響及中國對韓政策之轉變
清廷對日韓江華條約之默視
清廷勸韓聯俄備日
中日琉球問題之糾轕
清廷對日態度之轉變
勸韓與西洋各國訂約以制日俄土地野心
伊犁問題之影響
清廷對韓外交制度之變更
(六) 中國介紹朝鮮與西洋各國立約
美使請日介紹與韓訂約
美請日介紹之原因
駐日清使何日璋之卓見
鴻章及總署之顧慮
美使蕭佛爾之來華
韓廷請華派員主持
天津美韓條約之底案協商
鴻章刪稿之重要點
馬建忠赴韓主持美韓條約
中國代為主持之酬報
英意俄等之與韓訂約
著者短評
第二章 壬午事變
(一) 壬午事變之背景
開化黨與守舊黨之內幕
大院君與閔妃爭權經過概述
壬午事變釀成之原素
(二) 壬午事變之經過及日使館之被襲
事變爆發之近因
大院君之煽動
大院君復政與排日政策之恢復
日使館之被襲
暴徒追襲日使等至仁川
日使等歸國
(三) 日本朝野之態度
當局之持重
對韓交涉之方針
輿論之憤懣
玄洋社對外活動之開始
(四) 中國之處置
駐日公使黎庶昌電告駐韓日本使館被襲消息
議派丁(汝昌)馬(建忠)赴韓監視調處
黎使續電韓變真相
駐津朝鮮領選使金允植函告韓亂背景
清廷漸知此事之嚴重性準備陸海軍赴韓查辦
丁馬渡韓
丁回報告調查經過並建議應付方針
馬與日使花房之會面
薛福成之建議
清軍之渡韓
大院君之被擒
亂黨之討平
(五) 日韓濟物浦條約之締結
日使花房入韓京
韓廷延宕交涉
馬之干旋
韓使與花房議約
濟物浦條約要點
懲凶與重申和好
(六) 中日措施述評
(七) 訂約後中日兩國之國論
日本朝野之讚譽花房
對清干涉之不滿
日本報紙主張朝鮮中立
清廷對於韓事處分之滿意
言官創議規復琉球乘機東征
李鴻章之持重
第三章 甲申事變
(一) 壬午事變後中國之對韓設施
張佩綸之朝鮮善後六策
壬午事變後李鴻章之對韓設施
(一) 訂立中韓商民水陸貿易章程
(二) 派員駐韓陰預韓廷外交
(三) 贈送新式軍械並代為練兵
(四) 慶軍駐韓防日
(五) 貸款朝鮮以免其轉求日本
(二) 日本朝野與朝鮮親日派之勾結
金玉均日記中所見日本政府籠絡之情形
日本在野名士與金之勾結
親日黨之失意
日廷對金態度之冷淡
後藤象二郎之助金約言
中法戰時後藤與法使之勾結
日廷籠絡金朴等野心之復燃
(三) 竹添之再渡與親日黨之陰謀
駐韓代理公使島村之煽惑親日黨
竹添再渡後之態度
竹添以獨立之言動韓王
竹添之威脅事大黨
親日黨剷除事大黨之決議
親日黨與竹添會商政變方針
金朴等暗殺事大黨之布置
(四) 變亂經過及中日軍隊之衝突
變亂經過
親日黨組閣
清軍之入宮及中日軍隊之衝突
韓王至清營
日使退仁川
(五) 中日政府之處置及日韓漢城條約之締結
中國政府之方針
日本政府之方針
日廷態度前後互異之解釋
當時英國之態度
清使之渡韓
井上馨與韓廷談判之二先決原則
井上與韓吏談判經過
漢城條約
中日使臣之回國
(六) 中日交涉與天津條約之締結
伊藤大使之渡華
伊藤與總署大臣之會晤
伊李天津談判
天津條約
中日軍隊衝突事件之諒解
(七) 中日措施述評
(八) 天津條約後之中日輿論
天津條約後中國之清議
日本輿論之不滿
大井小林等之擾韓陰謀
第四章 中國在韓勢力之澎漲
(一) 朝鮮第一次求俄保護之失敗(一八八五年初)
穆麟德之聯俄建議
駐韓日使報告中之韓俄密約說
俄黑龍江總督上俄皇書
著者之解釋
駐韓俄參贊士貝邪之脅迫韓廷
韓廷請示鴻章
(二) 巨文島事件(一八八五年四月——一八八六年十二月)
英國占領巨文島
中國並無真正抗議之意
俄日之態度
英以中國保證他國不占領該島為撤兵條件
鴻章與俄使之交涉
清廷反對俄使所擬底稿
交涉之中止
巨文島事件之重要性
(三) 日本慫恿中國對韓積極(一八八五年六月)
井上馨利用中國以制俄國之對韓野心
井上向鴻章建議朝鮮外務八條
鴻章之部分採納
穆麟德之去職
李昰應之釋回
袁世凱之繼任駐韓大臣
(四) 朝鮮第二次求俄保護之失敗(一八八六年八月)
閔妃之聯俄抗華策
袁世凱之威脅韓廷
李鴻章之應付方針
韓王諉過金嘉鎮等四人
鴻章含糊了結之苦衷
韓王之辯誣及俄使之闢謠
韓廷求俄保護密函真偽之檢討
(五) 一八八六年各國對韓態度之分析及朝鮮中立問題之檢討
甲申事變後中日俄英對韓角逐概述
朝鮮中立局勢之醞釀
英俄美德之態度
日本對韓策略之分析
清廷之態度
(六) 韓俄密約之風說及李鴻章之聯俄保韓策(一八八七——一八八八)
駐韓英領韓俄密約之傳說
李與俄使商訂互不侵犯韓土條約
(七) 袁世凱之嚴格執行中國宗主權
(1) 正名
(2) 干涉遣使
(3) 把持電政
(4) 阻止借款
(5) 把持關稅行政
(6) 發展中國在韓商務
(7) 防止美韓要結
(八) 中國在韓勢力之澎漲
袁世凱駕馭韓廷之成功
日本在韓勢力之消滅
日本坐視中國推行積極政策之原因
甲午戰機之釀成
第五章 金玉均暗殺事件及其影響
(一) 暗殺動機之由來
金朴等之亡命日本
韓廷要求引渡之不遂
金黨回韓再舉之謠傳
暗殺策之決定
(二) 第一次暗殺計劃之失敗
池運永赴韓謀刺金朴
韓王委任狀
袁(世凱)李(鴻章)與此事關係之推測
金請日廷保護並分致韓廷及鴻章函
日廷令金氏離日
日廷軟禁金氏於小笠原島
(三) 第二次刺客之遣派及金玉均在滬之被殺
韓廷再遣李逸植至日刺金朴
逸植誘金偕洪鐘宇赴滬
洪戕金於滬東和客邸
洪之就逮
中國當局將金屍及洪氏解韓
各國對韓之勸告
韓廷戮金屍
(四) 逸植刺朴計劃之失敗
李逸植留日圖刺朴等
逸植刺朴計劃之失敗
朴私禁逸植
日警廳拘捕李朴等
日廷向韓廷質問李所攜謀刺敕諭之真偽
(五) 金玉均事件之影響
金氏日友之煽惑輿論
「友人會」之活動
陸奧川上之態度
甲午戰機之發動
(六) 中國責任問題之檢討
金之赴滬與中國當局之關係
中國官憲截留金屍之手續問題
中國引渡金屍及洪氏問題
第六章 東學黨之亂及中日之出兵
(一) 東學黨亂事之醞釀
東學道立教之始
東學道之性質
官廳之非禮壓迫及道徒等之入闕請願
東學道徒報恩縣之大會
(二) 東學黨亂事之爆發
全琫准之加入東學黨
萬石狀事件
全琫准之起事
各地東學黨之響應
全與大院君會晤之傳說
招討軍之被敗
全州首府之失陷
(三) 日本浪人與東學黨之勾結
「天佑俠」之組織
「天佑俠」之加入全琫准軍
(四) 韓廷之乞援中國
袁世凱對東學黨亂事之優慮
袁對閔泳駿之示意
韓王及諸大臣等之顧慮
韓廷終向中國乞援
日代使杉村試探世凱
世凱誤測日方意向
(五) 日廷出兵之決議及軍政當局態度之分析
政治當局之持重
軍事當局之積極
杉村電告中國出兵決意
日本閣議出兵
政治當局之顧慮
軍事當局之必戰決心
(六) 中日之出兵
李鴻章之誤信袁汪報告
中國照會日本出兵
葉軍之渡韓
中國當局避免引起中日糾紛之苦心
大鳥公使之奉命回韓
陸奧之訓令
日本海軍之動員
大鳥及陸戰隊之入京
陸軍動員之準備
先遣部隊之出發
第一次遣韓部隊輸送完華
第七章 日本對韓策略之演變
(一) 袁世凱與大鳥之撤兵協議
日廷覆照中國出兵
中國總理衙門及李鴻章之態度
袁世凱之看法
袁設法阻止日兵入京之無效
大鳥之顧慮
袁與大鳥協議中日共同撤兵
日廷之反對
(二) 日廷轉移外交形勢之策略
日廷轉移外交形勢之必要
共同改革韓政案之決議
陸奧訓令大鳥設法遷延撤兵
陸奧向汪使提議中日共同改革韓政
中國之駁覆
日本之「第一次絕交書」
日廷之御前會議
遣韓部隊之增發
共同改革案之真相
(三) 大鳥態度之激變
大鳥電詢日廷之對韓政策
大鳥主以武力驅逐韓境清兵
陸奧電告大鳥日廷單獨執行朝鮮內政改革之決心
大鳥謁韓王陳內政改革之必要
(四) 大鳥及在韓官吏等之速戰策
大鳥電請利用清韓宗屬問題速促戰爭
加藤傳令使之抵韓
大鳥等速戰策之具體計劃
大鳥以宗屬問題詰問韓廷
韓廷之惶悚
陸奧仍主從內政改革問題着手
(五) 日本以內政改革案脅迫韓廷
大鳥向韓廷提出具體改革案五條
栗野慎一郎抵韓傳達政府方針
韓廷處境之艱困
韓廷內政改革審察委員之任命
韓廷請求清廷之諒解
日韓內政改革會議
內政改革之詳細方案
清廷命韓廷拒絕
日韓委員之老人亭會議
大鳥之哀的美敦書
第八章 李鴻章求和之苦心
(一) 李鴻章求俄干涉之失敗
鴻章請俄使干涉
俄使之快諾
俄廷之贊同
駐日俄使之觀法
陸奧對駐日俄使之解釋
駐日俄使不主積極干涉
俄廷不願顯作偏坦中國之舉動
駐日俄使勸日撤兵
陸奧之應付
俄國不願積極干涉之原因
俄國對韓事之態度
鴻章催促俄使
喀西尼慫恿俄廷積極干涉之努力
喀使示意俄廷採用強迫手叚迫日就範
鴻章之失望
俄廷政策之解剖
(二) 英國調停之失敗
英國調停之動機及方針
鴻章乘機慫恿英國調停
英使與總理衙門之接洽
駐日英使向陸奧之周旋
日使小村壽太郎與總署大臣奕劻之談判
陸奧乘機電小村向總署提出「第二次絕交書」
英國之再度周旋中日和議
日廷提出強中國以難能之和商條件
李鴻章之讓步辦法
日本覆照之強橫
英國對日之不滿
日本之解釋
英國調停之結束
英政府劃韓京為中立地帶之建議
駐華英俄兩使合作調停之協議
(三) 美國之勸告及其他列強之態度
美勸日本撤兵
陸奧之解釋
意法德等國之態度
(四) 李鴻章措施述評
李袁汪處置韓事之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清廷及御史言官等之態度
第九章 中日宣戰
(一) 大鳥脅迫韓廷廢除清韓宗屬關係
大鳥電陸奧主采斷然處置
大鳥建議甲乙二案之內容
伊藤等之顧慮
陸奧之促戰決心
伊藤等之持重
大鳥實行採取斷然手叚
大鳥向韓廷要求架設京釜軍用電線並促於日使館附近代建兵營
袁世凱之離韓
大鳥要求韓廷命清軍撤退並廢除清韓間三通商條約
韓廷之委婉答覆
大鳥向韓廷提出最後通牒
(二) 七月二十三日事變
日軍侵占王宮
日軍統制韓京
韓京中國官商之避難
大鳥遣岡本小川等遊說大院君出仕
國分書記官誘說大院君之親信鄭雲鵬
日使等包圍大院君
大院君入闕視政
大鳥脅迫韓廷廢除清韓通商條約並委日軍以驅逐清軍之權
(三) 豐島海戰
鴻章之增援
戰事之發端
高升號之沉沒
廣乙之焚毀
濟遠之遁還
日籍記載之掩飾
啟釁責任之檢討
日對高升號事件之應付
(四) 成歡之戰
大島率隊進襲清軍
聶士成移軍扼守成歡
成歡之失守
志超士成等之敗退平壤
(五) 中日宣戰
清廷宣布與日斷交
清廷下詔宣戰
日廷下詔宣戰
第十章 結論
參考書目
日誌
條約附錄
(一) 中韓之部
(1) 中韓商民水陸貿易章程
(2) 中韓電線條約
(3) 中韓釜山電線條約
(4) 中韓元山電線條約
(二) 日韓之部
(1) 日韓江華條約
(2) 日韓濟物浦條約
(1) 辦理條約
(2) 續約
(3) 日韓漢城條約
(4) 日韓同盟條約
(三) 中日之部
(1) 中日天津條約(附李鴻章致伊藤博文照會)
(四) 西洋各國與朝鮮之部
(1) 美韓條約(附韓廷至美使照會)
(2) 英韓通商條約(附韓廷致英使照會及英使致韓廷照會)
(3) 德韓通商條約(附韓廷照會)
(4) 俄韓通商條約(附特別約定書)
(5) 俄韓陸路通商條約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6[1937]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國家圖書館
主題
InfoField
中日關係-國際關係史 國際關係史-中日關係
中圖分類
InfoField
D829.313
拼音題名
InfoField
zhong ri jia wu zhan zheng zhi wai jiao bei jing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6],414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8:14, 19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8:14, 19 June 20231,239 × 1,754, 434 pages (19.83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中日甲午戰爭之外交背景 (1/1) by 王信忠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2jh004672,14465; 民國圖書.1; 中日甲午戰爭之外交背景)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