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2jh004889-14986 古史辨.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29.86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784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古史辨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羅根澤編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古史辨
Publisher
朴社
Description

該冊為「諸子叢考」,排列次序為儒、墨、道、法。分上下編。下編收文21篇,其中有胡適的《諸子不出於王官論》、羅根澤的《戰國前無私家著作說》、梁啓超的《荀卿考》、馮友蘭的《大學為荀學說》等。下編35篇,其中有胡適的《老子傳略》、馬敘倫的《列子偽書考》、蔡元培的《楊朱即莊周說》、唐鉞的《楊朱考》、羅根澤的《慎懋賞本慎子辨偽》等

目錄
卷頭語
顧頡剛先生序
錢穆先生序
自序
上編 起民國五年三月,迄廿二年一月
一八五 諸子不出於王官論(六,十,十五)
一八六 戰國前無私家著作說(廿,四)
(壹) 證據
(一) 戰國著錄書無戰國前私家著作
(二) 漢志所載戰國前私家著作皆屬偽托
(三) 左國公谷及他戰國初年書不引戰國前私家著作
(四) 春秋時所用以教學者無私家著作
(貳) 原因
(一) 孔子以前書在官府
(二) 戰國前無產生各家學說之必要
(三) 偽托古人以堅人之信
(附) 案語(廿一,七,十五)
一八七 漢志諸子略各書存佚真偽表(十五,六)
(附) 跋(十五,六)
一八八 先秦學術年表(十五,七)
一八九 孔子年表(十四,十二)
(附) 附考二則(十九,五,一)
(一) 孔子去衛適陳在魯哀公二年衛靈公卒歲非魯定公卒歲辨
(二) 孔子去衛適陳在衛靈公卒後非卒前辨
一九○ 論語考(十五,一)
一九一 荀卿考(十三,二,廿二)
一九二 荀卿及荀子(十四,十二)
(一) 荀卿之年代及行歷
(二) 荀子書之著作及其編次
一九三 荀卿考(十九,九)
(一) 荀卿年十五之齊考
(二) 荀卿自齊適楚考
(三) 春申君封荀卿為蘭陵令辨
(四) 荀卿齊襄王時為稷下祭酒考
(五) 荀卿赴秦見昭王應侯考
(六) 荀卿至趙見趙孝成王議兵考
一九四 荀卿遊歷考(廿一,八,十三)
(一) 引言
(二) 荀卿能和子之同時嗎?
(三) 游秦
(四) 游齊三為祭酒
(五) 自齊適楚初為蘭陵令
(六) 山楚返趙議兵趙孝成王前
(七) 山趙返楚再為蘭陵令
(八) 荀卿遊歷年表
一九五 荀子傳經辨(廿二,一,十)
一九六 孝經今考(廿一,五,五)
第一章 緒言
第二章 孝經的今古文考
(一) 今文孝經的沿革
(二) 古文孝經的沿革
(三) 今古文孝經文字的差異
(四) 今古文孝經字數的差異
(五) 今古文孝經的真偽問題
(1) 古文孝經孔氏傳之偽
(2) 古文孝經之偽
(3) 古文孝經的作者
(4) 現今孝經的三種本子
第三章 今文孝經作者考
(一) 主張孝經是孔子作的
(二) 主張孝經是孔子門人記錄的
(三) 主張孝經是曾子作的
(四) 主張孝經是曾子門人記錄的
(五) 主張孝經是子思作的
(六) 主張孝經是齊魯間陋儒作的
(七) 孝經是孟子門人作的
第四章 孝經成書年代考
一九七 大學為荀學說(十九,六)
一九八 中庸的年代問題(廿,八)
一九九 臧三耳辨為孔叢子書作偽之證(十五,九,十)
二○○ 孔叢子探源(廿一,八,十)
(一) 孔叢子證偽
(二) 連叢子證偽
(三) 孔叢子及連叢子之著作年代
二○一 陸賈新語考(十九,一——二)
二○二 陸賈新語考證(十九,十一)
二○三 四庫提要辯證——新語(廿,五,十五)
二○四 陸賈新語辨偽(廿,八)
二○五 四庫提要辨證——新書(廿一,五)
二○六 新序說苑列女傳不作始於劉向考(十九,三)
(附) 戰國策作於蒯通考(十八,九,十五)
二○七 原墨篇(五,三)
二○八 墨辯與別墨(八,二)
二○九 墨子經說作者考(八,四,廿)
二一○ 論先秦無所謂別墨(十四,七,十八)
二一一 墨子年代考(十,十一)
二一二 讀墨經余記(十二,五)
二一三 墨子備城門以下二十篇系漢人偽書說(十八,一,五)
二一四 墨子的生卒年代(廿,八)
(一) 墨子與公輸般的關係
(二) 墨子與孔門弟子年歲的比較
(三) 墨子與楚魯陽的關係
(四) 墨子事跡年表
二一五 由墨子引經推測儒墨兩家與經書之關係(廿一,五—六)
(一) 敘意
(二) 引詩十則
(甲) 不見今本詩經者四則
(乙) 與今本詩經次序不同者三則
(丙) 與今本詩經字句不同者二則
(丁) 與今本詩經從同者一則
(三) 引書二十九則
(甲) 篇名文字俱不見今古文尚書者十四則
(乙) 篇名文字與今文尚書不同者一則
(丙) 文字不見今文尚書者六則
(丁) 引泰誓而不見今本泰誓者二則
(戊) 引泰誓而與今本有出入者二則
(己) 與今文尚書略同者三則
(庚) 附引詩書不明者一則
二一六 許行為墨子再傳弟子考(廿,八)
下編 起民國前二年七月,迄廿二年一月
二一七 老子傳略(八,二)
二一八 論老子書作於戰國之末(十一,三,十三—十七)
二一九 梁任公提訴老子時代一案判決書(十一,三,廿二—十四)
二二○ 老子道德經出於儒後考(十六,十一,十八—廿一)
(一) 引言
(二) 孔子適周見老子辨
(三) 就史事以證道德經出於孔子之後
(四) 就文字以證老子道德經出於孔子之後
(五) 就思想以證道德經出於孔子之後
(六) 結論
二二一 老聃的姓名和時代考(十八,十二,三一;十九,一,七;十九,一,十四)
二二二 老子正詁前記(十九,三)
二二三 老子年代之考證(十九,七)
二二四 關於老子成書年代之一種考察(十九,十二)
(甲) 道
(乙) 名
二二五 與錢穆先生論老子問題書(廿一,五,七)
二二六 老子的年代問題(廿,五,廿五)
二二七 與馮友蘭先生論老子問題書(廿,六,八)
二二八 老子年代問題(廿,六,八)
二二九 關於老子年代的一假定(廿,六,廿九;七,六;七,十三)
(附) 識(廿一,十)
(附) 跋(廿一,十,廿八)
二三○ 老子及老子書的問題(廿一,九,十八)
(一) 論老子即太史儋
(二) 史記老子傳考證
(三) 老子書的問題
二三一 從呂氏春秋推測老子之成書年代(廿一,六)
(一) 引言
(二) 呂氏春秋引書例及老聃在當時的地位,淮南子引老子語的方式
(三) 呂氏春秋語與老子書的比較
(四) 「故曰」與「詩曰」
(五) 荀子語與老子書的比較
(六) 老子書援用故言的證據
(七) 戰國時有道家嗎?
(八) 崔述所提出的老聃與老子的新問題
(九) 楊朱的真相
(一○) 調和楊墨者——子莫與宋番
(一一) 楊朱的後學者——詹何與子華子
(一二) 老聃——他的學說與楊朱宋番的異同,「黃老」一名的由來
(一三) 貴清的關尹和貴虛的列子
(一四) 棄知去己的慎到和莊周及其與老子書的比較
(一五) 道經
(一六) 愚民說的鼓吹與實現
(一七) 老子一書的總估計
二三二 列子偽書考(八,三,廿)
二三三 偽造列子者之一證(十三,六)
二三四 楊朱即莊周說(前二,七)
二三五 論楊朱
(一) 楊朱考(十四,三,十)
(二) 楊朱考補(十四,八,廿五)
(三) 楊朱傳略(十四,十一,十一)
(四) 楊朱考再補(十四,十二月底)
二三六 楊朱學派(廿,五)
(甲) 周秦舊籍中之楊朱
(乙) 楊朱之學術派別
二三七 楊朱篇和楊子之比較研究
(一) 發端
(二) 楊朱篇里「為我」說之印證
(三) 楊朱篇與漢魏晉時思想
(四) 辨楊朱非莊周亦非陽子居
(五) 楊子年代考
(六) 楊學及其地位
(七) 楊學絕滅原因
(八) 結論
二三八 魏牟考(十九,九)
二三九 田駢考附彭蒙(十九,九)
二四○ 接子考(十九,九)
二四一 管子探原敘目(廿,四)
二四二 慎到考(十九,九)
二四三 慎懋賞本慎子辨偽(十八,十二)
(一) 來歷不明
(二) 與慎子思想矛盾
(三) 鈔襲他書
(四) 據意林及他書所載慎子逸文而略有附益
(五) 與古本不合
(六) 混慎子為禽滑厘
(七) 有孟軻字
(八) 尚有逸文
(九) 結論
二四四 慎懋賞慎子傳疏證(廿,十一)
二四五 尸子考證(十四,三)
二四六 韓非的著作考(十六,十一,廿二)
(一) 確為韓非所作者
(二) 從學說上推證為韓非所作者
(三) 黃老或道家言混入於韓非子書中者
(四) 縱橫或遊說家言混入於韓非子書中者
(五) 他家言法可確定為不是韓非所作者
(六) 與韓非有關係的記載因而混入韓非子書中者
(七) 司馬遷指為韓非所作而未可遽信者
(八) 文著非名似尚有可疑者
(九) 似是韓非所作而後攙雜他人之文者
(十) 是否韓非之文疑未能定而又無充分證據者
二四七 讀容肇祖先生「韓非的著作考」志疑(十七,四,十)
二四八 韓非子初見秦篇考(十七,十二,十九)
二四九 韓非子初見秦篇作於韓非考
二五○ 韓非子初見秦篇作者考
二五一 王充論衡篇數殘佚考(廿一,五)
(附) 論衡集解自序(廿一,九)
二五二 戰國策作於蒯通考補證(廿二,元旦)
題下之年月日,系發表日期;未發表者則據文後所標日期。李鳳鼎女士之荀子傳經辨,原據稿本,茲悉全文已題荀子非儒家考,發表於河北女子師範學院期刊之廿二,一,十日創刊號,故茲亦即標為廿二,一,十。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2[1933]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國家圖書館
主題
InfoField
史評
中圖分類
InfoField
K220.7
拼音題名
InfoField
gu shi bian
載體形態
InfoField
698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8:28, 19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8:28, 19 June 20231,239 × 1,754, 784 pages (29.86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古史辨 (1/1) by 羅根澤編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2jh004889,14986; 民國圖書.1; 古史辨)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