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2jh004930-15133 中國紙幣發行史.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14.45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280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中國紙幣發行史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李駿耀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中國紙幣發行史
Publisher
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
Description

分18章。除簡述中國歷代發行紙幣的歷史外,着意敘述近代官銀錢號、華商銀行、大清銀行、省銀行、中央交農四行之紙幣發行,法幣發行,以及發行之準備、監督、會計、政策、規程等。末附各類券鈔發行辦法、程序、條例等71種

目錄
孔總裁序
編者自序
第一章 歷代之發行
第一節 發行之起源
第二節 唐代之發行
第三節 宋代之發行
第四節 金代之發行
第五節 元代之發行
發行之目的
發行之機構
元鈔之種類
推行之方法
私制之處分
第六節 明代之發行
發行之目的
發行之機構
明鈔之種類
推行之方法
破錢之收兌
發行之限制
處罰之規定
第七節 清代之發行
發行之政策
發行之目的
發行之機構
鈔券之種類
推行之困難
第二章 官銀錢號之發行
第一節 發行之原因
第二節 發行之種類
第三節 發行之功用
第四節 發行之監督
第五節 發行之沒落
第三章 華商銀行之發行
第一節 發行之起源
第二節 紙幣之定義
第三節 發行之步驟
第四節 發行之準備
第五節 發行之限制
第六節 發行之監督
第七節 破鈔之收兌
第八節 發行權之撤消
第九節 發行權之移轉
第十節 銀行公庫兌換券之擬議
發行機關
鈔票種類
流通區域
發行準備
領券發行
公告呈報
隨時檢查
取消發行
集中發行
第四章 大清銀行之發行
第一節 發行之原因
第二節 紙幣之種類
第三節 發行之準備
第四節 鈔券之印製
第五節 發行之限制
呈准發行
保持準備
徵收發行稅
緊縮發行
維持平價
隨時兌現
第六節 發行之利益
第七節 破鈔之收兌
第五章 省銀行之發行
第一節 發行之起源
第二節 發行之原因
第三節 發行之步驟
呈准發行
限制印製
繳券保管
簽封券版
領券發行
第四節 發行之準備
第五節 省券之種類
第六節 省券之領用
第七節 省券之整理
第八節 省券之收兌
第九節 省券之節制
呈報財部
省券印製
繳存幣券
繳存準備
限期收回
第六章 中央銀行之發行
第一節 發行機構之沿革
內部分科之改組
發行專員之取消
分局職員之改稱
發行分局之改稱
第二節 鈔券之推行
保持發行準備
規定幣券用途
規定最高發行額
規定紙幣法償性
規定紙幣兌現性
發行十進輔幣券
第三節 鈔券之種類
第四節 鈔券之準備
準備之種類
準備之保管
第五節 鈔券之印製
第六節 鈔券之調撥
該行各地分支行處需券之調撥
中交農三行需券之調撥
特殊國庫墊款之調撥
第七節 破鈔之收兌
第八節 鈔券之銷毀
第七章 中國銀行之發行
第一節 發行機構之沿革
第二節 鈔券之推行
規定用途
維持平價
充實準備
第三節 鈔券之種類
第四節 發行之準備
準備之種類
準備之保管
第五節 鈔券之印製
第六節 鈔券之調撥
第七節 破鈔之收兌
第八節 鈔券之銷毀
第九節 發行權之移轉
第十節 京津券之停兌
第八章 交通銀行之發行
第一節 發行之起源
第二節 發行之機構
第三節 鈔券之種類
第四節 鈔券之調撥
第五節 發行之準備
第六節 鈔券之領用
第七節 破鈔之收兌
第八節 鈔券之銷毀
第九節 發行權之移轉
第九章 中國農民銀行之發行
第一節 發行之起源
第二節 發行之機構
第三節 發行之目的
第四節 鈔券之印製
第五節 鈔券之種類
第六節 鈔券之調撥
第七節 發行之準備
第八節 破鈔之收兌
第九節 鈔券之銷毀
第十節 發行權之移轉
第十章 法幣之發行
第一節 採行法幣政策之理由
實現
國父遺教
各國放棄金本位
美國收購白銀
國內通貨緊縮
國內物價跌落
外匯不利
貿易入超
赤字預算
第二節 法幣政策之內容
第三節 法幣政策之中心要義
集中準備
保持現金
集中發行
改組中央銀行
安全金融
安定幣值
平衡預算
改善銀行制度
第四節 對於法幣政策釋疑三則
未曾放棄銀本位
並非通貨膨脹
亦非紙幣政策
第五節 法幣之印製
第六節 法幣之調撥
第七節 法幣之核准
第八節 法幣之種類
第九節 法幣之推行
限制發行
集中發行
調整發行
集中準備
充實準備
第十一章 發行之集中
第一節 發行集中之原因
調節銀行信用
推行金融政策
提高發行效率
鞏固法幣信用
創造通貨彈性
支持中央財政
發行利益歸公
適應現代潮流
第二節 集中發行之經過
曩昔我國發行之分化
官銀錢號發行之淘汰
外商銀行發行之沒落
華商銀行發行之限制與移轉
各省銀行發行之過渡
小額幣券之領用
輔幣券之集中印製
法幣券料之集中調度
法幣集中運存站之設置
國外聯運站之設置
第三節 集中發行之實施
統一發行辦法之公布
中交農三行鈔券之移轉
中交農三行準備金之移交
中交農三行業務所需資金之申請
中交農三行發行人員之借調
中交農三行各地庫房之借用
中交農三行運輸工具之租用或價購
中央銀行發行機構之擴大
代部發行之取消
第四節 集中發行之問題
省行發行權之取消
發行準備之整理
中交農三行業用券之合作
中交農三行鈔券之換回
中央銀行鈔券之統一
中央銀行庫房設備之增置
第十二章 發之準備
第一節 發行準備之功用
維持平價
普遍流通
鞏固幣信
第二節 發行準備之種類
中中交農四行暨其已接收之中南四明中國農工中國通商農商浙江興業中國墾業與中國實業八行之發行準備
省銀行發行一元券及輔幣券之發行準備
抗戰前地方金融機關領用國家銀行兌換券之發行準備
抗戰後地方金融機關領用一元券及輔幣券之發行準備
銀行公庫兌換券之發行準備
第三節 發行準備之保管
法幣政策實施以前中中交農四行鈔與八行鈔發行準備之保管
法幣發行準備之保管
中中交農三行提收八行鈔後發行準備之保管
抗戰後省行發行準備之保管
領用兌換券發行準備之保管
第四節 發行準備之集中
第五節 發行準備之監督
派員檢查
編造報告
選派監理員
第十三章 發行之監督
第一節 發行監督之重要
第二節 發行監督之方法
呈准發行
限制發行
限期收回
核准印製
簽封券版
保持準備
徵收發行稅
檢查發行
報告發行
維持平價
收兌破損券
第十四章 破鈔之收兌
第一節 收兌破鈔之沿革
第二節 收兌破鈔之涵義與種類
第三節 收兌破鈔之標準
第四節 收兌破鈔之機關
第五節 收兌破鈔之基金
第六節 收兌破鈔之手續費
第七節 收兌破鈔機關之義務與責任
第八節 收兌破鈔合約之期限
第十五章 鈔券之領用
第一節 領券之沿革
第二節 領券之手續
第三節 領券之期限
第四節 領券之種類
第五節 領券之準備
第六節 領券之條件
第七節 領券之解約
第十六章 發行之會計
第一節 發行會計之制度
第二節 發行會計之科目
兌換券科目
準備金科目
第三節 發行會計之報單
運送兌換券報單
運送兌換券回單
運送準備金報單
運送準備金回單
代理收付兌換券報單
代理收付兌換券回單
代理收付準備金報單
代理收付準備金回單
第四節 發行會計之傳票
兌換券收入傳票
兌換券支付傳票
兌換券轉帳傳票
準備金收入傳票
準備金支付傳票
準備金轉帳傳票
第五節 發行會計之帳簿
兌換券帳
準備金帳
第六節 發行會計之表單
兌換券表單
準備金報單
兌換券及準備金表單
第七節 兌換券帳務處理手續
第八節 準備金帳務處理手續
第十七章 發行之政策
第一節 放任發行政策
第二節 分化發行政策
第三節 限制發行政策
限期收回
核准數目
禁止增發
限制發行
第四節 集中發行政策
第五節 故任準備政策
第六節 分化準備政策
第七節 法定準備政策
第八節 集中準備政策
第九節 充實準備政策
收兌民間金銀
禁止金銀出口
鼓勵金銀生產
充實外匯準備
第十節 低額發行政策
第十一節 券料印製政策
第十八章 發行之規程
第一節 發行規程之訂定
由發行行自動訂定作為內部辦事之藍本者
由發行行或中中交農四行聯合辦事總處自動訂定作為有關行共同遵守之規約者
由發行行自動訂定對外公布者
由財政部主動訂定公布施行者
由中中交農四行聯合辦事總處訂定轉請財政部核准者
由國民政府主動訂定公布或由中中交農四行聯合辦事總處訂定呈請財政部轉呈行政院或最高國防委員會核准者
由地方銀行或同業公會擬定呈請財政部公布施行者
由發行準備管理委員會訂定呈由財政部核准者
第二節 發行規程之目的
推行紙幣
調劑券料
集中發行
統一手續
監督發行
取締偽鈔
安定金融
(附) 錄
(甲) 四行券類
(一) 中央銀行兌換券章程
(二) 中央銀行發行兌換券處理規則
(三) 中國銀行兌換券暫行章程
(四) 中國農民銀行發行辦法
(五) 法幣條例
(六) 兌換法幣收集現銀辦法
(七) 兌換法幣補充辦法
(八) 兌換法幣補充辦法中中交農四行施行細則
(九) 修正妨害國幣懲治暫行條例
(十) 訓劑鈔券缺乏辦法
(十一) 統一發行辦法
(十二) 統一發行實施辦法
(十三) 中交農三行移交辦法
(乙) 省券類
(一) 設立省銀行或地方銀行及領用或發行兌換券暫行辦法
(二) 修正管理各省省銀行或地方銀行發行一元券及輔幣券辦法
(三) 省銀行或地方銀行印製輔幣券暫行規則
(四) 收兌鄂省行鈔券施行辦法
(五) 整理桂鈔辦法
(六) 修正毫券省際匯兌辦法
(七) 防止毫券流弊管制辦法
(八) 廣東省銀行發行瓊崖區流通券章程
(九) 節制省券方案
(丙) 小額幣券類
(一) 修正推行小額幣券實施辦法
(二) 輔幣券推行辦法
(三) 修正輔幣條例
(四) 輔幣券封簽辦法
(五) 輔幣券發行及記帳辦法
(六) 銅元券發行及記帳辦法
(七) 規定川省銅元劃一兌價辦法
(八) 取締囤積銅元辦法
(九) 貴州省缺乏小額輔幣縣份臨時補救辦法
(丁) 領用券類
(一) 領用中國銀行兌換券辦法
(二) 領用一元券及輔幣券規則
(三) 領用中央銀行一元券及輔幣券手續概要
(四) 領用中央銀行一元券及輔幣券規約
(戊) 偽鈔類
(一) 取締日偽鈔票辦法
(二) 日人偽造法幣對付辦法
(巳) 破損鈔券類
(一) 修正收換破損鈔票辦法
(二) 收換破損鈔券實施辦法
(三) 換入破損鈔券加蓋戳記辦法
(四) 換入破損鈔票寄遞及填制報告表辦法
(五) 代兌破鈔合約
(庚) 準備金類
(一) 金類兌換法幣辦法
(二) 金類兌換法幣辦法施行細則
(三) 限止私運黃金出口及運往淪陷區域辦法
(四) 實施收兌金類辦法
(五) 收兌金銀通則
(六) 中央銀行與金銀業商妥收兌黃金辦法
(七) 增加金產辦法
(八) 收購生金辦法
(九) 收兌白銀付給手續費辦法
(十) 銀行兌換券發行稅條例
(辛) 運送鈔券類
(一) 銀行運送鈔幣兌驗護照規則
(二) 中央銀行鈔券運送費支給辦法
(三) 財政部規定限制攜運鈔票辦法
(四) 中中交農四行限制使用油料辦法
(五) 中中交農四行鈔券集中運存站及改善軍政大宗匯款實施辦法
(壬) 發行監督類
(一) 各省官銀錢行號是監理官章程
(二) 修正紙幣取締條例
(三) 發行準備管理委員會章程
(四) 省地方銀行監理員章程
(五) 修正財政部幣制研究委員會章程
(六) 中央銀行發行專員辦事要則
(癸) 其他
(一) 非常時期安定金融辦法
(二) 上海安定金融補充辦法
(三) 漢口市安定金融補充辦法
(四) 改善地方金融機構辦法綱要
(五) 戰時健全中央金融機構辦法綱要
(六) 鞏固金融辦法綱要
(七) 修正非常時期管理銀行暫行辦法
參考書目錄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33[1944]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國家圖書館
主題
InfoField
紙幣-貨幣史 貨幣史-紙幣
中圖分類
InfoField
F822.9
拼音題名
InfoField
zhong guo zhi bi fa xing shi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54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8:34, 19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8:34, 19 June 20231,239 × 1,754, 280 pages (14.45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中國紙幣發行史 (1/1) by 李駿耀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2jh004930,15133; 民國圖書.1; 中國紙幣發行史)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