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2jh005042-14860 中國保甲制度.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22.44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600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中國保甲制度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聞鈞天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中國保甲制度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
Description

闡述中國歷代保甲制度的形式、演進、復興及其內容、問題等

目錄
自序
再序
第一編 何謂保甲
第一章 引言(保甲制度之認識與運用)
第二章 「保甲」與「保」「甲」
第一節 「保甲」之意義與性質
(一) 「保」「甲」之字義
(二) 「保甲」之本質
第二節 「保」與「甲」之體制及其異同關係
(一) 組織關係上異同之事例
(二) 大小關係上異同之事例
(三) 分立關係上異同之事例
(四) 合併關係上異同之事例
第三章 古代保甲法制之旨趣
第一節 保甲制之目的及使用
(一) 目的之所在
(二) 運用之事實
第二節 保甲法之精神與鄉教
(一) 鄉約之由來與保甲
(二) 吾國鄉約之梗概
(三) 朝鮮鄉約之為用
(四) 刑教兼施之關係
第四章 吾國自治之體制與保甲
第一節 吾國夙稱自治之性質
第二節 吾國地方自治制度特徵
第三節 基於村里制產生之保甲組織
第四節 「保甲」與「地方自治」名制之異同
第二編 保甲法之形成(周至秦)
第五章 周及周以前地方制度與保甲淵源
第一節 井田制與保甲關係
第二節 「八家為井」之法意
第三節 周代五家鄰比之法
第四節 「比」「閭」「鄰」「里」效用與保甲異同
第六章 管子什伍之政與保甲法之演進
第一節 管子之法治及地方政制
第二節 審人數與什伍之法
第三節 什伍之效用與保甲
第七章 秦之地方政制與保甲
第一節 商鞅重刑及連坐法之創立
第二節 秦地方組織劇變之特徵
第三節 秦時亭吏與後世保正之職役
第三編 保甲法之演進(漢至唐)
第八章 漢三老有秩游徼亭長里魁等制及什伍之民
第一節 漢地方官制與鄉亭組織之關係
第二節 關於鄉亭里家等組織及其特點
第三節 鄉亭里家之效用與保甲
第九章 晉魏迄隋里閭伍保等制之邅變與保甲關係
第一節 晉范寧等議修閭伍之法
第二節 後魏之三長制
第三節 北齊之鄰比閭族黨制
第四節 北周之團制與編伍問題
第五節 隋初之保閭族裡黨制
第十章 唐代之保鄰里鄉制與保甲
第一節 地方分區與村里組織
第二節 坊野戶口編置之法式
第三節 里正村正選任之重視及其職守
第四編 保甲制之確立(宋)
第十一章 宋之保甲制度(一)
第一節 神宗以前之兵制與地方政制
(一) 兵制上之關係
(二) 地方政制上之關係
第二節 鄉兵制之特點與保甲
第三節 保甲法之創立與王安石
(一) 節財減兵兩政策之分歧
(二) 募兵民兵兩政見之衝突
(三) 安石主興保甲之動機
(四) 安石行保甲法之策劃
第十二章 宋之保甲制度(二)
第四節 設保方式與改革辦法
(一) 編置方式
(二) 保內設備
(三) 保丁抽選
(四) 教練方法
(五) 賞罰規律
(六) 哲宗時代保甲組織之改革
(七) 紹聖政和兩朝之補救辦法
第五節 施行經過及任務變遷
(一) 施行之經過
(二) 任務之變遷
第六節 宋儒之保伍法及社倉
(一) 程明道之保伍法
(二) 范仲淹及張定叟之保伍法
(三) 朱熹之保甲法與其社倉
(四) 張詠及董煟之保與甲兩法
第五編 保甲制之演變(元至明)
第十三章 元之保甲制度
第一節 地方行政設施與保衛政策
(一) 行政區與軍區之關係
(二) 地方政制與軍制之兩重效用
第二節 社制之組織
(一) 社制創立情形
(二) 社制精神特質
第三節 兵制之精神與保丁
(一) 軍號及其性質
(二) 徵選方法及組織
第十四章 明之保甲制度(一)
第一節 明保甲制建立之特點
第二節 兵制組織與戶政
(一) 郡國兵與鄉兵
(二) 軍籍與戶帖
第三節 地方政制與保甲
(一) 里甲制
(二) 里社制
(三) 社學制
(四) 社倉復興及鄉甲制
(五) 結論
第十五章 明之保甲制度(二)
第四節 鄉甲約之剖析
(一) 鄉甲事宜
(二) 鄉甲要義
(三) 鄉甲會規
(四) 鄉甲查理
第五節 明保甲措施之事例
(一) 王陽明行十家牌以安民
(二) 張朝瑞編保甲以均賑
(三) 周孔教施保甲以弭盜
第六節 明代捕盜與保甲之特效
第六編 保甲制之復興(上)
清之保甲制度(一)
第十六章 清行政之措施及保衛政策
第一節 行政區劃與保甲政策
第二節 鄉村制度與保甲政策
(一) 鄉村組織與保甲編置上之關係
(二) 鄉老之任務與保甲長之關係
第三節 兵制與保甲職務上之關係
第四節 堡寨鄉團之興起與保甲之關係
第十七章 清保甲組織方式變遷之三期
第一節 前期保甲組織之方式
第二節 中期保甲組織之建立
第三節 末期保甲組織之頹廢
第十八章 清戶口戶籍之編審與保甲之編查
第一節 戶口編審之利弊與經過
第二節 戶籍編審之類別與得失
(一) 特別戶籍之編制
(二) 普通戶籍之編制
第三節 保甲編查之法式
(一) 牌與冊之格式
(二) 立牌與編保之手續
第十九章 清保甲目的上之變遷與其施行之任務
第一節 保甲目的上變遷之現象
第二節 保甲職掌範圍之剖析
第三節 保甲事務與行政之統轄
第四節 保正甲長牌頭之執役
(一) 職名之比較
(二) 資格及選任
(三) 任期與任務
(四) 獎懲之則例
第七編 保甲制之復興(下)
清之保甲制度(二)
第二十章 清人行保甲之政論與政策(上)
第一節 李光型等之保甲說
(一) 李光型之保甲說
(二) 劉淇之保甲說
(三) 姚延齡之保甲說
第二節 黃中堅等之保甲說
(一) 黃中堅之保甲議
(二) 陸耀之保甲議
(三) 包世臣之保甲議
第三節 沈彤等之保甲論
(一) 沈彤之保甲論
(二) 彭鵬之保甲論
(三) 張伯行之保甲論
(四) 徐文弼之保甲論
(五) 楊錫紱之保甲論
(六) 胡澤潢之保甲論
第四節 黃六鴻等之保甲論
(一) 黃六鴻之保甲論及其辦法
(二) 張惠言之保甲論及其策劃
(三) 宗稷辰之保甲論及其建議
(四) 陶元淳論保甲及其使用法
第二十一章 清人行保甲之政論與政策(中)
第一節 劉衡等之團保兼行論
(一) 劉衡之團保兼施及其方式
(二) 曾國藩之團練法
(三) 朱孫詒之團練說
(四) 周金章之團保法及其規章
第二節 佟國器等之諸種保甲法
(一) 佟國器之鄉甲法
(二) 邱仰文之里甲法
(三) 于成龍之鄉約保甲法及弭盜條約
第三節 楊士達等主張之保甲法
(一) 楊士達之保甲法
(二) 沈荃之保甲法
(三) 魏禮之保甲法
(四) 葛士清之民團論與保甲法
第二十二章 清人行保甲之政論與政策(下)
第一節 張海珊等之水上保甲法
(一) 張海珊之水上保甲法
(二) 邁柱之編查漁船保甲法
(三) 邵友濂之漁團辦法
第二節 李兆洛等對厲行保甲之局部辦法與意見
(一) 李兆洛之保甲編查法
(二) 張之洞之保甲守助法
(三) 陳宏謀施行保甲之意見
(四) 蔣保甲汛兵弭盜議
(五) 魁聯之保甲善後策
第三節 其他保甲政論略述及訾議保甲者之意見
(一) 其他諸家政論之略述
(二) 袁枚對保甲之詬病
第八編 年來保甲運動鳥瞰(民國)
第二十三章 各地保甲運動之現況(一)
第一節 各地保甲運動之前因
第二節 山西等省保衛行政中之保甲運動
(一) 山西省
(二) 廣東省
(三) 河北省
(四) 江蘇省
(五) 湖南省
第三節 浙江等省保衛行政中之保甲運動
(一) 浙江省
(二) 湖北省及漢口市
(三) 江西省
(四) 安徽省
第二十四章 各地保甲運動之現況(二)
第一節 河南等省保衛行政中之保甲運動
(一) 河南省
(二) 陝西省
(三) 甘肅省
(四) 遼寧省
(五) 吉林省
(六) 黑龍江省
第二節 四川等省保衛行政中之保甲運動
(一) 四川省
(二) 雲南省
(三) 福建省
(四) 廣西省
第三節 各地保甲運動之評價
第九編 當前施行保甲之必要
第二十五章 保甲運動之面面觀
第一節 當前之政治社會與提倡保甲之必要
(一) 保甲運動與和平統一
(二) 保甲運動與實施編遣
(三) 保甲運動與全民組織
(四) 保甲運動與肅清匪共
(五) 保甲運動與徵兵制度
第二節 地方自治之開始與保甲法制之推進
(一) 今後自治之開始與保甲之組織
(二) 現有公安局設置與保甲之比較
(三) 地方警衛之缺點與保甲之待興
(四) 縣治劃一問題與保甲組織
第十編 如何實施保甲之問題
第二十六章 保甲工作設施之途徑與步驟
第一節 保甲運動之基本工作
(一) 政府方面
(二) 人民方面
(三) 黨部方面
(四) 黨員方面
第二節 推進工作之兩項要旨
(一) 途徑之採取
(二) 步驟之釐訂
第二十七章 保甲制度革新之芻議
第一節 保甲措施方式之擬定(上)
(一) 名稱
前此名稱之雜亂
今後名稱之規定
定名之理由與界說
(二) 組織
組織方式之剖析
採取兩重之效用
組保編戶之常例與變例
組甲編丁之常例與變例
組團編制之常例與變例
(三) 編查
編查先之籌備手續
編查冊式之應用
人事登記法之要項
戶口調查表之分類
正式編戶結保之冊式
正式編丁設甲之冊式
保丁團姓名冊之擬定
漁船編成團保之辦法與冊式
特殊情形下適用之連坐結式
宵小注意錄之採用
自新證之採用
進行編查之手續
編查時應注意之事項
(四) 訓練
訓練意義之認定
精神上之訓練
工作上之訓練
動作上之訓練
基於保衛團編制轉為保丁團編制
保丁團訓練之方式
保丁個別考核之標準
保丁團訓練人員之聘任
保丁團常備隊軍事動作之要領
(五) 盟約
盟約之需要
盟約之定名
盟約制訂之要素
第二節 保甲措施方式之擬定(下)
(六) 組合員
組合員之定義
「人」的份子之分析
「家」的組合之確定
組合員彼此間之關係
(七) 組合長
組合長之定義
保長之選任
甲長之輪充
團總與牌長之選設
甲長保長團總之任免
甲長保長團總之基本職務
(八) 設備
設備之範圍
保內之設備
團內之設備
(九) 經費
經費之確定
籌措之方法
支用之規定
(十) 賞罰
賞罰之確立
獎勵之規定
懲罰之規定
傷亡之撫恤
第二十八章 結論
附錄
一 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部施行保甲訓令全文
二 剿匪區內各縣編查保甲戶口條例全文
附列a 編練保甲清查戶口格式
b 保甲規約樣式
c 剿匪區內各縣完成保甲編組限期進展表
d 江蘇省保甲略圖格式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4[1935]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國家圖書館
主題
InfoField
保甲制度
中圖分類
InfoField
D69
拼音題名
InfoField
zhong guo bao jia zhi du
載體形態
InfoField
576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8:46, 19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8:46, 19 June 20231,239 × 1,754, 600 pages (22.44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中國保甲制度 (1/1) by 聞鈞天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2jh005042,14860; 民國圖書.1; 中國保甲制度)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