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3jh000736-15680 中華民法原理.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6.26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177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中華民法原理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劉陸民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中華民法原理
Publisher
太平洋書店
Description

分法律、民法兩編。前編概述法律的定義、基礎、內容、分類等一般理論;後編則引述中外諸家學說,闡抒己見,從民法的概念、內容、效力、適用、權利、沿革等方面研究民法原理,敘述從唐虞之教、李悝法經至今的民法精神。著者認為法律是人類心理上的合理力,這種合理力的客觀化、社會化、國權化、法律化即是法。著者聲稱他的觀點既不同於純粹資本主義式的民法,又避落「純粹共產主義式」之民法

目錄
第一編 法律
第一章 法律之通素
民法與法律素質之關係
法律乃人類心理上的合理力
競爭協作與共同生活之關係
合理力發生之原因
法律乃規範人類的交互行動
行動應具備內外兩要因
思想應入注律領域之理由
對行動的評價之同點及異點
法律乃合理力之客觀化
合理力社會化
合理力國權化
合理力法律化
無合理性的法律為何物
非真法律說
法律自然失存在說
學者對於法律正確之認識
法律與自然法則之區別
法律與道德之關係
法律與道德本質相同
法律與道德形式上之異點
第二章 法律之基礎
法律基礎問題之重要
理念為法律之基礎
理念對於法律之權威
他見
權力基礎說
經濟基礎說
確信基礎說
功利基礎說
人性基礎說
已見
理念基礎說
理念有不變性
合理力有可變性
法律是依理念而存在
第三章 法律之組織
法典組成之目的
治安策
守成策
整理策
統一策
革新策
我國應采統一策與革新策
法典組成之體裁
編年體
韻府體
論理體
黃右昌氏主張我國應采之體裁
第四章 法律之內容
利益之意義
個人利益
人格
家族關係
經濟生活
國家利益
為法人的國家利益
為社會利益保護者的利益
社會利益
一般的安固
社會諸制度之安固
一般道德思想之安全
天然資源之使用與共有
弱者之保護與教育
一般的進步發展之利益
個人本位法律應有之現像
法律之目的
現代法律現像之變化
第五章 法律之系統
從實質上分法律之系統
從形式上分法律之系統
死法系
埃及法系及其特點
巴比倫法系及哈米拉比法典之特點
克爾特法系及哈瓦爾法典之特點
希臘法系
寺院法系及其特點
潛法系
猶太法系
羅馬法系及羅馬法發達之原因
日耳曼法系及日耳曼人之法律格言
海商法系
衰法系
印度法系及馬奴法典之特點達摩體系之特點
回回法系
病法系
歐洲大陸法系
海洋法系
大陸法系與海洋法係為病法系之理由
幼法系
即蘇俄法系
中興法系
即中華法系
中華法系之特點
世界法律進化之階段
中華法系之社會主義的精神
我國今日立法是以無階級性的思想為原則
不及斯拉夫法系與日本法系之理由
第六章 法律之分類
公法私法之區別
目的說
性質說
主體說
內容說
排斥公私法區別之理由
成文法不文法之區別
普通法特別法之區別
實體法程序法之區別
固有法繼受法之區別
強行法任意法之區別
任意法之分類
對於強行任意區別之己見
現實法與理想法之區別
理想與現實之關係
不及國際法與國法分類之理由
第七章 法律與權利
權利二字之解釋
權利之本質
權利與權理
義務之本質
法律與權利為同一物
法律與權利的形式上之異點
論權利本質之各學說
利益說及其批評
意思說及其批評
法力說及其批評
折衷說及其批評
以上各說唯一之缺點
濫用非權利
離理念無從有權利
第二編 民法
第一章 民法之概念
民法為人類共同生活之基本法
民法之發生
民法名稱之淵源
民法意義之變遷
民法之實質的意義與形式的意義
第二章 民法之顯勢法
法律
命令
命令不得變更法律
自治法令
條約
積極說
消極說
折衷說
已見
習慣
習慣法成立之要件
習慣法發生拘束力之根據
容認說
確信說
通用說
各說之批評
不及論述之各說
習慣法之效力
習慣法與成文法價值之比較
法奧法典否認習慣法之理由
習慣法應有變更成文法效力之理由
我國民法上規定習慣法之效力
特別規定的
未規定的
蘇俄不承認習慣法補充之效力
習慣法成立之時期
判例法
否認說
承認說
已見
第三章 民法之勢潛法
法理即潛勢力
自然法派與自由法派對法理之解釋
我國民法上法理之意義
基爾克梅加對德民第一草案第一條之攻擊
法理應否為民法之潛勢法
否認說
批評
成文法與法理無性質的差異
法理的效力
補充效力外應有變更效力之理由
第四章 民法之組織
論理體組織法之二大種類
羅馬式之缺點
德意志式之優點
梅加氏主張有利益於無產階級的組織方法
已見
關於債編缺點與特點
關於名稱的缺點
關於內容的特點
第五章 民法之內容
民法之內容的利益
個人本位的利益
社會本位的利益
人格
身體上的利益
身體安全與合作
精神上的利益
完成精神利益之義務
名譽上的利益
名譽為改進社會有力之原因
身分利益
婚姻關係
婚姻關係的兩面觀察
親子關係
在社會方面之二大職務
經濟生活
財產利益
自然權說
人性說
勞動說
法定說
一般利益說
已見
契約利益
積極說
消極說
兩說之批評
個人自由競爭
階級自由競爭
已見
結果責任
今昔異其任責之原因
原因主義
公平主義
折衷主義
各說之批評
結社利益
結論
個人本位的立法原理
社會本位的立法原理
第六章 民法之效力
時的效力
積極的
消極的
溯及效與立法之關係
人及地之效力
屬人主義
屬地主義
原則
例外
〓外的例外
非涉外的例外
第七章 民法之解釋及適用
民法之使命
靜的
動的
何謂解釋
法律真義之異解
已見
形式的欠缺與實質的欠缺
解釋應注意之要點
應以現成法律為出發點
須處理現在法律關係於妥當
須向未來付與相當保障
解釋之種類
他見
已見
有權解釋
立法解釋
司法解釋
行政解釋
無權解釋
他見
已見
解釋之方法
論理解釋
文理解釋
兩種解釋方法之功用
解釋發生矛盾之他見
對於矛盾解釋之已見
擴充解釋
減縮解釋
變更解釋
類推解釋
民法適用之問題
適用應依三段論法
實例
法律解釋與事實解釋
法律重要問題
第八章 民法上之權利
一般區分公權私權之標準
已見
民法上之公權與私權
私權之概念
自由行動非權利
義務即宜行之事務
無主體即無權利
抽象的權利關係與具體的權利關係
無意思能力者有權利能力
權利主體與利益主體
私權之要素
權利之主體
權利之客體
權利之內容
私權之類別
依於利益內容之類別
人身權
人格權
身分權
財產權
經濟價值說
處分說
非人身權說
繼承扶養非財產權
賠償請求非人格權
債權
物權
無形財產權
能權
社員權
非人格權說
非財產權說
非權利義務本身說
依於權利關係存在狀態之類別
一般權
特定權
一般權與特定權之界限
一般權與特定權之效力
依於權利作用之類別
支配權
積極的支配
消極的支配
支配權之特質
無數請求權集合說
人格權說
請求權
他見
權利作用或效力說
獨立權利說
已見
請求分類之他見與已見
形成權
西洋學者之見解
東洋學者之見解
我國民法之規定
形成權之客體
抗辯權
請求權說
形成權說
已見
特別之說明
權利為理非為力
權利與義務之關係
對於權利本位說之否認
法律只有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
第九章 中華民法之沿革與精神
沿革
舊的民法時期
漁獵社會之組織
畜牧社會之經濟組織與人事組織
農業社會之土地私有觀念
井田制之創始
唐虞時代之教即法
周代民事法則
關於經濟的
土地
錢債
商業
職任
關於人事的
冠禮
昏禮
繼承
周之家制之推測
周禮即法
李悝法經內的民事規定
秦之經濟組織與人事組織
商子立法精神之優點
漢律之民事規定
重男統
重契約
利息無限制
田律
限田
王田
永平之科禁
桓帝時大家族之習慣
婚制詳於叔孫通傍章中之推斷
自魏迄陳各律之民事規定
婚姻不立篇目之推想
晉均田法
元魏律中有無婚姻篇目之論斷
魏均田法
周齊隋關於民事規定
唐律之民事的規定
交易的
契約的
債務的
債權的
不許賣口分由
不許占田過限
田疇不許荒無
關於繼承的
關於親屬的
不許人民有信仰自由
五代法制狀況
宋之田制及於民法之影響
明律
明戶律中之民事規定
清律
繼承法的內容
婚姻法的內容
關于田宅的規定
關於錢債的規定
混合民法時期
新的民法時期
精神
舊的民法之精神
周制關於經濟的及人事的法則之精神
孔子主張的關於經濟組織人事組織之理想
中華民法社會主義的精神
中華民法關於人事的優點
中華民法之缺點
混合民法之精神
新的民法之精神
保護弱者
注重公益
男女平等
其他
尚有不及舊的民法精神之點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0[1931]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國家圖書館
主題
InfoField
民法
中圖分類
InfoField
D929.6
拼音題名
InfoField
zhong hua min fa yuan li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48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9:36, 19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9:36, 19 June 20231,239 × 1,754, 177 pages (6.26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中華民法原理 (1/1) by 劉陸民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3jh000736,15680; 民國圖書.1; 中華民法原理)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