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3jh000770-15535 東北地理總論.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22.86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450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東北地理總論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王華隆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東北地理總論
Publisher
最新地學社[發行]
Description

《東北地理》一書共5冊,本書為第1冊總論。其它4冊為《東北經濟地理》、《東北交通地理》、《遼熱分縣誌》、《吉黑分縣誌》。本冊第1篇東北地理總論、分釋名、東北史略、東北疆域今昔觀、區劃4章;第2篇東北自然地理,分東北之地質、山脈、東北六大幹流、東北三大湖、海疆形勢及軍商要港、東北氣象寫真等6章

目錄
第一冊 東北地理總論
第二冊 東北經濟地理
第三冊 東北交通地理
第四冊 遼寧熱河兩省地方志
第五冊 吉林黑龍江兩省地方志
王華隆地學叢著第十三種東北地理第一冊目錄
第一篇 東北地理總論
第一章 釋名
第一節 釋東北——東北有五義
第二節 釋遼吉黑熱
第三節 釋滿洲——滿洲有九義
第四節 滿洲區域辨
一 滿洲稱地三不當
二 滿洲區域辨證
三 南滿北滿
第二章 東北史略
第一節 東北領土四千年史綱
一 東三省南部四千餘年前即為中國領土及其確證
二 東三省北部屬中國尤有四千餘年之悠久歷史
三 秦漢以後東北史略
第二節 東北各部內屬史略
一 朝鮮遼寧及熱河南部之內屬——西周至三關時代
二 熱河中部之內屬——烏桓之興亡
三 熱河北部民族之勢力擴張——黃河流域之淪陷——漢族血統之變化
四 吉林黑龍江境內民族與漢族帝國之接觸
五 熱河北部民族之復盛
六 吉林中部民族之南下
七 遼寧東北部民族之南下
第三章 東北疆域今昔觀
第一節 位置——依山臨海位置優良
第二節 四界——九處接壤四面楚歌
第三節 形勢——東北一隅管轂世界甲午以還形勢四變
第四節 舊疆之喪失
一 朝鮮為中國舊領之證明及其喪失
二 庫頁島為中國舊領之證明及其喪失
三 外興安嶺以北額爾古納河以西舊疆之證明及其喪失
四 黑龍江以北舊疆之喪失
五 烏蘇里江以東舊疆之喪失
六 東北舊疆淪失之統計
第五節 面積人口
一 面積——論東北面積與英日美三大國之比較等
二 人口——東北男女性別人民職業之比較等
第四章 區劃
第一節 自然區劃
第二節 政治區劃之變遷及其類別
第三節 行省
第四節 興安屯墾區
第五節 東省特別區
第六節 蒙族行政制度
第二篇 東北自然地理
第五章 東北之地質
第一節 太古代
第二節 古生代
第三節 中生代
第四節 新生代
第五節 火成岩及礦床
第六章 山脈
第一節 東北三大山脈分布之形勢
第二節 東北山脈為陰山系之中三段
第三節 東北山脈溯原之兩說
一 興安嶺渡江起為長白山說
二 松嶺渡河接於長白山說
第四節 陰山脈——五支脈分布於熱南遼西
第五節 內興安嶺山脈——三大段盤亘於龍江南麓
第六節 長白山脈——干脈三段蜿延遼吉支脈四出狀若蝶舞
第七節 東北三大名山——閭山——千山——白山
一 醫巫閭山
1 閭山總說
2 閭山七景
3 寺觀名勝
4 閭山題詠
二 長白山
1 長白山之位置
2 長白山之名稱
3 長白山之高度
4 長白山之沿革
5 長白山天池
6 長白山十六峰
7 長白山十四景
8 長白周圍山脈水源方向里數記
9 布勒瑚里池天女浴躬處
10 穆石
11 長白山三奇
12 武穆訥等視查長白山情形
13 劉建封實測長白山圖說
三 千山
1 千山之名稱
2 千山之位置區分及高度
3 入山道里計
4 寺觀名勝總說
5 無量觀
6 龍泉寺
7 大安寺
8 香岩寺
9 中會寺
10 祖越寺
11 千山兩絕頂
12 千山題詠
第七章 東北六大幹流—黑—綏—圖—鴨—遼—凌
第一節 黑龍江
一 黑龍江之名稱
二 黑龍江之源委
三 黑龍江之水利
四 黑龍江流域領土之喪失
第二節 黑龍江第一大支流——松花江
一 松花江之名稱
二 松花江之上源及正源
三 松花江之流程及航運
四 松花江之支流——分述九大支流
五 松花江放航歌
第三節 黑龍江第二大支流——烏蘇里江
一 烏蘇里江之名稱及源委
二 烏蘇里江之支流
第四節 黑松烏三江航運問題
第五節 綏芬河
第六節 圖們江
一 圖們江之名稱
二 圖們江之上源及正源
三 圖們江流域與國界
第七節 鴨綠江
一 鴨綠江之名稱
二 鴨綠江之上源及正源
三 鴨綠江之源委
四 鴨綠江之航運及水利
五 鴨綠江之支流
第八節 遼河
一 遼河之名稱
二 遼河之源委
三 遼河之航運
四 遼河之支流
1 察罕木倫河
2 老哈河
3 赫爾蘇河即東遼河
4 柳河
柳河之源委
柳河為患之原因
柳河修治之方法
修治柳河始末記
5 渾河
渾河之名稱及源委
渾河晚渡及萬泉蓮舟
渾河產三奇——鯉—蟹—麵條魚
第九節 大凌河附小凌河
第八章 東北三大湖—興凱湖—鏡泊湖—呼倫池
第一節 湖與人生之關係
第二節 三大湖
一 興凱湖
二 鏡泊湖
1 鏡泊湖總說
2 入湖諸水及出湖諸水
3 中國第一大瀑布
三 呼倫池
第三節 東北湖水特點之比較
第九章 海疆形勢及軍商要港
第一節 海岸
一 黃海沿岸
二 渤海沿岸
第二節 東北第一軍港——旅順口
一 旅順之沿革
二 形勢與水量
三 要塞
四 港灣設備
第三節 東北四大商港—大連—營口—安東—葫蘆島
一 大連
1 大連史略
2 位置區域
3 要塞建置
4 管理設備
5 船舶及航路
6 經濟地位及貿易概況
7 大連與營口之比較
二 營口
1 營口史略
2 營口之形勢及港口之遷移
3 港域及水量
4 港灣設備
5 航路與船舶
6 貿易概況
三 安東
1 安東史略
2 位置形勢
3 港域冰期
4 水量及速度
5 港灣設備
6 貿易概況
7 船舶及航路
四 葫蘆島
1 葫蘆島之位置
2 葫蘆島之名稱
3 葫蘆島之地勢
4 葫蘆島築港之必要
5 葫蘆島築港史略
6 葫蘆島築港計劃
7 葫蘆島四大優點
8 建築葫蘆島海港合同
第四節 余港分志
一 大東溝
二 大孤山
三 莊河口
四 貔子窩
五 金州灣
六 大凌河口
七 小凌河口
八 釣魚台
第五節 島嶼
一 鹿島
二 石城島
三 海洋島
四 外長山列島
五 里長山列島
六 光祿島
七 長興島
八 菊花島
第十章 東北氣候寫真
第一節 氣候總說
一 東北氣候兼海陸性
二 三省氣候愈北愈寒
第二節 東北氣候三特點
一 寒暑懸殊
二 雨雪分期
三 風高氣燥
第三節 東北暑期實況
一 遼寧南部或須避暑
二 黑龍江省不放暑假
三 動物苦暑豬浴冷水
四 耕讀歇晌人畏夏日
第四節 東北嚴寒實況
一 封河封地落晴雪
二 裂手裂足吊鼻子
三 龍江各地寒假太長
四 江河封凍交通益便
1 冰上汽車路
2 重載大車
3 扒氂
第五節 東北氣候歌謠諺語
一 二十四節歌
二 諺語
附表目錄
第一表 東北歷代沿革表
第二表 東北民族一覽表
第三表 東北四至經緯度數表
第四表 東北四省四至經緯度數表
第五表 東北重要都市經緯度數表
第六表 東北各省四界表
第七表 東北舊疆喪失一覽表
第八表 東北四省面積表
第九表 東北四省面積各種數目參考表
第十表 遼寧省各縣面積表一
第十一表 遼寧省各縣面積表二
第十二表 吉林省各縣面積表一
第十三表 吉林省各縣面積表二
第十四表 黑龍江省各縣面積表一
第十五表 黑龍江省各縣面積表二
第十六表 熱河省各縣面積表
第十七表 東北外僑數目表
第十八表 日本在東北各地人口數目表
第十九表 東北四省每戶平均人數表
第二十表 東北四省歷次人口統計表
第二十一表 東北人口密度表
第二十二表 東北人口密度與各省人口密度比較表
第二十三表 東北人口性別百分比較表
第二十四表 遼寧省各縣戶口統計表
第二十五表 吉林省各縣戶口統計表
第二十六表 黑龍江省各縣戶口統計表
第二十七表 熱河省各縣戶口統計表
第二十八表 東北四省男女口數表
第二十九表 東北人民職業統計表
第三十表 東北自然區劃表
第三十一表 東北政區類表
第三十二表 東北省縣區村統計表
第三十三表 遼寧省政治區劃表
第三十四表 遼寧省區村統計表
第三十五表 吉林省政治區劃表
第三十六表 吉林省區村統計表
第三十七表 黑龍江省政治區劃表
第三十八表 黑龍江省區村統計表
第三十九表 熱河省政治區劃表
第四十表 熱河省區村統計表
第四十一表 內蒙古分屬表
第四十二表 蒙旗職員表
第四十三表 東北境內蒙旗表
第四十四表 東北各蒙旗通信地址表
第四十五表 陰山五段(東北三段)表
第四十六表 黑龍江支流一覽表
第四十七表 松花江支流一覽表
第四十八表 烏蘇里江支流一覽表
第四十九表 綏芬河支流一覽表
第五十表 圖們江支流表
第五十一表 鴨綠江支流一覽表
第五十二表 遼河支流一覽表
第五十三表 東北六大幹流比較表
第五十四表 東北港灣一覽表
第五十五表 大連燈台霧警號表
第五十六表 大連倉庫一覽表
第五十七表 大連與中外各港距離表
第五十八表 大連各航路船舶艘數噸數比較表
第五十九表 起點大連之航線表
第六十表 以大連為停泊港之定期航路表
第六十一表 大連不定期航線表
第六十二表 大連近年來貿易總額增進比較表
第六十三表 民國十六年度大連港出入口船舶國籍噸數表
第六十四表 民國十七年度大連港出入口船舶國籍噸數表
第六十五表 民國十八年度大連港出入口船舶國籍噸數表
第六十六表 大連三年來旅客入口人數一覽表
第六十七表 三年來旅客出口人數表
第六十八表 營口重要碼頭表
第六十九表 營口與中外各港距離表
第七十表 營口近年各國船舶出入只數噸數比較表
第七十一表 營口主要海運商及航行地點表
第七十二表 安東港四年來輸出入總額表
第七十三表 安東港各國出入船舶噸數一覽表
第七十四表 安東與各港之距離表
第七十五表 東北沿岸島嶼表
第七十六表 東北各地溫度雨量風向風力及陰晴日數表
第七十七表 東北各地降霜降雪結冰時期間
附圖目錄
第一圖 東三省與本國全部及英法德日面積之比較圖
第二圖 東北四省面積百分比較圖
第三圖 東北四省每人應占土地晌數比較圖
第四圖 東北人口性別百分比較圖
第五圖 東北人民職業百分比較圖
第六圖 東北山脈形勢圖
第七圖 醫巫閭山名勝全圖(附閭山大嵪七景詳圖)
第八圖 長白山遠景
第九圖 長白山天池
第十圖 長白山松鴨圖三江上源詳圖(附天池十六峰詳圖)
第十一圖 白雲峰即長白山主峰
第十二圖 天豁峰
第十三圖 雞冠岩
第十四圖 布庫里山俗稱紅土山
第十五圖 布勒瑚里池天女浴躬處
第十六圖 穆石
第十七圖 槎河瀑布
第十八圖 神炭窯
第十九圖 老嶺刻石
第二十圖 貂椽
第二十一圖 千山名勝全圖
第二十二圖 龍泉寺全景
第二十三圖 中會寺之淨瓶峰
第二十四圖 千山主峰仙人台及石佛
第二十五圖 松花二道江上源
第二十六圖 圖們江上源
第二十七圖 大浪河
第二十八圖 鴨綠江上游之獨木舟
第二十九圖 鏡泊湖及其附近形勢詳圖
第三十圖 鏡泊湖珍珠門圖
第三十一圖 鏡泊湖瀑布
第三十二圖 旅順形勢圖
第三十三圖 大連市街圖
第三十四圖 葫蘆島詳圖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2[1933]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國家圖書館
主題
InfoField
區域地理
中圖分類
InfoField
K923
拼音題名
InfoField
dong bei di li zong lun
載體形態
InfoField
408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9:41, 19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9:41, 19 June 20231,239 × 1,754, 450 pages (22.86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東北地理總論 (1/1) by 王華隆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3jh000770,15535; 民國圖書.1; 東北地理總論)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