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6jh007132-1754 體育概論.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 (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11.34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335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體育概論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王學政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體育概論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發行] (上海)
Description

分體育與生活、體育之意義及其目的、體育與人類之本性、體育之演進及其制度與背景等11章。附:下肢長骨停止增長之時期等表31種

目錄
第一章 體育與生活
一 教育之適應作用
二 教育在個人與社會生活中之地位
一 教育與個人生活
二 教育與社會生活
三 體育與文野生活之關係
一 人類生活之演變
(1) 原始生活
(2) 游牧時期
(3) 農業時期
(4) 工業時期
二 體育與現代社會生活
第二章 體育之意義及其目的
一 教育之意義
二 體育之意義
一 原始之體育
二 基本之觀念
三 錯誤之見解
四 何謂體育
五 體育何以能發展品性及人格
六 體育之定義
三 體育之目的
一 機體之發達
二 神經肌肉技能之發達
三 遊戲與娛樂興趣之發達
四 社會及道德標準之發達
四 體育之效果
一 衛生之效果
二 生理之效果
三 心理上之效果
四 神經肌肉技能之發達
五 矯正之效果
第三章 體育與人類之本性
一 本性與體育之關係
一 本性之意義
二 本性之發展與來源
二 人類行為之生理基礎與身體之構造
一 接受器官
二 聯結器官
三 反應器官
三 心身之關係
一 心身二元論
二 心身一元論
四 一切活動之永久基礎
五 本性之內容
一 生理之動作
二 響動
三 反射
四 本能
五 情緒
六 能量
六 生長與發達
一 生長
二 發達
七 兒童發展之各面觀
一 兒童期之分法
二 兒童各期之生理特徵
三 兒童各期之心理特徵
四 兒童各期社會行為之特徵
八 人類生理之特性
一 體型
二 體高
三 體重
四 胸圍與肺量
五 骨骼
六 心臟與循環
七 呼吸
八 體力
九 交感神經作用
十 實足年齡、解剖年齡、與生理年齡
十一 基本肌肉與輔成肌肉
十二 兩性差異與體育
(一) 生理方面
(二) 解剖方面
第四章 體育之演進及其制度與背景
一 體育史之基礎及其研究之重要
二 體育之源起
三 上古與中古時期之體育
四 十八世紀末葉體育之趨勢
五 政治與體育制度之關係
六 自然體育之沿革
七 歐美各國之體育制度及其歷史背景
八 我國現行體育制度及三民主義體育之建設
一 我國體育演進之經過
二 我國體育之背景
三 我國現行體育制度
四 全國體育最高執行機關
五 三民主義體育之建設
(一) 目標
(二) 實施方針
第五章 體育活動之分類及各種活動之分析
一 自然與非自然活動
一 自然活動之意義
二 自然活動之性質及其價值
三 非自然活動之地位
二 體力、速度、與耐力運動
一 體力之運動
二 速度之運動
三 耐力之運動
三 體育活動課程內容
四 各種體育活動分析表
五 各種活動之研究
一 水上活動
二 格鬥活動
三 定式活動
四 競技活動與團體遊戲
五 韻律活動
六 自試活動
七 相對活動
第六章 學習心理與體育教學之方針
一 體育教學法之意義
二 學習心理
一 預備律
二 練習律
(1) 多次律
(2) 時近律
(3) 強度律
三 效果律
三 教學之基本原則
四 學習與進步
五 心向學習與強制學習
六 全部與分段學習及漸進教學法
七 學習之遷移
八 體育教學之要素
九 體育教學之組織
一 學生之分組
二 時間之分配
三 設備
四 課程之組織
五 實施方法
十 體育之學習
一 技能學習
二 關聯之學習
三 隨同之學習
第七章 體格檢查及體育之測驗
一 體格檢查
一 檢查之主旨與功用
二 檢查大意
(1) 檢查內容
(2) 方法概說
(3) 檢查後之措施
二 體育之測驗
一 人體測量
(1) 設備
(2) 身體各部之測量
(3) 體力之測量
(4) 測量結果之研究
二 技術或體能測驗
(1) 測驗之項目
(2) 注重平均之發達
(3) 計分法
(4) 分組
(5) 體能標準
第八章 運動之基本理論
一 訓練之基本認識
一 特殊的方面(運動技能之訓練)
(1) 從事訓練最有效之時期
(二) 訓練之進程
(三) 訓練時間之分配與練習次數
(四) 運動之適應性
(五) 技能進步之要素
(六) 精神狀態
(七) 影響肌肉效果之因素
(八) 技能進步之可能性
(九) 習慣與訓練
(十) 了解運動學上之原理
(十一) 分段練習之重要
(十二) 調協與技能
(十三) 動作姿式
(十四) 注意各人之弱點與錯誤之觀察
(十五) 準備運動與技能
(十六) 專門之訓練
(十七) 運動與疲勞
(十八) 極端之耐力運動
(十九) 技能之牴觸
(二十) 訓練季之結束
二 一般的方面
(一) 健康檢查
(二) 醫藥衛生設施
(三) 運動與食物
(四) 過勞之治療法
(五) 身體普遍之缺點及其矯正
(六) 睡眠與沐浴
(七) 運動家與煙酒
(八) 運動與疾病
二 運動在解剖學與力學上之原理
三 運動生理
第九章 健康教育
一 健康教育與健康控制
二 體育活動與健康之關係
三 健康教育實施要點
四 學校健康控制之方針
五 健康之意義
六 健康與不健康之特徵
七 我國學生身體健康之實況
八 身體普通缺點之特徵與傳染病早識法
第十章 體育行政
一 體育行政之意義
二 體育行政之基礎
三 學校體育行政範圍
一 組織與行政系統
(一) 主要原則
(二) 體育部在整個學校行政組織內之地位
(三) 體育部本身之組織
二 經費
三 教員問題
四 課程編制
五 學校分配
六 設備與建築
七 學校衛生
八 成績考核
(一) 學生體育成績之考查
(二) 中央及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關機之視導工作
九 調查統計
十 課外活動之意義與組織
(1) 一般之課外活動
(2) 校內或校外比賽
(3) 運動會之組織
(4) 早操與課間操
(5) 學校運動代表隊之組織與管理
第十一章 我國體育前途之危機及其挽救方針
下肢長骨停止增長之時期
腕膝脛與體高每時之重量對照表
體高每吋之重量與胸圍對照表
美國兒童肺量標準
年齡、性別、與心臟之大小
兒童各期與成人心臟之重量
年齡與心跳次數
年齡與紅血球含量
年齡與呼吸頻率之關係
身體大小與吸呼頻率之關係
各種體育活動分析表
中等學校十類體育教材之估價
各年齡之活動與睡眠時間
男生年齡體高體重分組表
女生年齡體高體重分組表
健康檢查表
體格檢查統計表
體高胸圍體重對照表(男)
體高胸圍體重對照表(女)
男童年齡體高體重對照表
女童年齡體高體重對照表
美國兒童肺量與體高係數之標準
體重身高面積對照表
身體面積與肺量對照表
小學男生體能測驗標準
小學女生體能測驗標準
初級中學男生體能測驗標準
修正體育師範學校學生畢業會考術科各項成績標準
美國紐約州男生體能測驗表
美國紐約州女生體能測驗表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男生體能測驗表
傳染病早識表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36[1947]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083/661-5
主題
InfoField
體育理論
中圖分類
InfoField
G80
拼音題名
InfoField
ti yu gai lun
載體形態
InfoField
312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9:10,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9:10, 10 June 20231,239 × 1,754, 335 pages (11.34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體育概論 (1/1) by 王學政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6jh007132,1754; 民國圖書.2; 體育概論)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