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7jh009339-4286 東北問題與世界和平.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37 × 1,083 pixels, file size: 17.16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400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東北問題與世界和平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趙泉天編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東北問題與世界和平
Publisher
南方印書館[印刷] (重慶)
Description

本書共16章。包括東北問題大事年表、關於東北問題與世界和平之中外言論、有關東北問題與世界和平之重要國際協定與國際宣言、舉世莫忘的九一八、太平洋大戰與東北問題、開羅聲明後之東北問題等。附錄:《東北四省面積人口及資源簡表》、《中西人名地名及名詞對照簡表》及索引

目錄
獻詞
還我河山——岳飛題
序言
本書目錄
東北四省概況
第壹章 東北問題大事年表
第壹節 帝俄在東北發展時代(帝俄企圖獨占東北時代)
第貳節 日本在東北發展時代(日俄劃定南北滿勢力範圍時代)
第參節 中國在東北自力更生時代
第肆節 日本製造偽滿洲國企圖永遠獨占東北時代
第貳章 關於東北,東北問題與世界和平之中外言論
第壹節 中日甲午之戰,三國干涉及俄租旅大
一 中日甲午一戰為中國及世界之大變局
二 馬開媾和日本朝野所希望之條件
三 對俄德法三國雖全然讓步對中國則一步不讓
四 馬關媾和引起之干涉問題使歐洲各國各就其自身利益而求他國之援助
五 帝俄占領旅大乃一極不祥之舉
六 俄租旅大後德拒絕英聯盟以對抗之政策
七 義和拳事變時帝俄遠東政策之分兩派
八 中日甲午戰後俄法德日贊成英國反對瓜分中國
第貳節 東北鐵路問題
九 東北鐵路系統
一○ 由外人在東北經營鐵路可以證明修築鐵路為中國目前唯一之急務
一一 外人在華持不平等條約侵我利權,南滿鐵路即為一例
一二 向李鴻章遊說建築橫穿吉黑兩省之鐵路
一三 「東北鐵路中立計劃」之效果
一四 德國希望日俄在遠東多發生衝突——德歡迎「東北鐵路中立」計劃
一五 由東北鐵路中立計劃申論英國在歐之采均勢主義及承認「已成事實」之政治特性
一六 由「東北鐵路中立計劃」申論東北問題與世界和平之關係
第參節 東北築港計劃
一七 營口築港之重要性
一八 葫蘆島築港之重要性
一九 安東為北方五漁業港之一
第肆節 日俄諸協約
二○ 日俄劃定範圍之條約
二一 由一九一○年七月四日日俄協約中窺帝俄願在遠東減少束縛將以全力應付近東問題
第伍節 藍辛石井協定
二二 由石井與藍辛談判中窺日本急願將「特殊利益」這樣加入協定之用意
二三 文辭上廢止協定不能廢絕協定中之自然事實
第陸節 張作霖被炸及日干涉東北易幟
二四 張作霖率東北軍參加內戰未嘗以異國自視,張作霖之被炸實為彼與日本疏遠之結果
二五 張作霖出關被炸及日方之阻止張學良易幟歸附中央
第柒節 九一八事變前之東北國際關係
二六 東北現勢(一九三一年七月)為中國自力更生,日本不放棄特殊利益,俄國在北滿有利益,最易惹起國際衝突
二七 東三省乃中日俄互相毗連之焦點
二八 日本軍人準備打破一切束縛而發動事變
第捌節 英美乃國聯對九一八事變之態度
二九 美國人民何以關心一九三一年九月日本之襲擊中國?
三○ 美國對一九三一年中日糾紛之主要目的
三一 英國不支持史汀生不承認主義之結果
三二 英美無力制止日本之侵略
三三 「九一八」事變發生中國訴諸國聯乃屬明智之舉
三四 國聯之重要會員國不願采積極行動為未能遏制日本在東亞侵略行為之主要原因
三五 日侵東北,各國未履行盟約遂有二次世界大戰
三六 日占東北開破壞國際法律之危險先例
第玖節 東北淪陷後東北同胞之生活與行動
三七 東北同胞的生活及其一般心理
三八 淪陷後東北民意分析
第拾節 太平洋大戰期中英美對中日之態度
三九 人類不能忍受德日暴君利刃之脅迫,聯合國家正奪取利刃以消滅日之暴君
四○ 美國拒絕承認日本之侵占東北,美國堅持在法律下的人類自由利益,戰後與中國而不與日本為盟
四一 魁北克會議著重於猛烈對日作戰
四二 擊潰日本前英決不停戰
第拾壹節 中國外交方針抗戰目的皆在收復東北毫無領土野心
四三 抗戰前後之中國外交方針
四四 日本破壞國際公約占領我東北四省,我之抗戰為確立主權領土與行政之完整,不達目的決不中止
四五 收復東北為抗戰主要目標之一
四六 日本在東北擴張勢力乃中國之危機,開羅會議聲明交還東北四省乃中國堅決抗戰應得之結果
四七 東北不收復抗戰不會終止
四八 二次大戰實開始於日浸東北,中國只求收復失地毫無領土野心
四九 戰後中國對他國無帝國主義野心,願共同協助朝鮮之獨立
五○ 中國抗戰對於世界之意義
第拾貳節 全國同胞努力收復東北,如何收復東北
五一 東北喪失是我們軍人的最大恥辱
五二 全國軍民要急起援救東北同胞
五三 全國同胞未忘東北,東北同胞要雪恥復仇
五四 東北四省為我不可分割之疆域,東北同胞為我不可分割之民族,勉東北同胞收復失地
五五 收復東北,東北之同胞責任最大
五六 同心協力為國奮鬥
五七 東北同胞應有的認識與努力
五八 九一八事變與全面抗戰
五九 要以我們的身手改造「九一八」的紀念意義
六○ 我們要毀滅偽「國兵法」
六一 收復東北必備的條件
六二 接收東北應有之準備與程序
第拾參節 東北與遠東和平,與世界和平
六三 東北為國民革命最後目的地,東北問題乃關係東亞整個的問題
六四 中日鬥爭不能離開東北,友邦制裁暴日不能忽視我們的東北
六五 東北之命運握在我們自己手上
六六 中國東北之人民與遠東其他民族決不願為日本之奴役,日本之威脅必須永遠消除
六七 東北與整個國家及世界之關係
六八 東北應重歸中國,中國之強大有助於太平洋之永久和平,日本一切武裝應解除
六九 收復東北與世界和平
七○ 中國收復東北為蘇美英之共同利益
第拾肆節 東北地位之重要,東北前途之光明
七一 東北之重要性
七二 東四省地位之重要
七三 東北為建設新中國的柱石
七四 東北之國防地位
七五 中國人民視東三省為其國防之第一線,為中國之倉庫
七六 戰後東北農業發展不可限量
七七 東北是中國的生命線
七八 拉鐵摩爾說東北將來國際地位之更重要
七九 復興中華民國,志士應於東北
八○ 論東北精神
八一 辨正東北名詞之重要
八二 「抗戰中恢復東北四省,亟宜改進,以應潮流論略」
第拾伍節 中國與遠東和平,與世界和平
八三 中國強大不但非俄國之險數,且為維持遠東和平之最好保障
八四 四強之一之中國對全世界有發言權,中國國際地位之升級影響亞洲以至全世界
八五 以強盛的中國為主幹的亞洲必能與西方敦睦友誼
八六 中國已走上民主之路,九一八以來日本之侵略乃是世界問題,英美不得不挺身為生存而戰
八七 中國抗戰勝利之後可成遠東民主大國
八八 中國不應受外力之支配,中國和平特徵乃亞洲主要之安定力
八九 日本完全退出東北與遠東永久和平
九○ 遠東和平的基本原則
九一 遠東和平解決的原則
九二 參政會休會在「九一八」十三周年紀念日表示我們要與暴日澈底清算,並要努力建設三民主義的新中國來保持世界的永久和平
九三 中國能獲得獨立自由,亞洲可以安定,中國要與同盟各國分擔改造世界保障和平解放人類的責任
九四 由戰後世界和平問題「講到東北問題尤其是要澈底消滅侵略暴力及反侵略國家密切合作」
第參章 有關東北問題與世界和平之重要國際協定與國際宣言
第壹節 中日甲午之戰至第一次大戰休戰期間——一八九四至一九一八年
一 節錄中日講和條約又名馬關新約十一條之第一第二第四各款
二 節錄中日遼南條約六款之前三款
三 中俄密約六款
四 節錄日俄朴司茅斯和約十五條之前十一條及附約二條
五 節錄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三款之前二款
六 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附約十二款
七 第一次日俄協約二條
八 第一次日俄密約四條及附款
九 美國務卿諾克斯東三省鐵路中立計劃
一○ 第二次日俄協約三條
一一 第二次日俄密約六條
一二 第三次日俄密約三條
一三 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提出之二十一條
一四 中日間關於南滿洲及東部內蒙古之條約九條
一五 第三次日俄協約
一六 第四次日俄密約六條
一七 藍辛石井協定(關於中國之美日換文)
第貳節 巴黎和會至九一八事變發生期間——一九一九至一九三一年
一八 節錄國際聯合會盟約廿六條之第一第三第五第十至第十七條
一九 節錄蘇俄政府第一次對華宣言
二○ 節錄蘇俄政府第二次對華宣言
二一 華盛頓會議關於中東鐵路之決議案
二二 九國間關於中國事件應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
二三 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十五條
二四 暫行管理中東鐵路協定十一條
二五 中華民國東三省自治政府與蘇維亞社會聯邦政府之協定六條
二六 關於蘇日關係之基本原則協定七條
二七 巴黎非戰公約
第參節 國聯處理中日糾紛至大西洋憲章發表期間——一九三一至一九四一年
二八 國聯行政院關於日本應由東北撤兵之決議案
二九 國聯行政院限期日本由東北撤兵之決議案
三○ 美國務卿史汀生不承認主義
三一 李頓調查團報告書解決(東北問題)之十項原則
三二 日本偽滿議定書
三三 四一七「天羽」聲明(日本之斗羅主義)
三四 日汪密約(出賣中國協定)
三五 蘇日中立條約及共同宣言
三六 中國外交部對蘇日共同宣言之鄭重聲明
三七 大西洋憲章(羅邱第一次聯合聲明)
第肆節 太平洋大戰發生至華盛頓頓巴敦橡樹會議期間——一九四一至一九四四年
三八 中國國民政府對日宣戰布告
三九 中國國民政府對德意志義大利宣戰布告
四○ 華盛頓二十六國反侵略宣言
四一 英首相邱吉爾返倫敦後發表之羅邱聯合聲明
四二 卡港會議之羅邱聯合聲明
四三 魁北克會議之羅邱聯合聲明
四四 美英蘇中四國關於普遍安全之宣言
四五 開羅會議美中英三國領袖聲明
四六 德黑蘭會議美英蘇三國領袖宣言
四七 蔣主席華萊士副總統共同聲明
四八 中美英蘇之國際組織建議案(華盛頓頓巴敦橡樹會議商訂案)
第肆章 研究東北問題之參考書目
第壹節 見於世界外交太平洋外交與各國外交書刊中
第貳節 見於中國歷史外交與統計書刊中
第參節 中美關係中俄關係日俄關係及日本侵華
第肆節 東北史地及統計
第伍節 東北問題
第陸節 九一八
第柒節 國聯之處理中日糾紛
第捌節 偽滿洲國
第玖節 收復東北與建設東北
第伍章 日本此次侵華之必失敗,遠在三十六年前(一九零五年日俄戰爭結束之年)即已註定
第壹節 日本忍痛返還遼東
第貳節 日本贊同美國所提關於中國門戶開放之宣言
第參節 日本反對帝俄之占領東三省
第肆節 日英同盟與日俄戰爭
第伍節 日本攫取戰勝之果走向侵略途徑
一 朴司茅斯和約顯示日本無大國風度
二 日本在南滿要索新權利
三 日本聯帝俄反對美國「東三省鐵道中立」提議
四 日本與帝俄訂協定嚴閉東三省門戶
第陸節 日俄戰後日美關係逐漸惡化
第柒節 一九○五年誠日本不幸之年
第陸章 舉世莫忘的九一八
第壹節 在東北之同胞莫忘
第貳節 在關內各省之東北同胞莫忘
第參節 政府莫忘
第肆節 國內各界莫忘
第伍節 世界各國莫忘
第陸節 包圍之勢已成,敵閥且慢得意
第柒章 在太平洋大戰期中東北同胞應有的努力
第壹節 一念之間——積極為善
第貳節 一個念頭——決心回家
第參節 千載一時之機會——完全收復東北
第肆節 不分年齡一齊團結
第伍節 真正永久堅實的團結要以主義為中心
第陸節 求中央與地方之打成一片
第柒節 訓練復土還鄉之二千前鋒
第捌節 物色建設三民主義新東北之三千革命青年
第玖節 搜集關於東北問題之材料
第拾節 研究建設東北之方案
第拾壹節 散在關內各地之同胞於其基本職務之外應多作有關復土還鄉之工作
第拾貳節 在關外家鄉之同胞應準備最後五分鐘之決戰
第捌章 太平洋大戰與東北問題
第壹節 東北問題之發生
一 東北地位之重要
二 東北問題發生之原因
第貳節 東北問題之難解決
三 三十七年之演變
四 九一八後之形勢
第參節 太平洋大戰之發生
五 大戰應發生於十年前或四年前
六 日本之三段看法
七 大戰發生之原因
八 中國立即加入之深意
第肆節 太平洋大戰之展望
九 必成全面戰爭
一○ 將演為長期戰爭
一一 日本南進成功後之動向
一二 同盟國勝利之因素
1 英美海空軍時必時時予日本以打擊
2 中印緬之密切合作,中國成為反攻日本之大陸基地
3 蘇聯亦必被迫消耗日本
4 日本不能縱容利用南洋資源
5 同盟國之聯合資源與人力之豐富
一三 日本戰略成功政略失敗
第伍節 東北問題將隨太平洋大戰而根本解決
一四 戰爭只有一個
一五 太平洋大戰只有一個結果
一六 太平洋大戰發生對東北問題之影響
1 日本弄陰謀以和平談判攫取東北之路已塞
2 中國完全收復東北之機會來臨
3 日本陸海空軍備完全解除對中國尤對中國之東北有利
4 中國應準備關於東北問題之材料以便提出和會
一七 解決東北問題應注意之幾點
一八 大戰後之太平洋新局勢
1 法國勢力之滅殺
2 菲律賓必成為獨立國
3 台灣再入中國之版圖
4 朝鮮可成為獨立國或永久中立國
5 中國實力增強面為東亞之安定力
第陸節 最後之語
一九 不屈服之利
二○ 太平洋大戰之發動在日本而解決東北問題之關鍵確在中國
二一 東北安則中國安中國安則世界安
第玖章 九一八十一周年紀念日東北籍大學教授六十人敬告美英蘇各國大學教授書
第壹節 世界戰禍起自東北
第貳節 感謝友邦盟邦之援助
第參節 中國人民具最後勝利之信心
第肆節 東北人民必隨整個之中華民族與二十八個聯合國家人民而抗戰到底
第伍節 非將日人驅逐於東北之外世界戰爭不算終止
第陸節 驅逐日人於東北之外乃二十九個聯合國家共同之工作
第柒節 東北問題必須隨此次大戰而根本消滅
第捌節 同情韓國之獨立
第玖節 日本之武裝正如其勒心夥伴之武裝必須完全解除
第拾節 戰後之世界和平問題
第拾壹節 希望此為最後之九一八
第拾章 東北問題與世界和平
第壹節 上次和會之教訓
第貳節 此次大戰之起因
第參節 解決東北問題之各方式
一 恢復九一八事變前中日蘇在東北之狀態
二 日本獨占
三 第三國獨占
四 國際共管
五 完全交還中國
第肆節 戰後對日本應持之態度
第伍節 中國強大之無害
第陸節 中國友誼之可珍貴
第柒節 維持世界永久和平之方案
第拾壹章 如何接受「九一八」的教訓
第壹節 澈底擊潰世界大戰禍首之暴日
第貳節 均勢主義之不足取
第參節 東北必須由中國收復
第肆節 台灣必須再入中國版圖
第伍節 韓國之應復國
第陸節 中國之責任重大
第柒節 東北青年之責任
第捌節 全世界青年應大結合
第玖節 永遠勿忘九一八的教訓
第拾貳章 開羅聲明後之東北問題
第壹節 東北問題得以根本消滅
第貳節 積極擊潰暴日嚴防其施陰謀
第參節 澈底消滅東北問題之大有助於世界之永久和平
第拾參章 最後關頭中之最後關頭已至——國人齊起及時應變
第壹節 時局最艱險,敵苟得逞,我無倖存
第貳節 國人應齊起,拚命殺敵,以渡艱險
第參節 奮鬥成功,共享昇平
第肆節 結語——空言無補,及早行動
第拾肆章 幸與不幸而有九一八事變
第壹節 不幸而有九一八事變
一 日本推行大陸政策使九一八事變無可避免
二 國聯議決無效,日本為所欲為
三 德義效尤於歐非增加歐洲之不女
四 日本執迷不悟更大規模侵略中國
五 德國冒險發動歐洲大戰
六 日本始終不悟掀起太平洋大戰
七 三個軸心國家害人終於自害
第貳節 幸而有九一八事變
八 東北得成為中國之乾淨土
九 中國將成為東亞之安定力
一○ 遠東之和平可不再受日本之威肋
一一 歐洲之和平可不再受德義之威肋
第參節 最大犧牲應有最大代價
一二 三個軸心國家要永遠接受教訓
一三 四大強國要永遠密切合作
一四 大國應有之風度
一五 小國應持之態度
一六 中國已持應持之方針
第拾伍章 為何主張戰後建都於東北
第壹節 為求國家之安全
一 保持國家之統一問題
二 支持國家之強大問題
三 建設堅強之國防問題
第貳節 為求世界之和平
四 戰後北太平洋之重要性
五 消弭東北再為戰亂導源地之危機
六 和平共存之大同世界中東北地位之重要性
第拾陸章 如何變我們的東北為世界的樂園
第壹節 變東北為世界樂園之益
一 可杜絕外患
二 可根本消滅東北問題
三 可提高中國之國際地位
四 可奠定世界大同之基礎
第貳節 變東北為世界樂園之準備工作
五 在中國方面應先建設起文化經濟國防三體合一的現代中國
六 在國際方面需要通力合作政策
第參節 變東北為世界樂園之具體方法
七 設國際大學
八 努力文化交流與合流
九 國防建設僅為自衛
一○ 資源之不自私
一一 生產之普利世界
一二 歡迎各種國際會議之舉行於東北
一三 歡迎友邦技術人才之指導東北建設
一四 歡迎國際投資於東北之建設事業
一五 歡迎由國際合作而有之各種事業創建於東北
一六 美化東北使成為世界的花園
一七 在東北特別見出民族平等種族平等
一八 優待外國人士之旅居於東北
一九 歡迎外人依照中國法令以歸化為目的之永居於東北
二○ 努力調解世界任何地點之國際糾紛必使其和平的圓滿的解決於東北
二一 中國應時時派員分赴各國考察與研究
第肆節 結語——以厚往薄來精神,化東北為世界樂園,實中國無上之光榮
附錄 東北四省而積人口及資源簡表
中西人名地名及名詞對照簡表
索引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33[1944]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主題
InfoField
地方史
中圖分類
InfoField
K293
拼音題名
InfoField
dong bei wen ti yu shi jie he ping
載體形態
InfoField
394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8:14,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8:14, 10 June 2023837 × 1,083, 400 pages (17.16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東北問題與世界和平 (1/1) by 趙泉天編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7jh009339,4286; 民國圖書.3; 東北問題與世界和平)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