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7jh009410-4209 初中本國地理教科書 第1卷.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47 × 1,152 pixels, file size: 5.38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176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初中本國地理教科書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王鈞衡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初中本國地理教科書
Volume 第1卷
Publisher
立達書局[發行] (北平)
Description

目錄
第一篇 地球概說
第一章 形狀和大小
形狀
大小
1 地軸
2 赤道
3 地球的面積
第二章 經緯度和方位
經緯
1 經緯度的用處
2 經緯度的意義
a 經度
b 緯度
方位
1 定方位的需要
2 基本方位
3 中間方位
4 羅盤儀
第三章 地球的轉動
轉動
1 地球是一個星體
2 自轉
3 公轉
轉動的影響
1 自轉與晝夜
2 公轉與日射
a 地軸的傾斜
b 公轉與日射
第四章 五帶和四季
五帶
1 熱帶
2 兩溫帶
3 兩寒帶
四季
1 四季循環
2 四季與文化
第五章 水和陸
水陸的分布
地形的類別
1 平原
a 沖積平原
b 三角洲平原
c 準平原
2 盆地
3 高原
4 山地
第六章 氣候的要素
氣候與人生
1 氣候與民食
2 氣候與人類的活動
3 氣候與健康
4 氣候與文化
氣候的要素
1 溫度
2 氣壓
3 風
4 雨量
5 氣候
季風
1 定義
2 成因
3 季風與雨量
第二篇 中國的自然環境
第一章 中國地理的要領
位置與面積
已往的疆域
現在的邊界
1 東北
2 北與西北
3 西南
4 東與東南
政治區域
1 省
2 二部分
3 直隸行政院的特別市
4 直隸省政府的普通市
政治區域
1 近海區
2 內陸區
第二章 地勢的骨幹
地勢概觀
山脈的系統
1 阿爾泰系
2 天山系
3 崑崙系
4 陰山系
5 秦嶺(即北嶺)系
6 南領系
7 印度支那系
8 喀喇崑崙及外喜馬拉雅系
9 喜馬拉雅喜系
諸山系的造成
1 褶曲作用
2 斷層作用
第三章 地勢的分區
西南部最高地區——海拔5000公尺以上
1 康藏高原
2 柴達木盆地
雲貴高原區——海拔1000至3000公尺
西北高原區——海拔1000至2000公尺
1 塔里木盆地
2 准葛爾盆地
3 蒙古高原
4 黃土高原
東岸大平原區——海拔500至1000公尺
1 松遼平原
2 華北平原
3 四川盆地和江湖平原(總稱華中平原)
4 西江平原和珠江三角州(總稱華南平原)
地勢與人生的關係
地勢結論
第四章 海岸形勢
概觀
1 渤海
2 黃海
3 東海
4 南海
海岸的性質與港灣
1 上升海岸與下降海岸
2 港灣的喪失
3 領海權的喪失
海流與潮汐
1 海流
a 暖流
9 寒流
2 潮汐
第五章 水系流域
流域
外流區域
1 松遼流域
a 黑龍江水系
(1) 水流源委
(2) 水利
b 遼河流域
(1) 水流源委
(2) 水利
2 華北流域
a 沽河(海河)流域
(1) 水流源委
(2) 沽河本流
(3) 為害原因和治水的方法
b 黃河
(1) 上游
(2) 中游
(3) 下游
(4) 泛濫原因及導河方法
c 淮河
3 華中流域
a 長江水流的源委
b 長江的水利
4 珠江流域
a 水流源委
b 水利
5 西南諸流
a 瀾滄江
b 怒江
c 雅魯藏布江
d 總論
內流區域
1 柴達木河
2 伊犂河
3 匝盆河
4 塔里木河
第六章 湖泊
概論
1 種類
2 影響
3 分布
大江湖區
1 洞庭湖
2 鄱陽湖
3 太湖
雲南湖區
內陸湖區
1 西藏湖區
2 青海湖區
3 羅布泊
4 天山以北湖區
5 內蒙湖區
6 兩大鹽湖區
第七章 氣候
概論
大陸氣候區
1 蒙新高原
2 康藏高原
3 結論
半大陸氣候區
1 草原區
2 雲貴區
海洋氣候區
1 概論
2 東北部
3 北部
4 中部
5 南部
結論
第八章 自然環境結論
最好的平原
盆地和邱陵地
可耕地的面積
第三篇 各地方分志
(甲) 中部地方(長江中下游的華中平原)
第一章 華中平原概論
位置與形勢
面積與人口
地勢分區
1 江淮平原(包括長江三角及淮河平原)
2 江湖平原
3 四川盆地(紅盆地)
氣候
1 概況
2 雨量分布不均的原因
3 水災問題
土壤
富源
1 稻
2 棉
3 茶
4 苧麻
5 絲
6 礦產
第二章 首都南京和上海
首都南京
1 首都的地理環境
2 過去與現在
3 市區
第一商埠上海
1 發達的原因
2 上海的現狀
3 上海的租借地
第三章 江淮平原
江淮平原南北不同
江蘇省
1 海岸
2 富源的分區
3 地扼南北的銅山(徐州)
4 米鹽集中的江都(揚州)
5 省會鎮江
6 棉田鹽墾的南通
7 小上海無錫
8 蠶絲業中心的吳縣(蘇州)
安徽省
1 淮河下流與蚌埠
2 全國第一米市蕪湖
3 省會懷寧(安慶)
4 宣紙徽墨和六安茶
5 徽州的茶
第四章 江湖平原
概論
1 地形
2 三峽
3 水系
4 農產分布
5 鐵路
江西省
1 唯一商埠九江
2 省會南昌
3 景德鎮的瓷業
4 南部大都會贛縣
5 萍鄉的煤
湖南省
1 經濟政治中心的長沙
2 與贛縣相仿的衡陽
3 湘西大都會常德
湖北省
1 武漢三鎮
a 漢口
b 武昌
c 漢陽
2 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
3 沙市和宜昌
第五章 四川盆地
模範盆地
1 地形
2 氣候和富源
3 交通與工業
4 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
5 富順榮縣的井鹽
6 巴縣與宜賓
(乙) 東南沿海地方
第六章 浙江與福建
第一節 自然環境
境域
地勢
水利
1 錢塘江
2 福建的閩江
氣候
富源
1 農產
2 茶
3 水果
4 林
5 礦產
第二節 各省分志
浙江省
1 杭州市的茶絲
2 寧波市與舟山群島
3 東方大港與其他港灣
4 永嘉
5 新修的杭江鐵路
6 四大名產
福建省
1 省會閩侯與馬尾
2 三都澳
3 龍溪(漳州)與廈門
第三節 結論
浙閩的地理環境對於人生的影響
1 殖民力強
2 語言複雜
3 男商女耕
(丙) 南部地方(華南平原和雲貴高原)
第七章 華南平原
第一節 自然環境
境域
地形
1 珠江三角州
2 嶺南邱陵地
水利
氣候
1 風向
2 氣溫
3 雨量
4 瘴癘
富源
1 三角州的富源
2 嶺南邱嶺地的富源
第二節 各省分志
廣東省
1 陸路交通
2 廣州市
a 廣州市的地理環境
b 現狀
3 南方大港
4 三江流域的重地
5 大糖市汕頭
6 沿海割讓地與租借地
7 南海中諸島
a 海南島
b 東沙群島
c 西沙群島
廣西省
1 百貨樞紐的蒼梧
2 風景秀麗的桂林
3 省會邕寧
4 桂越鐵路鎮南關與龍州
5 語言與苗猺
第八章 雲貴台地(或高原)
第一節 自然環境
境域
地形
川澤
氣候
土壤
富源
1 農產
2 高地的牧畜
3 貴州苗嶺的森林
4 礦產
第二節 各省分志
雲南省
1 省會昆明
2 滇越鐵路與河口蒙自
3 緬越鐵路與騰衝
4 江心坡問題與劃界
貴州省
1 省會貴陽
2 鎮遠與畢節
3 苗嶺的苗民
第三節 結論
交通問題
邊防問題
文化問題
(丁) 北部地方(黃河流域)
第九章 黃河下游的華北平原
第一節 自然環境
概論
1 範圍
2 境域
3 面積與人口
地形
1 太行燕山山麗區
2 西南部邱陵地
3 山東半島邱陵地
4 中部平原
水利
1 沽河
2 運河
氣候
1 概況
2 南北有別
3 雨量無定
土壤
富源
1 農產
a 小麥
b 雜糧
c 棉田
d 稻田
2 礦產
a 煤礦
b 金礦
c 瓷土
3 漁鹽
4 果實
鐵路
1 發達原因
2 鐵路幹線
第二節 各省分志
河北省
1 概論
2 故都北平(特別市)
a 地理環境的優越
b 重要性
c 國恥的使館界
3 沿海——大商埠天津
4 開灤煤礦
5 長城各口
6 腹部兩重地
7 棉田與高陽布
山東省
1 形勢
2 省會歷城
3 膠州灣的青島
4 膠濟路沿線的煤產和農產
5 煙臺與最近收回的威海衛
6 中國的聖地
河南省
1 省會開封
2 交通四達的鄭州
3 行都洛陽
4 道清路與焦作煤礦
5 龜甲文出土的安陽
6 信陽與武勝關
第三節 結論
在文化史上的地位
1 原因
2 結果
3 影響
民生
1 衣
2 食
3 住
4 行
5 職業
人口出路
第十章 中游的黃土高原
第一節 自然環境
境域
地形
1 漢中平原
2 秦嶺山地
3 渭汾谷原
4 晉中山地
川澤
1 東流的沽河諸上流
2 汾河
3 渭河
土壤與民生
氣候一半大陸性
1 風向
2 氣溫
3 雨量
富源
1 農產
2 礦產
第二節 各省分志
山西省
1 省會陽曲
2 晉北經濟軍事中心的大同
3 將來工業可以發展的晉城(澤州)
4 兩大要溢
5 晉人長於經商
陝西省
1 西都長安
2 陝南要埠的南鄭
3 蒙漢交易中心的榆林
4 渭北水利
第三節 結論
植林問題
築路問題
文化問題
第十一章 黃河上游的甘寧高原
第一節 自然環境
境域
地形
1 山地
2 平原
3 沙田
川澤
氣候
富源
1 農田的分布和農產
2 牧畜與林礦
第二節 各省分志
甘肅省
1 省會皋蘭
2 西部政治商業重鎮的涼甘肅三地
寧夏省
1 塞外天府的寧夏平原
2 阿拉善沙地
第三節 結論
交通
人民
改良本區地理環境的步驟
上冊插圖目錄
1 海船入口圖
2 用浮竿試驗地面折曲圖
3 地為橢圓形圖
4 經緯圖
5 方位圖
5 磁極偏差圖
6 公轉和日射圖
7 五帶圖
8 中國已往領域及現在邊界圖
9 中國政治區域及地理區域圖
10 中國山脈分布圖
11 褶曲圖
12 斷層圖
13 古陸區及山脈形勢圖
14 中國西部地方斷面圖
15 中國平原之地形圖
16 沿岸港口圖
17 沿岸形勢圖
18 黑龍江流域圖
19 遼河流域圖
20 沽河流域圖
21 黃河流域圖
22 黃河水道變遷圖
23 長江流域圖
24 珠江流域圖
25 中國河流概圖
26 中國湖泊分布圖
27 古時的雲夢澤和現在的洞庭湖圖
28 鄱陽湖形勢圖
29 中國冬季氣溫和風向圖
30 中國冬季風向和雨量圖
31 中國夏季氣溫和風向圖
32 中國夏季風向和雨量圖
33 雨量分布圖
34 華中平原形勢圖
35 華中平原地勢圖
36 重慶每月降雨量圖
37 漢口每月降雨量圖
38 上海每月降雨量圖
39 稻米分布圖
40 鋅銻等礦分布圖
41 南京形勢圖
42 上海形勢圖
43 江淮平原地形圖
44 江淮平原圖
45 江湖平原地形圖
46 湖南銻礦分布圖
47 江湖平原圖
48 四川盆地地形圖
49 四川圖
50 東南沿岸地方地形圖
51 錢塘江口形勢圖
52 颱風路線圖
53 桂粵地形圖
54 香港每月降雨量圖
55 汕頭近海圖
56 廣西語言分布圖
57 雲貴台地地形圖
58 個舊錫礦圖
59 貴州水銀礦分布圖
60 江心坡略圖
61 華北平原地形圖
62 運河形勢圖
63 北平每月降雨量圖
64 小麥分布圖
65 粟米分布圖
66 平津形勢圖
67 河北省長城各口形勢圖
68 歷城形勢圖
69 膠州灣形勢圖
70 膠濟路沿線圖
71 黃土高原地形圖
72 甘寧高原地形圖
73 甘肅西部農田分布圖
74 肅州形勢與油田圖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2[1933]-民國23[1934]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主題
InfoField
地理
中圖分類
InfoField
G634.57
拼音題名
InfoField
chu zhong ben guo di li jiao ke shu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冊(137,98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8:21,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8:21, 10 June 2023847 × 1,152, 176 pages (5.38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初中本國地理教科書 第1卷 (1/2) by 王鈞衡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7jh009410,4209; 民國圖書.3; 初中本國地理教科書)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