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7jh009512-4101 人物春秋.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783 × 1,087 pixels, file size: 8.26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253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人物春秋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曲卜玄編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人物春秋
Publisher
作者書屋[發行] (南鄭)
Description

本書收上古迄明季的人物老子、孔子、管仲、商鞅、李斯、班超、劉備、周瑜、諸葛亮、司馬遷、隋文帝、李世民、武則天、韓愈、王安石、文天祥、朱元璋、李自成等人的故事728則,以綱鑑正史為藍本,旁及有關人物之史料

目錄
一 民歌堯大
二 獻美女紂釋西伯
三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
四 甘棠之愛
五 召公以防川喻止謗
六 平王中興有賢后
七 鋤麑剌趙盾而自殺
八 楚子問鼎
九 老子其猶龍乎
一○ 子產為政之寬猛
一一 少正印之五惡
一二 孔子彌留之際
一三 晉世子申生絕命詞
一四 管仲遺囑遠侫
一五 齊太史之簡
一六 智伯以國士遇我
一七 盪蠡與文種
一八 伍子胥與申包胥
一九 延陵季子掛劍
二○ 吳起吭士卒疽
二一 李克論相器
二二 吳起與田文論功爭相
二三 齊威王之賞罰
二四 商快入秦前奏
二五 齊魏二君論寶
二六 蘇秦激使張儀相秦
二七 郭隗以死馬自況
二八 王孫賈袒臂復國
二九 樂毅有政治道德
三○ 范睢屈服於蔡澤
三一 鄭國行間開渠
三二 王翦伐楚請田宅
三三 陳勝之微時
三四 趙養卒辯取王歸
三五 李斯刑場訣子
三六 樊噲有遠識
三七 范增眼底之沛公
三八 張良導演鴻門宴
三九 韓信評項羽
四○ 王陵有賢母
四一 陳平歸漢之頃
四二 劉邦如何待黥布
四三 田橫之得士
四四 朱家義救季布
四五 韓信與高祖論將
四六 高祖赦蒯徹
四七 雍齒之封
四八 太公要做太上皇
四九 叔孫通定朝儀
五○ 貫高白張王不反
五一 漢高祖之狂態
五二 樊噲有膽識
五三 蕭丞相系獄
五四 曹參入相之無為
五五 呂后何不哭惠帝
五六 陳平識相體
五七 袁盎引慎夫人卻席
五八 周勃畏獄吏
五九 文帝怎樣殺薄昭
六○ 緹榮代父贖罪
六一 申屠壽挫抑鄧通
六二 細柳營擋天子駕
六三 鼉錯之父有先見
六四 武帝之外家
六五 田叔善骨處肉之變
六六 衛青姊弟之微時
六七 武帝微行之險
六八 田鼢之跋扈
七九 汲黯之戇
七○ 田千秋一語悟主
七一 武帝悔悟罷方士
七二 何故殺鈎弋夫人
七三 五齡皇后上官氏
七四 霍光驂乘遺禍
七五 張敞治盜有術
七六 丙吉為相問喘牛
七七 弘恭石顯之勢
七八 陳湯矯制斬單手
七九 趙飛燕姊姝花
八○ 朱雲之直
八一 王謙莽恭下士時
八二 漢哀帝與董賢
八三 王莽殺子興獄
八四 王政君之懺語
八五 劉秀之忍情
八六 祭遵馮異之寬猛
八七 長安有謠歌更始
八八 劉盆子坐皇帝
八九 光武不忘故劍
九○ 宋弘之鯁正
九一 馬援遊說二帝間
九二 光武推心報寶融
九三 嚴光不奪素志
九四 光武善處功臣
九五 溫序不令發汙血
九六 光武奈何公孫述
九七 公孫述慣行刺
九八 公孫述殺名士
九九 帝何盡用南陽人
一○○ 天子不與白衣同
一○一 少不與人通款曲
一○二 太子擇傅之標準
一○三 馬皇后之儉樸
一○四 明帝自起撞郎
一○五 陸母一飯解楚獄
一○六 班超入虎穴
一○七 北海王智慮自保
一○八 馬皇后不許對母家
一○九 竇憲之功罪
一一○ 楊震為清白吏
一一一 杜根逃死拜御史
一一二 周舉不辱左雄
一一三 大盜張〓送太守喪
一一四 蘇刺史法及故人
一一五 梁冀橫操廢立權
一一六 匿張儉孔鬥爭死
一一七 李膺弟子爭赴難
一一八 范滂母子之賢
一一九 趙苞母與子
一二○ 漢靈帝一何荒唐
一二一 黃巾反黨鋼赦
一二二 汝南月旦評曹操
一二三 司馬直尸諫修宮錢
一二四 崔烈司徒有銅臭
一二五 何進兄妹壞漢家
一二六 韓馥拱手讓冀州
一二七 王烈遺布化盜
一二八 殺蔡邑斷漢史
一二九 曹操上書結李催
一三○ 孔融說劉備領徐州
一三一 孫策得張昭
一三二 袁紹殺義士
一三三 曹操何為挾天子
一三四 陳圭父子賣呂布
一三五 劉備激操殺呂布
一三六 孫策母誡子禮賢
一三七 孫仲謀難兄難弟
一三八 郭嘉敏而好謀
一三九 孫翊妻剌虎報夫仇
一四○ 曹操自明本志
一四一 周瑜眼中之劉備
一四二 呂蒙發憤讀書
一四三 龐統非百里才
一四四 劉備詐口取成都
一四五 生子當如孫仲謀
一四六 諸葛亮治蜀之道
一四七 曹操逼宮脊郗公
一四八 辛毗女小視曹丕
一四九 關羽羞與黃忠伍
一五○ 曹操願為周文王
一五一 蜀征吳自殺政策
一五二 曹丕子獵鹿悲母
一五三 孔明舍魏延奇計
一五四 孫權狂醉灑群臣
一五五 死諸葛走生仲達
一五六 王昶止謗妙解
一五七 司馬懿屍居誅曹爽
一五八 司馬昭之心
一五九 種會譖殺稽康
一六○ 劉湛哭祖廟
一六一 鍾會鄧艾相忌見殺
一六二 向雄義收鍾會屍
一六三 辛憲英預知鍾會敗
一六四 王祥不拜晉王昭
一六五 劉禪樂不思蜀
一六六 司馬炎選媳之條件
一六七 輕裘緩帶羊叔子
一六八 山濤薦稽紹
一六九 周處悔過除三害
一七○ 羊祜痛陳伐吳策
一七一 孫皓辯哉
一七二 晉宮春色
一七三 晉武帝有賣官錢
一七四 石王賽寶
一七五 晉惠帝是憨天子
一七六 賈后之毒辣
一七七 趙王倫弒賈后
一七八 白虎幡解二王斗
一七九 成都王穎復辟
一八○ 二王驕奢招禍
一八一 稽侍中之血
一八二 東海王亂天下
一八三 劉淵之興起
一八四 王衍築三窟
一八五 王衍賣車牛
一八六 王衍乃無宦情耶
一八七 新亭之淚
一八八 懷帝青衣行酒
一八九 祖逖與劉琨
一九○ 憫帝羊車肉袒
一九一 羊後獻媚漢主
一九二 石勒不念舊惡
一九三 伯仁由我而死
一九四 郭璞以卜諫王敦
一九五 卞壺痛惡王謝風流
一九六 卞壺之母
一九七 陶侃議王道
一九八 石勒不敢望劉邦
一九九 王導軟化庚亮
二○○ 顏含答侫問
二○一 桓溫何如白面少年
二○二 桓溫伐漢
二○三 王羲之尤國事
二○四 蒲洪叛趙稱秦王
二○五 桓溫北伐遇王猛
二○六 符堅喜得王景略
二○七 桓溫徵謝安
二○八 桓溫之幕府
二○九 王述責子不及父
二一○ 慕容垂逃入秦
二一一 桓溫遺臭萬年
二一二 郗生為入幕之賓
二一三 王猛勸秦勿圖晉
二一四 謝安舉親薦玄
二一五 符堅讚美晉忠臣
二一六 秦符堅投鞭斷流
二一七 桓玄舉兵入京師
二一八 桓玄沐猴而冠
二一九 謝道蘊殉夫難
二二○ 劉裕當年田舍翁
二二一 劉裕討桓玄
二二二 諸葛長民之死
二二三 擅道濟出民伐罪
二二四 崔浩論劉裕與慕容垂
二二五 劉裕失計東歸
二二六 傳亮跑龍套
二二七 王華檀道濟之佐命
二二八 謝弘微之信誼
二二九 陶潛不仕宋
二三○ 崔浩胸中有甲兵
二三一 檀道濟唱籌量沙
二三二 慧龍仁義為扜蔽
二三三 謝靈運放誕殺身
二三四 檀道潛自此長城
二三五 古弼以弱馬供獵
二三六 范曄無骨氣
二三七 宗愨乘風破浪
二三八 魏崔浩殉國史
二三九 直哉高允
二四○ 白面書生謀伐國
二四一 顏延之惡見子貴
二四二 宋主狎崑崙奴
二四三 宋宮模特兒
二四四 賣兒貼婦成淵宮
二四五 王景文從容之死
二四六 蕭道成異相見忌
二四七 蕭道成識兵機
二四八 戲射蕭道成宋主見弒
二四九 寧作袁粲死
二五○ 王儉之勸進
二五一 宋取司馬家亦如此
二五二 禇淵王儉有贊
二五三 褚淵腰扇障日
二五四 黃金與土同價
二五五 沈約與宋書
二五六 江斆抑幸臣
二五七 愛羽毛而疏骨肉
二五八 風流宰相比謝安
二五九 高祐論選官
二六○ 莫用王謝家物
二六一 薛聰謙德是天爵
二六二 潘妃步步生蓮
二六三 家弟為朝廷憂
二六四 令天下見二義士
二六五 梁置謗木肺石函
二六六 今夕止可談明月
二六七 胡充華生男改魏制
二六八 高歡御惡馬
二六九 願為高貴鄉公死
二七○ 爾朱終兆當穿鼻
二七一 宇文泰與高歡之會
二七二 高歡借刀殺賀拔岳
二七三 高歡為宇文秦造機會
二七四 宇文泰賞識蘇綽
二七五 山中宰相陶弘景
二七六 高洋斬亂絲
二七七 侯景有飛揚跋扈之志
二七八 梁武帝餓死台城
二七九 高洋殺諫臣
二八○ 陳霸先之興起
二八一 王晞辭官思之爛熱
二八二 無愁天子樂行乞
二八三 楊堅受禪怒憲女
二八四 柳或上為君之通
二八五 陳後主歌后庭花
二八六 楊廣痛惜張麗華
二八七 隋樂淫厲而哀
二八八 隋文帝聽命中宮
二八九 楊廣營立太子
二九○ 杜如晦房玄齡之微時
二九一 王伽釋解囚
二九二 王通慢楊素
二九三 畜牲何足付大事
二九四 興土木離宮四十所
二九五 運河與龍丹
二九六 清夜遊曲馬上奏
二九七 北幸啟民可汗帳
二九八 薛道衡因才見殺
二九九 陳百戲悅諸蕃
三○○ 勿向遼東灑死歌
三○一 左仗下黑色小兒造反
三○二 李密入瓦岡寨
三○三 化家為國唐王起兵
三○四 李密妄自尊大
三○五 群雄並起
三○六 房玄齡李靖入幕
三○七 李密解甲歸唐
三○八 劉文靜功成身死
三○九 唯公獨阻聲教
三一○ 敬德歸唐遭忌
三一一 披香殿疑是煬帝修
三一二 十八學士登瀛州
三一三 敬德心如山嶽
三一四 世民跪吮帝乳
三一五 魏徵離間人兄弟
三一六 太宗不取皇叔功
三一七 賈胡剖身藏美珠
三一八 得絹之辱甚於刑
三一九 君子用人如器
三二○ 君欲知過待忠臣
三二一 鷂死帝懷
三二二 會須殺此田舍翁
三二三 王圭論貞觀人物
三二四 皇帝心底戒備
三二五 唐太宗好與臣校功
三二六 敬德爭座毆王公
三二七 太宗選官論才行
三二八 唐太宗縱囚
三二九 太宗為官擇人
三三○ 御史欲宮人無發
三三一 疾風知勁草
三三二 層觀望昭陵
三三三 虞世南五絕
三三四 霍王無所短
三三五 敬德解衣出瘢痍
三三六 太宗面斥侫臣
三三七 太宗悼魏徵
三三八 太宗剪髮療臣疾
三三九 李世民祭曹操
三四○ 東征憶魏徵
三四一 太宗乃不信李世績
三四二 何不撲殺此撩
三四三 李績贊立武后
三四四 武后令二嫗骨醉
三四五 李貓笑裡藏刀
三四六 上官儀教我廢后
三四七 薜仁貴征東奏凱
三四八 李績自傳
三四九 唐家賣馬糞
三五○ 鏡殿數天子
三五一 裴行儉相天下士
三五二 裴行行儉不惜瑪瑙盤
三五三 薛仁貴免胄示敵
三五四 武則天讚嘆駱賓王
三五五 狄仁傑不願知贊者
三五六 來俊臣請君入甕
三五七 武則天不興文字獄
三五八 張德召客不擇人
三五九 姪天子何能立姑廟
三六○ 吾任德昭始安眠
三六一 睡面自乾笑受之
三六二 則天有子不自明
三六三 武則天之寵奴
三六四 朕夢鸚鵡折翼
三六五 蘇摸陵
三六六 婁師德興狄仁傑
三六七 天下桃李在公門
三六八 張說不污清史
三六九 中丞奈何卿五郎
三七○ 六郎面似蓮花
三七一 宋璟恨不擊昌宗
三七二 太子安得更歸
三七三 韋後欲作則天第二
三七四 後與人博帝點籌
三七五 鄭愔一哭一笑
三七六 何為從多祚反
三七七 上官婉兒考學士
三七八 斜封官
三七九 和事天子
三八○ 相王有龍子
三八一 終南為仕宦捷徑
三八二 張說疾姚元之相
三八三 郎官卑職何煩朕耶
三八四 姚崇有腹心之疾
三八五 皇帝梨園子弟
三八六 五王帳長枕大被
三八七 伴食宰相廬懷慎
三八八 姚崇薦宋璟自代
三八九 良吏不勞人市恩
三九○ 皇帝代臣請客
三九一 君瘦天下肥
三九二 名器不可假人
三九三 五鳳樓之校樂
三九四 祿山不宜免死
三九五 立仗馬一鳴斥去
三九六 明皇一日殺三子
三九七 〓王貌似太宗
三九八 風度得如九齡否
三九九 君今看女作門楣
四○○ 歲貢悉賜李林甫
四○一 賜貴妃洗兒錢
四○二 張彖不倚冰山
四○三 顏真卿斬祿山使
四○四 顏杲聊起兵討賊
四○五 顏呆聊罵賊死
四○六 李萼乞師擊賊
四○七 貴妃之死
四○八 肅宗勒馬幸靈武
四○九 有李勉朝廷始尊
四一○ 皇帝梨園有子弟
四一一 李泌佐新命
四一二 上皇賜七媳寶鞍
四一三 張巡守睢陽
四一四 廣平王真華夷主
四一五 祿山封刀召甄濟
四一六 李輔國營求宰相
四一七 何面目見汾陽王
四一八 郭子儀單騎卻敵
四一九 段秀實善上紏峰
四二○ 元載笑不可測
四二一 汝倚乃父為天子耶
四二二 郭子儀無恐尤
四二三 汾陽王子盡奴才
四二四 子儀不懼魚朝恩
四二五 郭子儀識大臣體
四二六 郭子儀敬重楊綰
四二七 裴諝敢彈汾陽王
四二八 子儀屏姬見盧杞
四二九 郭子儀之豪華
四三○ 盧杞忌張鑒
四三一 顏真卿不容於朝
四三二 稿賞不豐濘陽兵變
四三三 段秀實奪笏擊賊
四三四 李日月母罵賊兒
四三五 李懷光投鈇券
四三六 胡兒石演芬之義烈
四三七 天生李晟為社稷
四三八 懷光父子死別忠奸
四三九 李晟功成欲為僧
四四○ 韓澆善用人
四四一 陽城一鳴驚人
四四二 陽城自考政拙
四四三 柳宗元汲汲如狂
四四四 灶黃裳不以一官相買
四四五 高崇文不獻美人求媚
四四六 白居易樂府諷世
四四七 裴垍為相不私故人
四四八 朝廷贖魏徵遺第
四四九 李絳主財無羨餘
四五○ 李絳慨時事
四五一 劉禹錫改謫連州
四五二 裴度一人足破二賊
四五三 李光顏破美人計
四五四 李愬州蔡迎裴度
四五五 柳公權以筆諫君
四五六 元稹遭奚落
四五七 李愬遺牛元翼寶劍
四五八 裴度清君側
四五九 柳公綽誅舞文吏
四六○ 韓愈毀佛餘威
四六一 有一裴度且不能用
四六二 裴度之識量
四六三 劉蕢下第
四六四 去朝中朋黨難
四六五 薛元賞殺宦立威
四六六 仇士良請蔭子
四六七 宦官固寵術
四六八 杜悰拒選娼作相
四六九 宣宗欲除宦官
四七○ 建太子皇帝成閒人
四七一 鄭氏德責子辭相位
四七二 魏暮綽有祖風
四七三 韋澳不貪名位
四七四 宣宗不恕優人
四七五 陳蟠叟請破邊咸家
四七六 民以瓦礫錢路岩
四七七 浪子李儼作天子
四七八 黃巢造反
四七九 尚讓為黃巢開路
四八○ 朱溫歸唐
四八一 李克用妻善處變
四八二 弱女子何能拒賊
四八三 歇後鄭五作宰相
四八四 宦官囚帝殺諸王
四八五 孫德昭靖難復辟
四八六 朱全忠尊帝迴鑾
四八七 帝后成俘走洛陸
四八八 負國賊柳燦
四八九 羅紹威自剪毛羽
四九○ 朱三起盜為天子
四九一 老宦張承業不忘唐室
四九二 王彥韋不降後唐
四九三 梁未帝殉國
四九四 唐莊室寵優人
四九五 赦縣兮優伶有可見
四九六 後唐伶人作剌史
四九七 李嗣源討逆回師
四九八 伶焚樂器殉莊宗
四九九 馮道勸憫農
五○○ 明宗願天早生聖人
五○一 馮道優為勸進表
五○二 石敬塘反唐事契丹
五○三 馮道不忠晉主願命
五○四 劉知遠不赴晉難
五○五 李後搜宮勞車
五○六 殺大臣郭威弒主
五○七 郭威黃旗加身
五○八 郭威賞識范質
五○九 周太祖紙衣瓦棺
五一○ 趙匡胤救主破漢王
五一一 趙匡胤結識趙普
五一二 趙匡胤斫笠督戰
五一三 柴榮不認生父
五一四 點檢作天子
五一五 杜太后處泰思危
五一六 趙匡胤馬上負石
五一七 衛融之忠勇
五一八 宋太祖以禮示天下
五一九 周世宗殺方面大耳
五二○ 杜太后遺囑
五二一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五二二 宋太祖責漢超訟家
五二三 趙普之剛愎
五二四 孟昶何能死社稷
五二五 曹彬有大將風
五二六 南漢君臣之降
五二七 吳越饋趙普爪子金
五二八 李煜賜爵違命侯
五二九 皇后與晉王政治對話
五三○ 姚坦血山諫益王
五三一 李昉呂蒙正之雅量
五三二 寇準彈大史
五三三 錢若水論政治人格
五三四 呂蒙正為事擇人
五三五 呂端大事不糊塗
五三六 呂端破廢立謀
五三七 李沆對使焚帝詔
五三八 寇準秉道疾邪
五三九 幸澶州寇準有成竹
五四○ 王欽若孤注讒寇準
五四一 寇準執北門鎖鑰
五四二 王旦能容寇準
五四三 王旦獨知寇準
五四四 范淹仲不為知己羞
五四五 呂夷簡諫宸妃喪禮
五四六 范仲淹言事起政潮
五四七 富弼國而忘家
五四八 范仲淹怕聽一路哭
五四九 文彥博營死汰兵
五五○ 范仲淹入相出將
五五一 杜衍為相息事寧人
五五二 五拱辰排盡名流
五五三 歐陽修仗義執言
五五四 仁宗禁獻瑞物
五五五 唐介彈文彥博
五五六 黑王相公乃復起耶
五五七 鐵面御史趙抃
五五八 張升說仁宗孤立
五五九 王安石未遇時
五六○ 狄青見知於韓范
五六一 文富拜相朝野相慶
五六二 狄青不敢附梁公
五六三 包拯似閻羅
五六四 歐陽修變文體
五六五 王圭真學士
五六六 韓琦逼太后還政
五六七 王安石掩面笑張戩
五六八 司馬光苟全素履
五六九 范鎮未老致仕
五七○ 呂誨以疾喻政
五七一 王安石有莽見
五七二 張狂小人唐坰之貶
五七三 張載學究天人
五七四 王安石之叛徒
五七五 蒲宗孟何毀司馬光
五七六 文彥博主耆英會
五七七 遼人敬重司馬光
五七八 蘇東坡之恩遇
五七九 蘇東坡之不羈
五八○ 鄧洵武愛莫助圖
五八一 東坡之潞公贊
五八二 高皇后女中堯舜
五八三 常安民痛彈蔡京
五八四 鄒浩不負知音人
五八五 蔡京立奸黨碑
五八六 蔡京與花石崗
五八七 陳禾彈奸碎帝衣
五八八 蔡京粉飾太平
五八九 帝冊為教主道君
五九○ 東坡何有太尉子
五九一 童貫兩副行頭
五九二 蔡京舉家惑帝
五九三 聯金攻遼之失策
五九四 金兵從容渡河
五九五 歐陽殉辦死而來
五九六 南朝惟李若水一人
五九七 康王南渡圖中興
五九八 〓恐亦非金人喜
五九九 李綱恨無骨臣子
六○○ 張叔夜目殺於金軍
六○一 張所勤王獲罪
六○二 李綱一貶言偽官
六○三 宗澤拔岳飛於刑隸
六○四 上皇裂帛寄詔
六○五 黃潛善殺陳東
六○六 宗澤憂國而死
六○七 金人亦知尊孔子
六○八 韓世忠黃天盪〓敵
六○九 秦檜為金人放歸
六一○ 張凌杆殺曲端
六一一 秦檜謀相位有術
六一二 黃庭堅戎石銘
六一三 秦檜樹黨排忠良
六一四 岳飛力主復中原
六一五 秦檜惑主請和
六一六 胡銓羞處小朝廷
六一七 晏敦復薑桂之性
六一八 劉錡過口敗兀朮
六一九 岳飛進迫朱仙鎮
六二○ 十二金牌詔班師
六二一 兀朮棄汴有待
六二二 虞世忠跨〓西湖
六二三 秦檜死矣相議終
六二四 立馬吳山第一峰
六二五 劉錡羞見虞允文
六二六 虞允文經略中原
六二七 湯思退通敵請和
六二八 張拭論臣品
六二九 楊萬里薦賢
六三○ 光宗禪位制於後
六三一 韓佗胄優戲罷朱熹
六三二 以宗有送趙汝愚
六三三 犬吠侍郎趙師善
六三四 程松獻妾松壽
六三五 兩幸運兒作天子
六三六 金人乞糧和好
六三七 劉銳首徇文州之難
六三八 文天祥狀元及第
六三九 高智耀以金喻文士
六四○ 賈似道以去要君
六四一 宋子貞以仁義導元主
六四二 亡國奸佞賈似道
六四三 皇帝不得聞軍事
六四四 宋欲稱臣元不許
六四五 趙昂發夫婦節義
六四六 楊萬里止水殉國
六四七 文天祥起兵勤王
六四八 賈似道死晚矣
六四九 元將伯顏屠常州
六五○ 朝廷上璽降元
六五一 元主嘲降將
六五二 陳文龍滿腹節義文章
六五三 馬暨焚招降書
六五四 陸秀夫負帝蹈海
六五五 許衛悔事元
六五六 文天祥燕市就義
六五七 謝枋得痛罵漢奸
六五八 元世祖殺桑哥
六五九 元世祖有賢后
六六○ 西僧眼中無朝廷
六六一 英宗拒進七寶帶
六六二 非張希孟不敢言
六六三 拜佳論天子器度
六六四 英宗厭諸臣
六六五 文宗師西僧
六六六 宋徽宗惟一事不能
六六七 元順帝親造龍舟宮漏
六六八 元順帝之荒淫
六六九 朱元璋渡江遇陶安
六七○ 元璋不殺陳野先
六七一 元璋為天下屈四賢
六七二 元璋毀鏤金床
六七三 朱元璋削平群雄
六七四 馬後之賢
六七五 危素不殉元室
六七六 明太祖碎元帝宮漏
六七七 太祖馭宦官之道
六七八 危素為余闕守廟
六七九 明太祖不行獻俘禮
六八○ 錢唐受箭復孟子
六八一 建與文燕王應詔對
六八二 燕王迷信二術士
六八三 燕王佯狂陰謀反
六八四 張信出敕醫王疾
六八五 飛龍在天道衍促反
六八六 斬張謝起兵靖難
六八七 鐵鉉詐降守濟南
六八八 建文君臣僧裝出走
六八九 拒草詔方孝孺滅十族
六九○ 鐵鉉殉壯烈社稷
六九一 劉寧妻佐夫有義
六九二 仁宗君臣相得之歡
六九三 清貪風首罷劉觀
六九四 夏原吉之仁恕
六九五 五大臣何請赦王振
六九六 王振義子拜侍郎
六九七 薜瑄不肯屈王振
六九八 兩于謙同遭王振厄
六九九 王振死有餘辜
七○○ 虜中乃有嚴子陵
七○一 太監口中好于謙
七○二 英宗復辟殺于謙
七○三 李賢論奪門之非
七○四 建文子不識牛羊
七○五 阿丑以優彈汪直
七○六 小中官救大忠臣
七○七 鄙媚臣繼恩不傳詔
七○八 大學士萬安進房中術
七○九 公卿盡出劉瑾門下
七一○ 威武大將軍朱壽出巡
七一一 王守仁平逆獲罪
七一二 楊繼盛之獄
七一三 楊繼盛妻疏代夫死
七一四 張居正卻藩臣饋金
七一五 李三才巧晏顧憲成
七一六 態經略徒手出關
七一七 魏忠賢生祠遍天下
七一八 起用袁崇煥
七一九 李自成檄文
七二○ 李自成不殺賢令
七二一 李建泰慷慨出〓
七二二 臣盡亡國之臣
七二三 富宦寧獻賊不助餉
七二四 杜勛降賊請帝退位
七二五 崇禎殉國之慘劇
七二六 魏費二宮人之節烈
七二七 李自成射承天門
七二八 吳三桂乞清師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35[1946]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主題
InfoField
歷史人物
中圖分類
InfoField
K820
拼音題名
InfoField
ren wu chun qiu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32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8:35,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8:35, 10 June 2023783 × 1,087, 253 pages (8.26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人物春秋 (1/1) by 曲卜玄編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7jh009512,4101; 民國圖書.3; 人物春秋)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