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7jh010032-20748 歐洲的烽火.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741 × 1,079 pixels, file size: 5.18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173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歐洲的烽火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張葉舟編譯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歐洲的烽火
Publisher
中流書店 ([出版地不詳])
Description

內分歐洲主角的私生活、新時代的新戰術、幾次有名的會戰、決戰階段的歐戰等4輯

目錄

第一輯 歐戰主角的私生活
一 山居的希特勒
考勒氏告訴我們說
非常榮譽的黑衫團特務員
都想一看元首的住宅
別墅只許闊老們入內
解除了武裝方准過去
只有一條路可通
沒有新的動態
非常機警的獵犬
不許人攝他照相
訪尋一所隱居的山墅
相傳頗有文學意識
隱居了近二十年
不可放過一個可疑的人
行刺者都失敗
防範方法層出不窮
注意希氏衛隊行動
每本德文書都曾翻過
在「怠惰日」的希氏
他最嗜好影戲
閱讀到睡熟為止
夜深討論會
覺得太放縱了
一位典型的剃頭匠
每晨要修面十分鐘
極少飲啤酒
不忘做建築師的夢
希望在建築上留些鴻爪
總理府戒備同樣緊張
「國事犯」的賞格
反對黨自然瓦解
他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二 烽煙瀰漫中的邱吉爾
現在的戰時首相
星期日也要辦公
一份報紙一杯茶送到他床前
再也不會離開白宮一步
一半時間在圖書館中
每天的工作
要接見全部議員
他能背誦詳細的數字
準備一篇演說辭
沒有一天足夠時間的
三 英國遠征軍司令戈特子爵
徹頭徹尾的職業化軍人
他有一顆謙虛的心
大戰中的勇敢故事
同僚們的批評
施展才略的機會
四 納粹空中魔王烏台特
是戈林的一個足智多謀的同事
他發明了一種低飛猛炸的戰術
表演飛機碰撞的假戲
不久成為飛行大隊的領袖
以白粉袋作炸彈
襄助攝製「益智」短片
他是一個確有材幹的人
五 英國海軍三重鎮
英國海軍有三位人物
海軍總司令龐特
沒有人能逼他退職
名副其實的模範水手
所有海軍重要職位都擔任過
他們都稱他為「大船」龐特
一隻不吃人的老虎
一向在預言着今番的戰爭
我們非建造大軍艦不可
把它稱做「驚人的失檢」
八面玲瓏的海上外交家
地中海問題的困難
鎮定和冷酷的態度
保持着英國在海上的尊嚴
把他們交給我來辦
他手下有兩位司令
福勃斯所負的責任
他掌管了世界水面四分之一的安全
天性愛好園藝
先發制人
克銀漢是個傑出的戰略家
地中海主要海軍根據地
他要負起海軍行動的責任
第二輯 新時代的新戰術
一 間諜軍隊
間諜軍隊是怎樣工作的
隨便舉一個例
著名的「雷特案」
回溯拿破崙戰爭時代
大間諜斯休米斯特
斯氏一生代表一種間諜型
做間諜的都是專門家
業餘間諜沒甚用處
四個女間諜絕好的題材
戰時可證明情報機關是否有效
英國情報機關在戰時進行很順利
二 第五縱隊
間諜戰爭早已開始了
戰後巴黎成為間諜的大本營
間諜們的薪給並不十分高
間諜事業的概念
多吃飯少開口
女子不配做間諜嗎
當心漂亮的姑娘
間諜活動三部曲
專門暗殺的間諜
「第五縱隊」在歐洲
這次挪威的教訓
束南歐危險大增
美國人以為「第五縱隊」與己無關
納粹「第五縱隊」活動的方式
歐洲二次大戰中的間諜活動
賽如一盤棋局
間諜案件不肯輕易透露
一鱗半爪的消息
間諜恐怖幾乎每天震動英國
法國宣戰後查得的一封怪信
三 降落傘部隊
爭取勝利一種新的戰法
降落部隊戰法創始於蘇聯
各國都已有這種部隊的設置
降落傘部隊的戰術
這次德軍的戰績
迅速地變成突擊部隊
這種部隊有些像敢死隊
很少有生還之望
把「水平進軍」化成「立體進軍」的戰鬥形成
第三輯 幾次有名的會戰
一 華沙困守戰
一個戰地記者的報告
到華沙的情形
我留居在孤城中
圍城中一位大英雄
看到心酸的景象
我到處找尋攝影的資料
金銀已失卻了作用
向中心區集中轟炸
算是對華沙人民一種處罰
我親見一隻飛機跌下
轟炸城中猶太人
波蘭人過着艱難的生活
要我作十分鐘的報告
一顆炮彈打中電台的一角
謠言散布各處
中立國人退出華沙
二 挪威失守前後
這是一位美國記者的話
英法通知挪威敷設水雷
都默然露着殷憂之色
舞場中依然歌聲悠揚
這總不過是杞人之憂
午夜的變故
轟炸機來矣
不利的消息頻來
飛機依舊在頭頂上盤旋
德國軍隊開進來了
等待征服者來臨
好似國慶日遊行
報以勝利式的傲笑
不煩一矢
無線電中有了播音
經壓着第一次真正的黑暗
群眾欣賞着軍歌
德軍占領挪威的經過
霍爾丹海軍根據地的大炮默不發聲
勃魯轍號之沉沒
偉大的軍事投機
三 丹麥淪陷的經過
獨立尚未失去的前夕
以為丹麥當可倖免於難
一個美麗安寧的城市
發見一些綠色傳單
看到了事變的真相
一切恢復常態了
一些事變經過
願上帝拯救丹麥
一個非常的景象
從苦痛到失望
只好逆來順受
四 茀朗特戰區巡禮
沿途所見的戰鬥實情
體味「戰爭的香氣」
到鄧扣克去
炮火中風景線
整個鄧扣克成了廢堆
這裡的空氣都是疫氣
我們另找新戰場去
五 我們掩護鄧扣克的撤退
到北京附近去掩護退卻
遍嘗炸彈的滋味
保持最後一條防線
這裡是一座火獄
六 法國怎會戰敗的
法軍動員的情形
我們的痛苦也開始了
從此過着異樣的生活
他們都願意為我工作
我對兵士漸漸生了愛心
減少兵士們的憂悶
開拔時有許多流着淚
巴黎車站的一瞥
默默的一無聲息
時代落伍的人啊
個人色彩太濃厚
生離死別的關頭
沒有人喊「法蘭西萬歲」
潰敗的原因
七 魏剛防線突破以後
一道臨時布成的防線
不讓法軍有稍蘇喘息的機會
歷史上最可怖的惡戰
到了不能再忍受的地步
所謂「魏剛陣線」
巴黎不攻自下
巴黎已開始撤退工作
德軍死亡四十萬
法軍已失勇氣
第四輯 決勝階段的歐戰
一 英國如何作戰
英國準備死戰到底
「不列顛會戰」的前奏
英國之兩件艱巨工作
依賴幫手
方策之實施
進攻的方策
敵機之轟炸
陸軍的用處
二 枕戈以待的不列顛
英國八百年免受攻擊時期已告終
事實當前
預料怎樣
第三批軍隊
可能的一點
加緊防衛
空軍降陸地點太多
三 英德海空爭霸戰
英國空軍實力不足
幾條生命線受到了打擊
德軍的作戰計劃和目標
空襲英國的最好根據地
德國海軍非英敵手
空襲英國海軍的心臟
德按預定計劃作戰
空襲尚未得到有效戰果
封鎖政策大大改變
占了控制海洋的便宜
破壞力最大的戰具
大隊飛機威力仍十分可怕
潛水艇好像沒盡多大責任
決勝戰場在北海附近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19 ?]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主題
InfoField
第二次世界大戰
中圖分類
InfoField
K152
拼音題名
InfoField
ou zhou de feng huo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63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9:17,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9:17, 10 June 2023741 × 1,079, 173 pages (5.18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歐洲的烽火 (1/1) by 張葉舟編譯 (batch task; nlc:data_416,07jh010032,20748; 民國圖書.3; 歐洲的烽火)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