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7jh010226-20698 現代世界民主運動史綱.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081 × 1,345 pixels, file size: 9.99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227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現代世界民主運動史綱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A. 倫第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現代世界民主運動史綱
Publisher
新中國書局 (東北)
Description

內分現代民主主義的興起、荒原的新生命、歐洲的黎明、民主運動的停滯期、一個新時代、德國的民主運動、馬克思主義的興起、馬克思主義與民主傳統、近百年來的民主運動等9章。論述了世界各重要國家的人民民主運動的經驗與教訓,以及有關民主運動與社會革命的諸問題

目錄
譯者序
第一章 現代民主主義的興起
一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興起
新科學的反封建鬥爭
反封建的革命就是一種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在這之前的一系列的農民戰爭
西班牙發展的停滯
尼德蘭革命
現代民主潮流興起的信號
二 英吉利共和國
一六四二年的內戰
長老會向各宗派展開鬥爭
平等派的政治綱領
平等派與紳士派的鬥爭
巴力門肅清運動
共和制度的建立
真正平等派
司徒亞王朝復辟
韋格運動
第二章 荒原的新生命
一 創基派的思想
美國革命的性質
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
二 民主傾向
資產階級的任務
『自由的兒子們』社
資產階級的目的並不是推翻英國統治
民主群眾竭力要把戰爭導向革命(獨立)路線
英國的戰略
起草獨立宣言
湯姆士·潘恩
爭取獨立的革命戰爭
三 美國新政府的性質
富有階級對共和制度的害怕
制衡制度的導入
四 新政府依然採用民主共和的形態
美國所面對着的社會條件
為了爭取開墾者而作的民主讓步
英國貴族在美洲建立封建性的土地秩序底失敗
勞動者的遷徒及其條件
沿着封建路線形成中的社會層不能形成
宗教也是美國民主發展的次要源泉
宗教復興運動
五 獨立宣言和聯邦法
哲斐遜
美國被分裂成貧與富兩部份
哈米爾頓
哲斐遜與哈米爾頓的對立
聯邦黨對民主的敵視及其內部分裂
共和黨的形成
人民組織民主社團
人民支持哲斐遜任總統
第三章 歐洲的黎明
一 美國革命對於處在封建停滯狀態的歐洲底影響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在法國勝利的前夜
資產階級和封建秩序的尖銳對立
二 法國大革命的對象是腐化中的封建秩序
經濟恐慌襲擊法國
三級會議
人權宣言
大資產階級準備妥協
憲法草案(一七九一)
皇帝不肯屈服於君主立憲制度
新的立法會議和吉隆德黨
反革命
巴黎公社
無產階級支持新的國民大會
吉隆德黨和雅各賓黨的對立
在無產階級支持下,雅各賓黨為拯救革命而鬥爭
平等派
羅伯斯比亞所進行的鬥爭
三 羅伯斯比亞被捕與熱月黨
巴波夫的看法
熱月黨繼續打擊民主戰士
巴黎人民的憤怒
熱月黨通過一部新憲法
保皇黨捲土重來
熱月黨的新政府:執政長官署
資產階級洶湧而出
四 民主力量企圖成立聯盟
巴波夫及其報紙
巴波夫終於認為只有財產公有才能解決問題
巴波夫組織了『泛神會』
巴波夫放棄了用和平壓力來保衛民主的希望
巴波夫號召人民起來反抗掠奪的統治者
熱月黨控告巴波夫說他想顛覆共和國以及巴波夫的反駁
準備暴動
統治階級的鎮壓
巴波夫領導的群眾起義被出賣了
霧月十八日拿破崙政變
馬克思的結論
第四章 民主運動的停滯期
一 反民主力量集中在反拿破崙戰爭
拿破崙
拿破崙的二重性格
哲斐遜對拿破崙由稱讚到敵視
拿破崙的敗北顯示反動勢力的勝利
二 民主敵人沒有忘記年青的美洲共和國
英國分裂美洲聯邦的陰謀
英國的陰謀曾由美國聯邦黨加以考慮
聯邦黨分裂聯邦所作的努力
英美戰爭不能毀滅美洲聯邦
三 反動力量以為民主就一蹶不振了
梅脫尼赫的看法
反動力量的代言人們
維也納會議
歐洲重又在反動勢力的統治下
資產階級和貴族階級的鬥爭不可避免
民主暗流的洶湧
四 各地民主力量希望得到美國援助
一八二一年的希臘起義
希臘革命和美國
法國民主派繼續鬥爭
五 歐洲的資本主義發展為民主創造了新條件
空想社會主義的計劃
奧文在美國的試驗
歐洲工人階級當時的任務仍是反封建
恩格斯的結論
第五章 一個新時代
一 新時代的標誌
工人階級的成長
一八三一年裡昂工人的起義
二 路易·菲立的政府
資產階級共和派組織團體反菲立政府
政府對共和運動的攻勢
一八三四年裡昂工人第二次起義
法國政府的對外政策:向美國民主開火
無產階級在民主運動中取得領導權
思想的新潮在群眾中興起
從巴波夫到波拿羅蒂
平等勞工黨和人道黨
白朗基派
白朗基派在英國的影響
卡貝派
一八三七至四七年民主運動的推動力量
三 一八三○年以後的英國民主運動
工人階級的不滿和為結社自由而鬥爭
工人群眾通過人民憲章
憲章派與美國
四 美國民主鬥爭的轉捩點
美國民主運動的推動力量
勞工運動的蓬勃發展
新的勞工運動(平權黨)預示了賈克遜民主的勝利
賈克遜政府主要的國內問題
對於國家銀行的鬥爭
人民支持賈克遜繼任總統和他繼續對銀行鬥爭
銀行的反擊
賈克遜粉碎了銀行的反擊
賈克遜民主政府的經濟基礎
五 一八三七年經濟恐慌震撼了美國
傅里葉主義蔓延全國
第六章 德國的民主運動
一 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比英國和法國遲
拿破崙為德國的產業發展打下了基礎
資產階級最初的有力發展和統治者的讓步
法國革命影響下的德國民主運動底發展
德國民主運動的新時代
二 威廉四世的反動統治
這個時期的政治鬥爭採取了神學與哲學衝突的形式
黑格爾主義在實際民主運動中的發展
正統黑格爾派與青年黑格爾派的鬥爭
作為普魯士自由主義反對派中心的青年黑格爾派
青年黑格爾派在鬥爭中變成民主的共和派
費爾巴哈的著作引起深刻的印象
需要一個政黨來領導意識形態的鬥爭
青年黑格爾派實際上變成一個政黨了
三 萊茵報在科隆創刊
萊茵報提出了資產階級的民主要求
一八四二年萊茵報表現了若干共產主義的傾向
赫斯認為人類的最後目標是社會平等
四 恩格斯被赫斯說服了
許多青年黑格爾派變成共產主義者
青年黑格爾派在一八四二年底分裂為兩大集團
馬克思被吸入萊茵報所進行的政治鬥爭里
萊茵報被裡——禁
第七章 馬克思主義的興起
一 馬克思着手研究經濟問題
馬克思對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發生興趣
費爾巴哈的論題給馬克思指出一條路
二 馬克思和黑格爾的法理哲學
馬克思關心着怎樣把德國提高到現代國家的水準
宗教與政治
「哲學的共產主義」立場
無產階級誕生的問題
形成馬克思主義者的過程
三 馬克思在巴黎:面對着勞工運動
新的歷史觀
四 恩格斯和馬克思
恩格斯與英國的民主運動
恩格斯和卡萊爾
「英國工人階級狀況」
恩格斯回到德國之後
恩格斯變成馬克思主義者
馬克思主義成為國際民主運動的活躍因素
第八章 馬克思主義與民主傳統
一 現代民主傳統是在革命中產生的
資產階級民主改革的目標
民主概念的主要前提條件
人民自主權的產生
資產階級對民主的害怕
勞動人民成為民主的熱心支柱
民主潮流的內在矛盾
共產主義的興起
科學的共產主義
民主傳統與進步傾向一致
工場制度的生長給民主提供了一種新的基礎
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
工人階級的新啟蒙運動
二 財產問題
格羅蒂亞斯肯定私有財產的合法性
洛克給財產提供了新的辯護
普芬多夫發展了第三種理論
荷伯斯的概念
盧騷
馬克思主義對財產問題的革命觀點
馬克思的主張也是屬於民主傳統的
三 洛克和馬克思在民主傳統上的差別
賓潭高叫着「革命權」
革命權在美國第二次革命(內戰)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這一點上馬克思主義與民主傳統也是協調的
四 民主與階級鬥爭
階級鬥爭在年青的美國
馬克思與階級鬥爭
資產階級與勞動人民關於「平等」的歷史分岐
馬克思主義完全處在民主傳統當中
五 民主與無產階級獨裁
白朗基主義的看法
無產階級獨裁是民主的更高形式
社會主義革命與民主鬥爭
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化
反對的論點
只有多黨政治才能有民主存在嗎?
無產階級獨裁是處在民主傳統裡面的
六 人的價值和人的尊嚴
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基礎
馬克思主義就是民主傳統最進步的表現
「人是人類中最高的存在」
個性的充份發展
馬克思主義與民主傳統的有機關係
第九章 近百年來的民主運動
一 一八四八年革命的意義
共產主義宣言
馬克思和恩格斯參加德國群眾鬥爭
民主的機關報:新萊茵報
當時歐洲的經濟發展情況
一九○五年俄國革命的性質
二 一八六一至六五年的美國內戰底性質
美國內戰的世界意義
英國工人階級援助美國民主
三 法蘭西內戰
巴黎公社本質上是一個工人階級政府
資產階級勾結外國勢力粉碎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的歷史教訓
四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已經成熟和接近尾聲了:平靜時期
帝國主義時期和機會主義者對民主的幻想
更高形式的民主
俄國:從一九○五年革命到十月革命
列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五 蘇聯的存在與全世界的民主鬥爭
獨占資產階級企圖在法西斯獨裁和戰爭中消滅民主
只有在蘇聯,民主才有很大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民主與反民主的鬥爭
美國發展而為反民主的中心
歷史賦予這一世代的課題
研究書目舉要
本書人各及專名對照表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1949
publication_date QS:P577,+1949-00-00T00:00:00Z/9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主題
InfoField
民主運動
中圖分類
InfoField
K101
拼音題名
InfoField
xian dai shi jie min zhu yun dong shi gang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15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9:36,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9:36, 10 June 20231,081 × 1,345, 227 pages (9.99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現代世界民主運動史綱 (1/1) by A. 倫第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7jh010226,20698; 民國圖書.3; 現代世界民主運動史綱)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