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7jh010327-20691 各國革命史.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68 × 1,156 pixels, file size: 10.51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311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各國革命史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文聖舉 文聖律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各國革命史
Publisher
新生命書局[發行] (上海)
Description

分7編敘述英國、法國、美國、俄國、德國、土耳其、朝鮮、愛爾蘭、印度等國以及中國台灣的革命史

目錄
緒論
第一編 英國革命史
英國革命的意義
第一篇 一六四二年革命
第一章 一六四二年革命的原因
第一節 地理上的關係
第二節 商工業發達的結果
第三節 君權與民權的衝突
第四節 宗教上的紛爭
第五節 外交上的失敗
第六節 國王與國會的糾紛
第二章 一六四二年革命的經過
第一節 圓顱騎士兩黨勢力的比較
第二節 革命中的戰況
第三節 議會黨中的軋轢
第四節 查理士一世的處刑
第五節 克倫威爾與共和時代
第三章 一六四二年革命的影響
第一節 對內的影響
第二節 對外的影響
第四章 一六四二年革命失敗的所在
第一節 克倫威爾的專權
第二節 革命黨員意見的分歧
第三節 國外情勢的險惡
第二篇 一六八八年革命
第一章 一六八八年革命的原因
第一節 查理士二世的失敗
第二節 政黨的軋轢
第三節 詹姆士二世的無道
第二章 一六八八年革命的經過
第一節 威廉三世的入英及詹姆士二世的逃亡
第二節 革命的成功
第三節 英國憲法的性質
第二編 美國革命史
美國革命的意義
第一章 美國革命的原因
第一節 移民本來的目的
第二節 英國妨害美殖民地的發展
第三節 英國強課美殖民地的重稅
第四節 新思想的影響
(1) 政治方面
(2) 經濟方面
第五節 大政治家的鼓吹
第二章 美國革命的經過
第一節 革命的先驅
(1) 反對印花稅
(2) 反對茶稅
(3) 加斯庇事件
(4) 波士頓的暴動及英國的措置
第二節 獨立戰爭的初期
(1) 第一次大陸會議
(2) 勒剋星敦的流血
(3) 第二次大陸會議
(4) 獨立宣言
(5) 華盛頓的苦戰
第三節 獨立戰爭的末期
(1) 西洋諸國的態度
(2) 獨立軍的勝利
(3) 合眾國的成立
第四節 新憲法的制定
(1) 制定新憲法的必要
(2) 新憲法的起草
(3) 新憲法的批准
第五節 新憲法的內容
(1) 立法部
(2) 行政部
(3) 司法部
第六節 新憲法的特色和流弊
(1) 特色
(2) 流弊
第七節 聯邦與各州的關係
(1) 聯邦政府的權力
(2) 各州在聯邦的地位
第三章 美國革命的影響
第一節 對外的影響
第二節 對內的影響
第三編 法國革命史
法國革命的意義
第一篇 一七八九年革命
第一章 一七八九年革命的原因
第一節 權族的專橫
第二節 下層民的痛苦
第三節 革新文學者的鼓吹
第四節 中流階級的指導
第五節 美國獨立的影響
第六節 財政的困難
第二章 一七八九年革命的經過
第一節 國民議會時代(一七八九年五月起一七九一年九月止)
(1) 三級會議的召集
(2) 國民議會的成立
(3) 巴士提獄的攻毀
(4) 護國軍和城政府的成立
(5) 八月四日的議決案
(6) 人權宣言
(7) 法王和議會的遷移
(8) 教會和僧侶的處置
(9) 逃亡貴族的陰謀
(10) 法王逃走的失敗
(11) 第一次憲法的頒布
(12) 國民議會的閉會和成績
第二節 立法議會時代(一七九一年十月起一七九二年九月止)
(1) 立法議會中的政黨
(2) 貴族和僧侶的處分
(3) 議會的對外方針
(4) 法王的禁錮
(5) 九月虐殺
(6) 對外的勝利
第三節 國民公會時代(一七九二年九月起一七九五年十月止)
(1) 第一次法蘭西共和政治的成立
(2) 法王路易十六的處死
(3) 歐洲對法第一次大同盟
(4) 平野黨的顛覆
(5) 山嶽黨的恐怖政治
(6) 反對派的肅清
(7) 同盟軍的擊退
(8) 山嶽黨的內訌至滅亡
(9) 國民公會的末期
第四節 督政部時代(一七九五年十月起一七九九年十一月止)
(1) 督政部的對外方針
(2) 拿破崙的出現
(3) 三大外征軍的勝敗
(4) 督政部的失敗
(5) 共和主義的宣傳
(6) 歐洲對法第二次大同盟
(7) 拿破崙遠征埃及
(8) 督政部的顛覆
第五節 執政政府時代(一八○○年起一八○四年止)
(1) 第四次憲法的表決
(2) 拿破崙對外的勝利
(3) 拿破崙對內的改革
(4) 革命的中斷
第三章 一七八九年革命的影響
第一節 對內的影響
第二節 對外的影響
第四章 一七八九年革命失敗的所在
第一節 革命黨人的軋轢
第二節 革命手段的殘酷
第三節 宣傳工夫的缺乏
第四節 忽略教會和農民的勢力
第五節 財產觀念未確定
第六節 幣制問題未解決
第七節 對外解放不澈底
第二篇 一八三○年革命
第一章 一八三○年革命的原因
第一節 前次革命的影響
第二節 貴族復活的橫暴
第三節 查理十世的暴虐
第二章 一八三○年革命的經過
第一節 革命的爆發
第二節 革命的功敗垂成
第三章 一八三○年革命的影響
第一節 英國的改革
第二節 比利時的獨立
第三節 波蘭的革命
第四節 德意志的自由運動
第五節 意大利的反抗君主
第四章 一八三○年革命失敗的所在
第一節 勞動者未獲革命的利益
第二節 共和黨沒有最後的勇氣
第三篇 一八四八年革命
第一章 一八四八年革命的原因
第一節 勞動階級的不平
第二節 社會主義者的鼓吹
第三節 報界的不平
第四節 一般國民的不平
第二章 一八四八年革命的經過
第一節 革命的爆發
第二節 臨時政府的成立
第三節 第二次共和政治的顛覆
(1) 國民議會的失策
(2) 頒布憲法和選舉總統
(3) 第二次共和政治的顛覆
第三章 一八四八年革命的影響
第一節 奧地利亞的革命
第二節 普魯士的革命
第三節 意大利的革命
第四章 一八四八年革命失敗的所在
第四篇 一八七○年革命
第一章 一八七○年革命的原因
第一節 政府的壓迫
第二節 外交的失敗
第二章 一八七○年革命的經過
第一節 國防政府的成立
第二節 普法的媾和
第三節 城政府的暴動
第四節 政體問題的解決
第五節 新憲法的頒布
第六節 法國革命最後的成功
第四編 俄國革命史
俄國革命的意義
第一篇 一九○五年革命
第一章 一九○五年革命的原因
第一節 政府的暴虐
第二節 農民的苦況
第三節 工人的苦痛
第四節 知識階級的鼓吹
第二章 一九○五年革命的經過
第一節 革命的爆發
第二節 總同盟罷工
第三節 政府的屈服
第三章 議會和政府的衝突
第一節 政黨的概觀
(1) 十月黨
(2) 立憲民主黨
(3) 社會民主黨
(4) 社會革命黨
(5) 勞動黨
第二節 第一次議會和政府的衝突
第三節 第二次議會和政府的衝突
第四章 一九○五年革命的結果
第一節 村會的廢止
第二節 議會的獨立化
第三節 尊君觀念的減少
第五章 一九○五年革命失敗的所在
第一節 政府兵力的雄厚
第二節 政府經費的充足
第三節 革命黨組織的缺乏
第四節 革命黨內部的分離
第二篇 一九一七年的三月革命
第一章 三月革命的原因
第一節 政府的壓迫
(1) 懲罰隊
(2) 戒嚴法
(3) 出版法
第二節 報章的鼓吹
(1) 星報
(2) 真理報
第三節 親德的反動
第四節 食糧的缺乏
第二章 三月革命的經過
第一節 革命前的政府
第二節 革命的爆發
第三節 革命黨的勝利
第四節 下院臨時委員會及蘇維埃的成立
(1) 下院臨時委員會
(2) 蘇維埃
(3) 維持現狀
第五節 臨時政府的施政方針
第六節 俄皇的幽禁
第三章 三月革命迅速成功的原因
第一節 人民仇視德人
第二節 貴族軍隊的贊助
第四章 三月革命後的情形
第一節 三大勢力
第二節 聯合政府的施政方針
第三節 聯合政府內部的軋轢
第四節 第一次全俄蘇維埃大會
第五節 七月一日的示威運動
第六節 攻勢的失敗及政府的改組
第七節 七月中旬的暴動
第八節 新政府的宣言
第九節 八月末的國是會議
第十節 柯尼洛夫的叛亂
第十一節 共和制及克氏的獨裁
第十二節 蘇維埃反對克氏
第十三節 最後的聯合政府
(1) 新聯合政府的成立
(2) 預備國會
第四章 十月末的布黨
第一節 勞働界傾向布黨
第二節 蘇維埃擁護布黨
第三節 軍隊趨附布黨
第四節 農民親近布黨
第五節 布黨的計劃
第六節 布黨的軍革委員會
第三篇 一九一七年的十一月革命
第一章 十一月革命的原因
第一節 工人想管理工場
第二節 兵士想即時停戰
第三節 農民想平分土地
第四節 布黨想奪取政權
第二章 十一月革命的經過
第一節 革命前幾天的俄都
第二節 革命的爆發
第三節 決勝之日
第四節 蘇維埃政府的組織
第五節 莫斯科的十一月
(1) 不能迅速成功的原因
(2) 莫斯科革命的成功
第三章 蘇維埃政府的第一步
第一節 三大布告
(1) 關於和平的布告
(2) 關於土地的布告
(3) 關於工場的布告
第二節 克倫斯基的反攻
第三節 士官候補生的叛亂
第四節 單獨媾和
第四章 戰時共產時期
第一節 反對派的處置
(1) 剝奪出版自由
(2) 虐待智識階級
第二節 反對派的預防
(1) 銀行國有化
(2) 產業國有化
(3) 解散憲法議會
第三節 蘇維埃共和國的根本
第四節 遷都及處殺廢帝
(1) 遷都
(2) 處殺廢帝
第五節 戰時共產時期的經濟政策
第五章 共產黨採用新經濟政策
第一節 採用新經濟政策的原因
(1) 工業方面
(2) 商業方面
(3) 農業方面
第二節 新經濟政策的內容
第三節 我們所得的教訓
(1) 革命不能專為一階級
(2) 現社會不宜共產制
第五編 德國革命史
德國革命的意義
第一章 德國革命的原因
第一節 地主貴族的專橫
第二節 下層階級的痛苦
第三節 勞資雙方的衝突
第四節 國民對德皇的失望
第五節 政黨的軋轢
第六節 歐戰期中的損失
a 內部的損失
b 外部的損失
第二章 德國革命的經過
第一節 臨時共和政府的成立
第二節 軍國主義者的失敗
第三節 斯巴達加黨的陰謀
第四節 新政府對於反動派的調和
第五節 新憲法的制定
第六節 新憲法的內容
(一) 關於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限的規定
(二) 關於個人的權利及義務的規定
(三) 關於聯邦與各州的關係的規定
第七節 新憲法的特色和流弊
(一) 特色
(二) 流弊
第三章 德國革命後的社會運動和經濟狀況
第一節 社會主義運動
第二節 統一社會民主黨的成立及其新政綱
(一) 共和制的擁護
(二) 階級司法制度的抗爭
(三) 財政及經濟政策
(四) 社會政策
(五) 國民保健及國民教育
(六) 國際政策
第三節 經濟的復興
第六編 土耳其革命史
土耳其革命的意義
第一章 土耳其革命的原因
第一節 不平等條約的束縛
第二節 瓜分局勢的迫近
第三節 政府的腐敗和賣國
第二章 土耳其革命的經過
第一節 革命的先驅
(1) 一八七六年的運動
(2) 一九○八年的革命
(3) 青年土耳其黨的執政
第二節 國民軍的起義
(1) 首領克馬爾的略歷
(2) 國民軍最初的表示
(3) 國民公約
第三節 新舊兩政府的對峙
(1) 土皇壓迫國民軍
(2) 昂哥拉政府的成立
(3) 舊政府簽字賣身契
(4) 新政府否認不平約
第四節 希土戰爭
(1) 希土兩軍的形勢
(2) 戰爭的經過
(3) 希土休戰條約
第三章 革命大告厥成
第一節 土皇政府的顛覆
第二節 羅散條約的勝利
第三節 異教民族的處置
第四章 成功後五大問題的解決
第一節 首都問題的解決
第二節 國體問題的解決
第三節 教主問題的解決
第四節 教育主權問題的解決
第五節 一黨治國問題的解決
(1) 新憲法的頒布
(2) 一黨治國的成功
第五章 土耳其革命成功的所在
第一節 黨人一致
第二節 宣傳得力
第三節 組織精密
第四節 領袖有決心
第五節 外交能伺隙
第七編 弱小民族革命運動史
導言
第一篇 朝鮮革命運動史
朝鮮革命的意義
第一章 朝鮮革命的原因
第一節 日本對朝鮮的政治壓迫
第二節 日本對朝鮮的經濟侵略
第三節 日本對朝鮮的文化侵略
第二章 朝鮮革命的經過
第一次的革命運動
第二次的革命運動
第三次的革命運動
第四次的革命運動
第三章 朝鮮革命的趨勢
第二篇 台灣革命運動史
台灣革命的意義
第一章 台灣革命的原因
第一節 日本對台灣的政治壓迫
第二節 日本對台灣的經濟侵略
第三節 日本對台灣的文化侵略
第二章 台灣革命的經過
(一) 大正以前的台灣革命運動
(二) 大正以後的台灣革命運動
第三章 台灣革命的趨勢
第三篇 印度革命運動史
印度革命的意義
第一章 印度革命的原因
第一節 英國對印度的政治壓迫
第二節 英國對印度的經濟侵略
第二章 印度革命的經過
第一節 甘地的不合作運動
第二節 自治黨與印度民族會議
第三節 印度革命的障礙
第三章 印度革命的趨勢
第四篇 愛爾蘭革命運動史
愛爾蘭革命的意義
第一章 愛爾蘭革命的原因
第一節 愛爾蘭與不列顛帝國歷史上的裂痕
第二節 英國對愛爾蘭的壓迫
第二章 愛爾蘭革命的經過
第一節 一八八五年以前的革命運動
第二節 歐戰以前的革命運動
(一) 愛爾蘭國民黨和格拉斯敦的提攜
(二) 愛爾蘭協同組合的運動
(三) 愛爾蘭國民黨與亞士葵斯內閣的提攜
(四) 愛爾蘭南北的對峙
第三節 歐戰時和歐戰後的革命運動
(一) 一九一六年的革命運動
(二) 英相佐治的調和
(三) 愛爾蘭自由邦的成立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18[1929]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主題
InfoField
革命史
中圖分類
InfoField
K101
拼音題名
InfoField
ge guo ge ming shi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68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9:45,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9:45, 10 June 2023868 × 1,156, 311 pages (10.51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各國革命史 (1/1) by 文聖舉,文聖律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7jh010327,20691; 民國圖書.3; 各國革命史)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