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7jh011666-5287 回教哲學史.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27 × 1,075 pixels, file size: 15.31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318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回教哲學史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荷蘭〕第·博雅(T. J. deBoer)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回教哲學史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 (重慶)
Description

共17章,有:小引,哲學與阿拉伯的學問,畢達哥拉斯哲學,受新柏拉圖派影響的亞里士多德派哲學,哲學在東方的結果,西方的哲學等

目錄
譯者序
著者序
第一章 小引
第一節 劇場
(一) 古代的阿拉伯
(二) 四大哈里發,默底納,十葉派
(三) 伍曼亞人,大馬士革,巴士拉,庫法
(四) 阿拔斯人
(五) 群雄的割據與回教帝國的滅亡
第二節 東方的智慧
(一) 塞姆族的思想
(二) 波斯的宗教
(三) 印度的智慧
第三節 希臘的科學
(一) 敘利亞人
(二) 基督教的各教派
(三) 以得撒與尼綏賓
(四) 哈蘭
(五) 公特撒卜爾
(六) 敘利亞人的翻譯運動
(七) 敘利亞人的哲學
(八) 阿拉伯文的譯本
(九) 翻譯家的哲學
(一○) 阿拉伯人對於希臘文化的認識
(一一) 新柏拉圖派的繼續
(一二) 蘋果書
(一三) 亞里士多德的神學
(一四) 阿拉伯人對於亞里士多德的了解
(一五) 回教哲學
第二章 哲學與阿拉伯的學問
第一節 文法學
(一) 學問的種類
(二) 阿拉伯文與古蘭經
(三) 巴士拉與庫法的文法學家
(四) 曾受論理學之影響的文法學與韻律學
(五) 文法學與哲學
第二節 法律學家的派別
(一) 聖行,聖訓,主張
(二) 比論與僉議
(三) 法律學的主旨及其地位
(四) 論理與政治
第三節 回教教義學的體系
(一) 基督教的信條學
(二) 回教的教義學
(三) 穆爾太齊賴派及其勁敵
(四) 人類的行為和真主的行為
(五) 真主的實在
(六) 天啟與理性
(七) 艾卜·胡載理
(八) 南薩姆
(九) 查希慈
(一○) 穆爾邁爾與艾卜·哈什姆
(一一) 艾施爾里
(一二) 辦證學中的原子的問題
(一三) 蘇非派哲學
第四節 文學與歷史
(一) 文學
(二) 艾卜·阿塔希亞,穆特南比,艾卜·阿拉,哈利列
(三) 歷史的遺產
(四) 麥斯俄迭與麥格迭西
第三章 畢達哥拉斯派哲學
第一節 自然哲學
(一) 自然哲學的起源
(二) 算學
(三) 自然科學
(四) 醫學
(五) 拉齊
(六) 光陰派
第二節 精誠同志社
(一) 改拉密特
(二) 精誠同志社及其哲學的百科全書
(三) 折衷的態度
(四) 知識
(五) 算學
(六) 論理學
(七) 真主與世界
(八) 人類的靈魂
(九) 宗教哲學
(一○) 倫理學
(一一) 精誠同志社論文集的影響
第四章 受新柏拉圖派影響的亞里士多德派哲學家
第一節 鏗迭
(一) 鏗迭的生活
(二) 鏗迭對於辯證學的態度
(三) 算學
(四) 真主宇宙靈魂
(五) 關於精神的學說
(六) 亞里士多德派的鏗迭
(七) 鏗迭的門弟子
第二節 法拉比
(一) 論理學派
(二) 法拉比的生活
(三) 他對於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態度
(四) 法拉比的哲學
(五) 法拉比的論理學
(六) 法拉比的形而上學實在與真主
(七) 上界
(八) 下界
(九) 人類的靈魂
(一○) 人類的精神
(一一) 法拉比的倫理學
(一二) 法拉比的政治學
(一三) 後世的生活
(一四) 法拉比哲學概觀
(一五) 法拉比哲學的影響,西吉斯塔尼
第三節 邁斯凱維
(一) 邁氏的地位
(二) 靈魂的本質
(三) 他的倫理學原理
第四節 伊本·西那
(一) 伊本·西那的生活
(二) 伊本·西那的成績
(三) 哲學的學科,論理學
(四) 形而上學與物理學
(五) 人類與人類的靈魂
(六) 理性
(七) 理性主義的象徵
(八) 秘教
(九) 伊本·西那的時代,白魯尼
(一○) 白海明雅
(一一) 伊本·西那死後的影響
第五節 伊本·海賽姆
(一) 學術運動的轉向西方
(二) 伊本·海賽姆的生活與著作
(三) 知覺與判斷
(四) 伊本·海賽姆的成績
第五章 哲學在東方的結果
第一節 安薩里
(一) 辯證學與玄秘哲學
(二) 安薩里的生活
(三) 他對於當代文化的態度
(四) 世界乃真主的意志與獨力的產品
(五) 真主與天佑
(六) 人類的復活
(七) 安薩里在辯證學上的主義
(八) 實驗與啟示
(九) 安薩里主義的評價
第二節 要略的作家
(一) 安薩里後哲學在東方的地位
(二) 哲學的文化
第六章 西方的哲學
第一節 哲學的起原
(一) 伍曼亞人時代
(二) 回曆第五世紀(西曆第十一世紀)
第二節 伊本·巴哲
(一) 藩伯政府
(二) 伊本·巴哲的生活
(三) 其遺著的特色
(四) 他的論理學與形而上學
(五) 他關於靈魂與精神的主張
(六) 個人
第三節 伊本·圖斐利
(一) 統一王朝
(二) 伊本·圖斐利的生活
(三) 哈義
(四) 哈義與人類的進化
(五) 哈義的倫理
第四節 伊本·魯世德
(一) 伊本·魯世德的生活
(二) 伊本·魯世德與亞里士多德
(三) 論理學與真理的認識
(四) 世界與真主
(五) 物體與精神
(六) 理性與精神
(七) 思想家伊本·魯世德評價
(八) 伊本·魯世德的實用哲學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 伊本·赫勒敦
(一) 伊本·赫勒敦的時代背景
(二) 伊本·赫勒敦的生活
(三) 哲學與經驗
(四) 歷史哲學與歷史方法
(五) 史學的對象
(六) 伊本·赫勒敦學說的特色
第二節 阿拉伯人與經院哲學
(一) 政治地位,猶太人
(二) 巴勒摩與托利多
(三) 巴黎的阿拉伯人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33[1944]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主題
InfoField
伊斯蘭教-宗教哲學-哲學史 宗教哲學-伊斯蘭教-哲學史 哲學史-宗教哲學-伊斯蘭教
中圖分類
InfoField
B96
拼音題名
InfoField
hui jiao zhe xue shi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96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2:30,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2:30, 10 June 2023827 × 1,075, 318 pages (15.31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回教哲學史 (1/1) by (荷蘭)第·博雅(T. J. deBoer)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7jh011666,5287; 民國圖書.3; 回教哲學史)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