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7jh012221-35645 馬哥孛羅遊記.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75 × 1,252 pixels, file size: 17.92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446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馬哥孛羅遊記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意〕馬哥孛羅(Marco Polo)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馬哥孛羅遊記
Publisher
燕京大學圖書館[發行]
Description

本書共48章

目錄
序言
羅斯梯謝奴序文。
第一章 孛羅氏兄弟二人離君士旦丁堡週遊世界。
注一 年代考。
注二 『大海』考。
索爾對亞商港。
第二章 孛羅兄弟跋越索爾對亞。
注一 欽察汗都城撒雷地址及遺蹟考。
注二 古代布爾加利城考。
注三 東方韃靼王阿老汗。(即旭烈兀)
注四 窩爾加河畔烏克克城考。
注五 梯格利司大河考。
第三章 越沙漠後,孛羅兄弟至不花剌城遇波斯大使。
注一 『波斯所轄不花刺城』考。
注二 大汗之大使。
第四章 孛羅兄弟依大使之言隨至大汗朝廷。
第五章 孛羅兄弟至大汗朝廷情況。
第六章 大汗詢基督教徒及羅馬教皇情況。
注一 原文教皇二字為alostoile。
韃靼名字考。
第七章 大汗令孛羅兄弟二人充羅馬教皇宣慰使。
注一 大汗國書。
注二 七藝。
注三 蒙古各汗對於宗教甚為冷淡。
第八章 大汗給孛羅兄弟金牌諭旨一道。
注一 金牌諭旨。
注二 阿耶斯商港。
第九章 孛羅兄弟至阿扣城,次至威尼斯。
注一 死教皇之名及使者之名。
注二 尼格羅捧達。
注三 馬哥年齡考。
孛羅兄弟留家時期。
第十章 孛羅兄弟復離威尼斯歸見大汗。 尼古拉斯孛羅攜其子馬哥同行。
注一 耶蘇聖墓長明燈汕。
第十一章 孛羅兄弟攜馬哥同行,離阿扣城。
注一 教皇格利高雷第十世。
第十二章 孛羅兄弟謁見新教皇。
注一 威廉特里波里。
注二 傳教牧師之權限。
注三 彭獨開大略傳。
征伐亞美尼亞事跡。
注四 西力細亞亞美尼亞之武士團。
第十三章 尼哥羅孛羅,馬飛孛羅,馬哥孛羅三人行至大汗朝廷。
注一 開平府忽必烈之避暑宮。
第十四章 尼哥羅,馬飛,馬哥三人朝見大汗。
第十五章 大汗令馬哥出使。
注一 馬哥所識四種文字。
注二 賴麥錫之增補。
注三 馬哥之使職。
第十六章 馬哥出使歸國。
第十七章 尼哥羅,馬飛,馬哥,請假歸國。
注一 蒙古更換君主時,外國人生命之危險。
注二 卜魯罕後。
與成宗皇后同名同姓。
注三 賴麥錫之增補。
第十八章 孛羅兄弟及馬哥辭別大汗歸國。
注一 蒙古皇室郵差。
注二 蒙古及英吉利國王之通信。
注三 中世紀時中國之船舶。
注四 由中國至蘇門答臘之航行。
注五 同行者之死亡。
注六 波斯史所載科克清公主事跡。
注七 大汗之崩殂。
注八 蠻子國公主遠嫁波斯。
本書卷一第一冊目錄
第一章 小黑梅尼亞。
注一 小亞美尼亞。
注二 西力細亞海岸之不適衛生。
第二章 突厥馬尼亞省。
注一 人民之野蠻。
注二 突厥馬尼亞名字之施用。
突厥馬民族。
賽拔斯脫古蹟。
第三章 大黑梅尼亞。
注一 歐清干城。
膠布。
注二 埃次羅姆城。
注三 倍拜脫城。
注四 阿拉臘脫山。
注五 元史上毛夕里。
注六 巴庫油井。
第四章 卓支尼亞及其國王。
注一 卓支亞諸王。
中國古代史書關於卓支亞之記載。
杜環經行記苫國。
新唐書苫國。
考證。
元史谷兒口部。
注二 卓支亞人民。
注三 鐵門關及亞歷山德長城。
注四 堅木森林。
注五 蒼鷹。
注六 養魚奇事。
注七 蓋爾海或名岐蘭海。
地名尾音有-an字者。
岐蘭省唐書岐蘭國。
唐書亞具羅。
元史寬甸吉思海。
注八 裏海之各種名稱,及其上航業。
注九 裏海之漁業。
第五章 毛夕里國。
注一 毛夕里之阿答畢。
注二 聶思脫里及雅各派之基督教徒
注三 毛東綾。
(mosolin)麼斯。
注四 曲兒忒人。
元史曲兒忒。
注五 麥胥及馬爾丁兩地。
第六章 報達大城及其陷落情形。
注一 報達或名八吉打。
巴黑塔惕。
縛達。
趙汝適諸蕃志白達國。
元史郭侃傅,報達部。
劉郁西使記,報達國。
八吉打城之建築。
注二 怯失島。
趙汝適諸蕃志,記施國。
注三 把斯拉港 趙汝適諸蕃志弼斯囉國。
汪大淵島夷志略波斯離國。
注四 巴爾達齊尼及各種絲織金錦。
禽獸模樣。
注五 旭烈兀西征。
中國史書關於旭烈兀西征之記載。
回教著作家記旭烈兀滅報達事跡。
注六 同上。
注七 哈里發磨斯塔錫姆死難記。
注八 佛勞撒之記載。
第七章 哈里發立意殺盡其國內基督教徒。
注一 年代考。
注二 「sor regisles et ses casses」句文解釋。
第八章 基督教徒聞哈里發之言皆大惶恐。
注一 cralantur字解釋。
第九章 獨眼補靴工人被請代基督教徒祈禱。
第十章 獨眼補靴者祈禱後,山被移動情形。
注一 移山奇事。
第十一章 討來思大城記。
注一 討來思為塔伯利資之別稱。
其地情況。
明史討來思國傳。
注二 克萊美索爾(crcmesor)考證。
注三 塔伯利資商況。
注四 討來奇(torizi)字解釋。
注五 城市及居民情況。
第十二章 討來四邊境聖把掃馬大寺。
注一 把掃馬大寺。
第十三章 波斯大國及其國三王紀事。
注一 秦漢以前,波斯與中國之交通。
西史上之波斯,
注二 kala atish parastan二字之解釋。
注三 三王考。
第十四章 三王歸國情形。
注一 撒瓦及阿瓦兩城考。
麻素提所記寓言。
景教碑文。
三王寓言之後代贅辭。
第十五章 波斯八國情況及其名稱。
注一 八國考,
注二 馬匹販運出口及其價值。
注三 波斯盜匪。
注四 波斯酒。
第十六章 野司特大城。
注一 野司特城。
注二 野司特至起兒漫之路線。
森林。
第十七章 起兒漫國。
注一 起兒漫省及城。
亞洲西南有兩起兒漫城。
汪大淵島夷志略,千里馬。
注二 土耳其玉。
陶宗儀輟耕錄,回回石頭注釋。
注三 溫丹尼克,或印度鋼。
注四 起兒漫之製造品。
注五 良鷹。
注六 地理考證待後。
第十八章 喀馬地城及其遺蹟。
喀勞娜盜匪。
注一 熱地出產品。
注二 有峰牛及肥尾羊。
注三 馬賊。
scalani字解釋。
注四 喀勞那及尼古達理盜匪群考。
注五 柯奴沙爾米村考。
第十九章 下至忽里模子城情形。
注一 忽里模子古城位置。
起兒漫至忽里模子沿途之地理。
中國史書關於忽里模子之記載。
中國古代在波斯灣及印度洋西岸之商務航業。
明史忽魯謨斯傳。
考證。
費信星槎勝覽忽魯謨斯國。
西洋古代史書及回教著作家關於忽里模子之記載。
注二 〓魚食品。
注三 線縫之船。
單舵船為何可異。
注四 忽里模子之天氣酷熱。
注五 錫麥姆熱風。
注六 忽里模子之歷史。
孛羅遊記之魯美達阿合馬特。
注七 忽里模子與起兒漫間之第二路線。
第二十章 渡越沙漠困苦情形。
注一 起兒漫至科比南之路線。
注二 羅脫沙漠。
注三 地下河道。
第二十一章 科比南城及其地之製造品。
注一 科比南城考。
注二 吐梯亞考。
第二十二章 八日漠中情形。
注一 呼羅珊之沙漠。
注二 太陽樹或名乾樹考。
第二十三章 山中老人記。
注一 阿薩興人或沒里奚人。
第二十四章 老人教練徒黨方法。
注一 逸事之遠播。
名人之遭暗殺者。
注二 沒里奚人之枝派。
第二十五章 老人之被殲滅。
注一 旭烈兀殲滅沒里奚國。
中國史書記沒里奚國之滅亡。
回教著作家記沒里奚國之滅亡。
今代其教之復興。
阿刺模忒及吉兒都怯兩寨。
第二十六章 薩陪甘城。
注一 薩陪甘城及至此路線考。
乾瓜。
明史俺都淮。
第二十七章 巴里黑城。
注一 巴里黑城考。
西洋古史關於巴里黑之記載。
中國史書關於巴里黑之記載。
史記大宛傳。
大月氐傅。
前漢書大月氐傳。
後漢書大月氐。
魏書〓噠傳。
唐代之吐火羅。
西域記縛喝國。
景教碑文。
元史之記載。
明史八刺黑。
注二 鐸汗那考。
注三 鄂格速斯河流域之多獅。
第二十八章 塔伊康及監山。
又喀色姆省。
注一 塔里干。
亞洲西部有三塔里干。
注二 石監礦。
注三 人種特性。
注四 喀色姆考。
注五 刺蝟。
注六 穴居。
注七 巴達克山之新舊都城。
第二十九章 巴達哈傷省。
注一 巴達哈傷為古代交通要道。
西域記缽鐸創那國。
元史巴達哈傷。
明史八達黑商。
清四〓考巴達克山。
西域記淫薄健國及屈浪拏國。
新唐書之俱蘭及劫者。
注二 巴達哈傷各種土語。
土酋自稱為亞歷山德後裔。
考辨。
注三 錫克南。
新唐書識匿。
西域記屍棄尼。
注四 巴達克山地名之各種拼寫法。
巴拉斯紅寶石。
注五 琉璃礦。
注六 巴達哈傷之名馬。
中國史書上之記載。
注七 無谷大麥。
注八 野羊。
注九 巴達克山風景。
注十 各次戰爭所受之厄運。
注十一 婦女衣褲之大。
第三十章 拍社省。
注一 拍社境域考。
佛國記烏長國。
魏書烏萇國。
新唐書烏茶國又名鳥仗那。
西域記烏仗那國。
烏場國。
拍社民族。
馬哥孛羅遊記本書卷一第一冊圖畫目錄
序言
第一號形成附圖。
亞洲西部。
十三世紀末葉亞洲各國情勢略圖。 附書首.
索爾對亞堡壘圖。 附第一章.
欽察汗都城撒雷地位圖。 附第二章.
窩爾加河枝流,阿克吐巴河北,查烈夫鎮附近,古撒雷遺蹟圖。 附第二章.
古代布爾加利遺蹟圖。 附第二章.
大汗授孛羅兄弟二人金牌諭旨情形。
十四世紀繪圖。 附第七章.
阿耶斯古代寨堡圖。 附第八章.
馬黎奴薩奴拖所繪一千二百九十一年時(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阿扣城圖。 附第九章.
教皇格利高雷第十世繪像。 附第十一章.
居庸關東面,元代六種文字刻石攝影。 附第十五章.
居庸關西面,元代六種文字刻石攝影。 附第十五章.
中國古代戰艦。 附第十八章.
本書卷第一冊。
阿耶斯港圖。
孛羅稱為拉耶斯。 附第一章面前。
還敦一世及其後之錢。 附第一章。
倍拜脫古寨壘圖。 附第三章
中世紀卓支亞寨堡圖。 附第四章.
打耳班市景。 附第四章
毛夕里國王巴德魯丁之錢圖。 附第五章。
塔伯利資城合贊汗之禮拜寺遺蹟。 附第十一章.
印度博物館藏克什彌爾人制之頸巾圖。 附第十七章。
柯雲及克地方古代阿述利亞峯牛刻像。 附第十八章。
哈柴臘人繪像。 附第十八章。
第二號行程附圖。
起兒漫至忽里模子。 附第十九章。
拉丁人雙舵船圖。 附第十九章.
中世紀歐洲之雙舵船。 附第十九章
乾樹及日月樹圖。 附第二十二章。
乞納兒樹。 附第二十二章。
近世山中老人代表阿喀汗之像。 附第二十五章。
巴達克山某王所藏古代希臘銀奠酒碟。 附第二十九章。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1929]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主題
InfoField
遊記
中圖分類
InfoField
K919
載體形態
InfoField
414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3:56,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3:56, 10 June 2023875 × 1,252, 446 pages (17.92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馬哥孛羅遊記 (1/1) by [(意)馬哥孛羅(Marco Polo)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7jh012221,35645; 民國圖書.3; 馬哥孛羅遊記)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