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7jh012322-79491 王氏高中本國地理.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27 × 1,418 pixels, file size: 19.48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445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王氏高中本國地理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王益崖編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王氏高中本國地理
Publisher
世界書局
Description

目錄
第一編 總論
第一章 概說
第二章 地理上的特異性
第一節 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第二節 幅員的廣大性
第三節 地勢的複雜性
第一目 山嶽高原邱陵的偉大性
第二目 平原盆地的偉大性
第三目 河川的偉大性
第四節 氣候的錯綜性
第三章 人文地理上的特異性
第二編 中國區域地理
第一章 西北區
第一節 西北區的地勢
第二節 西北區的氣候產業交通
第三節 西北區的居民人口都市國防
第二章 中央區
第一節 中央區的地勢
第二節 中央區的氣候土壤
第三節 中央區的產業
第四節 中央區的交通
第五節 中央區的居民人口都市國防
第三章 東南區
第一節 東南區的地勢
第二節 東南區的氣候土壤
第三節 東南區的產業
第四節 東南區的交通
第五節 東南區的居民人口都市國防
第四章 西南區
第一節 西南區的地勢
第二節 西南區的氣候
第三節 西南區的物產
第四節 西南區的交通
第五節 西南區的居民人口都市國防
第五章 東北區
第一節 東北區的地勢和氣候
第二節 東北區的產業
第三節 東北區的交通
第四節 東北區的居民人口都市國防
第六章 高原區
第一節 高原區的地勢和氣候
第二節 高原區的產業和交通
第三節 高原區的居民人口都市國防
第三編 地人相互關係上中國民生綜合的研究
第一章 概說
第二章 我國人口分布和產業的開發
第三章 產業開發在地理上的研究
第四章 產業開發和外人在華的經濟勢力
附圖目錄
第一圖 中國面積和歐洲面積的比較
第二圖 中國地形略圖
第三圖 地勢和區域圖
第四圖 黃土的分布
第五圖 江淮平原
第六圖 巫山峽附近
第七圖 三峽
第八圖 長江峽的成因
第九圖 長江灘的成因(一)
第一〇圖 長江灘的成因(二)
第一一圖 長江灘的成因(三)
第一二圖 長江灘的成因(四)
第一三圖 長江的傾斜
第一四圖 黃河的傾斜
第一五圖 皮筏
第一六圖 中國七月的氣壓和風向
第一七圖 中國正月的氣壓和風向
第一八圖 中國正月平均等溫線圖
第一九圖 中國七月平均等溫線圖
第二〇圖 中國年平均等溫線圖
第二一圖 中國年平均雨量分布圖
第二二圖 中國氣候區圖
第二三圖 萬里長城
第二四圖 呼倫湖
第二五圖 塔里木盆地
第二六圖 甘肅西北部活地帶
第二七圖 民生灌溉區及地勢圖
第二八圖 呼倫貝爾的放牧
第二九圖 駱駝隊
第三〇圖 大興安嶺的森林
第三一圖 國道路線網圖
第三二圖 總理十萬英里鐵路計劃圖
第三三圖 巴爾虎人的游牧
第三四圖 世界沙漠人口都市分布圖
第三五圖 萬全羊毛的堆積
第三六圖 包頭
第三七圖 庫倫以前的活佛宮殿
第三八圖 呼倫的市街
第三九圖 臚濱
第四〇圖 黃河六次改道圖
第四一圖 淮水平原及其水系相關地域圖
第四二圖 涇惠渠
第四三圖 中國土壤區域略圖
第四四圖 中國小麥下種月日和春麥冬麥的限界略圖
第四五圖 中國小麥分布圖
第四六圖 中國高粱分布圖
第四七圖 中國小米分布圖
第四八圖 中國玉米分布圖
第四九圖 中國大豆分布圖
第五〇圖 中國花生分布圖
第五一圖 中國棉花分布圖
第五二圖 中國羊的分布
第五三圖 中國牛的分布
第五四圖 中國馬驢等的分布
第五五圖 中山先生商港及漁港的建設圖
第五六圖 淄川煤礦
第五七圖 豫鄂皖贛蘇浙湘七省聯絡公路線路圖
第五八圖 中華民國鐵路全國
第五九圖 運河
第六〇圖 運河中的帆船
第六一圖 北平直轄市圖
第六二圖 濟南的城壁
第六三圖 天津的地理位置
第六四圖 威海衛的行政區圖
第六五圖 青島直轄市圖
第六六圖 漢口
第六七圖 北方大港計劃圖
第六八圖 武漢千公里半徑區域圖
第六九圖 長江口圖
第七〇圖 實業計劃長江口整治圖
第七一圖 中山先生長江整治計劃圖
第七二圖 湘漓分流圖
第七三圖 長江三角洲
第七四圖 我圖沿海四季颱風進路圖
第七五圖 中國水田分布圖
第七六圖 江浙稻田的灌溉
第七七圖 中國稻米分布圖
第七八圖 大冶鐵山
第七九圖 獲港鐵礦砂的輸出
第八〇圖 中國南部金屬礦物分布圖
第八一圖 蘇浙皖三省聯絡公路路線圖
第八二圖 南京附近圖
第八三圖 南京中山陵
第八四圖 南京下關碼頭
第八五圖 西湖畔的杭縣
第八六圖 福州
第八七圖 上海的黃浦灘
第八八圖 大上海計劃中的商港
第八九圖 土地利用上的上海區域構成圖
第九〇圖 運河畔的吳縣
第九一圖 廈門港圖
第九二圖 東方大港計劃圖
第九三圖 四川盆地
第九四圖 成都盆地水道略圖(附灌縣水利圖)
第九五圖 a中山先生改良廣州為南方大港計劃圖
b中山先生改良廣州河議計劃圖
第九六圖 西沙群島圖
第九七圖 團沙群島圖
第九八圖 川藏道上川茶的背運
第九九圖 萬縣桐油的上簍
第一〇〇圖 自流井的鹽井
第一〇一圖 珠江鐵橋(一)
第一〇二圖 珠江鐵橋(二)
第一〇三圖 巴縣的碼頭
第一〇四圖 香港
第一〇五圖 澳門
第一〇六圖 東北區地形略圖
第一〇七圖 東北區的高粱
第一〇八圖 遼河流域大豆的栽培
第一〇九圖 大豆輸出前的堆積
第一一〇圖 興安山麓地帶牛羊的放牧
第一一一圖 松花江上流的松林
第一一二圖 鴨綠江上流的流筏
第一一三圖 安東附近的木材
第一一四圖 飛機下的拉林河流域密林
第一一五圖 撫順煤田
第一一六圖 鹽田
(1) 用風車以汲海水
(2) 貔子窩附近的鹽田
第一一七圖 冬季松花江上的驢橇和馬車
第一一八圖 山東移民到東北去的船上景況
第一一九圖 大連的地理位置
第一二〇圖 大連的碼頭
第一二一圖 鴨綠江海口安東大東溝形勢圖
第一二二圖 營口
第一二三圖 葫蘆島附近地形圖
第一二四圖 濱江
第一二五圖 長春站
第一二六圖 洮南的市街
第一二七圖 飛機下的錦縣
第一二八圖 山海關
第一二九圖 高度和產業
第一三〇圖 氂牛
第一三一圖 牛皮船
第一三二圖 拉薩達賴的宮殿
第一三三圖 我國人口密度分布圖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5[1936]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660.3/119
主題
InfoField
地理
中圖分類
InfoField
G634.57
載體形態
InfoField
426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4:10,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4:10, 10 June 2023827 × 1,418, 445 pages (19.48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王氏高中本國地理 (1/1) by 王益崖編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7jh012322,79491; 民國圖書.3; 王氏高中本國地理)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