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8jh000885-79741 農田水利學.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945 × 1,283 pixels, file size: 9.3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334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農田水利學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沙玉清編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農田水利學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
Description

目錄
第一編 基本的原理和方法
第一章 農田水利學
(一) 農田水利學
(二) 研究的目的和對象
(三) 知識的範圍
第二章 農田的性質
(四) 農田的坡度
(五) 平田
(六) 緩坡田
(七) 急坡田
(八) 農田坡度的利弊
(九) 田區的形狀
(一〇) 田區的面積
(一一) 田區的方向
第三章 土壤和水的關係
(一二) 土壤的機械的組成分
(一三) 土壤的分類
(一四) 土壤的重量
(一五) 假比重
(一六) 真比重
(一七) 孔隙率
(一八) 容水量
(一九) 土壤水的三種形態
(二〇) 吸着水
(二一) 毛管水
(二二) 重力水
(二三) 土壤水與地下水
(二四) 土壤水對於植物的最適量
第四章 土工
(二五) 土工
(二六) 工作的種類
(二七) 土工上的注意點
(二八) 坡度
(二九) 取土工
(三〇) 裝土工
(三一) 運土工
(三二) 積土工
(三三) 土方的計算
(三四) 土工費
(三五) 土工費的節約
第五章 水的循環
(三六) 水的循環
(三七) 我國的降水量
(三八) 蒸發量滲透量逕流量
(三九) 耕水量
(四〇) 流路
(四一) 河流
(四二) 流域
(四三) 逕流量及逕流係數
(四四) 流量
(四五) 水位
(四六) 比降
(四七) 斷面
第六章 水的運動
(四八) 渠內水的運動
(四九) 平均流速與最大表面流速
(五〇) 流速公式
(五一) 流量
(五二) 流量的實測法
(五三) 水的滾流
(五四) 滾流量
(五五) 堰板測流法
(五六) 水的射流
(五七) 射流量
第七章 渠工
(五八) 溝渠
(五九) 渠的橫斷面
(六〇) 理想和實用的橫斷面形
(六一) 梯形斷面
(六二) 斷面的計算法
(六三) 渠的縱斷面
(六四) 流速和沖刷力的關係
(六五) 浮游物
(六六) 理論上的比降
(六七) 實際上的比降
(六八) 渠的曲度
(六九) 渠道曲折的原因
(七〇) 曲度的設計
(七一) 渠的構造
(七二) 堤岸的斷面形
第八章 渠的附屬建築物
(七三) 渠的附屬建築物
(七四) 三合土渠床
(七五) 渡槽
(七六) 隧洞
(七七) 跌水
(七八) 急水槽
(七九) 倒虹吸管
第九章 取水
(八〇) 取水
(八一) 涵洞取水法
(八二) 虹吸取水法
(八三) 虹吸管
(八四) 虹吸管取水量的計算
(八五) 機器取水
(八六) 機器的組織
(八七) 戽水部
(八八) 簡便戽水機
(八九) 新式的戽水機
(九〇) 抽水機的必要條件
(九一) 抽水機的種類
(九二) 離心抽水機和螺旋抽水機
(九三) 原動部
(九四) 原動力的比較
(九五) 戽水部與原動部的配合
(九六) 抽水機的馬力計算法
第二編 灌溉
第一章 降水的利用
(九七) 降水的利用
(九八) 降水的生產力
(九九) 降水的儲蓄
(一〇〇) 溝洫
(一〇一) 溝洫蓄水的原理
(一〇二) 溝洫和治水的關係
(一〇三) 溝洫的斷面
(一〇四) 溝洫的配列
(一〇五) 溝洫的保護
(一〇六) 蓄水池
(一〇七) 蓄水窖
(一〇八) 梯閘(谷坊)
第二章 灌溉
(一〇九) 灌溉的意義
(一一〇) 灌溉的目的
(一一一) 涇潤灌溉
(一一二) 培肥灌溉
(一一三) 灌溉的方法
第三章 灌溉的水質
(一一四) 毒質
(一一五) 肥分
(一一六) 含有物
(一一七) 水的溫度
(一一八) 水質和植物種類的關係
第四章 灌溉用水量的表示法
(一一九) 水量的單位
(一二〇) 用水量的表示表
(一二一) 用水量的計算式
第五章 用水量的消費
(一二二) 決定用水量的要素
(一二三) 用水量消費的原因
(一二四) 葉面蒸發麵
(一二五) 科間蒸發量
(一二六) 漏泄量
(一二七) 全消費量
(一二八) 稻田的用水消費量
第六章 灌溉的必要水量
(一二九) 必要水量
(一三〇) 有用雨量
(一三一) 必要水量的計算
(一三二) 設計上的注意點
第七章 培肥灌溉的用水量
(一三三) 培肥灌溉的用水量
(一三四) 用水量的計算法
(一三五) 設計上的注意點
(一三六) 用水量和灌溉方法的關係
(一三七) 灌溉用水量的實例
第八章 用水量的決定
(一三八) 用水量決定的方法
(一三九) 計算法
(一四〇) 實測法
(一四一) 折衷法
第九章 用水量的分配和測量
(一四二) 分配製度
(一四三) 輸流分配製度
(一四四) 平均分配製度
(一四五) 分配製度的比較
(一四六) 測量的目的
(一四七) 測量的地點
第十章 灌溉的用水渠
(一四八) 用水渠
(一四九) 用水渠必要的條件
(一五〇) 渠的耗水量
(一五一) 用水渠的等級
(一五二) 乾渠
(一五三) 乾渠的位置
(一五四) 乾渠的流速和比降
(一五五) 乾渠的斷面
(一五六) 支渠
(一五七) 支渠的位置
(一五八) 支渠的斷面
(一五九) 支渠的比降
(一六〇) 小渠
(一六一) 小渠的斷面和比降
第十一章 灌溉的澆水法
(一六二) 澆水的方法
(一六三) 澆水的組織
(一六四) 閘留法
(一六五) 浸潤法
(一六六) 瀦留法
(一六七) 滯流法
(一六八) 溢流法
(一六九) 導管法
(一七〇) 撒布法
第十二章 灌溉的水源
(一七一) 水源應有的條件
(一七二) 水源的種類
(一七三) 水源的工程
第十三章 引水工
(一七四) 進水工程
(一七五) 進水工程的地點
(一七六) 攔河堰
(一七七) 堰的高度
(一七八) 回水曲線
(一七九) 進水門
(一八〇) 虹吸管引水
第十四章 蓄水工
(一八一) 蓄水庫
(一八二) 蓄水庫的蓄水量
(一八三) 蓄水庫的容積
(一八四) 蓄水庫的位置
(一八五) 壩
(一八六) 土壩
(一八七) 石壩
(一八八) 三合土壩
(一八九) 鐵筋三合土壩
第十五章 鑿泉工
(一九〇) 泉
(一九一) 泉的水質
(一九二) 泉的地點
(一九三) 探泉的方法
(一九四) 試鑿
(一九五) 蓄泉
第十六章 浚井工
(一九六) 井
(一九七) 井的地點
(一九八) 水源的試驗
(一九九) 井的構造
(二〇〇) 露天寬井
(二〇一) 圓筒淺井
(二〇二) 深井和自流井
第十七章 戽水工
(二〇三) 戽水的灌溉
(二〇四) 戽水機的選擇
(二〇五) 戽水的設計
(二〇六) 機器灌溉的效益
第三編 排水
第一章 排水
(二〇七) 排水的意義
(二〇八) 排水的目的
(二〇九) 排水的功效
(二一〇) 應行排水的農田
(二一一) 農田過涇的現象
(二一二) 土地過涇的原因
第二章 排水量
(二一三) 排水量
(二一四) 地下水位的測定
(二一五) 排水量的表示法
(二一六) 排水量的計算
(二一七) 決定排水量的注意點
第三章 排水口
(二一八) 排水口
(二一九) 排水口的位置
(二二〇) 水門
(二二一) 排水口的補救法
第四章 排水的方法
(二二二) 排水法的種類
(二二三) 自然排水法
(二二四) 明溝和暗溝的比較
(二二五) 明溝的利點
(二二六) 明溝的缺點
第五章 明溝排水
(二二七) 排水溝的特性
(二二八) 排水溝的等級
(二二九) 排水溝的配列
(二三〇) 排水溝配列的要點
(二三一) 攔水溝
(二三二) 排水溝的斷面
(二三三) 排水溝的比降
(二三四) 排水小溝的功用
(二三五) 小溝的間隔
(二三六) 小溝的深度
第六章 暗溝排水
(二三七) 暗溝排水
(二三八) 簡易暗溝排水
(二三九) 簡易暗溝的構造
第七章 完全暗溝排水
(二四〇) 完全暗溝排水
(二四一) 土管
(二四二) 土管排水的等級
(二四三) 土管的吸水力
(二四四) 土管的保存年限
(二四五) 土管的方向
(二四六) 土管的深度
(二四七) 土管的間隔
(二四八) 土管的比降
(二四九) 排水的面積
(二五〇) 土管的長度
(二五一) 土管的配列法
(二五二) 土管的埋設
(二五三) 土管的合流點
(二五四) 沉泥窖
(二五五) 看井
(二五六) 漏井
第八章 機器排水法
(二五七) 機器排水
第四編 放淤及洗鹼
第一章 放淤
(二五八) 放淤的目的
(二五九) 河沙的價值
(二六〇) 河水的挾沙量
(二六一) 河沙淤地的能力
(二六二) 放淤和治水的關係
(二六三) 放淤和沿河低田的關係
(二六四) 埃及的實例
第二章 放淤工
(二六五) 放淤的方法
(二六六) 設計的基據
(二六七) 取水和排水
(二六八) 引水口
(二六九) 引水池和量水門
(二七〇) 引水渠
(二七一) 引水渠的開挖和保護
(二七二) 引水支渠
(二七三) 圍堰和平田
(二七四) 水門
(二七五) 排水溝
第三章 洗鹼
(二七六) 土鹼的來源
(二七七) 土鹼的種類
(二七八) 土鹼含量的許可限度
(二七九) 我國鹼地的含鹼量
(二八〇) 土鹼對於植物的關係
(二八一) 洗鹼的方法
(二八二) 鹼地的利用
第五編 墾澤
第一章 墾澤
(二八三) 墾澤的意義
(二八四) 墾澤的類別
第二章 湖沼的墾澤
(二八五) 湖沼的種類
(二八六) 排水的方法
(二八七) 圩田
(二八八) 築圩的方法
第三章 沙洲的墾澤
(二八九) 沙洲的墾澤
(二九〇) 沙墾和治水的關係
(二九一) 河沙的沈殿與沖刷
(二九二) 調查事項
(二九三) 沙墾的方法
(二九四) 築堤的方法
(二九五) 排水的方法
第四章 海灘的墾澤
(二九六) 海灘的墾澤
(二九七) 鹽墾的方法
(二九八) 調查事項
(二九九) 堤塘
(三〇〇) 排水的方法
(三〇一) 排水閘門
第五章 墾地的改良
(三〇二) 墾地改良的意義
(三〇三) 改良工作的步驟
(三〇四) 墾地土壤的物理的性質
(三〇五) 墾地土壤中的化學的成分
(三〇六) 墾地的鹽分除去法
(三〇七) 墾地適應的作物
第六編 農田水利的事業
第一章 我國的農田水利事業
(三〇八) 歷史上的偉跡
(三〇九) 近代的努力
(三一〇) 在世界上所占的地位
第二章 事業的經營和管理
(三一一) 經營的方法
(三一二) 農田水利區域的組織
(三一三) 選舉權的標準
(三一四) 管理法
(三一五) 集款法
(三一六) 發行債券
(三一七) 灌溉權的性質
(三一八) 灌溉權的種類
(三一九) 事業失敗的原因
(三二〇) 成功的要素
第三章 國家應有的政策和設施
(三二一) 國家應有的政策和設施
附錄
第一表 度量衡比較表
第二表 中國各地每月平均雨量及最多最少雨量比較表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4[1935]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65.4/04/1
主題
InfoField
農田水利
中圖分類
InfoField
S27
載體形態
InfoField
310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6:40,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6:40, 10 June 2023945 × 1,283, 334 pages (9.3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農田水利學 (1/1) by 沙玉清編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8jh000885,79741; 民國圖書.3; 農田水利學)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