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8jh004711-42225 初中各科複習升學指導.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31 × 1,239 pixels, file size: 16.56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677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初中各科複習升學指導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陶世洪主編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初中各科複習升學指導
Publisher
新生書局[發行者]
Description

試題匯編及解答

目錄
15. 朝鮮交涉與甲午戰役之結果
16. 香港租借及勢力範圍之劃定
17. 戊戌政變及其影響
18. 義和團與八國聯軍入京
19. 辛丑和約及東三省撤兵問題
20. 清末憲政運動-辛丑和約結後之新機
21. 清代學術之文藝之變遷
22. 清代政治經濟各制度重要之變遷
現代史
1. 孫文之革命運動
2.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成立
3. 民國初年之外交-帝國主義者對民國壓迫
4. 二次革命及善後借款
5. 帝制運動及二十一條交涉
6. 參戰問題與復辟運動
7. 廣州軍政府成立與台北對峙
8. 山東問題與巴黎和會
9. 五四運動與華府會議
10. 軍閥紛爭與帝國主義之勾結
11. 國民政府之成立
12. 國民革命之進展與中國之統一
13. 國民政府政治上之設施
14. 國民政法之外交
15. 中國機器工業之進展
16. 中國產業革命之概狀
17. 中國產業落後之原因
18. 本國史之回顧與中國之使命
外國史
上古史
1. 世界之文明古國
2. 愛琴文化和希臘
3. 波希戰爭
4. 亞歷山大和希臘文化的傳播
5. 共和羅馬帝政羅馬的政治變遷
6. 羅馬文化特色
7. 基督教的興起
8. 印度佛教的產生極其傳播
中古史
1. 朝鮮與日本的開化
2. 歐洲民族大遷移與西羅馬的滅亡
3. 教皇之興起及教權之膨脹
4. 歐洲中世的封建制度和社會生活
5. 回教的創立和薩拉遜帝國
6. 基督教和回教之爭衛-十字軍
7. 蒙古西征及其影響
8. 土耳其帝國的成立和東羅馬的滅亡
近世史
1. 歐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2. 歐人之世界殖民
3. 英國革命
4. 法國的強盛-路易十四時代
5. 普俄的勃興
6. 美國獨立
7. 美國南北戰爭
8. 十八世紀歐洲之文藝科學思想
9. 法國革命
10. 拿破崙擾亂歐洲
11. 維也納會議
12. 神聖同盟和海特涅
13. 七月革命和二月革命
14. 德意志及意大利的統一建國
15. 機器發明與工業革命
16. 第二次殖民地競爭和帝國主義的發展
17. 日本維新及其勢力的擴充
18. 巴爾幹問題和柏林會議
現代史
1. 世界大戰前的國際形勢-同盟對協約
2. 大戰之經過
3. 巴黎和會與國際聯盟
4. 俄國革命與蘇聯成立
5. 憂危疑懼的法蘭西
6. 法西斯帝治下的意大利
7. 弱點已露之英吉利
8. 努力復興的德意志
9. 世界債權者-美國
10. 戰後蘇俄外交政策的演變
11. 土耳其復興
12. 弱小民族的解放運動
13. 太平洋問題
本國地理
1. 地球的運動和經緯線
2. 四季和五帶
3 世界水陸的分布
4. 中華民國的位置面積及區劃
5. 南京市的位置地勢和交通
6. 上海市的經濟地位和交通
7. 上海市的工商業和租借
8. 江蘇省的地勢和交通
9. 江蘇省的產業和都會
10. 浙江省的山水和浙東浙西的區劃
11. 浙江省的港灣和產業
12. 安徽省江淮兩域的地勢及產業
13. 安徽省的交通及都會
14. 江西省的地勢特狀
15. 江西省的產業與都會
16. 江漢中原的物產
17. 武漢三鎮的地位與工商業
18. 漢冶萍公司
19. 洞庭湖流域的地勢
20. 洞庭湖流域的產業和都會
21. 四川省的地勢與交通的關係
22. 三峽水利與四川山貨
23. 四川省的動植礦名產與民生
24. 西康省的地勢
25. 西康省交通的特色
26. 長江沿岸已開諸商埠
27. 洞庭鄱陽兩湖的功用
28. 福建省入海諸水
29. 東海口岸的軍港
30. 杉嶺以東所產之水果品及花卉
31. 我國南海岸的租借地及割讓地
32. 廣東省的產業
33. 西江流域的水系
34. 廣西省之邊防政治及商業的重鎮
35. 引起滇緬界務糾紛諸地
36. 滇黔兩省的著名礦產
37. 粵江經過諸省
38. 閩粵二省入海諸水
39. 閩粵人民僑外的原因
40. 海河域之水系
41. 河北省與其鄰省之諸路交通
42. 天津租界的今昔
43. 北平之名勝
44. 山東省之地勢與農礦生產分布之關係
45. 孔孟之故鄉
46. 山東半島要港租借之今昔
47. 河南省之鐵路交通
48. 黃河下游時常改道的原因
49. 山西省的農礦牧諸業的分布區域
50. 關中平原與漢中平原之分界及兩平原間 之主要水道
51. 川陝間之交通
52. 陝北之寶藏
53. 甘肅省地勢之特色
54. 賀蘭山兩側之地勢與民生
55. 寧夏省黃河之水利
56. 黃河諸鐵橋
57. 黃河流域諸省之氣候
58. 東北國境諸水
59. 關東平原之產業
60. 關東諸鐵路
61. 長白山中之富源
62. 濱江之水陸交通
63. 興安嶺中之礦藏
64. 東北邊防重鎮
65. 熱河省內之山川大勢
66. 日侵熱河之途徑
67. 塞外交通概況
68. 陰山南北之民生狀況
69. 外蒙之城鎮
70. 蒙俄關係
71. 天山南北地勢的比較
72. 新省沿邊之城鎮
73. 青海的天然區域
74. 西北著名之鹽池
75. 藏印間之交通孔道
76. 西藏之河流與湖澤
77. 我國四海沿岸之主要商港及其在對外貿易上之地位
78. 下游流入他國諸水
79. 我國目前的政治區劃
外國地理
1. 日本的地位與地形
2. 日本之自然環境
3. 日本之產業與都會
4. 日本的移民與大陸政策
5. 中韓關係之今昔
6. 中韓交通與我國邊防之關係
7. 台灣對於日本帝國中之經濟價值
8. 印度支那半島的地勢與產業
9. 英法經營印度支那與我國西南邊防關係
10. 新嘉坡與馬來半島之產業
11. 華僑在南洋之地位及其主要集中地
12. 印度地勢與物產之關係
13. 印度及錫蘭沿海大都會
14. 西亞回教民族分布的地帶
15. 西亞委任統治地
16. 西亞主要礦產帝國主義之關係
17. 亞洲諸大宗教的發源地
18. 現今兩亞的興國偉人
19. 土耳其的現存領土
20. 外高加索之政治區劃與名產
21. 中亞鐵路之交通及地利之開發
22. 環中國西北兩方之俄屬鐵路
23. 西伯利亞之自然環境與都會分布
24. 亞洲地勢與文明之關係
25. 亞洲之水系
26. 亞洲與鄰洲之分界
27. 蘇聯之自然環境與生產計劃
28. 蘇聯境內諸水
29. 蘇聯之海港
30. 波羅的海沿岸諸國
31. 瑞典挪威及丹麥三國地勢與產業
32. 戰後中歐新興國家及其國都
33. 捷克之富源
34. 德國地勢與產業之關係
35. 德國之大商港
36. 法國民族性
37. 法國的重要都會
38. 瑞士荷蘭及比利時三國之地勢與產業
39. 大不列顛之產業與海上勢力
40. 不列顛人之特性
41. 英日二國之自然環境
42. 西葡兩國之特產
43. 意大利之生產
44. 意大利之政治特色
45. 巴爾幹半島之國家
46. 歐洲之半島
47. 歐洲之大分水嶺
48. 歐洲三大民族之分布大勢
49. 非洲的大河
50. 殖民非洲之國家
51. 南非洲之名產
52. 澳大利亞的動植礦名產
53. 太平洋的現勢
54. 大洋洲諸島的價值
55. 北美五大湖之價值
56. 加拿大之農林業
57. 美國農工商礦及畜牧業之特色
58. 美國大都會
59. 美國交通的特色
60. 墨西哥的礦產
61. 西印度半島之居民與產業
62. 大西太平兩洋間之水路交通
63. 南美洲之內陸國
64. 南北兩美洲地勢之比較
65. 南美洲a、b、c三國之主要產業
66. 大不列顛的主要殖民地
67. 世界金銀銅鐵錫的第一產國
68. 太平洋暖流及墨西哥灣暖流
69. 與我國貿易甚盛的三國
物理
第一章 液體
物體物質及質量
基本單位
密度之定義
密度與質量及體積之關係
萬有引力
重力及重量
全壓力與壓力
巴斯加原理
阿基米特原理
比重
物體之浮沉
水準器
分子力
表面漲力
第二章 氣體
大氣壓力
氣球與飛船
波義耳定律
打氣機
抽氣機
吸水機
壓水機
虹吸之原理
第三章 固體與力
虎克定律
彈簧秤之構造
力之平行四邊形定律
平行力的合力
重心
槓桿定律
第四章 省力機械
天平及中國稱
定滑輪動滑輪及復滑輪
輪軸
斜面功之計算
功率之單位
第五章 運動
等速運動及不等速運動
運動之三定律
等加速度
落體之計算
何謂推進機
第六章 音
音之速度
噪音及樂音
回聲
音之三要素
音義
共鳴
弦管簧板各種樂器
第七章 太陽與熱
攝氏溫度計及華氏溫度計
熱量單位
比熱之定義及計算
第八章 熱的移動
熱水瓶
第九章 熱及於物質之效力
物質之三態
長膨脹係數
體膨脹係數
查理定律
冰點即融解熱
沸點及氣化熱
大氣中之水蒸氣
第十章 太陽及光
光之直進
本影及半影
亮度與光源距離之關係
光之反射定律
光之屈折定律
第十一章 鏡與像
平面鏡與像
球面鏡與像
透鏡與像
放大鏡
照相機
顯微鏡
望遠鏡
第十二章 光之分散
三稜鏡折光之理由
虹之成因
化學線及熱線
物體之色
第十三章 磁石
磁石
磁力與磁場
地磁極
第十四章 雷電
摩擦生電
陽電及陰電
導電體與絕緣體
金箔驗電器之構造及如何用驗電器驗電之正負
雷電之成因
避雷針
第十五章 電流
乾電池
電流電壓及電阻之單位
歐姆定律
電鍍
電燈
感應電流及發電機之原理
電鈴電話及電報之原理
電動機之原理
變壓器之構造
感應圈之構造及原理
第十六章 電波及真空放電
電波
礦石檢波器及真空管檢波器之構造
第十七章 能
功與能
能之種類
能常住定律
化學
第一章 空氣
空氣之存在
空氣之性狀
燃燒之觀察
拉瓦錫之實驗
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
空氣之成分及其比例
第二章 養氣 淡氣
養氣之製法
養氣之性質
養氣之用途
化合與分解
氧化與氧化物
觸媒與觸媒作用
臭氧
淡氣之製法淡氣之性質
淡氣之用途
第三章 水 輕氣 二氧化碳
水之過渡
水之蒸餾
水之性質
水之分解
水之合成
水之組成
輕氣之製法
輕水之性質
輕氣之用途
化合物與混合物
二氧化二氧
元素
元素之大別
第四章 定律與假說
物質不減
質量不變定律
定比定律
倍比定律
氣體反應之容量定律
分子說與原子說
亞佛加德羅假說
分子量與原子量
克分子量與克原子量
第五章 化學記號
元素符號
分子式
化學方程式
化學方程式之作法
化學計算
第六章 碳及其氧化物
木炭,焦炭,骨炭,油煙
金剛石,石墨
同素體
還原與還原劑
二氧化碳之製法
二氧化碳之性質
二氧化碳之用途
一氧化碳之性質及用途
焰之構造
第七章 食鹽
食鹽之出產
食鹽之性狀
食鹽之用途
食鹽之電解
鉀鈉之物理性和化學性
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鉀
第八章 綠氣 鹽酸 中和 鹽 鹽基
綠氣之製法
綠氣之性質
綠氣之用途
綠氣漂白一理
氧化氫之製法及性質
鹽酸之性質及用途
酸,鹽基,中和與鹽
第九章 硫磺 二氧化硫 硫化氫 硫酸
硫磺之性狀與用途
二氧化硫
硫化氫
硫酸之製法
硫酸之性質
硫酸之用途
硫酸鹽
石膏
第十章 火藥 硝酸 無煙火藥
火藥
硝酸之製法
硝酸之性狀與用途
硝酸鹽類
火藥棉
硝化甘油
第十一章 氨
氨之製法
氨之性狀與用途
銨鹽
第十二章 石灰 碳酸
石灰
氫氧化鈣
碳酸
碳酸鉀
碳酸鈉
第十三章 磷 火柴
磷之製法
磅之性狀
火柴之製法
第十四章 石英 玻璃
石英之性質及功用
玻璃
腐刻玻璃法
第十五章 原子價 構造式
原子價
構造式

第十六章 金屬 合金
金屬之通性
金屬與非金屬之比較
合金
第十七章 主要金屬和數種常用化合物







鎳鉻




硝酸銀
氯化銀,溴化銀,碘化銀
第十八章 重要有機化合物

酒精

脂肪與油類
肥皂
蠟燭
甘油
生物
植物
1. 生物與非生物之區分
2. 高等動植物之區分
3. 細胞之構造
4. 組織之構成區分及功用
5. 器官之構成及區分
6. 根之形成及類別
7. 根之構造
8. 根之生理作用
9. 莖之種類
10. 莖之構造
11. 莖之生理作用
12. 維管束之種類
13. 單子葉植物與雙子葉植物之區別
14. 葉之類別
15. 葉之養生法
16. 葉脈之種類
17. 葉之構造
18. 葉之同化作用
19. 葉之呼吸作用
20. 葉之通發作用
21. 同化作用與呼吸作用之比較
22. 萼之種類
23. 花冠之類別
24. 花序之區分
25. 雄蕊之種類
26. 雌蕊之構成及區分
27. 胎座之種類
28. 完全花與不完全花之區別
29. 兩被花單被花無被花之區別
30. 單性花與兩性花之區別
31. 花粉傳布之方法
32. 風媒花之特徵
33. 蟲媒花之特徵
34. 果實之構造
35. 真果及偽果之區別
36. 種子之構造
37. 種子之萌發
38. 果實及種子散布之方法
39. 植物生殖之方法
40. 植物之群落
41. 植物之分布
42. 植物界分類大要
43. 種子植物之特徵
44. 被子植物之特徵
45. 裸子植物之特徵
46. 胞子植物之特徵
47. 水綿之組織及接合生殖
48. 細菌之形態
49. 細菌之分類
50. 細菌之生殖法
51. 菌藻植物之比較
52. 香草之形態
53. 有毒草與無毒草之區別
54. 培植香草之方法
55. 土馬騌之生殖及世代交替
56. 地錢之形態及生殖
57. 地衣之共生作用
58. 蕨之形態
59. 蕨之生活史
60. 實用植物之類例
61. 藥用植物之類例
62. 有毒植物之類例
63. 植物與人生之關係
64. 森林之大別及利益
動物
1. 動物界分類大綱
2. 脊椎動物分類大綱
3. 脊椎動物之特徵
4. 哺乳動物分類大綱
5. 哺乳動物之特徵
6. 哺乳類之形態構造
7. 哺乳類各自形態上之特點
8. 哺乳類之生理解剖
9. 哺乳動物之生活
10. 哺乳類與人生之關係
11. 鳥類分類大綱
12. 鳥類之特徵
13. 鳥類之形態構造
14. 鳥類各目形態上之特點
15. 鳥類之生理解剖
16. 鳥類之生活
17. 鳥類與人生之關係
18. 益鳥與害鳥
19. 留鳥候鳥與漂鳥
20. 爬蟲類分類大綱
21. 爬蟲類之特徵
22. 爬蟲類之形態構造
23. 爬蟲類各目形態上之特點
24. 爬蟲類之生理解剖
25. 爬蟲類之生活
26. 爬蟲類與人生的關係
27. 毒蛇與無毒蛇之區別
28. 冬眠之原因
29. 兩棲類分類大綱
30. 兩棲類之特徵
31. 兩棲類之形態構造
32. 兩棲類各目形態上之特點
33. 兩棲類之生理解剖
34. 兩棲類之生活
35. 兩棲類與人生之關係
36. 魚類分類大綱
37. 魚類之特徵
38. 魚類之形態構造
39. 魚類各目形態上之特點
40. 魚類之生理解剖
41. 魚類之生活
42. 魚類與人生之關係
43. 節肢動物分類大綱
44. 節肢動物之特徵
45. 昆蟲類分類大綱
46. 昆蟲類之特徵
47. 昆蟲類之形態構造
48. 昆蟲類各目形態上之特點
49. 昆蟲類之生理解剖
50. 昆蟲之生活
51. 蛾類與蝶類之區別
52. 常蚊與癟蚊之區別
53. 蜂蟻之社會生活
54. 蚊蠅與疾病
55. 益蟲與害蟲
56. 完全變態與不完全變態
57. 保護色警戒色與擬態
58. 甲殼類之形態構造
59. 蜘蛛類之形態構造
60. 多足類之形態構造
61. 節肢動物與人生之關係
62. 軟體動物分類大綱
63. 軟體動物之特徵
64. 軟體動物之形態構造
65. 軟體動物之生理解剖
66. 軟體動物之生活
67. 軟體動物與人生之關係
68. 棘皮動物分類大綱
69. 棘皮動物之特徵
70. 棘皮動物之形態
71. 棘皮動物之生理解剖
72. 棘皮動物之生活
73. 棘皮動物與人生之關係
74. 環形動物分類大綱
75. 環形動物之特徵
76. 環形動物之形態構造
77. 環形動物之生理解剖
78. 環形動物之生活
79. 環形動物與人生之關係
80. 圓形動物分類大綱
81. 圓形動物之特徵
82. 圓形動物之形態構造
83. 圓形動物之生理解剖
84. 圓形動物之生活
85. 圓形動物與人生之關係
86. 扁形動物分類大綱
87. 扁形動物之特徵
88. 扁形動物之形態構造
89. 扁形動物之生理解剖
90. 扁形動物之生活
91. 扁形動物與人生之關係
92. 寄生動物之通性
93. 腔腸動物分類大綱
94. 腔腸動物之特徵
95. 腔腸動物之形態構造
96. 腔腸動物之生理解剖
97. 腔腸動物之生活
98. 腔腸動物與人生之關係
99. 海綿動物分類大綱
100. 海綿動物之特徵
101. 海綿動物之形態構造
102 海綿動物之生理
103 海綿動物之生活
104. 海綿動物與人生之關係
105. 原生動物分類大綱
106 原生動物之特徵
106. 原生態之形態
107. 原生動物之生理
108. 原生動物之生活
109 原生動物之生活
110. 原生動物與人生之關係
111. 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之比較
112. 人類在動物界中之位置
生理衛生
1. 構成人體之單位-細胞
2. 組織之類別
3. 主要器官之功用
4. 系統之大別
5. 構造人體之主要元素及成分
6. 骨骼系統之結構
7. 關節之種類及作用
8. 筋肉系統之結構
9. 肌肉之生理
10. 神經系統之結構
11. 精神健康
12. 休息與睡眠
13. 運動與疲勞
14. 呼吸系統之結構
15. 呼吸器之生理
16. 呼吸式
17. 肺活量
18. 呼吸與脈搏
19. 發生器之構造
20. 循環器之結構
21. 血液之成分及作用
22. 大循環與小循環
23. 淋巴系及淋巴液之作用
24. 消化系統之結構
25. 消化器之生理
26. 營養要素
27. 活力素之種類及其主要作用
28. 新陳代謝
29. 體溫之發生及調節
30. 主要之動物性食物
31. 主要之植物性食料
32. 嗜好品之種類及利害
33. 排泄系統之結構
34. 排泄器之生理
35. 尿與汗
36. 皮脂腺之作用
37. 生殖系統之結構
38. 兩性生理之原則
39. 青春期之生理變化
40. 內分泌之主要作用
41. 感覺器之構造
42. 感覺器之生理
43. 各器官之保健方法
44. 疾病之意義
45. 疾病之分類
46. 疾病之傳染
47. 疾病之預防
48. 免疫及清毒
49. 傳染病及病原微生物
50. 寄生蟲病
51. 公共衛生
52. 學校衛生
53. 家庭衛生
54. 婦孺醫生
55. 救急法
算學
算術
1. 簡易四則應用題
2. 最大公約數及最小公倍數之求法及應用題
3. 簡易疊分數
4. 分數四則應用題
5. 各種比例應用題
6. 利息計算
代數
1. 特別積與商及因子分解法
2. 最高公因式與最低公倍式之求法
3. 分式化簡
4. 一元一次方程式聯立一次方程式之解法及其應用題
5. 分式方程之解法及其應用題
6. 一元二次方程之解法及其應用題
7. 根之性質及根與係數之關係
8. 簡易二元二次聯立方程之解法
9. 各種指數之計算
10. 對數之性質及應用
11. 比例
12. 習題答案
幾何
1. 全同三角形
2. 平行線(包括截線)及平行四邊形
3. 三角形多角形之角
4. 線段之比較
5. 角之比較
6. 直線作圖題
7. 弦弧與圓心角之關係
8. 弦切線及割線之性質
9. 兩圓之相交與相切
10. 圓內接及外切四邊形
11. 圓之作圖題
12. 比例線段
13. 相似形
14. 直角三角形之比例線段
15. 圓之比例線段
16. 比例簡易作圖題
17. 直線形之面積
18. 等積變形
19. 華氏定理
20. 面積之比
21. 重要公示
三角
1. 銳角三角函數
2. 三角函數相互關係之證明
3. 直角三角形之解法
4. 直角三角形應有問題
5. 簡易恆等式證法
英文
正誤
問題
二千生字表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19??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370.7/3
主題
InfoField
課程
中圖分類
InfoField
G624
載體形態
InfoField
[674]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1:43,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1:43, 10 June 2023831 × 1,239, 677 pages (16.56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初中各科複習升學指導 (1/1) by 陶世洪主編 (batch task; nlc:data_416,08jh004711,42225; 民國圖書.3; 初中各科複習升學指導)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