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8jh005579-7200 十九世紀歐洲思想史.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2,681 × 4,116 pixels, file size: 717.05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1,289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十九世紀歐洲思想史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英〕木爾茲(J.T.Merz)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十九世紀歐洲思想史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發行者] (上海)
Description

本書共12章:介紹文,批判精神之生長及其傳播,靈魂,知識,實在,自然,審美,原善,宗教,社會,思想之統一,哲學思想之理性.第1章介紹文從總體上論述了哲學思想的發展.以下11章從不同角度敘述各家哲學的觀點

目錄
第二編 哲學思想
原序
譯者序
上冊
第一章 介紹文

(一) 常識與思辨
(二) 語言文字即是常識之利器
(三) 哲學之新名詞
(四) 創造及批判時代
(五) 哲學思想與科學思想之反比
(六) 在文字中尤為易見
(七) 科學及哲學之格言
(八) 外物是眾人所同者內物是觀察之主觀所獨有者
(九) 外界是在處間內界是在時間
(十) 然而分別並不是一定不移者
(十一) 語言文字或體覺皆能為會合之一點
(十二) 以身心觀研究自然
(十三) 康德之唯心主義與此說為反措定
(十四) 兩派皆逾限
(十五) 兩法之永久價值
(十六) 過渡於社會觀念
(十七) 新近思想之特殊趨勢
(十八) 生物學及本源之歷史
(十九) 自然物藉思想而得實在
(二十) 實在之兩方面首先為柏拉圖所承認
(二十一) 中古時代之哲學近代哲學與之分離
(二十二) 康德與柏拉圖之相通

(二十三) 天演及名詞之能力
(二十四) 歷史之社會觀點
(二十五) 推用於思想史
(二十六) 諸多不同之點及連合之多數觀念則不能棄而不顧
(二十七) 有新觀念之必要
(二十八) 反襯亦須討論
(二十九) 哲學方法與科學方法之對比
(三十) 哲學史
(三十一) 裴西耶
(三十二) 科學及哲學之一國功業及國際功業
(三十三) 孔德
(三十四) 英國之經驗派
(三十五) 在法英兩國之社會觀點
(三十六) 德國則無之
(三十七) 心理的玄學的及積極的學業
(三十八) 第十九世紀哲學思想之新特性
(三十九) 康德所用之批判兩字
(四十) 批判及歷史
(四十一) 批判精神之生長及播散
(四十二) 黑智爾及斯賓塞
(四十三) 哲學所居之地位介於科學與宗教之間
(四十四) 一元學說
(四十五) 調停或和解知識與信仰之嘗試
(四十六) 哲學系統之二元主義
(四十七) 本歷史之規劃

(四十八) 哲學思想之特性及其目的
(四十九) 哲學方法則無一致同意者
(五十) 哲學是有成見的科學則是無成見的
(五十一) 哲學家當教育家及改良家
(五十二) 科學有多數問題哲學只有一個問題
(五十三) 新近哲學所拋棄
(五十四) 折回於常識
(五十五) 科學式哲學
(五十六) 赫爾巴特及陸宰之方針
(五十七) 策勒
(五十八) 馮特
(五十九) 叔本華之潛力
(六十) 一八四十餘年間之惟物學說
(六十一) 叔本華之悲觀是偶然之事
(六十二) 尼采之實在學說
(六十三) 孔德之社會學
(六十四) 學者暫不注意於哲學
(六十五) 有復活之示意
(六十六) 主意說
(六十七) 新近之哲學與宗教之關係
第二章 批判精神之生長及其播傳

(一) 科學與哲學互易其所居之地位
(二) 改變之原因
(三) 近代哲學之亂雜無主
(四) 批判精神
(五) 批判兩字之廣義狹義
(六) 廣義之評論以德國為發祥之地
(七) 施用確切方法於哲學之嘗試
(八) 其失敗之理由
(九) 自然現象與內界生活所各自歸納之單一之對比
(十) 新近哲學失其統觀
(十一) 批判精神之潛陷效果
(十二) 科學如何不為批判所波及
(十三) 並未能完全倖免
(十四) 為何科學不被推倒之理由
(十五) 科學因能施於實用而得有特殊之力
(十六) 況且人又不能批判自然
(十七) 批判亦是人心之反省
(十八) 批判之三時期
(十九) 吾人今日仍未走出此第三時期
(二十) 批判之有方法特色
(二十一) 所遇之阻礙
(二十二) 溫克爾曼以批判主義改良藝術
(二十三) 人道觀念及其各方面
(二十四) 勒新之恢復斯賓挪莎學派
(二十五) 康德及斯賓挪莎是德國思想之兩極
(二十六) 斯賓挪莎及德國之唯心主義
(二十七) 斯賓挪莎勒新康德與高等批判

(二十八) 高等批判之代表
(二十九) 格丁根與批判精神
(三十) 批判變為教育之利器
(三十一) 哲學批判與歷史批判之分別
(三十二) 古文訓詁學之兩種研究方法
(三十三) 哈爾曼及立特士爾之批判
(三十四) 倭爾夫有百科派目的
(三十五) 釋詁派及釋物派
(三十六) 立特士爾與利比喜之相比
(三十七) 從古文訓詁推展於他派訓詁
(三十八) 波普及格黎牧
(三十九) 推廣於歷史研究
(四十) 自從尼布爾以來歷史之較為寬大之眼界
(四十一) 蘭克
(四十二) 庫爾齊烏斯
(四十三) 蒙森
(四十四) 蒙森之政治氣味
(四十五) 歷史批判不受宗教的潛力

(四十六) 斐希特及康德首先以批判法施於宗教
(四十七) 士來厄馬赫之宗教論說
(四十八) 宗教原始之批判
(四十九) 愛喜渾是阿斯特律克之繼起者
(五十) 黑智爾之潛力
(五十一) 司特老司
(五十二) 保爾
(五十三) 哲學的批判及費兒巴黑
(五十四) 以人文主義解釋黑智爾
(五十五) 另一譯解
(五十六) 惟物主義之爭辨
(五十七) 陸宰攻擊未成熟之解決
(五十八) 赫爾巴特從玄學折回於心理學
(五十九) 費希奈爾之身心學
(六十) 新康德學派及朗格
(六十一) 達爾文及里曼之潛力
(六十二) 因批判主義而發生之無所適從
(六十三) 在德國以外之哲學思想
(六十四) 法英兩國學者不甚為德國學者所知
(六十五) 以德國之意義而論法英兩國之哲學皆不是批判的
(六十六) 雷諾維之哲學
(六十七) 英國之新近之批判趨勢
(六十八) 庫爭之折中派及常識哲學
(六十九) 哲學變為國際的
(七十) 以批判主義為公共遇合之點
第三章 靈魂

(一) 再對比哲學思想與科學思想
(二) 目的在乎統一
(三) 古今之普通概念
(四) 標示重要哲學問題之名詞
(五) 靈魂問題或稱心理學
(六) 靈魂問題
(七) 以此為中心點之多數問題
(八) 經驗的及合理的心理學
(九) 在第十九世紀初年合理的心理學大抵皆是德國所研究
(十) 經驗的心理學則大抵是英國學者所研究
(十一) 法國之生理學的心理學
(十二) 赫爾巴特
(十三) 赫爾巴特所介紹之概念
(十四) 確切方法
(十五) 伯尼克
(十六) 英國之內省心理學
(十七) 試以科學之元素原則為心理學之基礎
(十八) 如是手續之錯誤
(十九) 聯想心理學
(二十) 穆勒之心靈化學
(二十一) 倍因
(二十二) 英國哲學無系統
(二十三) 蘇格蘭之大學教育
(二十四) 常識哲學
(二十五) 英國觀念傳入法國
(二十六) 反動及發展
(二十七) 特雷西及動作觀念
(二十八) 畢理安
(二十九) 路耶阿爾那及庫爭
(三十) 康德及德國唯心派之影響

(三十一) 康德及心理學
(三十二) 德國之知識學之發展
(三十三) 康德之心理學計劃
(三十四) 脫離個人主義之法
(三十五) 此舉動之普通原因
(三十六) 舊義心理學消滅
(三十七) 個別我併入一般我中
(三十八) 創造理想
(三十九) 教育舉動
(四十) 政治舉動
(四十一) 折回於經驗心理學
(四十二) 佛黎斯
(四十三) 生理學之潛力
(四十四) 費兒巴赫論黑智爾
(四十五) 靈魂問題
(四十六) 國際的接觸

(四十七) 陸宰
(四十八) 由醫學方面接近哲學
(四十九) 與尚古派之關係
(五十) 陸宰之心理學
(五十一) 陸宰之審慎
(五十二) 新近心理學諸多不同之途徑
(五十三) 李播
(五十四) 病理心理學
(五十五) 心報及羅伯特生
(五十六) 窩德
(五十七) 亞文納里
(五十八) 哈特曼斯賓塞爾及菲葉
(五十九) 斯賓塞爾之天演心理學
(六十) 哈德曼及菲葉之唯心主義前例
(六十一) 心理學上之無意識
(六十二) 名詞之改變
(六十三) 着重於動作及情感
(六十四) 表象之並在
(六十五) 人類學
(六十六) 不接連雷諾維
第四章 知識

(一) 在最早時期所發現之知識問題
(二) 在第十九世紀所發生之特色
(三) 費希特之知識學說
(四) 知識學說
(五) 雷諾維之新批評派
(六) 不能知說及實用主義
(七) 在邏輯及心理學之預備
(八) 通行之藝文及科學之潛力
(九) 法國革命之結束
(十) 後來確切科學之勢力
(十一) 斯圖穆勒約翰
(十二) 社會問題之潛力
(十三) 法國數學之影響
(十四) 英國思想上之反動
(十五) 較早時期之英國思想之散開特色
(十六) 缺乏系統的統一
(十七) 始期搜求信典
(十八) 第一段落止於不能知主義
(十九) 大陸哲學家之超過二元主義之事功
(二十) 兩路之發展
(二十一) 兩路之連合
(二十二) 大陸派思想發起於懷疑
(二十三) 迭加兒建設之成功
(二十四) 數學方法
(二十五) 斯賓挪莎與來布尼茲
(二十六) 來布尼茲之後之分途方向

(二十七) 大陸思想以統一為目的
(二十八) 斯賓挪莎與來布尼茲之比較
(二十九) 來布尼茲與貝爾
(三十) 來布尼茲思想之系統化
(三十一) 康德新辟途徑
(三十二) 與陸克休謨及來布尼茲之關係
(三十三) 陸克與康德
(三十四) 康德之哲學系一中心點
(三十五) 知識之相對
(三十六) 可覺的及可想的
(三十七) 屬於調整的觀念
(三十八) 承受現有之科學知識之全體
(三十九) 守舊之心理學
(四十) 其學說乏單一
(四十一) 以批判主義為最顯著
(四十二) 來印侯特
(四十三) 建設主義駕乎批判主義之上
(四十四) 費希特
(四十五) 費希特是新世代之代表
(四十六) 謝林
(四十七) 缺少批評主義及確切
(四十八) 黑智爾之目的在供給此缺點
(四十九) 穆勒名學
(五十) 穆勒約翰與康德有公共之基地
(五十一) 哈密敦爵士
(五十二) 孔德
(五十三) 歷史的科學之復活及其浚深
(五十四) 知識學與確切科學
(五十五) 較為正確精密
(五十六) 能之概念
(五十七) 達爾文與天演
(五十八) 因果界說
(五十九) 壓倒天文觀
(六十) 代以充實或充塞
(六十一) 科學知識之界限
(六十二) 知識問題之有兩元主義
(六十三) 為陸宰所承認
(六十四) 其價值說
(六十五) 黑智爾之邏輯之新概念
(六十六) 對此之反動
(六十七) 陸宰與英國黑智爾派
(六十八) 卜拉德賚及博山克
(六十九) 陸宰與斯賓塞
(七十) 不能知
(七十一) 雷諾維論不接連
(七十二) 論人格性
(七十三) 叔本華之主意說
(七十四) 推倒極端唯知論
第五章 實在

(一) 知識學與哲學諸系統
(二) 有多數系統則從實在學說入手
(三) 學校之教課
(四) 及人生實用
(五) 玄學之失其信用
(六) 玄學之復活
(七) 本字之必要
(八) 實在問題
(九) 近代實在問題集中於康德
(十) 物自身
(十一) 康德反對唯心主義
(十二) 直言命令
(十三) 康德所造之名詞之重要
(十四) 費希特論康德所用以代表實在之諸名詞
(十五) 費希特與謝林
(十六) 知性直覺
(十七) 費希特之實際目的
(十八) 自我實現
(十九) 費希特之絕對乃一種手續
(二十) 謝林
(二十一) 在德國唯心學派中謝林所居之中樞地位
(二十二) 實行之研究與詩歌之研究
(二十三) 自然之復活
(二十四) 兩極性之公式
(二十五) 黑智爾
(二十六) 絕對精神之哲學
(二十七) 邏輯手續與世界手續為同一
(二十八) 黑智爾所以成功之理由
(二十九) 黑智爾與培根比

(三十) 合理與實在之同一意義
(三十一) 反對單元的趨勢
(三十二) 赫爾巴特
(三十三) 叔本華
(三十四) 積極名詞
(三十五) 謝林之積極哲學
(三十六) 謝林之宗教色彩
(三十七) 新折衷派精神
(三十八) 陸宰
(三十九) 缺少歷史意義
(四十) 價值學說
(四十一) 倫理學是玄學之根本
(四十二) 對於現象有詳細之研究
(四十三) 在宗教觀念之最高頂上
(四十四) 知識及信仰學說
(四十五) 在陸宰之後之實在問題
(四十六) 人格說
(四十七) 罪惡問題
(四十八) 倫理問題
(四十九) 英國哲學之倫理觀
(五十) 英國思想家折回於玄學
(五十一) 斯賓塞爾之不能知
(五十二) 馮特
(五十三) 陸宰斯賓塞爾馮特三巨子之現象主義之比較

(五十四) 費希奈爾及哈特曼
(五十五) 英法兩國皆折回於本體論
(五十六) 英國求知之兩舉動:實在的及觀念的
(五十七) 通俗之潛力:兩周評論報
(五十八) 揆耳德窩雷斯及格林
(五十九) 卜拉德賚之現象與實在
(六十) 卜拉德賚與陸宰
(六十一) 卜拉德賚反對關於實在之原子觀與超越觀
(六十二) 其一元主義或絕對主義
(六十三) 現象論者與本體論者
第六章 自然

(一) 自然此是玄學問題
(二) 代以經驗研究
(三) 此時期間思想之改變
(四) 確切的研究自然
(五) 英國美術詩歌之自然主義
(六) 自然哲學
(七) 此最後者之重要
(八) 拉普拉司
(九) 既無主觀的因子又無有機的因子
(十) 謝林請斷於生物學
(十一) 一宗脫漏之觀念及馬爾薩斯
(十二) 其後有達爾文之經營
(十三) 法國科學之靜力觀
(十四) 靜力觀之不足
(十五) 空泛之天演觀念為算學精神所推置於後
(十六) 物質主義之未成熟之理性
(十七) 畢希諾爾
(十八) 物質與力雖無適合之性而能通俗
(十九) 通俗之力字並無確切性
(二十) 陸宰關於機械主義之公式
(二十一) 唯物論之成功與失敗
(二十二) 科學的概念之改變
(二十三) 對於根基上諸想念之批評
(二十四) 穆勒
(二十五) 湯木孫與退特馬克斯威爾
(二十六) 克希荷夫
(二十七) 馮特與馬赫
(二十八) 克利佛德及披爾遜
(二十九) 思想經濟馬赫及亞文納里
(三十) 機力學說缺乏哲學趣味

(三十一) 叔本華之自然哲學觀
(三十二) 反對泛理主義及機力主義
(三十三) 叔本華是一位觀念主義家及浪漫家
(三十四) 哈特曼亦然
(三十五) 無意識哲學
(三十六) 以自然觀代理想觀
(三十七) 馮特討論現實性
(三十八) 不連接問題之發起
(三十九) 杜步亞雷門
(四十) 赫克爾之單元主義
(四十一) 自然科學家與物理學觀念之松泛
(四十二) 馬赫論力學的物理學之界限
(四十三) 今日對於全體之自然觀之分析之效果
(四十四) 自然之美術觀
(四十五) 歌德為統觀之代表
(四十六) 在科學中亦非有此見解不可
(四十七) 積極名詞之兩用
(四十八) 費希奈爾與陸宰
(四十九) 陸宰之事物形相價值之三宗區別
(五十) 新問題
(五十一) 偶然及不接連兩問題尚無解決
(五十二) 拉殊理及雷諾維
(五十三) 過渡於美術及倫理方面
第七章 審美
(一) 審美世紀
(二) 審美名詞
(三) 十八世紀之審美學
(四) 在德國之系統化
(五) 屬於社會之理由
(六) 從古代及外國而來之刺激
(七) 德國大學系統之潛力
(八) 康德
(九) 判斷批評
(十) 席勒爾
(十一) 美術之特別使命
(十二) 大革命之潛力
(十三) 席勒爾吸收康德派倫理主義
(十四) 人道主義之舉動之分裂
(十五) 歌德之內界自由
(十六) 美術及文學與實行分離
(十七) 謝林是浪漫主義之哲學家
(十八) 沙甫慈白利及赫起遜
(十九) 康德之無私之樂說
(二十) 美與高超
(二十一) 席勒爾之遊戲學說
(二十二) 自然與美術
(二十三) 美術家之人格問題
(二十四) 特性
(二十五) 歌德論正業及遊戲
(二十六) 謝林論美術及實在問題
(二十七) 此不過是過渡之觀點
(二十八) 謝林之嘗試之哲學意義
(二十九) 神話
(三十) 謝林之方法所欠者是邏輯
(三十一) 黑智爾則貢其方法
(三十二) 忽略積極手續
(三十三) 審美學在黑智爾系統中之地位
(三十四) 美術宗教哲學成為按級遞升之系
(三十五) 謝林拋棄美術而討論神秘主義
(三十六) 黑智爾不領略自然之美
(三十七) 索爾格

(三十八) 外塞
(三十九) 陸宰所述之外塞之學說
(四十) 叔本華及哈特曼
(四十一) 叔本華哲學之特色
(四十二) 叔本華善於解釋在自然及美術中之美
(四十三) 其美術之部署
(四十四) 其音樂學說
(四十五) 哈特曼
(四十六) 意志與知性之相反襯為無意識所超越
(四十七) 哲學根於詩歌
(四十八) 神秘的
(四十九) 藝術及美居於哲學之下
(五十) 朗格
(五十一) 與較早時代思想家之相似見解相反襯
(五十二) 拋棄實在問題
(五十三) 英國之無系統之審美學拉斯欽
(五十四) 斯賓塞及遊戲學說
(五十五) 審美學及倫理學之心理學
(五十六) 赫爾巴特
(五十七) 赫爾巴特介紹價值名詞
(五十八) 陸宰發展之
(五十九) 審美學及倫理學之較為密切之接近
(六十) 古育
(六十一) 天演的見解
(六十二) 在審美學中之新紀元
(六十三) 美是一宗較為廣大之生活
(六十四) 古育與陸宰相比
(六十五) 生命名詞代心靈名詞
(六十六) 不願研究玄學
(六十七) 克魯士
(六十八) 士來厄馬赫
(六十九) 美術是較為廣大之語言文字
(七十) 有折回於其他諸多問題之必要
(七十一) 倫理的問題
下冊
第八章 原善

(一) 倫理學是英國科學
(二) 德法兩國倫理學之新起首
(三) 英國道德哲學之不同之空氣
(四) 秩序之根柢
(五) 革命之反襯
(六) 德國之情形不同
(七) 自由研究道德學之玄學的基礎
(八) 發展觀念其始是英國所無而後來在英國則有最大之潛力
(九) 英國倫理學之通括
(十) 邊沁
(十一) 無守舊之精神
(十二) 修改法律以功利主義之道德原理為根據
(十三) 邊沁與康德之相反襯
(十四) 康德倫理學之形式主義
(十五) 善意志
(十六) 康德倫理學之缺口
(十七) 善之問題包括多數分立之問題
(十八) 穆勒約翰
(十九) 孔德潛力之及於穆勒者
(二十) 自康德以來之發展
(二十一) 席勒爾
(二十二) 費希特
(二十三) 謝林
(二十四) 道德與宗教
(二十五) 道德秩序
(二十六) 此有兩層解釋

(二十七) 士來厄馬赫
(二十八) 其倫理學之三方面
(二十九) 黑智爾
(三十) 與士來厄馬赫之反襯
(三十一) 孔德之積極主義
(三十二) 社會的自身
(三十三) 進步觀念
(三十四) 孔德之積極見解與德國玄學及英國心理學之別
(三十五) 模範其諸多觀念之潛力
(三十六) 忽略哲學的倫理
(三十七) 一宗新社會秩序
(三十八) 黑智爾及歷史的問題
(三十九) 諸多不同之推用其思想
(四十) 用以袒護守舊反動
(四十一) 且亦轉向於反對之方
(四十二) 此舉動是發育或發展觀念所提倡
(四十三) 格瑟爾司特老司及費兒巴黑
(四十四) 費兒巴黑與孔德之比較
(四十五) 倫理學研究之復活
(四十六) 赫爾巴特
(四十七) 陸宰之價值學說
(四十八) 玄學根據於倫理學
(四十九) 近代趨勢之證
(五十) 叔本華之意志專制之學說
(五十一) 達爾文派之天演主義是德國悲觀主義之補救劑
(五十二) 人類學
(五十三) 固定之道德觀念與道德發育之研究之反措定

(五十四) 斯賓塞
(五十五) 在英國之康德潛力
(五十六) 格林及揆耳德
(五十七) 格林與陸宰
(五十八) 格林與斯賓塞
(五十九) 薛知微之倫理學方法
(六十) 陸宰與薛知微
(六十一) 對於天演主義無充分之重視
(六十二) 斯賓塞自認失望
(六十三) 穆勒及赫胥黎論宇宙手續
(六十四) 假言的惟心主義
(六十五) 組合唯心主義與自然主義之諸多嘗試
(六十六) 菲葉之觀念諸力
(六十七) 古育
(六十八) 此兩位思想家所概念之理想之界限不清
(六十九) 在德國之價值學說
(七十) 對於此諸多分析的研究之反動
(七十一) 尼采
(七十二) 善之問題有兩說即目的及本務
(七十三) 包爾生之倫理學
(七十四) 折回於康德派倫理學
(七十五) 馮特
(七十六) 有越過純粹倫理學之必要
(七十七) 神靈及人類社會問題
第九章 宗教

(一) 思想之國際化
(二) 科學趨勢比於哲學趨勢較為顯露
(三) 此諸多問題愈變為思辨的問題則不同之點尤為顯著
(四) 以在宗教問題之潛力為最弱
(五) 哲學與神學之關係
(六) 精神與心靈
(七) 德國哲學著作與神學著作之別
(八) 在科學著作及哲學著作之間亦然
(九) 士來厄馬赫
(十) 英國則無此雙元主義
(十一) 界限謹嚴之利害
(十二) 玄學的觀點
(十三) 心理學觀點
(十四) 歷史的觀點
(十五) 康德之倫理學與士來厄馬赫之心理學之聯合
(十六) 康德之三宗確實
(十七) 雙疊觀念
(十八) 可感覺的世界與可想的世界之雙元混合
(十九) 和解
(二十) 費希特及叔本華之解決
(二十一) 諸多不同之舉動皆輻輳於士來厄馬赫
(二十二) 升高通俗教育
(二十三) 黑智爾之宗教公式
(二十四) 雅科俾之反對
(二十五) 哈蔓及赫得
(二十六) 學校外之教義之潛力之及於學校

(二十七) 士來厄馬赫之通曉歷史的宗教
(二十八) 宗教之審美的及社會的概念
(二十九) 忽略士來厄馬赫之心理學
(三十) 三宗分明之概念
(三十一) 立特士爾
(三十二) 其學說之空缺
(三十三) 康德黑智爾士來厄馬赫之諸不同之處置
(三十四) 陸宰論人格性
(三十五) 其與外塞之關係
(三十六) 人格性不是一宗限制
(三十七) 陸宰與黑智爾及士來厄馬赫之關係
(三十八) 奇蹟
(三十九) 自然及超越自然者
(四十) 康德系統中之機械的及精神的
(四十一) 費希奈爾及陸宰
(四十二) 人格性與至善之關係
(四十三) 惡之存在
(四十四) 默示之觀念
(四十五) 立特士爾斷言宗教思想之獨立
(四十六) 宗教思想與科學思想及哲學思想有根本上之分別
(四十七) 自然宗教
(四十八) 歌德論崇拜之精神

(四十九) 喀萊爾與歌德
(五十) 英國人心與德國人心
(五十一) 英國人之思想既不是急進的亦不是有系統的
(五十二) 英國之諸多觀念發展於外國
(五十三) 休謨論宗教
(五十四) 穆勒約翰之三篇論說
(五十五) 曼色之班普吞演講
(五十六) 愛摩里士及穆勒所攻擊
(五十七) 斯賓塞
(五十八) 後起之牛津哲學
(五十九) 觀念主義派之論宗
(六十) 與自然主義相比則缺有定之觀念
(六十一) 討論人格性
(六十二) 實驗的及超越的意識
(六十三) 倫理學問題
(六十四) 馬鐵奴在第十九世紀評論報中之討論
(六十五) 孔德派之見解
(六十六) 道德及歷史的宗教
(六十七) 能有一宗獨立之道德否
(六十八) 巴爾福之信仰之基礎
(六十九) 與黑智爾派地位相符合
(七十) 與陸宰相接觸之點
(七十一) 德育問題
(七十二) 悲觀主義及極端之個人主義
(七十三) 叔本華及尼采
(七十四) 重新注意於宗教問題
(七十五) 馬羅克
(七十六) 法國之宗教哲學
(七十七) 得拉梅內
(七十八) 折回於一宗與黑智爾相似之地位
(七十九) 今日之思想則與此分離
(八十) 進步問題
(八十一) 罪惡之難點
(八十二) 古育
(八十三) 道德是最後之武斷
(八十四) 神學的見解之變相
(八十五) 在社會問題中之宗教注意
第十章 社會

(一) 最廣義之社會問題在第十八世紀之前並未認定
(二) 美國求獨立之奮鬥
(三) 法國大革命
(四) 赫得及盧騷
(五) 維柯卡晤孟波度
(六) 赫得之人類觀念
(七) 福耳特耳與盧騷之反襯
(八) 在較早時期英國文學中之烏托邦主義
(九) 專門問題亞丹斯密及邊沁
(十) 穆勒父子
(十一) 此三國著作中之特別特色
(十二) 社會學:孔德
(十三) 以統觀反襯原子主義
(十四) 社會學中之倫理關係
(十五) 法國則分倫理學及神學為兩事
(十六) 倫理系統之中心已變遷
(十七) 康德之地位
(十八) 英法兩國之社會學之比對
(十九) 此兩者皆不經過玄學程站
(二十) 此問題之分類
(二十一) 法國研究社會結構
(二十二) 英國之經濟問題
(二十三) 德國之社會史問題
(二十四) 社會學之中心點則在於法國
(二十五) 復歸於自然之觀念及造於至美備之可能之觀念
(二十六) 盧騷
(二十七) 發展地利主義派
(二十八) 亞丹斯密
(二十九) 休謨
(三十) 亞丹斯密之倫理學與其經濟學相矛盾
(三十一) 求社會之諧和於公平之原理或宗旨中
(三十二) 李嘉圖及馬爾薩斯
(三十三) 反動派波那爾及梅斯特
(三十四) 社會主義家
(三十五) 聖西門
(三十六) 與孔德之關係

(三十七) 法國潛力之及於德國者
(三十八) 康德
(三十九) 費希特
(四十) 黑智爾
(四十一) 孔德之歷史之哲學
(四十二) 孔德與黑智爾之比較
(四十三) 三宗態度例
(四十四) 孔德早年之小著作論社會政治者包含其全盤計劃
(四十五) 當時之待遇孔德及黑智爾兩家之學說
(四十六) 孔德之作較能動英國學者之聽
(四十七) 孔德潛力之及於穆勒約翰者
(四十八) 穆勒約翰對於德國思想之態度
(四十九) 黑智爾及孔德之歷史的精神
(五十) 觀念派之概念
(五十一) 孔德之搜求統觀
(五十二) 達爾文之新揭露之關係
(五十三) 普通化之積極主義滕晤
(五十四) 滕晤之環境種類時期之學說
(五十五) 巴克爾
(五十六) 拉撒路及斯泰因塔爾
(五十七) 惠芝
(五十八) 布盧門巴哈
(五十九) 普立拆德
(六十) 卜囉喀
(六十一) 達爾文及斯賓塞之潛力
(六十二) 社會為一個有機體
(六十三) 個人與國家間之反措定
(六十四) 沙甫祿
(六十五) 菲葉
(六十六) 斯賓塞之知性的歷史
(六十七) 斯賓塞與黑智爾兩人之比較
(六十八) 道德學中之綜合直覺的及功利的見解
(六十九) 科學的關係及實行的關係
(七十) 三宗社會學說

(七十一) 社會主義
(七十二) 馬克斯
(七十三) 馬克斯在思想史之地位
(七十四) 馬克斯之中樞觀念
(七十五) 馬克斯無聖西門及孔德之雙元主義
(七十六) 英國政治經濟學之潛力
(七十七) 李嘉圖之學說即是其實業哲學之根基
(七十八) 其學說之潛力
(七十九) 科學及通俗精神之潛力
(八十) 對於經濟的再造之努力之榜樣
(八十一) 費希特之圍密(閉關)實業國家
(八十二) 圖年
(八十三) 社會學是一新科學
(八十四) 塔爾狄及度耳克亥謨
(八十五) 度耳克亥謨之歷史之哲學
(八十六) 塔爾狄反對個人的學說
(八十七) 塔爾狄所發展之律
(八十八) 塔爾狄之評論斯賓塞
(八十九) 蘭克與林朴里
(九十) 民族觀念
(九十一) 實業發展
(九十二) 馮特之人類學
(九十三) 底爾琪
(九十四) 底爾琪與林朴里之反比
(九十五) 宗教觀念界內之終極衝突
第十一章 思想之統一

(一) 哲學之諸多專門問題
(二) 相對之重要之改變
(三) 專門主義之趨勢
(四) 求思想統一之失敗
(五) 單元主義之趨勢
(六) 德國思想之改變
(七) 陸宰之居中地位
(八) 陸宰之哲學界說
(九) 陸宰與觀念主義派之關係
(十) 康德激發兩個統一見解
(十一) 對於心理學及邏輯之英國貢獻
(十二) 生理學之潛力
(十三) 哲學之折回於研究宗教
(十四) 改變面目
(十五) 喪失其相信人心之能力
(十六) 三國之不同態度
(十七) 相信之定性問題及道德法律之許可問題
(十八) 回顧
(十九) 第十九世紀初年其在德國所居之地位
(二十) 康德之統一主義
(二十一) 費希特
(二十二) 費希特預言後來之多數面目
(二十三) 謝林
(二十四) 重新介紹雙元主義
(二十五) 士來厄馬赫之演說
(二十六) 黑智爾
(二十七) 黑智爾之預備事功
(二十八) 黑智爾之主義
(二十九) 在黑智爾方法中之兩宗概念
(三十) 黑智爾之天才之秘密
(三十一) 此觀念主義之最後結果

(三十二) 後來之三個系統
(三十三) 叔本華
(三十四) 孔德及斯賓塞
(三十五) 科學的及社會學的精神
(三十六) 三類思想家
(三十七) 德國之科學哲學
(三十八) 哲學事功之改變過之概念陸宰
(三十九) 在陸宰以前及包圍陸宰之情狀
(四十) 陸宰之單元主義及雙元主義
(四十一) 人格性是一宗中樞觀念
(四十二) 哲學是一宗通融
(四十三) 積極精神之灌入
(四十四) 陸宰之規劃無人承認
(四十五) 叔本華及哈特曼
(四十六) 意志主義
(四十七) 意志與知性之雙元主義
(四十八) 悲觀主義
(四十九) 叔本華與哈特曼之反比
(五十) 哈特曼之注意於宗教
(五十一) 孔德之積極主義
(五十二) 孔德之社會目的
(五十三) 孔德之注意於宗教
(五十四) 與德國不同
(五十五) 其在英國
(五十六) 孔德之統一趨勢
(五十七) 孔德與叔本華相切觸之點
(五十八) 孔德與黑智爾相比
(五十九) 孔德所居之孤獨地位
(六十) 斯賓塞
(六十一) 科學與宗教間之和解
(六十二) 斯賓塞與陸宰
(六十三) 斯賓塞哲學之成造的觀念
(六十四) 與孔德相比
(六十五) 斯賓塞之天演與謝林及黑智爾之天演不同
(六十六) 其倫理的規劃
(六十七) 所達到之統一性
(六十八) 斯賓塞亦與孔德同皆以社會問題為中樞問題
(六十九) 斯賓塞之批評及發展
(七十) 斯賓塞之天演之不完全
(七十一) 非機械的現象
(七十二) 德法英三國皆承認天演之機械的規劃之缺點
(七十三) 格林
(七十四) 馮德
(七十五) 馮德與斯賓塞之趨近哲學之比較
(七十六) 馮德是科學之真代表
(七十七) 創造的綜合
(七十八) 拋棄用於心靈之本體名詞
(七十九) 無盡之結集意志之觀念
(八十) 承認宗教的概念
(八十一) 法國思想之現實主義菲葉
(八十二) 古育
(八十三) 柏格森
(八十四) 倭鏗
(八十五) 維廉詹木士
(八十六) 系統之相對的缺乏
(八十七) 折回於內省法
第十二章 哲學思想之理性

(一) 算學與玄學
(二) 此兩宗學問皆有進步
(三) 科學之潛力
(四) 批判之潛力
(五) 科學方法
(六) 第十九世紀初年之科學主義
(七) 力與物質
(八) 唯心主義
(九) 唯心主義在普通舉動中是一宗旁及
(十) 黑智爾之geist名詞有雙關意義
(十一) 天演名詞亦有相似之雙關意義
(十二) 黑智爾及斯賓塞所遺下之哲學問題並未為繼起者所解決
(十三) 過渡時代
(十四) 陸宰對於哲學思想之見解
(十五) 較後之思想之批判態度
(十六) 研究原始
(十七) 英國哲學之自然主義的偏見
(十八) 受黑智爾之潛力而發生之反動
(十九) 薛知微之倫理學
(二十) 知識學說
(二十一) 馮德
(二十二) 不能知主義
(二十三) 機械的觀念之不足
(二十四) 積極主義及社會目的

(二十五) 自然主義與觀念主義之易位
(二十六) 唯心主義之新面目
(二十七) 悲觀主義
(二十八) 尼采
(二十九) 與其他思想家之比
(三十) 小世界之教訓
(三十一) 與洪保德之大世界相比
(三十二) 然而統一思想並不因前此之無成功而停頓
(三十三) 科學的秩序是一宗抽象
(三十四) 與在內之世界相反比
(三十五) 內省是入統一之路
(三十六) 研究意識之諸多事實
(三十七) 科學見解與宗教見解有和解之可能
(三十八) 統觀
(三十九) 原子化手續何以不適用
(四十) 以一幅圖畫借喻正當態度
(四十一) 在靈魂天之諸多分區
(四十二) 有定與空泛之反比
(四十三) 吾人慾解釋此後一宗
(四十四) 精神的世界是從頗欠有定之區域而建築者
(四十五) 物質宇宙不過是如是宇宙之一部分
(四十六) 本思想史此一部分列入於研究詩歌及宗教思想
(四十七) 並說明新近趨勢
(四十八) 終極之實在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4[1935]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主題
InfoField
思想史
中圖分類
InfoField
B5
拼音題名
InfoField
shi jiu shi ji ou zhou si xiang shi
載體形態
InfoField
[4冊?]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2:52,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2:52, 10 June 20232,681 × 4,116, 1,289 pages (717.05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十九世紀歐洲思想史 (1/1) by (英)木爾茲(J.T.Merz)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8jh005579,7200; 民國圖書.3; 十九世紀歐洲思想史)

Metadata